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宽运法师:以佛法净化人心 建设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4-12-16 02:14:2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宽运法师:以佛法净化人心 建设和谐社会

以佛法净化人心 建设和谐社会
--宽运法师接受《紫荆》杂志专访

农历癸巳年正月初六日(2013年2月15日)上午,香港紫荆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力平先生及编辑黎知明先生,专诚到西方寺拜访宽运法师,就有关佛教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积极发挥其济世利人之作用,从而达致建设和谐社会目的之话题,作专题访问。彼此真诚交流,相谈甚欢。现将当日访谈内容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六和」精神.和谐社会

作为佛教界代表人士,我经常思考宗教,特别是佛教,能为国家与社会作出怎么样的贡献?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当中,一般来说,儒家治世,是入世的;道家治身,是半出世;佛家治心,是出世而入世。社会秩序多靠法制与道德来规范,法制做不到的地方则用道德来完善,但是道德本身也未能圆满;所谓「道德治法制之穷;宗教治道德之穷」;道德是否良善,只能从「行」,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相」上面来看,但是内心世界却无从保证;如果是出于功利的动机来行道德之事,别人是无法知道的

。因此,宗教正可以弥补这个缺点;佛教讲「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人的心念落实为行为就会造业,有了业就会形成罪;行为是因,罪业是果;由于业力的牵引,而于生死之中流转不息;因此,如果要从生死之中获得解脱,就必须要制止或矫正不正确的念头,做到心里的动念与外在的行动相一致,也就是要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可以使道德更加深化,完善和弥补法制的不足,为国家与现代社会作出贡献。

香港自一九九七年回归以来,一直保持繁荣稳定,但是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不同的界别也有各种的矛盾。因此,「和谐」的思想,是社会各阶层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目标;而佛教所提出的「六和」精神,实有助于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六和」精神即「六和敬」精神。佛教僧团生活的原则上,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六和敬」,即六种规则,其中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即身、口、意的高度统一。因此,「六和」精神不但是佛教团体的生活准则,同时也能成为众生和睦、社会和谐的准则。

第一、见和同解。在见解及思想上,大家要有共同的目标。香港要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统一方向和共同目标。七百万港人与内地血浓于水;在国家一统下,中、港两地虽一国两制,但都是国民、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彼此心心相连,息息相关,求同存异;自由行给香港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使两地达致平衡的发展;但香港不能总是耗费时间去争论无益于社会的事情,而应奋发自强,图谋发展并改善民生建设。

第二、戒和同修。戒就是戒法,就是制度。香港与世界其他先进文明的城市一样,是法治的社会,因此,相应于目前影响社会民生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做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制订出更完善的法律与制度,让市民大众共同遵守。

第三、利和同均。香港虽然是个富裕社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因此社会的各种资源,必须合理地平均分配;不论贫富,都能平等享受利益,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制度及利益的平等必然能达到稳定及安抚人心的作用。

第四、身和同住。香港是个大都会、大城市,不同阶层的人,必然有不同的意见;意见分歧如何能和谐共住?所以佛教教我们克己,也就是修身养心;身心修养好了,就能与人事物和睦相处,就不会发生争斗的举动,就能做到「身和同住」。

第五、口和无诤。香港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做有意义及有建设的事情,不要为无谓之事而争论不休,这样既不利己亦不利人;所以,不去争论,就能口和,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

第六、意和同悦。佛教的和谐思想,化导市民应生起善良的用意,坦率的胸怀,如有欢心悦意之事,要与大家共同分享。如此的话,人人和善,充满喜悦。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必能实现。

契理契机.应世用世

香港佛教界十分重视与内地佛教界的交流,期望透过彼此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如何在推广佛教的同时,对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对香港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又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世间上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同体共生」,是故应互相怜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由此而说真正的自由平等。现代社会中,一般人对佛法的认识不够普及,其实很多佛教的智慧仍有待人们去了解、去挖掘,比如佛教说「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种眼代表着五种不同的生命层次或境界,不同的境界所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现象所见并不是真实的,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的东西(物质)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佛教叫我们不要执着;犹如「日月当空不住空」、「莲花出水不沾水」,若能了解这五种境界的差别所在,然后再来看此世界,必然会有另一番体会;所以,当我们明白个中道理之后,就能用多维、多角度的方式去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生;若结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关系与人们生活的需求来说,就是要照顾到不同阶层的发展与团体的利益,令人人都能各尽己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另外,佛教的古老注释方法,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如何能运用现代的理念、语言,将佛法高深的义理表达出来,这是现代佛教的重大课题之一。佛教是契理契机之法,因应不同众生及时代社会之需,而开设有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修持方式,来证悟佛法的智慧。
在现今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佛教的智慧与慈悲精神,如何能化世导俗、如何能裨益社会;同时如何能自我推广,让社会更多人接受,更多人认识,更多人了解,这是现代佛教的努力方向。近年,我个人开设了一个博客,每天定时发表文章,把一些佛理教义尝试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来诠解,目的就是以网络方式来传播佛法的智慧。到目前为止,访问(浏览)人次已超过一千多万。
佛教在融入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过当程中,应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是目前我们最关心的课题;面对社会道德的日渐沦丧,普遍人已失去对天、地、人乃至鬼神的敬畏之心。个人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民众建立这份敬畏感;有所敬畏,内心才会有所顾忌,动念行事之前,才会有律己之心。如此,道德的建立才会有深层的心理根柢。香港约有一百二十万佛教信徒,如果他们都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身作则,相信定能影响更多的人来信佛、学佛,人心自然得到净化与提升,如此将大大有益于香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