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道德经》:得道之人,品行自然高尚

发布时间:2023-09-17 02:13:4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道德经》:得道之人,品行自然高尚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人做事张扬,为人粗狂,这样的人总是品行低劣,做不成大事情,也容易招致祸害,这是失道者;有的人平时表现很低调,总是谨小慎微,有些行为甚至让一般人无法理解,老子认为,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崇高的道德水准,也是得道之人。那么,得道之人究竟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呢?

《道德经》云: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晦以理之徐明?熟能浊以静之徐清?熟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在这一章描述了得道之人的样子:他们处事谨慎,好像如履薄冰;遇事高度警觉,好像防范着什么;在紧要的场合严肃庄严,好像拘谨的客人;办事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好像流水一般;为人诚信淳朴,好像没有雕琢过的玉;做人谦逊低调,好像深幽的山谷;待人包容,好像大海一样有容乃大。他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独善其身,保持高洁的品质,又能在顺境之中清楚地认识自己,还能在逆境中绝处逢生。他们从不自满,因此能够不断进步,历久弥新。

在历史上,孙思邈就是这样一个得道之人。孙思邈七岁便能日诵千言,二十岁便精通老庄之道,还对佛家经典有所研究,但他多次拒绝朝廷的赐官。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皇帝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被拒绝了。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对待他。

孙思邈还对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是要有自信;“心欲小”是要如履薄冰,细心诊病;“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死板,要有先发制人的意识;“行方”是指不贪图名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这与上文说的得道之人不谋而合

。同样,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医者所推崇。他也是以德养性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孙思邈乃得道之人,他的道德品质,为人思想自然高尚。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是失道者,他们越是思想浅薄,就越自以为是;越是水平低下,越是张扬跋扈。很多年轻人没有什么真实实力,却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对未知的领域胡乱发言,这只会让人们觉得他没有真才实学,只知道空谈大论。我们应该学习那些得道之人,明白谦逊低调的处世技巧,即使有真实实力,也要隐藏自己,不然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一门玄学,更是一门现代实践科学。它是我们人生的行为思想准则,也是我们提升自身修养的宝典。衡量一个人道行的高深,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道行深的人往往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超凡脱俗。我们也该做到如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