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广胜三绝

发布时间:2025-01-03 02:13:1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唐宋遗风中为何有金元建筑特色?  ●五色琉璃是飞虹塔建成后才加的?  ●元明壁画上最早记载高尔夫运动?
  洪洞县境内有座霍山,霍山南麓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名广胜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初期兴建的一座寺院。世人称广胜寺有三绝:“全国第一”的琉璃塔、稀世珍宝《赵城金藏》、价值连城的元明壁画。因在佛教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围绕这三件珍宝的种种传奇故事,广胜寺1961年即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动天下。
  几毁几建中浴火重生  7月16日,记者从洪洞县城出发,向东北方向前行约17公里,即到达霍山脚下。广胜寺建于霍山南麓,整座寺庙由上寺、下寺、水神庙组成。  山脚下,是广胜寺下寺和水神庙所在之处,门口是著名的霍泉,汩汩清泉喷涌而出,常年不休。下寺初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坐北向南,二进院落,依次为山门、前殿、后殿,主要建筑物均为元代建筑,依地势后高前低。  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修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是供奉水神“明应王”的庙,也叫明应王殿。水神庙由海场、分水亭组成。海场其实就是霍泉,一方池塘,霍泉源头就在池塘内。海场边建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栅分割十孔,铁栅旁边的石碑上,记录着洪、赵两县“三七分水”的典故。  沿路继续上山,快到山顶处,一座金碧辉煌的13层琉璃宝塔首先扑面而来,这就是著名的飞虹塔了。这里也是广胜寺上寺所在,寺依山势修建,由南往北共三进院落,一进院山门、飞虹塔、弥陀殿,二进院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廊庑,三进院毗卢殿、地藏殿、观音殿。  广胜寺文管所解谭一副所长的办公室就设在广胜寺上寺,他告诉记者,“飞虹塔是在原阿育王塔旧址上重建的,这种将塔布置在寺院中轴线前端的布局,是汉唐以来固有的方式。”  说到广胜寺的历史,解副所长说,广胜寺最早修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当时名叫俱卢舍寺,因为塔中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指舍利,又名阿育王塔院。传说,释迦牟尼灭度后,印度阿育王命使者将佛舍利送往世界各地,并修建按佛塔供奉,当时阿育王共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在我国境内共修建了19处,广胜寺中的舍利塔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广胜寺是先有的塔,后建的寺。”  唐大历四年(769年),广胜寺扩建重修,当时的汾阳王郭子仪上奏唐代宗,赐额“大历广胜之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到金代战乱中,广胜寺遭兵匪严重毁坏,元大德七年(1303年)又被8级大地震毁坏殆尽。元大德九年,开始第二次重建,所以广胜寺现存主要建筑大多修建于元代,是我国具有明显元代建筑特点的一座古寺。广胜寺自建寺开始,真可谓是几毁几建,历尽磨难,但却是在这几毁几建中,浴火重生,形成了既有唐宋遗风,又有金元特色的特有建筑风格。  从解副所长办公室出来,记者顺路先走进第三进院落的主殿毗卢殿。一进殿,解副所长就指着殿内的柱子向记者介绍说,“金元时期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梁架结构采用移柱和减柱的方法,扩大殿堂的使用空间,大量使用大额枋构架、自然材和弯材,建筑整体外观呈现出粗犷的气势。广胜寺上寺弥陀殿、毗卢殿以及下寺前殿、水神殿等主要殿堂,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1937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在广胜寺对上寺、下寺、水神庙及飞虹塔做过认真考察,对飞虹塔的转身台阶以及广胜寺梁架结构等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世人只知广胜寺的经藏之可贵,却不知广胜寺建筑之奇特。”  飞虹琉璃塔巧夺天工  从第三进院落往外走,经第二进院落弥陀殿,入第一进院落,便到飞虹塔下。飞虹塔宝相庄严,巧夺天工,被公推为全国第一琉璃塔,也是与山西应县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塔、云南大理千寻塔齐名的全国四大名塔之一。  飞虹塔是广胜寺建筑的灵魂。据史料记载,飞虹塔因为供奉佛指舍利,最早修建于东汉,原名阿育王塔,后来因年久失修坍塌。南北朝时期的周武帝(北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有位正觉和尚要去五台山朝拜,路过此处,意外发现这里曾有过一座舍利宝塔,于是便住了下来,发誓重建佛塔。几经周折,一直到唐肃宗时期,多位高僧接力,才将这座佛塔建成。而到元代,这座佛塔又毁于地震。明正德年间,广胜寺有一位高僧达连和尚,不甘名塔毁坏,遂立誓重修,他募化四方,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开始兴建,历时12年,到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才完成。因达连和尚法号飞虹,遂起名曰飞虹塔。  飞虹塔底部周长136米,高47.31米,整体呈八角形,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南面入口为二层十字歇顶的抱厦,塔身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虽然历尽风雨沧桑,但依然鲜艳如新,坚如磐石。琉璃有斗拱、枋、额、莲花、菩萨、鸟兽等构件和图案花纹,形式多样,色彩斑斓。每层八面,层层各异,面面不同

。装饰图案每层一个主题,从天宫殿宇、楼台亭阁,到瑞兽麒麟、飞龙舞凤,整个宝塔的各个雕饰、造像,均精美至极,每一件都是珍贵的艺术品。整个佛塔,远观巍峨挺拔,秀峻入云,近看精致逼真,引人入胜。  站在飞虹塔下,解副所长告诉记者,“其实飞虹塔也并不是刚建成的时候就有琉璃,是塔建成很多年后才加上去的!”有关资料记载,琉璃是明天启二年(公元1662年),一位叫大会的僧人到广胜寺讲经说法时,害怕风雨侵蚀塔基,于是率众人用四年时间,增修了底层回廊,并在塔身上加装了这些光彩熠熠的琉璃,让塔身更加美观。  壁画上居然有“高尔夫”  在广胜寺上寺毗卢殿的后墙,是一幅保存完整的弥陀佛和十二圆觉菩萨像壁画,壁画长11.08米,宽3.8米,占据了毗卢殿的整个后墙,是由今洪洞堤村乡民间画师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绘制而成。《十二圆觉图》讲述的是弥陀佛给十二位菩萨讲《圆觉经》的典故,画中的弥陀佛和文殊、普贤、弥勒等十二位菩萨个个神情庄重自然,面相饱满,衣着飘逸,线条流畅。令人奇怪的是,画中的弥陀佛和十二位菩萨都留有胡须,解副所长解释说,“这也是元明壁画的一个典型特色,清朝以后的画像中,菩萨胡须才逐渐消失的。”  与上寺毗卢殿壁画的丰富宗教色彩不同,水神庙四壁的壁画多描绘的是宫廷生活及市井百态、民俗故事等,侧重于反映元明时代社会生活。水神庙壁画总面积220平方米,创作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主要内容有祈雨图、打球图、对弈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个方面的内容。除作为祭祀神庙中与水神相关的祈雨、降雨等题材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打球图——图中两选手手持木棍,两人旁边观看为裁判,地下挖一坑,把球打进坑内为赢。解副所长介绍说,“史料记载,画中这种运动叫捶丸,也就是现在流行的高尔夫球运动的雏形。这也是目前我国关于该项运动的最早记载,恐怕也是全世界最早记载这项运动的壁画吧。”  在明应王殿东壁,画有一幅题名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壁画,画面是一个散乐戏班在舞台上表演戏剧的场景,画内囊括了生旦净末丑各行及乐人共11个人物。解副所长告诉记者,“这是我国研究戏剧史和舞台艺术发展的一件重要资料,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极具研究价值!”  从解副所长口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胜寺共保留着415平方米元明时期的壁画。除上寺毗卢殿、水神庙明应王殿外,下寺后副殿大雄宝殿四壁原本绘有佛、菩萨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是元至大二年的作品,同样极具研究价值。遗憾的是,1929年2月,该壁画由当时的赵城县长批准,由下寺住持贞达和尚伙同几位乡绅将壁画剥离,以1600块银元的价格卖给了文物贩子,致使这一珍贵文物流失国外,现陈列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赵城金藏》历尽劫波  《赵城金藏》是广胜寺的另一个镇寺之宝,目前全国共存4856卷,已经整理好的4813卷,全部珍藏在国家图书馆内,与《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四库全书》齐名,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库之宝。  所谓金藏,就是指佛经的总称,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也叫一切经。解副所长告诉记者,《赵城金藏》属于雕版印刷汉文金藏,最早刻录开始于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至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完工,前后历时24年,全书近6943卷,汇集了金代以前的全部佛教经藏。  作为镇寺之宝,几百年来驻寺僧人从不轻易将《赵城金藏》示人,所以经历元、明、清几代,都很少有人知道广胜寺有《赵城金藏》。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但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尽管如此,依旧引起世界轰动。  1936年,日本政府派僧人到广胜寺考察,提出以一尺一块银元的价格购买《赵城金藏》,被广胜寺住持严词拒绝。后来,国民党政府也几次派官员前往广胜寺,欲将《赵城金藏》运往西安保存,均未能如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日军侵占赵城,日军军官多次到寺院打听《赵城金藏》下落,均被寺院住持力空推诿搪塞过去。一直到1942年4月,住在广胜寺镇日军据点的军官突然提出要游览广胜寺,力空和尚赶紧找到了当时的八路军太岳军区,八路军部队辗转将经书藏在一个废弃的小煤窑内。抗日战争结束后,《赵城金藏》才被运出送到涉县长乐村,交由专人看管。一直到1949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硕果仅存的4300卷《赵城金藏》被送到北平图书善本部保存。  1982年,国务院成立《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以《赵城金藏》为底本,缺失部分以《高丽藏》补齐,使用现在照相影印技术印刷,重新编辑为《中华大藏经》。1985年,印刷完成的第一册《中华大藏经》被送回到广胜寺供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