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佛教中的唯识宗与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是一回事吗?

发布时间:2024-01-23 02:13:11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佛教中的唯识宗与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是一回事吗?

文:续祥法师

初略看去,唯识与唯心真的有一些傻傻分不清楚,以至于很多学佛人都认为唯识就是唯心,再加上那一句大名鼎鼎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们就更容易将二者搞混

但仔细看去,它们却并不相同。

01、前提假设不同

唯识宗和唯心主义作为完备的思想体系,是由一些基本的“假设”所构建起来的。而每一种思想系统都是根植于它的目的性而提出其基本假设,祖师们开设唯识的目的性其实很明确——断惑证真,唯心主义作为一类哲学类别,目的则在于获得精神的自由。

二者从目的开始就分道扬镳,假设更是毫无关联。

唯心主义假设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是一门认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唯识」的假设则是:唯有识与不离识!

唯识认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由心体的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再由见分去缘虑分别,此外,并无他物,故说“唯有识”。

既然一切客观外境都不实在,都是主观心识的虚妄变现,那么因识所变的境也不能离开识独立存在,故说“不离识”。

从对这个世界的假设而言,二者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虽然二者都在解释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质的区别,但不同之处在于——唯识并不认为精神可以派生物质,如果承认,就承认了物质的实有性,唯识不承认物质具有这种实有性。

唯识认为我们的宇宙世界的物质唯是主观精神的臆造,即所谓“唯识无境”,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作用,没有认识对象,或者说认识对象本身就是认识作用的一部分。

唯识的建立,就在于告诉我们,我们认为实有的这个世界,是非真实有的。唯识中,并无一个客观的客体存在。唯识的建立,就在于告诉我们,我们认为实有的这个世界,是非真实有的——它们不过只是当下心识的一部分。

所以识与境不是精神派生物质的因生果关系,而是虚假与真实的关系。

另一方面。佛法也不认为“识”是唯一性的,是派生万物的第一因,佛法认为诸法是因缘交互所生,“识”也不例外,这就是佛法跟唯心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地方。

02、识与心不同,唯与唯也不同。

圣严法师在回答唯心与唯识的不同时,曾说过:“唯心论将精神性的心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来看待,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唯识的意思是不离识。这个识不是一个本体实体,而是一个恒转之流,是生命意识的整体,具有丰富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是自觉的事实存在”。

这段话很好的说明“心”与“识”的不同。

与唯心不同,唯识的“识”是一个像瀑布一样的流体,而非固体,是一个“恒转之流”,恒示其非断,转示其非常。识不是绝对的精神,而是一种相续的作用。

佛教也讲“一切唯心造”,但这个心不过是识的异名而已,《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云: 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 谓心是造业的主体、根本,所以经中说万法唯心;心的了别作用是分别、认识的根本,故唯识学论典中多说三界唯识。

这个心与唯心论的第一因的心是截然不同的。

唯识之“唯”,与唯心的“唯一”、“唯有”之“唯”,含义也不尽相同。

唯识宗创始人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中解释此“唯”有简持、决定、显胜三义。

第一义简持,即抉择、显示,即简去我法二执,持取依他起、圆成实二性。

佛陀开设唯识之说,从根本上讲,是用以破除世人的种种认为外境实有而产生的我法的偏执。

《成唯识论》卷二谓“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杂藏经》偈云: 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 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

谓佛陀高唱唯心,是针治众生逐物昧心之弊病的良药。

“唯”字的第二义决定,谓肯定确实如是,说明唯识、唯心乃本然如是的真实。

“唯”字的第三义显胜,谓强调功用的殊胜。说唯心唯识,旨在凸显被世人忽视的心识之重要、奇妙的作用,显示心识为主为枢,乃众生沉沦生死及解脱成佛的关键。

窥基大师在《百法论》中云: 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

所谓显胜,亦即突显心识在“五位百法”中的的殊胜性。

03、理论来源不同

唯识宗的理论来源除了佛说的经典之外,更多的来自于祖师们的“宗教体验”,是通过修证得到的“现量”,山河大地的本来面目,吾人内心的幽微相貌,都是“非证莫知”的。但是祖师们为了利益众生,不得不用名言概念把这种“现量”、“体验”,表达出来,喂养我们无知的大脑。

可以说,唯识宗理论体系的建构正是把“局部经验”转换成为“普遍真理”的完美例子。

而唯心主义说到底只是思辨的结果,是一种“理性的猜测”,理论来源并不具备唯识那种源头活水一般的“实证性”。

04、最终诉求不同

唯识学的诉求首先表现在唯识学将自身视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也强调"修学"与"修证"过程的一致性,强调理解与持守的一贯性,即所谓"解行并重"。唯识学在这个意义上既是哲学所谓的本体论,认识论,也是伦理学和道德论。(引自倪梁康先生)

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学,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理论,而非宗教学说。虽然也有实践唯心的诉求,但唯心主义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却是奠基关系与因果关系,(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谓:“"我能够知道什麼",再理解"我应当做什麼"”),而不像唯识学那样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因为这层缘故,唯心主义更加强调理论的思辨而非理论的实践,这也是其与将瑜伽观行贯穿始终的唯识宗大相径庭的一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