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学习彭际清做菩萨居士

发布时间:2024-10-28 02:11:22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学习彭际清做菩萨居士

文/徐足之

彭际清居士,有大气势,翻开案头的《一行居集》,开篇有《自誓文》曰:“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清国男子彭绍升,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彭际清,字绍升,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父亲和祖父都以科第仕宦,彭际清也于乾隆34年(1769年)考中进士,授县官,他辞而不就。彭际清有很多特别之处,细究起来,又极为寻常,值得我们学习。
1,他的名字“彭际清”,是用俗家姓加法号合成的。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号。他受菩萨戒时34岁。现在出家人习惯在法号前加“释”为姓,而在家居士用俗家的姓氏加法名作名字的却不多。法号和名字,都是各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现代社会很讲究标识和承担责任,名号非常重要。有人印经书署名“三宝弟子”,跟没有法号一样。印佛书和善书的,不注倡印者和原著作者,其中错误百出时,都不知找谁更正。
2,先学儒家和道家,后学佛。彭际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学,还跟道士学过三年的修炼之术。后从友人薛家三听闻佛法。在京师应试的时候,结识了瑞金的罗有高,罗有高是学佛人,从此两人常常切磋佛学。彭际清后来读了明朝高僧的《紫柏全集》,开始归心佛法。现代有些人入佛门,被所谓“外道”所困。其实,佛法之外的学问都是外道,佛教的“外道”二字并非贬义词。学习佛法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乃至佛教之外的宗教,并不等于皈依外道。正如南怀瑾老师说的,很多学问和技术是“共法”,学佛人如果不懂,不掌握,就容易变成佛呆子。
3,拜过去的祖师为依止师,古人叫“私淑”,也就是拜师没有经过老师同意。彭际清读了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蕅益大师的著作后,对净土法门生起了很深的信仰,并私淑莲池大师,誓愿往生净土,自号“知归子”。净空法师曾一再指引净土学人精修《印光法师文钞》,实际上就是让私淑印光大师。当然,印光大师儒学功底深厚,通宗通教,文字水平很高,如果不喜欢文字的,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私淑印光大师了。
4,喜欢闭关静修。彭际清时常闭关念佛

。他撰写的《受菩萨戒发愿文》、《闭关发愿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信愿庄严,感动人心。晚年在杭州武林门外,同两三位禅侣静修。他在这里安居二年,后因病回家。他喜欢太湖秀峰寺的风景之美,掩关僧舍,常在那里专修净业。1785年,他屏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称所住处“一行居”。后来他即把他生平所作愿文、叙、题记、铭传等有关佛教杂著编成《一行居集》。
5,喜欢著书。净土宗的很多祖师,喜欢写作,明朝四大高僧都有著作传世,其中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是净土祖师。当然彭际清的文章,主要得益于佛经。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受了“华严”、“般若”及“四十二章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罗有高评价他的文字“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和风扇物”。彭际清的著作和文章,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华严经念佛三昧论》、《居士传》、《善女人传》、《二林居集》、《一行居集》、《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此外由他发起编纂,经其从子彭希涑等编成的有《净土圣贤录》。
6,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撰有“四十二章”、“梵网”、“观经”、“楞严”、“维摩”、“华严”、“金刚”、“遗教”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即每读一经,便写一题记介绍一经的大意,和他的体会。现代有些人错解“一门深入”,误以为除了念佛,其他修行都是杂修。误解之处,核心原因是错把口头念佛当做净念,我自己2005年念佛治病,也出现了偷偷念观音和读普门品的现象,所以偷偷读观音经,就是怕人说我夹杂。
7,率领全家学佛。他自皈依佛法后,素食净行。他的妻子也受了优婆夷戒。两个女儿日常读诵《妙法莲华经》。他们家庭生活充满了佛教的气氛。现代知识分子家庭能做到彭际清居士这样的非常稀少,有的家庭丈夫学佛妻子反对,有的家庭妻子学佛丈夫反对,或者父母学佛,儿女漠视;或者儿女学佛,父母摇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佛的一方,偏执佛法,而对世间法不很通达,服不了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家人。
8,现代有些学佛人喜欢与高僧接触,成为“跑庙族”,或只做“自己的师父”的“粉丝”,似乎其他人都不够格与自己交往。彭际清则好与各道人士交游。彭际清少年读儒书时,仰慕高攀龙的为人;学佛以后,又慕庐山刘遗民的逸行。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高官汪缟和江西瑞金罗有高,三人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学佛以后他们又成了清净法侣。际清曾与汪缟共立建阳书院。罗有高喜究天台教义,又遍读大乘经及诸经义疏,而彭际清则独归信净土法门,除了莲池大师外,还很推重省庵大师。并与同时的北京红螺山彻悟大师、扬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相交游,往来论道。
9,现代有少数念佛人,除了愿意流通自己师父的书籍或光碟外,做其他佛事的兴致不高。或干脆关在家里看盘或念佛,只想早日往生成佛,不愿在这个生活环境中行菩萨道。彭际清则不然,他注重悲田、福田事业,救济贫困孤寡等,从事刻经、饭僧、施衣、放生等善行,二十年坚持不懈。对于道友如罗有高、汪缟等,与其通信论道,言辞恳切,交流正法。罗有高在京屡试不第,每次南归,彭彭际清都请到自己家,带着一起游名山或闭关念佛,让罗有高沉浸于宗教信愿中。汪缟聪明才辩,但言行时有未相应处,彭际清就写信规劝。他们三人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汪二人早逝,际清都为他们编集遗文,刻行于世。(2010年4月27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