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放生
发布时间:2024-09-07 02:13:0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放生是指释放鱼鸟等小动物,使之重归山川林海。这一习俗在我国自古有之。《列子·说符》即载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不杀生为善举。南朝梁武帝萧衍崇奉佛教,下令江南各州府县遍置放生池,放生习俗遂推及各地。
绍兴的放生习俗当然亦与佛教有关。旧时绍兴的大寺院虽占地甚广,但因位居街市,寺内种植竹树和水池面积多嫌不足。例如著名的大善寺和开元寺都没有放生他。建在农村的五云石佛寺和柯桥弥陀寺等则因地处水乡,面临大河,绿水环抱,更没有凿他的必要,或许由于这一地理环境的原因,绍兴的放生地点就不限于在寺院之内。众多风景名胜的水面成了人们常往的放生之所,参加放生的人们也不再限于佛教徒。
离城十里的东湖位于箬山麓,经过千百年的开山取石,留下了无数的幽深水洞。清代名士陶浚宣筑堤拦湖,湖洞相连,形成了波光淋漓、水质清碧的东湖。陶老先生有意在通往运河的桥下设置竹箔,使东湖成为鱼虾繁殖生长的天然放生池,并一再予以倡导
。每年初春,众多游人前来踏青春游时。总有—部分游客携带鱼虾放生湖内。久而久之,蔚为大观。六七十年前,湖内游鱼成群,跳跃水面,每到中午时分,有几条小舟般的大青鱼悠游湖心,时隐时现。只可惜,抗战期间,敌寇铁蹄踏入绍兴,他们经常来东湖轮翻炸鱼,湖中鱼虾悉数遭殃,损失殆尽。除了东湖之外,绍兴的吼山、柯岩等地也都成了放生之所。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曹山》一文中曾有生动的记述:“曹山(即今吼山)宕为外祖放生池,余少时从先宜人至曹山庵作佛事,以大竹贮西瓜,浸宕内。须臾,大声起岩下,水喷起十余丈,三小舟缆断颠翻,波中冲击几碎,舟人急起视,见大鱼如舟,口含西瓜,掉尾而下。”曹山放生池里的大鱼能一口吞下西瓜,这样的奇观在他地是罕见罕闻的。
绍兴人放生的水族,多以龟鱼螺蚌为主。龟取其长寿;蚌也是多年生的贝类,所谓“老蚌遗珠”;鱼类中的鲤鱼、鲭鱼、鲫鱼生命力最强;螺蛳则取其价廉而量多。有的大户人家一次放生满满一船螺蛳,足足有数百斤之多,放生者以为—次戒杀几万个小生命,可谓功德巍巍矣。
其实,放生鱼鸟者并非个个都是善男信女,有的是为了随俗,有的是出于对大自然的一种爱惜和珍重。鸟是人类的朋友,鱼也是人类喜爱的生物,尤其是选择在鱼鸟繁殖的春季进行,这样的放生颇有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