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刀泉寺住持担心疏远有缘人 呼吁寺庙取消门票
发布时间:2024-07-11 02:13:3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法云法师在挥笔书法
荆楚网消息(记者牛晋阳、实习生肖添元)关公卓刀,清泉古寺。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千年古刹- 卓刀泉寺,造访了该寺住持法云法师。身着灰衣常服,粗布鞋履,一身装扮显得朴素自然的法云法师,体型微胖,笑容可掬,竟有得几分 佛像 。待宾主坐定,沏上茶香,法云法师便追思怀古,针砭时弊,尽抒禅意,对武汉市佛教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刻解说。
武汉佛教源远流长 四大丛林 各具特色
据地方志记载,武汉的寺庙修建始于东汉,在明清、民国时期发展达到鼎盛。在近现代,两位逝者长老对武汉市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虚大师属改革派人物,主张教理、教制和教产等佛教三大改革。他曾于1922年亲手创立武昌佛学院,此后全国佛教僧人跟风办学。此外,太虚大师还特别重视居士在家修行,倡导 工禅 、 农禅 ;而昌明大师作为武汉佛教领袖人物,面对困难,机智应对,使珍贵佛教文化传承免于灾难。他也曾多次出访印度、泰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佛教文化学术交流,提高了武汉佛教界在国际上的地位。 法云法师介绍到。
依据历史僧众规模,武汉佛教有 四大丛林 ,即汉阳翠微街西端的归元寺、武昌洪山南麓的宝通寺、武昌大东门外蟠龙山的莲溪寺和汉口黄浦路上的古德寺。其中,归元寺殿堂连绵,佛教文化保存最完备,居武汉 四大丛林 之首;宝通寺历来有皇室贵族护持,是武汉市唯一的皇家寺院,1994年,武昌佛学院在此复办;莲溪寺为 女众丛林 ,即尼姑庵,历史上这里曾是华严大学的办学之所;古德寺建筑风格颇具异域特色,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
寺庙商业化倾向严重佛门声誉受损
现在许多寺庙有些过于商业化,与有缘人隔出一道心墙,这不利于佛教文化发展。 法云法师分析了武汉市佛教文化发展现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今佛教界存在的一些弊病。 佛光普照山门开,有缘归心幸自来。 他呼吁全省各寺庙取消门票,要全身心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
近些年,一些关于佛教人士的传闻,对佛教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有损佛门声誉。这其中既包括领袖人物不良作风、寺庙敛财等传言,也包括其他教派趁机肆意抹黑佛教形象的传播。 讲到这里,法云法师脸上满是严肃。
寺庙去商业化直接引发人们对于关联旅游经济的思考。在法云法师看来,寺庙是普度众生的清净之地,不应受制于旅游经济,更不能作为敛财的场所。 黄梅四祖寺就不收门票,香火旺盛,各方面氛围都非常好!是学习的榜样。 法云法师举例子说明。
星云大师曾讲到佛教 发财 的三种方法,即信心、结缘和布施。他认为,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而布施如播种,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
星云大师强调,佛教讲的最高究竟的财富是般若(智慧)。佛曰: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一首偈语入心,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
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来寺庙烧香拜佛,诵读佛经,祈求心灵上的宁静。 法云法师指出,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压力大,难免浮躁,甚至引起严重的心理偏差。 参悟生活禅就是调整心态的好方法! 法云法师随即解释说,生活禅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它包含三方面修炼:菩提心、般若见和息道观。
卓刀泉寺每日18:00-19:00点,都会开办禅修的功课。仅一呼一吸,很多人都难坚持下来的。 法云法师说。接着他强调,如果能静下心来参悟佛学,之于个人,益于身心,之于社会,可以形成向善的力量。
生活禅是由净慧大师于1991年提出,这个佛学理念基于佛陀 普渡众生 的本怀,继承了太虚大师 人间佛教 的思想。他指出,参悟生活禅有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净慧大师认为,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法云法师呼吁 保护佛教文化,兴办佛学教育
法云法师痛心地说,寺庙历经沧桑,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或被付之一炬,或遭抢夺打砸。比如在 文革 时期,古德寺就遭到破坏,许多建筑被损毁、占用
。据了解,武汉市硚口区长丰街办事处正在征询有关竺台寺的详细史料,却几乎无人知晓。目前,武汉各寺庙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很多信徒、义工出手帮忙护持,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一些年远失修的寺庙开始复建。 法云法师建议,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复建汉正街附近的西关帝庙。 西关帝庙因商而建,因时而废。那里做生意的人多,复建该寺庙得天时地利人和。 法云法师补充说。
佛学教育是佛教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早在1992年,赵朴初先生就卓识远见的提出了 佛教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的主张。
武昌佛学院原址位于武昌通湘门外千家街,1994年在宝通寺复建开办。因场地、资金、管理体制等问题,现在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 法云法师说,人才培养是佛教界的一个短板,人才紧缺是现实问题。武昌佛学院作为近代中国佛学教育的先锋,如今没有发挥培育佛教人才的作用,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他呼吁,武昌佛学院应迁址东湖,傍水之滨,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