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般若义理的探究 修习方便

发布时间:2022-11-23 09:46:02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修习方便

  我们已经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既然如此,云何修习?若有修习,即是不空,即是有相,即是有性,即是有生,即是有所得。若无修习,岂得自然成佛?故修习应有方便,若无方便不能成就功德。《大般若经》第三云,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故修习方便有二,第一以无住为方便行一切法,第二观一切法如幻为方便知一切法。无住为方便,则契第一义谛;观法如幻,则契世谛。

  以无住心契毕竟空,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以无住心契无性法,以无住心契无生法,以无住心契无所有不可得法,则入第一义。是故若生无所住心,则有方便修习一切法也。

  于《大般若经》卷第三: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平(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换句话说,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所住心行于布施,应以无所住心行于持戒,应以无所住心行于忍辱,应以无所住心行于精进,应以无所住心行于禅定,应以无所住心行于般若。

  云何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一切相不出四种,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离四相,即不住一切相,即生无所住心矣。

  云何于一切法离于四相?于一切法不生贪瞋痴,即便离于四相。故凡夫学佛,于平常日用中,莫起贪瞋痴,应以修身进德为标的。贪瞋痴心日薄,自然不造诸恶业;无恶业因缘,自然不堕诸恶道。

  进一步言,无贪瞋痴心,自然不着四相。不着四相,自然心无所住。心无所住,自然一切法空。如此证法空义,便是无上菩提义。而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无上菩提义也。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不远,应在平常日用中求。时时检点,莫生贪瞋痴。心既不染,身口自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其德日进。故佛法是转凡成圣之大事业,非世间一般取相之法可比也。

  故佛弟子,总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时刻谨慎,日进月益。学佛真有进步时,不在学问高,更非神通大,而是烦恼渐轻,心渐清净。一旦断二障,空二我,了二死,名曰成佛。岂是有佛可成?不过断二障,空二我,了二死,假名成佛也。如此法门,皆从般若波罗蜜多中去。一切贤圣,皆以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就。般若出生三世诸佛,与诸佛无上菩提。

  其次,观一切法如幻为方便。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起之法,如幻如化。若知其如幻,当体即是圆成实性,是由世谛入第一义谛,由第一义谛得涅槃。若执如幻法为实有,便成遍计执,落遍计执便入生死。

  知一切法如幻,自然于世间一切不生计着。应观五阴身心如幻,于五阴身心不生计着。应观名闻利养如幻,于世间名闻利养不生计着。应观亲缘眷属如幻,于亲缘眷属不生计着。应观怨家如幻,于怨家不生计着。应观世间兴衰毁誉称讥苦乐如幻,于世间八风不生计着。应观世间一切学术如幻,于世间一切学术不生计着。应观生老病死如幻,于生老病死不生计着。虽处世间,应观世间如幻,处世间而不染世间。如船行于水,而不溺于水。

  知法如幻而不生计著者,非是无一切法,而是于一切法不生贪瞋痴也。既然处于世间,非是无五阴身心,应观五阴身心如幻,不生贪瞋痴。非是无名闻利养,应观名闻利养如幻,不生贪瞋痴。非是无有怨亲,应观怨亲如幻,不生贪瞋痴。于怨亲不生贪瞋痴,则怨亲平等,虽平等却复怨亲分明。非无世间八风,应观八风如幻,不生贪瞋痴。不生贪瞋痴,则不为八风所动。非无世间一切学术,应观世间一切学术如幻,不生贪瞋痴。不生贪瞋痴,则能转一切学术,不为学术所转。非是无生老病死,应观生老病死如幻,不生贪瞋痴。不生贪瞋痴,则无生老病死。非无三种世间,应观三种世间如幻,不生贪瞋痴。不生贪瞋痴,则于世间解脱矣。

  所以吾人处世间,若能不生贪瞋痴,即便得到解脱矣。此即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

  无性能随缘,随缘而无性。无贪瞋痴则随净缘,随净缘则是四圣。生贪瞋痴则随染缘,随染缘则是六凡。故于无性中,恶应永断,善应修习。

  于修习方便中,略述无住生心,与观法如幻二项。另于般若经中自有广论,请读者诸贤阅览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