大悲咒全文网

宣化上人: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

发布时间:2024-11-19 02:14:0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宣化上人: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经前悬谈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贰.述译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鸠摩罗什法师出家之后,就学习小乘的教法;他拜一个师父,谁呢?他师父叫槃陀达多,又叫槃陀蒲达多。每一天,鸠摩罗什法师读诵一千首偈颂;每一首偈颂有三十六个字,这一千首偈颂就有三万六千个字这么多,你看!他一天就学这么多字。啊!三万六千字,等于〈楞严咒〉三十几倍这么多,〈楞严咒〉是一千二百三十几个字。那么鸠摩罗什法师以七岁的年龄,一天就读诵三万六千个字;你想一想!这种的聪明智慧,和我们每一个人来比较,如何?我们现在每天读诵、学中文二十四个字;第二天一问,又不认识是什么了。鸠摩罗什法师一天就学三万六千个字,你说我们若和鸠摩罗什法师比较,那应该怎么样比法呢?

鸠摩罗什法师一天学三万六千字,很快就把佛所说的小乘经典都学完了。学完了,他又学世间所有的医术--医、卜、星、相,所有的这种知识,他都学。医,就是关于医药、医学的书;卜,就是“算卦的”;星,就是利用出生的星座方位,给人家看看命运如何?你这一生怎么样啊?相,就是“相面”,看看你的面貌生得哪一部份是出贵?哪一个地方是不出贵?富贵的人相貌怎么样?贫贱的人相貌又怎么样?这叫看相。这医卜星相,所有的世间文字,鸠摩罗什法师都学尽了。

学尽了小乘的经教,和世间所有的知识之后,鸠摩罗什法师又同他母亲到印度去学大乘经典。因为他母亲觉悟到自己是国王的妹妹,出家了后,供养不知有多少,这个供养钱,那个也供养好的饮食,一天到晚有好的享受;她自己不愿意有这么好的享受,并且她发愿要学习佛法,要到佛出生的地方--印度,去各处游历,于是她就带着鸠摩罗什法师到印度去。

鸠摩罗什法师到了印度之后,就学大乘佛法,学大乘的佛教。先前他学小乘,觉得小乘经典非常微妙;以后一学习大乘法门,才知道这是妙中之妙,大乘佛法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鸠摩罗什法师由一出家之后,他又聪明、又不懒惰--因为他聪明,所以学经典很快的;因为他不懒惰,所以学的这个学问也就多了。如果单单聪明,他要是懒惰呢,也就不能学得太多;单单不懒惰,他要是不聪明呢,也不会学得多了。因为他既聪明又勤奋,所以学经典也非常之快、非常迅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学佛法的一种经过。

当他把大乘的经教学圆满了,于是就回到龟兹国去弘法、教化众生。因为他这样的聪明、这样的勤学,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聪明的法师。这时,有个国家的一位论师──就是专门用言语和人家辩论道理的人;这个论师自认为世上任何人也不能辩胜过他,于是就敲起国家的大鼓;他打这个“王鼓”,很多人就认为一定是有事情了,都来听了。这个论师就对众人宣布:“无论任何国家的人,任何国家的论师,或者辩论的法师,如果他能把我辩论输了,我就斩首以谢,把我的头割下,送给他作礼物,来谢谢他。”你看这就好像舍利弗尊者的舅舅摩诃拘絺罗尊者,和佛立那个宗似的--谁无论讲什么道理,要是把他讲得没话讲了,他就割头。

这个时候,鸠摩罗什法师正巧从这个国家经过,就问他两个道理;这位论师张口结舌,没有话讲了。没有话讲,但是也舍不得斩头,于是就拜鸠摩罗什法师做师父,跟着他学习。

鸠摩罗什法师到了龟兹国,因为他的舅父龟兹国王也信了佛法,就非常恭敬他,用金子造了一个师子座,请鸠摩罗什法师登坛讲经说法。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这个时候,另外有一个目的,就是他预备去度他小乘的师父;因为这个小乘师父,也有很多人信仰他,如果把他的师父度明白了,就可以度很多人都学习大乘佛教。

所以当他的舅父给他造这张椅子的时候,他已有这种计划,想到其他的国家去;可是这样一来,就会令他舅父对他生出一种不好的印象。怎样不好呢?“我待你这么样好,给你造金师子座,都留不住你在这个国家,啊!你这个外甥呀,对于舅父一点都没有情感了!”

正在这个时候,本来鸠摩罗什法师想去见他的小乘师父,可是他的小乘师父却到龟兹国来了。就好像现在的海关,有报告来说:“有位印度法师叫蒲达多,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师父,他现在到我们国家来了。”于是龟兹国的国王和鸠摩罗什法师,就到郊外去迎接他这小乘的师父。

去迎接,这国王就问蒲达多尊者:“你为什么这么远来到我的国家呢?”蒲达多尊者就回答说:“第一,我听说国王你这样的相信佛法、恭敬三宝,所以我来是要来见一见国王。第二,我又听说鸠摩罗什法师现在法缘盛大,所以我来看一看他。”于是国王就请他进龟兹国,和鸠摩罗什法师住在一起。

鸠摩罗什法师本来要去度他师父,现在他师父来了,于是就为他师父讲《德女所问经》,德女所问的大乘佛教的道理。

讲完了,他师父就问他:“你对于大乘的佛法,觉得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呢?你舍了小乘而学大乘,大乘的教义就讲‘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你学它有什么用处呢?‘空’本来就都空了,又何必学呢?”

鸠摩罗什法师说:“这个‘空’里边才有‘有’,真空里边才有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彻底的佛法,不像小乘那么多的名相,那么样的拘谨、拘束,得不到解脱,太死板了!”

他师父就说:“你说这个道理,我有一个譬喻,譬如有一个狂人,请了织丝绸的匠人来给他织丝绸。织了一匹布,这个狂人一看,说织得太粗了,叫织丝绸的匠人再往细了织。这个匠人又向细了织,织了很多次,织得这个丝绵精细到极点了;可是,这个狂人还不满意,总说这还是粗,手工不够巧妙。于是那个匠人就想欺骗这狂人,用手指着虚空,对狂人说:‘你说我这个粗,不是吗?我这个最细的丝绵是在虚空里边。’

狂人往虚空看一看,说:‘没有啊!虚空里没有丝绵啊!’匠人就说:‘虚空里的丝绵,是最精细的;因为它太微细了,连我这个织丝绵的人,尚不能以我的眼睛看得见,你不会织的,当然是看不见啦!’狂人一听,认为有道理,于是就赏给他很多很多的钱来酬谢他。这样一来,其他织丝绵的匠人,也就跟着用这种方法,来骗那个狂人:‘我这丝绵在空中!它是最细的。’狂人又给了很多钱;左一个,右一个,都是这样。所以你讲这个大乘法,和这是一样的;说是‘空’,‘空’里头才有‘妙有’,但是你看不见!这和这个比喻是一样的。”

鸠摩罗法师说:“不是的!”又给他讲了很多大乘的妙理;来来往往辩论了有一个多月,才把他小乘的师父说服。

这时候,槃陀蒲达多尊者明白了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了。明白之后,怎么样呢?他说:“我现在要拜你做师父了!”鸠摩罗什法师说:“那不可以的,以前我是拜你做师父的,你现在怎么可以拜我做师父呢?”

槃陀蒲达多尊者说:“我是你的小乘师父,你是我的大乘师父;各有其师,各有其乘,没有关系的!”他这么样一讲,鸠摩罗什法师也就没话说了,就收他师父做徒弟了。

你看!古来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种的我相!没有我相,也真是他明白了;如果他不明白呢?“哦!你讲得再高,还都是我的徒弟嘛!”他不会反拜他做师父。这足证明古来的人没有我相,就是以道为师;你只要道德高过我,我就拜你做师父。过去的人是这样子,没有阶级的观念、没有人我相的观念。这可以说是“无我相、无人相”。一点“我相”都没有,才能以做得到这种的情形。

鸠摩罗什法师在龟兹国的时候,有一次,天气非常的乾旱,很久很久也没有雨下了,他就大显神通来求雨。他预先就说:“在三天以内,一定有雨的。”把法坛设上了,果然不到三天,天就下雨了,所以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更加信仰。当时各国的国王都对他很恭敬,都请他去讲经说法;每一个国王对他恭敬到怎么样呢?当时有个沙勒王请他升座讲经说法,等鸠摩罗什法师讲经的时候,沙勒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就躺到那地方,以他自己的身体做为法座,请鸠摩罗什法师坐到他身上来说法;发这么一种恭敬供养之心。一个国王对一位法师这样恭敬,这种的力量,感化得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都是五体投地的恭敬供养。

因为国王都能这样子去恭敬法师,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上边有欢喜佛法的国王,下边老百姓一定有更相信佛法的,比国王相信得更厉害。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就是国王的德行,就像风似的;老百姓的德性,就像草似的;草经过风一刮,就会偃倒到地下。这个倒到地下,并不是真倒到地下,是表示老百姓更加的服从。

所以,当时鸠摩罗什法师不单在龟兹国各处弘扬佛法,在印度到处都讲经说法;他到每一个国家,都受人家恭敬供养。

在鸠摩罗什法师小的时候,跟着他母亲到各处游学,曾经遇到一位开悟的罗汉。这位罗汉一见到鸠摩罗什法师,就对他母亲说:“你这个小沙弥,你要好好的保护着他!他不是普通的小沙弥。如果他过了三十六岁,都不破戒的话,那么他所教化的人,就和印度第四祖优波曲多尊者所教化的众生有那么多。”优波曲多尊者当时行道的时候,住在一个石洞里;每度一个人,他就投一支竹签到石洞里去,最后竟把这个石洞都装满了竹签,可见他度的人是太多了!

这位罗汉对他的母亲这样说,她就告诉鸠摩罗什法师,他也就很相信这个说法。以后,他陪着母亲到处游学,他母亲证得了三果,观察这个因缘,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因缘在中国,就告诉他说:“你所度的众生,在东震旦(震旦是指中国),可是对于你自身非常的不好。”

鸠摩罗什法师说:“我只要能把佛法流传到震旦去,就是粉身碎骨,或对我自己怎么样不利,我也要去做;因为菩萨发心不是为自己的,是要为众生的。只要对佛法有所贡献、对佛教有益处,我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不在乎,就生命牺牲了,我都愿意!再有困苦艰难的问题,我也要去做去!”后来,吕光果然奉命把鸠摩罗什法师接到中国来。

鸠摩罗什法师在凉州这地方的时候,吕光有一位最宠信的臣,叫张知。张知生病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婆罗门教的骗子;怎么骗呢?他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于是吕光就给了他很多钱,叫他治病。

鸠摩罗什法师知道这人是个骗子,就对吕光讲:“你就用了多少钱,也治不好张知的病。我可以用一种玩耍的方法,来证明他这个病不会好。我现在用五色线,把它烧成灰,放到水里,如果这条线的灰,还能恢复成五色线的形状,那么张知的病就不会好;如果这个灰放在水里,不能恢复成五色线,那他的病就会好。你如果不信,我们就试验试验!”于是就用五色线烧成灰,放在水碗里,果然灰就浮起来,又变为五色线。在这个情形之下,吕光还是给张知来治病,但是始终也没有治好;没有好久,张知就死了。吕光虽然用了很多钱,也没有一点益处。这是鸠摩罗什法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神通妙用,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鸠摩罗什法师种种的经历和神通妙用,说起来很多很多,不过我们先知道个大概,慢慢研究佛法的时候,就会完全都明白了。

这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这一部《法华经》的因缘。

鸠摩罗什法师一生,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卷。他圆寂的时候,对大家讲:“我这一生翻译了很多经典,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有没有错误?如果我翻译的经典都是对的,没有错误,我死之后,用火焚化我这个身体,就会变成灰,可是我这个舌头不会被火烧化。如果这样,就证明我所翻译的经典,完全都是对的,没有错误;如果我这个舌头给烧化了,那么我所翻译的经典也都是错误的。”

等到鸠摩罗什法师圆寂之后,用火来“荼毗”──就是用火来焚化,这舌头果然一点也没有烧坏,还像那个完整的舌头是一样的。所以,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完全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地方。

又有一个证明,在中国唐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位道宣律师,是专门修持戒律的。这终南山是中国的一个名山,这个山里边有很多人在那儿修道,就是虚云老和尚也曾经在终南山住过茅棚。这位道宣律师持戒精进,感应了天人给他送饭;他所吃的饭,是天上的人给他送饭的。

有一天,道宣律师因为年老,走路就跌倒了,北方多闻天王的儿子,就来把他扶住了。他一看,是天人来护持他,就问:“为什么世间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那是什么道理呢?”天人就对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因为他生生世世都发愿:‘有佛出世,我就要来翻译经典!’从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翻译经典;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一点错误都没有!”

“过去七佛”是哪七尊呢?第一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特别正确。

因为这个,所以我们现在能得到明白《法华经》、讲《法华经》、听《法华经》,这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如果他不翻译过来,我们就不容易闻到佛法。所以现在我们在还没有听经之前,都要对鸠摩罗法师存一种感恩报德的心。怎么样感恩、怎么样报德呢?我们就要发愿,也要弘扬佛法,也要想法子把经典多翻译一点,由梵语翻译成英文。翻译多一点的经典,这就是继承鸠摩罗法师的志愿去做。

“三藏”:什么叫“三藏”呢?就是“经、律、论”三部。经,是“经藏”;律,是“律藏”;论,是“论藏”。经,梵语叫“修多罗”,翻译成中文,就叫“契经”。契,就是“契合”,经,就是“经常之法”。这个“契合”,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和众生的机缘是相契合,这叫“契经”。意思就是:这个经典和诸佛的妙理是一样的,那么对着众生的机,也是很相当的,可以用它来教化众生。经里边包括着“戒定慧”三学;定,就是讲“定力”;律,就是“戒律”。戒律,有五戒、八戒、沙弥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比丘有二百五十修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

“法师”:法,就是“佛法”,师就是“师表”;师表,是能给人家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模范,做一个好的法则,这个叫“师范”。这个“法师”,有的时候说“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给一切众生,这叫“法师”。又有一个讲法,是“以法为师”,以佛法做他的师父,这也叫“法师”。所以,法师也有很多种,不过现在知道大略的意思就可以。

“鸠摩罗什”:这个法师是谁啊?是鸠摩罗什法师

。“鸠摩罗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童寿”,童,就“童子”,就是个小孩子、男的小孩子、young boy。寿,就是“寿命”。寿有长寿、短寿或者夭寿;这个“寿”在这儿就当“长寿、long life”讲、当“老年人”讲。也就是说:这鸠摩罗什他虽然是个小男孩子,可是他有长者的风度、有长者的德行、有长者的思想,所以叫“童寿”。是不是这样翻译? Young boy has a long life?不是的!这是怎么样?这个小孩子,并不是他的寿命长,而是有长者的这种德行,所以叫“童寿”。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

“译”:就是“翻译”,就是“辩译”。翻译,也就是把它由印度话翻译成中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和梵文是一样。所以中国的佛经,和印度梵语的佛经,翻译的意思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把翻译的人放在经的前边?因为当时如果不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提倡翻译经典,经典就不会这么快传到了中国;为纪念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功德,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记载到经的前面。这也是一方面纪念他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鸠摩罗什法师负起这个责任,有什么错的地方,翻译不对了,因果在他的身上,有这种种的意思。所以把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记到经的前面,而作为后人一种的永远的纪念,永远不忘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功德。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浅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