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翠云法兴
发布时间:2025-01-04 02:13:54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法兴寺缘何被迫整体搬迁? ●哪位唐代皇子建了舍利塔? ●“法兴三绝”到底何处绝?
山深掩古寺,在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翠云山上,有寺名“法兴”。法兴寺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间更名法兴寺。法兴寺是长治市内级别最高、建筑最大、研究与观赏价值最高的古寺庙建筑群,寺内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称为“法兴三绝”,闻名遐迩。1988年7月,法兴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月2日,记者前往风景秀丽的翠云山,探访这座三晋千年名刹。 十二年“大挪移” 数九寒天,北风凛冽,1月2日上午,记者在法兴寺文管所所长张宇飞的带领下,出长子县城,沿227省道向东南方向,来到苍松翠柏的翠云山下。 只见山峦起伏,古木苍苍,一片红墙碧瓦掩映其间。山脚下有个小村庄,张宇飞介绍说,这个村庄叫崔庄,其实最早的法兴寺在离这儿不远处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关部门耗时12年,将法兴寺整体搬迁到距慈林山十多里的翠云山上。 在翠云山下极目远眺,满山的翠柏簇拥着古刹,弯弯的丹河萦绕着山峦。记者在张宇飞的带领下由南而入,穿过琉璃覆顶的仿古牌楼,踏上飘溢古韵的石拱桥,气势恢宏的一百零八级大石阶映入眼帘。拾阶而上,两侧栏板雕龙,上望山门,红墙灰瓦,“法兴寺”金匾映辉在蓝天白云之下,登临舒眺,顿生飘然出尘之感。山脚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山腰处佛门净地,清幽雅致,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邻。 张宇飞所长介绍,相传古代一位高僧云游至慈林山上,看到此处峰峦对峙,丘壑幽静,风光秀美,实属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禅院,但由于法兴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矿主采掘区,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风雨侵蚀,寺基沉降,殿堂构架严重变形,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情况岌岌可危。为抢救这一国之瑰宝,文物主管部门派专家实地勘察,研究论证后决定搬迁。工程于1984年春破土动工,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指导,历经12个春秋,于1996年10月20日主体搬迁工程竣工。 张宇飞说,在搬迁过程中,所有的一砖一木,都进行了标号迁移,而后重新复原。搬迁后的法兴寺,与原址东西遥遥相对。寺移景异,随着周围背景环境的改变,法兴寺的景观之美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复建后的建筑依山势而布局,前后错落有致,从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形就势,层层升高,作为背景的翠云山不论是在体量还是在进深上都较原来的慈林山小和浅许多。因此,山寺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群山拥一寺,变成了而今的一寺镇群山,山小了,寺的体量却在视觉感官上膨胀、宏伟了许多,优雅别致之美变成了朴重之美。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兴寺的平面布局,定型于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建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后殿,两侧建关公殿、碑房等附属建筑,布局疏朗,气势轩昂。 踏进法兴寺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舍利塔,整个塔的外形颇为奇特,看上去就是个“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似堡非堡。张宇飞介绍说,这个塔又称石殿,通体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错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两层,还有塔、楼的层次美,造型别致,真可谓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在我国古塔中绝无仅有,为我国唐塔中的孤例,实属珍贵,“是法兴寺第一绝”。 据史料记载,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这座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两层,重檐楼阁式,最上面是攒尖宝珠顶。塔身南北正中安装木拱形石板门框,重檐楼阁式,底层檐墙与内槽墙的墙身均用石板叠砌。塔檐叠出三层,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塔顶四坡施脊椽,各面斗木共支檐,脊吻皆备,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四壁满布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饰色彩深沉。塔内顶部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十分精致,塔中心之上有木制楼门,并安装悬梯,以供攀登和封闭楼门之用。相传楼上原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后藏存佛教经书,故又有藏经楼、石经楼之称。塔心下层,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复存在。 青石雕刻长明灯 在舍利塔的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玻璃罩着青石雕刻的石塔。记者看到,整个塔体虽小但造型别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约两米多,海棠须弥座置于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山花蕉叶宝珠式。塔身雕四门四窗空心室,腰莲花圆柱,上置斗拱承塔檐,柱间由柱额与平板枋相连,门为长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个伎乐人。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的字样。 张宇飞指着这座灯塔介绍说,这座燃灯塔亦称长明灯,始建于唐大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长明灯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筑,当时十分盛行,曾影响到日本、朝鲜等邻国。国内现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灯塔仅3座,法兴寺的这座是其中最为华丽的一座。塔通体青石构建,高2.58米,结构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花纹图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 张宇飞介绍,造型优美是舍利塔外在的美,防风功能则是其内在的巧,“相传点燃佛灯,无论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熄灭,长明灯的名字则由此而来,若夜间点燃佛灯,灯光由四门射出,光照寺院,堪称法兴寺第二绝。”究其绝在何处,张宇飞总结,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个字:多、少、巧,即内容多,形制少,构造巧,为中国现存燃灯塔中最华丽的一座,反映了唐石雕建筑的工艺水平。 十二圆觉宋塑唐韵 “随我来,圆觉殿的宋代彩塑十二圆觉佛像才叫个美哩,它是法兴寺的第三绝!”欣赏完燃灯塔,张宇飞指引着身后的一座古朴庄重,严整大气的木构殿宇对记者说。 举目上望,端坐于正北的,便是法兴寺的主体建筑圆觉殿。张宇飞推开厚重的古老殿门,佛国气息顿时扑面而来。首先进入记者眼帘的,是大殿正中佛坛上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两旁有文殊、普贤和两尊护法金刚。高大宏敞的殿堂,层层叠高的佛座,把宝相庄严的金身推到了瞻仰的位置。主尊两翼拱卫着温顺恭谨的弟子,矜持典丽的菩萨,刚健剽悍的武士。周围环绕着十二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萨置身其中,使人顿生神圣肃穆之感。“圆觉”是佛教中觉性圆满的意思,十二圆觉是根据佛教《圆觉经》的记载塑造的,分别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圆觉等12尊菩萨。殿堂两边靠墙,分别竖着12尊塑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庞圆韵,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十二圆觉像神态庄重,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形肥腴而不显得臃肿,特别是一手托腮做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造型优美逼真,是难得的彩塑艺术品。 张宇飞介绍说,殿内的宋塑十二圆觉像,始塑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尽管为宋时塑像,但却保持着唐代的风韵,即宋塑唐韵。盛唐时代所崇尚的“丰满”美和宋代所追慕的“纤秀”美,在这里通过古代泥塑家们那双灵慧的双手,得到了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的表达。 张宇飞说,整组塑像雕工细腻,神态生动,栩栩如生。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有一年观赏后,感叹十二圆觉像为“平生所未见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北数第二尊圆觉像,举止微妙传神,若忧思,若祈祷,若欢悦,若幽怨,思绪百般回旋,他观后拍手叫绝,连连惊叹其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山深掩古寺,在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翠云山上,有寺名“法兴”。法兴寺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间更名法兴寺。法兴寺是长治市内级别最高、建筑最大、研究与观赏价值最高的古寺庙建筑群,寺内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称为“法兴三绝”,闻名遐迩。1988年7月,法兴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月2日,记者前往风景秀丽的翠云山,探访这座三晋千年名刹。 十二年“大挪移” 数九寒天,北风凛冽,1月2日上午,记者在法兴寺文管所所长张宇飞的带领下,出长子县城,沿227省道向东南方向,来到苍松翠柏的翠云山下。 只见山峦起伏,古木苍苍,一片红墙碧瓦掩映其间。山脚下有个小村庄,张宇飞介绍说,这个村庄叫崔庄,其实最早的法兴寺在离这儿不远处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关部门耗时12年,将法兴寺整体搬迁到距慈林山十多里的翠云山上。 在翠云山下极目远眺,满山的翠柏簇拥着古刹,弯弯的丹河萦绕着山峦。记者在张宇飞的带领下由南而入,穿过琉璃覆顶的仿古牌楼,踏上飘溢古韵的石拱桥,气势恢宏的一百零八级大石阶映入眼帘。拾阶而上,两侧栏板雕龙,上望山门,红墙灰瓦,“法兴寺”金匾映辉在蓝天白云之下,登临舒眺,顿生飘然出尘之感。山脚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山腰处佛门净地,清幽雅致,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邻。 张宇飞所长介绍,相传古代一位高僧云游至慈林山上,看到此处峰峦对峙,丘壑幽静,风光秀美,实属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禅院,但由于法兴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矿主采掘区,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风雨侵蚀,寺基沉降,殿堂构架严重变形,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情况岌岌可危。为抢救这一国之瑰宝,文物主管部门派专家实地勘察,研究论证后决定搬迁。工程于1984年春破土动工,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指导,历经12个春秋,于1996年10月20日主体搬迁工程竣工。 张宇飞说,在搬迁过程中,所有的一砖一木,都进行了标号迁移,而后重新复原。搬迁后的法兴寺,与原址东西遥遥相对。寺移景异,随着周围背景环境的改变,法兴寺的景观之美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复建后的建筑依山势而布局,前后错落有致,从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形就势,层层升高,作为背景的翠云山不论是在体量还是在进深上都较原来的慈林山小和浅许多。因此,山寺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群山拥一寺,变成了而今的一寺镇群山,山小了,寺的体量却在视觉感官上膨胀、宏伟了许多,优雅别致之美变成了朴重之美。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兴寺的平面布局,定型于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建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后殿,两侧建关公殿、碑房等附属建筑,布局疏朗,气势轩昂。 踏进法兴寺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舍利塔,整个塔的外形颇为奇特,看上去就是个“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似堡非堡。张宇飞介绍说,这个塔又称石殿,通体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错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两层,还有塔、楼的层次美,造型别致,真可谓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在我国古塔中绝无仅有,为我国唐塔中的孤例,实属珍贵,“是法兴寺第一绝”。 据史料记载,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这座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两层,重檐楼阁式,最上面是攒尖宝珠顶。塔身南北正中安装木拱形石板门框,重檐楼阁式,底层檐墙与内槽墙的墙身均用石板叠砌。塔檐叠出三层,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塔顶四坡施脊椽,各面斗木共支檐,脊吻皆备,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四壁满布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饰色彩深沉。塔内顶部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十分精致,塔中心之上有木制楼门,并安装悬梯,以供攀登和封闭楼门之用。相传楼上原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后藏存佛教经书,故又有藏经楼、石经楼之称。塔心下层,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复存在。 青石雕刻长明灯 在舍利塔的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玻璃罩着青石雕刻的石塔。记者看到,整个塔体虽小但造型别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约两米多,海棠须弥座置于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山花蕉叶宝珠式。塔身雕四门四窗空心室,腰莲花圆柱,上置斗拱承塔檐,柱间由柱额与平板枋相连,门为长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个伎乐人。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的字样。 张宇飞指着这座灯塔介绍说,这座燃灯塔亦称长明灯,始建于唐大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长明灯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筑,当时十分盛行,曾影响到日本、朝鲜等邻国。国内现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灯塔仅3座,法兴寺的这座是其中最为华丽的一座。塔通体青石构建,高2.58米,结构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花纹图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 张宇飞介绍,造型优美是舍利塔外在的美,防风功能则是其内在的巧,“相传点燃佛灯,无论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熄灭,长明灯的名字则由此而来,若夜间点燃佛灯,灯光由四门射出,光照寺院,堪称法兴寺第二绝。”究其绝在何处,张宇飞总结,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个字:多、少、巧,即内容多,形制少,构造巧,为中国现存燃灯塔中最华丽的一座,反映了唐石雕建筑的工艺水平。 十二圆觉宋塑唐韵 “随我来,圆觉殿的宋代彩塑十二圆觉佛像才叫个美哩,它是法兴寺的第三绝!”欣赏完燃灯塔,张宇飞指引着身后的一座古朴庄重,严整大气的木构殿宇对记者说。 举目上望,端坐于正北的,便是法兴寺的主体建筑圆觉殿。张宇飞推开厚重的古老殿门,佛国气息顿时扑面而来。首先进入记者眼帘的,是大殿正中佛坛上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两旁有文殊、普贤和两尊护法金刚。高大宏敞的殿堂,层层叠高的佛座,把宝相庄严的金身推到了瞻仰的位置。主尊两翼拱卫着温顺恭谨的弟子,矜持典丽的菩萨,刚健剽悍的武士。周围环绕着十二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萨置身其中,使人顿生神圣肃穆之感。“圆觉”是佛教中觉性圆满的意思,十二圆觉是根据佛教《圆觉经》的记载塑造的,分别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圆觉等12尊菩萨。殿堂两边靠墙,分别竖着12尊塑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庞圆韵,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十二圆觉像神态庄重,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形肥腴而不显得臃肿,特别是一手托腮做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造型优美逼真,是难得的彩塑艺术品。 张宇飞介绍说,殿内的宋塑十二圆觉像,始塑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尽管为宋时塑像,但却保持着唐代的风韵,即宋塑唐韵。盛唐时代所崇尚的“丰满”美和宋代所追慕的“纤秀”美,在这里通过古代泥塑家们那双灵慧的双手,得到了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的表达。 张宇飞说,整组塑像雕工细腻,神态生动,栩栩如生。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有一年观赏后,感叹十二圆觉像为“平生所未见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北数第二尊圆觉像,举止微妙传神,若忧思,若祈祷,若欢悦,若幽怨,思绪百般回旋,他观后拍手叫绝,连连惊叹其是“不可多得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