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

发布时间:2024-08-04 02:13:4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

有僧人问马祖道一禅师:“大师为什么说‘即心即佛’?”马祖道一禅师说:“为止住‘小儿’的啼叫。”这个僧人接着问:“止住小儿啼叫时又如何?”马祖道一禅师说:“告诉他‘非心非佛’。”

佑民寺

僧人又接着问:“除了这两种人来如此回答外,另外一种人来应怎样回答?”马祖道一禅师说:“向他说,你所见世间所有东西不是‘物’,而是道。”僧人还问:“忽然遇见一个对习禅有所得的人来,该怎样开示呢?”马祖道一禅师说:“教他在应机接物、顺其自然中体会佛心禅意。”

佑民寺

马祖道一的禅法有两个重点,一是“即心即佛”,一是“平常心是道”。

佑民寺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马祖道一)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若了此心,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佑民寺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佑民寺

以上这两段话中,前者说的是“即心即佛”,这是从达摩祖师那里继承的“明心见性”的思想;后一段说的是“平常心是道”,这个思想,开拓了唐以后禅宗应机接物,不离平常日用的中国特有的禅风。

佑民寺

我们理解了马祖道一禅法的这两个重要思想,我们就比较好探寻本则故事了。在本则故事中,马祖道一针对四种不同的人,有四种不同的示法。

佑民寺

针对第一种人(即公案中的“小儿”),向他们宣讲“即心即佛”。因为这些人不在自己心地上下工夫,就像小儿因为吃不到奶水而啼叫不止那样,拼命地向心外求佛。要止住这些“小儿”的啼叫,要告诉他们,佛其实就在你们的心里,要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才能开悟成佛;

佑民寺

针对第二种人,马祖道一用“非心非佛”向他们示法。正如第一种人虽然从表面上了解了“即心即佛”的道理,便执著于自心,整天不停的空思冥想,就像小儿吃了奶后,虽然暂时止啼,但仍然不停地顺便把嘴里的奶味,贪心再起,所以要用非心非佛“斩贪除妄”,以使顿悟;

佑民寺

针对第三种人,马祖道一用“不是物”开示他们。这种人自视在以上二种人之上,以自性为高,傲视万物.因之便产生分别取舍之心,这也是一种“执著”。所以要告诉他们,所见非“物”,世间万物都是“道”的体现,要他们打消分别取舍的执著之心;

佑民寺

针对第四种人,马祖道一教他们“体会大道”。因为这种对禅学已有所得的人,不用再去给他们喋喋不休地讲什么佛呀,心呀,物呀,只教他们任运而行,自然应机接物,平常心是道即可。

佑民寺

本则公案故事是马祖道一禅风的具体体现。针对四种人的示法,前两种体现的是他的“即心即佛”的禅风,因“非心非佛”系“即心即佛”的补充;针对后两种人示法,体现了他的“平常心是道”的禅风。因为只有了解了“不是物”的禅理之后,才能从应机接物中,去开悟“大道”。

佑民寺

这则故事,充分体现了马祖道一针对弟子示法活动时因材施教的聪明智慧。

佑民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