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讲义
发布时间:2022-08-09 11:11:5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序一
圆瑛上人,吾闽产也。幼失怙恃,依季父教养,颖悟绝人。甫成年,即受牒度于石鼓山之涌泉寺;早参三昧,夙擅说经,素以宏化利生为本愿。初主宁波接待寺,倡办宁波佛教孤儿院;次至泉州重兴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孤露子弟,薰育者众。旋历内地并南洋群岛,周流说法,于大乘教义多所阐明。近被推为宁波天童、七塔二大丛林,及中国佛教会首席。去年天童寺不戒于火,上人则奔走四方,募化重修,规模闳敞,为四明道场之冠。间亦稍治生产,为发展化育基金。是皆躬行实践,以求达其利济宏愿,固不仅以舌粲莲花见称也。今秋上人莅京说法,持示所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其所发挥演绎,皆切于护国爱人,旨趣之宏,足维风化,爰乐而为之序。
民国二十三年十月 闽侯林森
序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者,诸‘般若经’之一种。华译凡四次:晋昙摩罗密译为一卷,名‘仁王般若’;后秦鸠摩罗什译为二卷,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梁波罗末陀译为一卷,名‘仁王般若’;唐阿目怯及僧怀感等译为七卷,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此中惟秦译本有古疏。智者嘉祥圆测三疏,皆极精善。惜乎秦本回文未尽善,而古疏自唐迄今,又阅千年;文字变迁,不易读诵。兹有圆瑛法师,通达教义,复长于文学。今年秋,应余与同人之请,来讲是经于南京毗卢寺。法师以无碍之辩才,阐扬经旨,听者深为得益。而法师又虑远方之士,及后之学者,未预斯会,不克同沾法润。于是以所讲者笔之于书,即命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义’。于经中之奥义,及诸一切名相,均以浅显之文字出之。使曩所谓难读之苦,了然尽释。余既感法师之应余请而讲是经,复感其能以浅显之文,解深秘之义。故略叙其颠末,以志景仰之忱。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仲秋 南昌梅光羲
序三
大地众生,悉具如来智慧,只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是知众生之欲到彼岸,证涅槃者,但离妄想可也。离妄法门,经论所言,无量无数;然其最殊胜者,则莫如‘般若’。六祖云: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诚笃论也。盖般若观照,能见诸法皆空。诸法空,则妄想自无生处,而无生法忍现前矣。观照之法,‘仁王护国般若经’,著有明训:一则曰不观色如,再则曰修无修为修,即全经之扼要语。夫不观色者,不观有也;不观如者,不观空也。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悉皆不观,则不著二边,契乎中道。契乎中道,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以名之,名之曰修无修为修。果能如是,是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持修至此,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彼岸而证涅槃矣。‘四十二章经’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亦此旨也。惟‘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言之最详。
圆瑛法师,具大智慧,复发宏法之菩提心。今年秋,莅讲此经于南京毗卢寺,不依文字,不离文字,上合佛旨,下契生机。讲演之余,复编成讲义,以示后之学者。余幸侧法筵,获餐道味,得未曾有。故略叙缘由,藉申赞叹。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 六安 王淮琛 谨撰
序四
佛教与政治,名殊义一。政治之目的,在乎护国教民;佛教之大乘,在乎利生救世。如车两轮,阙一不可。非教无以补政治之不及,非政无以使佛教之流行。吾国人民,素仰佛教以超然之地位,应机施化。小而言之,可以使人深信因果,勤修十善。大而言之,可以使人双运智悲,广修六度。其足以辅世导民,移风易俗,岂语言之所能及哉。从来国家社会,乃至家庭,所有盛衰之况,概以人心之善恶为转移。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心能造业,亦能转业。所以对于挽回劫运,非纠正人心为不可。况当此时世迁变,人欲横流,灾祸频仍,杀机隐伏。世界之斗争,时在酝酿,一触即发。有识者,无不惄然忧之。揆之劫运之起灭久暂,决非科学唯物,可能止遏。惟有上下一心一德,提倡佛学,化导人心,为唯一之方法。或可救人民于水火,化灾厉为祥和。‘仁王护国般若经’者,为护国之指南,实利生之宝藏。苟能信受奉行,可令七难不起,万民安乐。有圆瑛法师,为当代高僧,佛门钜子。愿力广大,智慧洪深,解行双圆,辩才无碍。首都缁素,久慕德音,思沾法雨。(同人等)具书启请,讲演是经;藉求度己度人,福民福国。法师徇大众之请,光临都中毗卢寺,讲演匝月。誓于末法劫中,宏宣佛化。愿人人同登觉路,俾各各彻悟心源。辗转化导,共挽危机。讲余手编‘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表’,言言指归实际,法法不离心宗。不舍文字,不著文字。谈理既澈,释词复显。欲广法施,利益今后。其护国利生之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浩然亲尝法味,踊跃为序,愿见闻悉发菩提心,受持咸登萨婆若,庶不负此段大事因缘也矣!是为序。
甲戌仲秋 弟子大心居士王浩然 敬撰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卷上
讲解此经,先提纲要,次释译人,后解全文。提纲之法,贤首宗则用十门分别,天台宗则用五重玄义。圆瑛先学天台宗,后学贤首宗;乃知二宗,各有依据,各有所长,故得并行于世。今依台宗,于经前例作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教相。
此经以人法为名,实相为体,自行因果为宗,权实二智为用,大乘熟酥为教相。
一、释名
题中佛是教主,王是世主,皆人也;国是所护,般若是能护,皆法也;故定人法为名。今依次解释:佛字,梵语具足应云佛陀,译为觉者。我国有好略之习惯,故独称佛。佛者:觉也。觉义有三:一自觉,异凡夫之不觉。二觉他,异二乘之独善。三觉满,异菩萨之分证。佛则自觉智满,觉他行满,三觉圆,万德具,方得称佛。说者:佛以八音四辩,金口亲宣,对机而说,佛是能说人,仁王下明所说法,此第一重能所也。
仁为美德之称,王是自在之义。施行仁政,恩惠黎民,统御四方,而得自在,故称仁王。
护者护持,国是国土。由仁王修德行仁,化被万民,国土安稳。则仁王为能护,国土是所护,此第二重能所也。
若以仁王望般若,则般若为能护,而仁王国土,皆所护耳。由王受持般若大法,则法力加被,能令王身安隐,国界太平,此第三重能所也。
若以般若望仁王,则仁王为能护,而般若国土,皆所护耳。由王宏护般若大法,则法力普及,能令人民信仰,国土安宁,此第四重能所也。
国若不护,则国危,总论仁王般若皆能护,国土为所护。护国之法,应以宏法化民,为先务之急,此第五重能所也。
般若是梵语,乃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如‘大智度论’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称,般若是实相,甚深极重;智慧二字,尚未足以尽其义,是故不可称。故诸经论中,皆仍存梵语不翻也。
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净慧,是无漏法故。智慧通于世间法,以世间智慧,虽能发明科学,种种技术,令物质文明,日形进步,而不能挽救人心,创造世界之和平,何况能度众生,出离生死之苦厄也。
‘成实论’释云:真慧名智,即慧是智也。‘净名经’云: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释云:智是有,慧是空。有智故不住空,有慧故不住有。余云:般若,当翻妙智,或净慧者,亦即此义。妙则空有双离,净则无所住著。离相无住,是真般若。
又般若为五度之先导。由有般若智照,能离愚痴;以无痴故,能行布施,而度悭贪;能持净戒,而度诸恶;能修忍辱,而度嗔恨;能勤精进,而度懈怠;能修禅定,而度散乱。果能以般若之法而化民,则民修六度,国集千祥,而国不求护而自护矣。
波罗密者:梵语波罗,译云彼岸,密名为到。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涅槃是彼岸。须以六度为船筏,方能得离此岸而到彼岸也。
又能修般若,真智现前,了知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凡夫即是诸佛。自可不离此岸,诞登彼岸矣。
以上十一字,是别题,别在当部,而与他部所不同故。经字一字,是通题,通于诸部,所有经藏皆名经故。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者,合也,上合诸佛所说之理,下合众生应度之机,故名契经。
又翻法本,法者:理法之与教法也。理不自彰,藉教以显,则教法为本;教不自起,由理而生,则理法为本。教理二法,互相为本,故名法本。
又具常法二义:常者,三世圣人,不能易其说。法者,十界众生,悉当依其轨。即天下后世,所共由之道也。更有多解,恐繁不录。
问:此经于八部般若,何部所摄?答:八部者——大品、小品、放光、光赞、道行、文殊、金刚、天王,是为八;此属天王部摄。
此经共有四译:一、晋朝永嘉年,月支三藏,昙摩罗察(译法护)译出二卷;名‘仁王般若’。二、姚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别馆译出二卷,名‘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三、梁时大同年间,真谛三藏于豫章实因寺译出一卷,名‘仁王般若’。四、唐代宗时,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法师奉诏译,令集京城义学大德良贲等,翰林学士常衮等,于大明宫南桃园详译二卷,名‘护国般若波罗密多’。四经前后,海内多宏秦本。一释名竟。
二、辨体
既有其名,须辨其体。有云文以义为体,或云以无相为体,此皆常途之谈。又有以五忍十地为体,依本经文云:五忍是菩萨法,具列五忍竟。结云: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密。故知因修般若,得证五忍,一切佛菩萨,无不由五忍而成圣,故以五忍十地为体,此说亦非极成,当以实相为体。即三种般若,亦是以实相般若,为文字、观照二般若体。‘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依此实相因,而得实相果。故知此经,以实相为体。
实相者:即诸法真实之相,简言之即众生真实妙心。此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皆依此心而得建立。实相有二义:一、无相之实相,离一切虚妄差别之染相故。二、无不相之实相,以有自体,具足恒沙称性功德之相故。此经亦从妙心中流出教法,故以实相为体。二辨体竟。
三、明宗
宗者纲宗,即一经之大纲:又云宗要,即一经之要旨。解经,须于释名辨体之后,提其纲,而挈其要。此经以佛自行因果为宗,令诸闻者,欣乐增修。以般若真智,离一切相,而不坏一切相。从因克果,不失因果。
问:宗与体何别?答:宗致因果,体则非因非果,能为因果所依。故以实相之理为体,修因得果为宗也。三明宗竟。
四、论用
用者力用,如悉达太子,弯祖王弓满为力;射穿七鼓,贯地出泉为用。此经以内外二护为用。内护者,下文云: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外护者,下文云:吾今为汝,说护国土因缘,令国土获安,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安乐,名外护也。四论用竟。
五、教相
教者:我佛利生之言;相者:分别异同之致。欲宏教法,须识顿渐偏圆,若不明了,何以对机成益乎?我释迦牟尼文佛,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略分五时:初说华严大教,如牛出乳,因大法不契小机,遂乃隐大施小;次说阿含小教,如从乳出酪,既令得成小益,乃欲引小入大;三说大乘方等教,如转酪成生酥,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观见诸子,既已成就大志,四说摩诃般若,如转生酥为熟酥;盛谈真空,实相妙理。观时机既至,五说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如转熟酥而成无上醍醐;等与诸子,授记作佛。五时前后,不无顿渐偏圆之相,今宜判定:
此经属般若部,当在般若时,是大乘熟酥为教相。经中说护佛果,及护十地行,与王所问摩诃衍云何照等文,知非小乘明矣。
问:经中有八偈,乃谈无常苦空等事,讵非小乘法耶?答:此乃举往昔百法师,依小乘,说世间不坚固之相,以劝普明王舍国;属助道,非正说;不得以此疑非大乘也。此约五重玄义,先提纲要竟。
次释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者,纪时也。系姚兴嗣位,迎师入关。三藏法师者,以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法,可以为人之师。鸠摩罗什,具云鸠摩罗耆婆什,此翻童寿,以童年而有耆德故。译者,翻梵语而成华言。此师为七佛以来,译经法师,所翻之经,深得佛意,故受持转盛。次释译人竟。后解全文。
序品第一
吾国诸师解经,或有分文,或不分者。如‘大论’释‘大品般若’,则不分科段。天亲释‘涅槃’,则有分文。道安别置序、正、流通三分。今解依顺佛意,大分分三。此经全文八品,序当其初,故称第一,乃经中发起之由序为序分。“观空品”下六品文,显示经中正义,即正宗分。末“嘱累品”,嘱累弘扬,为流通分。若按经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以下,即是流通分。流通今后利益无尽故。
“序品”中,有通序别序。通序者:通于诸部故,亦名证信序,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明是法可信,故云证信。又云经后序,佛临涅槃时,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敕阿难云:我灭后结集法藏时,当安如是我闻等。别序者:别在本经故,亦名发起序,从尔时十号三明下,如来放光现瑞,发起此经。又云经前序,乃如来说经以前之由序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先明六种证信序,亦云六成就。如是者,信成就。阿难结集经时,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同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因闻阿难唱言,如是我闻,三疑顿息,疑断则信生。又阿难白众言,如我所闻,当如是说,故令生信。
我闻者:闻成就。法若无闻,安能结集流通?阿难多闻第一,于佛所说法,悉能记忆受持。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而曰我闻者,显法有所宗也。
一时者:时成就。法不孤起,必有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即师资道合,说听始终之时也。
佛者:主成就。虽有良时,若无法主,安成教益?此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应机示现,八相成道,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自觉觉他,说法利生之主也。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处成就。若无胜处,安成法会?住约有八,按佛三身而分。应身四住:一、寿命住,谓五分法身;二、依止住,谓王舍城等;三、境界住,谓大千世界;四、威仪住,谓行立坐卧。报身三住:一者、天住,住于六欲天;二者、梵住,住于四禅天;三者、圣住,住三解脱门;法身一住:住第一义谛。今佛说此般若实相妙法,约理则后二住,约事则复多谈。
王舍城,乃摩竭提国之都城。摩竭提,译云天罗,系王名,即班足王之父,以王名国故。时王游猎,值牸狮子,与王交通,得孕生子,来殿上子于王,王审知是子,即作告令,言我无子,天赐我子,养育成人,足下班驳,时人号为班足。后绍王位,喜多食肉,一时遽阙,司理王膳之人,窃取城西新死小儿,烹而进之,王美其味,敕常准此。厨人自后,日于僻处,盗杀小儿,以供王膳,流毒天下,举国咸怨,千小国王,起兵伐之,摈在五山。罗刹翼辅,而为鬼王,因与山神,誓杀千王之头设供,冀满所愿,即以神力,捉得诸王,唯普明王后方捕至,欲行屠杀,以祭山神。时普明王,悲啼泣恨,而作是言:‘生来实语,而今乖信。’班足问言:‘汝求何信?’普明答曰:‘许行大施。’班足语言:‘放汝行施,事毕就我。’普明欢喜,远归本国,作大施会,委政太子,心安形悦,匍匐就终。班足问云:‘死门难向,汝既得去,何更自来?’普明答言:‘我持实语戒,不能畏死而毁戒。律云:宁有戒死,不无戒生。’更与班足广说慈悲,而斥杀害;仍示一切悉是无常。班足闻信,得空平等三昧住于初地。普集千王,不忍杀害,各取一渧血,三条发,以赛山神,而酬其愿。悉放千王归国。千王同愿,共止山中修道。于是筑城立舍,郁为大国,迭更知政。千王住故,故城以王舍名。城中人民,七次建舍,七次被烧,唯王舍皆免。于是命言,百姓家亦称王舍,应免火难,后果不烧。
又云此城,四天王共造,故称王舍。摩竭提国,又名摩伽陀国,译云持甘露处。凡有十二城,一区只尼大城,二富楼那跋檀大城,三阿监车多罗大城,四弗迦罗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罗捺大城,八迦毗罗婆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城,十一佝睒弥城,十二鸠楼城。
佛多住王舍城说法。此城有六精舍:一、竹园精舍,在平地,迦兰陀长者之所造,去城西北三十里;二、少力独上山精舍;三、七叶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舍;六、只阇崛山精舍。只阇此翻鹫,崛此翻头,此山形似鹫头,故以名焉。或云灵鹫山,以多圣人所居,故称为灵。
王舍城中有五山:鹫头山居中央,东方象头,南方马头,西方羊头,北方狮子头。佛居中央位,恒依中道说法,故多居鹫头山。又此山超胜余山,今说‘般若’殊胜法门,故依胜处。
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有学八智、有学六智。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三空观门,四谛十二缘,无量功德皆成就。
与大比丘众下,是众成就。若无听众,教何所施?诸佛说教,必有四众:
一、影响众:或古佛乘愿再来,如文殊观音等。或他方菩萨,影响法会,助扬佛化,如妙音势至等。
二、当机众:机,即听众根机,与教可以相当。如大根闻大法,而起信解修证,是谓当机。
三、发起众:以同在法会,腾疑致问,请转法轮,发起大教,饶益众生,故名发起。
四、结缘众:虽然在座同闻,而不能解义起修。但结法缘,以种远因,故名结缘。般若会上,四众必具。今文所列听众,分此土众、他方众、化众,共成十二。下文云:十二大众皆来集会。
与大比丘众者:标名也。先列此土众。众有小大圣凡,阅之自知。与者,共也。比丘,出家学道之通称,名含三义故不翻。一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而资慧命;二怖魔:登坛求受具足戒,竟令天魔生恐怖;三破恶:精进修行持净戒,能破身口七支恶。比丘而云大者,拣非小器,皆道高德重之流,能为天王大人之所敬奉,如陈如为梵王所师,迦叶为帝释所师是也。
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有理和、事和。理和:则同证择灭无为;事和有六: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名六和僧。
八百万亿者:列数也。学无学,皆阿罗汉者:显位也。学,是前三果有学人;无学,是第四果,已证无学位。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应受三界人天供养;二杀贼,杀尽九十八使烦恼之贼;三无生,子缚已断,更不受生。
问:既言有学无学,云何皆言阿罗汉?智者大师,依‘成论’二释云:罗汉二种,一住,二行。当知行者,是有学人;住者,是无学人。故经云:五戒行者,皆行阿罗汉,即是学人。皆言阿罗汉者,举胜以显也。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以下,叹德也。有为,举智德有修故;无为,约断德已证故。若就境论,道谛是有为,灭谛是无为。施物名功,归已曰德,故曰功德。
无学十智者:指第四果。证无学位,方具十智。一、法智:于欲界系,约四谛辨四种无漏智;二、比智:于上二界道中,四谛辨四种无漏智,不过法比之殊也;三、他心智:知欲色二界系,现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四、世智:知诸世间有漏智慧也,亦名等智,凡圣同有故;五、苦智: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七、灭智:尽灭妙离,观时无漏智;八道智:道正迹乘,观时无漏智;九、尽智:‘智论’云: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等;十、无生智:见苦已,不复更见等。诸经或云十一智,智度为如实智,知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为如实。此独在佛心中有,二乘无分,故但云十智也。
有学八智者:指第三果,阿那含人。此修道位中,但有八智,无有尽智,及无生智,此二在无学得故。
有学六智者:指初二果人。须陀洹,斯陀含,但有四谛,及法比二智,更除他心智及等智。
三根者:依大品经论,一、未知欲知根:在见道中,和合九无漏根,而作其体。九无漏根,谓信等五根,及喜、乐、舍、意等是也;二、知根:在修道中,增进九根,作知根体;三、知已根:在无学道,增进九根,作知已根体。
十六心行者:依修行次第,此与三根,俱应在十智前说,今经乃先说果,而后明因也。心行者,智者大师云:从心之所行,故名心行,非心即行也。行以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谛之理,故名行也。苦下四行:一无常观,二苦观,三空观,四无我观;集下四行:一因,二集,三缘,四生;灭下四行:一尽,二灭,三妙,四离;道下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又有云八忍八智,合为十六心行。
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者:此叹三假观门。假者,自实无体,藉他方有故。法假,即五阴等法不实,为法假。受假,即五阴成,众生领受六尘,为受假。法受二皆假名,为名假。
言虚实者:一虚二实,相形立称。阴法是虚,众生谓实,当起慧照观察,如‘智度论’云:诸法非实,凡夫虚假,忆想分别,妄谓有人。如狗临井,自吠其影;水中无狗,但有相影,而生恶心,投井而死。众生亦尔:四大和合,名之为身,因缘生义,动作语言。凡夫于中,妄执我相,此法假也;生爱憎,起苦乐,此受假也;一切法,但从名字和合,如头足腹背和合,名之为身,此名假也。
三空观门者:谓空、无相、无作。言空门者,观诸法无我我所,从缘和合而有,无有作者受者,是名空门。
无相门者,观身虽空,而有相在。人著此相,心无智慧,当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名无相门。无作门者,亦云无愿。既知无相,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是名无作门。此三能到涅槃,得三解脱,亦名三解脱门。
四谛者:苦、集、灭、道,界内外两重因果,审实不虚,故名为谛。有有作、无作二种分别。小乘之人,智照未穷,智称有量,境不极妙,故称有作。大乘之人,以无心之真智,照无相之虚宗,境穷智极,名为无作。
十二缘者:即十二因缘法。自无明起,至老死止,因果相续,循环不断。过去二支因,无明及行;现在五支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支因,爱、取、有;未来二支果,生、老死。
颂云: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如是七事为苦道。合之不出惑业苦三,连环钩锁。依惑造业,依业受苦,于苦果中,再起惑造业,所以生死,相续长劫,此是流转门。更有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缘觉人,因闻还灭门,于是志断无明,而证无生。无量功德皆成就者:总结具德之多。上列声闻众竟。
复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缘,皆成就。
此列缘觉众。八百万亿者,举数也。大仙缘觉者,标位。有三差别:一者、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昔有国王,将诸彩女,入园游观,见树林花果,美妙可爱;王食毕少卧,诸彩女竞共采摘,毁坏林景。王时觉已,即悟一切诸法无常。以物况人,即成大辟支佛,亦称大仙缘觉。
二者、缘觉:秉佛所说十二因缘教,逆顺观察断见思惑,更侵习气,果证无生,名缘觉辟支佛。
三者、须陀洹人:藉前解脱分善根,人间天上,各七返受生,不受第八生,自然成道,为小辟支佛。
非断非常者:叹德也。观三世因果相续,故非断;因缘毕竟无性,故非常。四谛十二缘,解见前。皆成就者,总结也。列缘觉众竟。
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皆阿罗汉。实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独大乘,四眼五通,三达十力,四无量心,四辩,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菩萨众。九百万亿者:举数也。菩萨摩诃萨:标名也。应云摩诃菩提萨埵,翻为大道心众生,有大根机,具大智慧,能发无上菩提心。梵语菩提,此翻为道,能修广大慈悲行,誓愿度脱一切有情。又菩提萨埵,翻为觉有情,乃上求佛觉,下度有情之士,亦称大士。
今依台宗,菩萨,有四教之不同:若以生灭心,修六度行,经历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勤修福慧者,此藏教菩萨也。
若以无生心,断见思惑,故留余习,扶愿受生,往还三界,度脱有情。十地行圆,当知如佛,此通教菩萨也。
若以无量心,而修无量行。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大慈平等,大悲无限。华台摩顶,成功德身,此别教菩萨也。
若以无作心,观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无二无别。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此圆教菩萨也。
皆阿罗汉者:显位也。阿罗汉,名通大小,佛亦称阿罗汉。‘本行经’云:世间有六罗汉,五是陈如等五人,一即是佛。‘大品’云:阿罗汉,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大集’亦云:大法菩萨,名阿罗汉。故云皆阿罗汉也。
实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者:叹德也。方便智,即权智。菩萨具权实二智,故能真俗等观,圆融无碍。实智照理,理无不彻;权智照事,事无不穷。有实智,故不住生死;有权智,故不住涅槃。上显位,虽云罗汉,此叹德,即异二乘,故当别列。行独大乘者:以不乐二乘,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修习大乘行,故曰行独大乘。
四眼者:以菩萨尚居因位,未得佛眼,故只具四。五通者:因无明未尽,于六通中,除漏尽通。三达,即三明:过去、宿命明;现在,天眼明;未来,漏尽明。
十力者,智论云:菩萨十力,一发心坚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进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身不厌生死力,八无生法忍力,九解脱力,十无碍力。
四无量心者:一慈,能与一切乐;二悲,能拔一切苦;三喜,能随喜一切功德;四舍,能舍离一切烦恼。
四辩者:四无碍辩才也。一、法无碍辩:了知诸法,名相差别故;二、辞无碍辩:解一切众生,殊方异类言音故;三、乐说无碍辩:随众生乐闻何法,一一能说故;四、义无碍辩:了知一切诸法之义,如地大,以质碍为义等。又解第一义谛,故得义无碍辩也。
四摄者:一布施:结众生缘,引令入信故;二爱语:好言劝勉,令起修行故;三利行:凡有所作,令得利益故;四同事:与之同事,亲近易度故。
金刚灭定者,三藏师云:通十地皆名金刚,以观智之力坚强,能破无明之惑,喻如金刚。又即金刚三昧,即首楞严三昧。一切功德皆成就者,总结也。上列三乘圣众竟,下列六凡听众。
复有千万亿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无量功德皆成就。
此列五戒贤者众,首句列数,二句标名,五戒是所持法,贤者为能持人。戒能止恶生善,杀盗淫三戒,防身业;妄语戒,防口业;酒戒,通防身口意三业。若能持之,则诸恶自止。而仁、义、礼、智、信,诸善生焉。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
贤者:即清信士,能清心寡欲,信乐佛法,所以称贤,耶优婆塞。翻为近事男,受持五戒,堪以亲近承事三宝故。提谓波利等问佛:何不为我说四戒六戒?佛答:五者,天下之大数也。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脏,在阴阳为五行,乃至在法为五戒。
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者:叹德也。以迹同凡夫,本皆罗汉。十地者,始从欢喜地,终至法云地。迥向亦十,始从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乃至第十,法界无量回向。回向有二——一、回向众生:所修功德,施与一切众生;二、回向佛果:所作功德,回向萨婆若,皆内秘大心之行,外现清信之身。
五分法身者: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凡夫惑业所感,以五阴为身;圣贤清静无为,以五分法身为体。无量功德皆成就:总结也。
复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罗汉。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终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此列清信女众。首二句举数标名,三句下叹德。清信女:梵语优婆夷,即近事女也。皆行阿罗汉十地,同上释。始生功德下,约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经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是也。始生:如十回向入地心。住生:即住初地心。终生:即出初地心。若入二地,即为二地始生功德。地地三生,合为三十生,功德皆成就也。
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七贤众,首二句举数标名。十亿者:照本国数百万也。七贤有二解——一、依小乘: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并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共为七;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
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名性种性,七名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居士者,居家学道之士,又清净自居之士。有有位有德者,如苏东坡、白居易之类;有有德无位者,如庞居士、傅大士之辈。
德行具足下叹德。先叹所具道品,此人在见道之前,惟具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故只二十二品。
十一切入:亦名十遍处,入者,处也。青黄赤白,地水风火,空处,识处,是为十也。能广能胜,境名遍处。
八除入,亦名八胜处——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初修此观;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若好若丑,不起贪嗔。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由观道增进,虽观多亦无妨碍;若好若丑,不起贪嗔。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不起贪嗔。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不起贪嗔。五青、六黄、七赤、八白,内无色,外观青等四色照耀,胜于八背舍中青等四色,不起法爱,故名为胜。八解脱者:解脱以背舍为义,又名八背舍。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先观自身不净,以欲界贪欲难断,复观他色不净。二、内无色相,外观色:已灭内身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复观外色不净。此二背舍色贪心。三、观净色光明:背舍外色不净观,乐渐增长,遍身怡悦。四、空处:舍色观空,与空相应。五、识处:舍空缘识,与识相应。六、无所有处:舍识,而缘无所有,与无所有处相应。七、非想非非想:识想将尽未尽,非有想,非无想,如灯将残,半明半灭。八、灭受想:受想即能缘之心,行人厌患此心散乱,入定灭尽。定力充足,受想灭而不行,亦云灭尽定。此属无漏,而得解脱。
入此定能经多劫,色身不坏。迦叶尊者,受佛嘱,传衣弥勒,现在鸡足山等弥勒下生,即是入此定。三慧者:闻思修三慧也。十六谛、四谛者:依四谛,各四观,合为十六谛。如前解。
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者:四即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也。三即除暖位,二除暖顶,一除前三,合成十忍。约三界九地,成九十忍也。一切功德皆成就:总结也。
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此列梵众。首句举数,以亿积至万万也。九梵即第四禅本天:福爱、福生、广果、无想,共四天,加寄居其中: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五不还天,合成九梵。三净:(第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光:(第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梵:(初禅)梵众、梵辅、大梵。亦合九梵,二九有十八梵天。
五喜乐天者:即谓觉、观、喜、乐、一心,五支禅境。有谓别指五净居天,受喜乐故。
天定功德定味下,叹德。天定者:报得定,一生禅天,自得其定。功德定者:修得定,即所修而得之净定。味者:味著。以一字为句。即是味著禅定也。
常乐神通者:色界天中,有报得、修得,二种神通。常乐者:属修得,拣非报得也。十八生处:即十八梵天。功德皆成就者:总结也。
复有亿亿六欲诸大天。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成就。
此列欲界天众:初二句举数列名。六欲即欲界六天:一、四天天王,东持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主居中,四方各八天,合成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四、兜率天,此云知足;有内院外院。内院,是补处菩萨所居。五、化乐天,自化五尘欲境受乐。六、他化自在天,所有乐境,他所化作,自在受乐。六天之内,有男有女,皆未离欲,故名欲界。
古德颂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是则名为六天欲。生天渐高,欲心渐轻。至第六天,若修离欲定,即能出离欲界,上生色界禅天。禅天之中,无有女人,亦非胞胎受生,乃自然化生。
十善果报神通者:叹德也。十善,为生天因。世人于身口意三业,不作十恶行,即成十善。身不杀、不盗、不淫,居家之人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不贪、不嗔、不痴。十善满足,身后生天,得六天中依正果报,受种种乐。亦有报得有漏五通,于六通中,惟除漏尽通;此通是出离三界圣人所得之无漏神通。未句总结。
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信行具足。
此列人王众;初举国数,次明眷属。五戒下叹德。五戒十善,解见在前。三归功德者:佛未出世,世间无有真正三宝,以诸天邪师为佛宝;四围陀典为法宝;诸外道众为僧宝。如出世,如杲日丽天,群昏烁破。
归依佛:树王得道,福慧两足。归依法:大小两乘,离欲清净。归依僧:道高德重,人天师范。清信行具足者:即四信行,信佛法僧三宝及戒,随分具足也。
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此列五道众。三界六道,今言五者,以阿修罗有胎卵湿化四生。化生修罗天趣摄,胎生修罗人趣摄,卵生修罗鬼趣摄,湿生修罗畜趣摄,故不别列。问:五道中有三途,何故诸天有不闻法者,而三途反有受道者?答:‘大涅槃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自有乘急而戒缓,戒急而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四种之别。诸天以过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不修慧,故不得闻法。三途以过去破戒,故致堕落;由修慧故,声光所招,故得受道。俱急俱缓可知。
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此列他方众。文显可知。
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华,各各座前华上。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比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普有无量国土,一一国土,佛及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密’。
此列变化众。初不思议,能变净土,此非常寂光净土,乃现华台实报净相也。现百亿座华,且明应身大千之化相也。
二不思议力,能现诸佛、菩萨、比丘、八部︹八部即:天、龙、夜叉(此云轻捷)、乾闼婆(此云寻香天帝乐神)、阿修罗(此云非天无天德故)、迦楼罗(此云金翅鸟)、紧那罗(此云疑神头有一角,天帝歌神其音最美)、摩呼罗迦(此云蟒神)并及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皆有无量国土。佛及大众,如今无异。
三不思议力,能说般若。从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圣凡一致,各说般若,以为此经发起之端。
他方大众,及化众,此三界中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坐九级莲华座。其会方广九百五十里。大众佥然而坐。
此结听众。他方大众,结前第十一他方众。及化众,结第十二变化众。三界中众,结前十种此土众。九级莲华,九层华座也。广九百五十里者:如维摩丈室,广狭无碍。大众佥然而坐,佥者皆也,同也,即同坐一处,同聆妙法也。以上通序,六种证信竟。
尔时,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思缘。
此下别序,一经发起因缘。文有五段:一如来入定,二光华地动,三大众疑问,四音乐集众,五如来出定。今初。尔时者:当尔六种成就之时。十号乃赞佛具足十号,名称普闻,众生归信。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
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能知过去无量劫因缘,能见恒沙界外雨滴头数,能尽一切结习无明。
大灭谛金刚智者:大灭谛,即大寂灭海,无余涅槃,此赞佛断德。金刚,非因中断惑之金刚观智,乃果地证理之一切种智。坚固不坏,喻如金刚,此赞佛智德。者字:即赞佛是智断二德究竟之人。
释迦,此云能仁,叹佛利他悲德。牟尼,此云寂默,叹佛自利智德。佛是通号,释迦牟尼是别号。以无量劫来,智悲并用,上求下化,故得是号。有二因缘:一、过去劫中,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观广炽陶师,机缘已熟,特往化度。于傍晚时,率四大弟子,同至陶师窑所。广炽见佛相好庄严,生大欢喜。问佛何往?佛云:来借一宿。广炽以草敷座,延佛及僧入窑,礼拜瞻仰,心中发愿:愿我将来成佛,名字相貌,皆同今佛;四大弟子,名相亦然。佛为说法,发心修行,从因至果,果孚因愿,故得是号。
二、第二阿僧祇劫,燃灯佛出现于世。有善慧童子,买花供佛,布发掩泥,为佛行过。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今果如所记。
初年月八日:此明时节。据吉藏法师疏云:成道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说此经,佛成道七年,方说余般若。按诸传记,已二十九年,加前七年,应在成道后三十六年,生年六十六,说此‘仁王护国般若经’。
方坐十地者:即正住十地也。非菩萨所历十地,乃如来所住十地。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清净身,不可思议地。三、海藏地。四、神通智德地。五、明德地。六、无垢焰光开相地。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无碍智慧地。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毗卢那智藏地。此出‘同性经’。
入大寂室,三昧思缘者:大寂室,即大寂灭定,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思缘,乃思察众生机缘。诸佛说法常仪,先须入定。如说法华,先入无量义处三昧等。此正入定观机,方授法药。
又如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岂有入起定耶!然为众生作前,如来欲说般若,尚须入定思缘,况余人耶!思缘又作一解,思无相义,缘法性理,佛欲称实而谈。此乃发起之第一因缘。
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复于顶上,出千宝莲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乃至他方恒河沙诸佛国土。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华,香如车轮,花如须弥山王,如云而下。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六欲诸天,雨无量色华。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劫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
此光华动地,乃发起之第二因缘。光明而云大者,非日月灯之所能及,故能遍照十方三界中也。放光是现希有事,令众生信得益;亦表以智慧明,破烦恼暗也。光有二种:一、神通光:以有缘诸子,散在各方,今欲召集,令闻般若,故放神通光。二、智慧光:以静极光通,寂照含虚,分别法相,称机而说,故放智慧光。
复于顶上,出生千宝莲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其光亦尔,此现华相瑞。以众生根性不一,或损光而发机,或见华而得益,故现华也。不现余华,独现莲华者,以其方华即果,表因果同时也。
千宝莲华:即千叶宝莲华。华表因行,莲而曰宝者,具有三义:一坚固义,二贵重义,三离垢义。表般若妙行,坚固不退,贵重无比,离垢绝相。又华从顶生,表最胜顶法。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者:穷三界顶,其行可以度脱三界有情也。此天,人定时,以非有想;生灭识心,伏而未断,实非非想。如灯将残,忽明忽暗。光亦复尔者:所放之光,不独横遍十方,亦复竖穷三界也。
乃至恒沙诸佛国土者:谓从一界,乃至如恒河沙数诸佛国土。三界诸天,各各雨华,雨字去声,落也。无色界天,雨无量变大香华:变而曰无量,指香华气味色相,转变无尽。香如车轮,华如须弥:即形容大相。如云而下:是譬喻其多。
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初二三禅,三三九梵,四禅四天,及五不还天,亦九梵,合成十八梵,属色界。六欲诸天,雨无量色华:文皆可知。三界诸天雨华,供养如来善说般若。
问:如来未曾出定,未动舌根,何谓说般若?答:无说之说,乃为真说。昔日,须菩提宴坐石室,空中散华。须菩提问:散华何人?曰:我帝释天。又问:散华何为?帝曰:供养尊者,善说般若。须菩提曰:我乃无说。帝曰:尊者无说,我亦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劫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前佛顶上出花,显正报瑞。此佛座前生花,显依报瑞。劫者级也,级即层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亦竖穷三界也。
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者:欲令众生,有所警觉,不安沉迷,得悟般若。六种,即:动、踊、起、震、吼、击。上三属形,下三属声。以表形声两益。
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谓言:‘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词般若波罗密、金刚般若波罗密、天王问般若波罗密、光赞般波罗密”,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此大众疑问,乃发起之第三因缘。尔时,即入定现瑞时。一会大众,咸皆生疑,互相咨问,佥然:即皆然也。
四无所畏四句:赞叹佛德。无所畏者:‘十住毗婆娑’云:不惧外难故。一、一切智无畏:于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二、漏尽无畏:佛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三、尽苦道无畏:于尽苦之道,能知能说。四、说障道无畏:于障道之法。能知能说。十八不共法者:佛证最上一乘之理,不与三乘共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大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古有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知了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通非碍者:天眼,能观障外之色,面前虽有障隔,亦复能见,通达无碍也。碍非通者:肉眼,但观障内之色,如有一纸障隔,即碍而不通。法眼:能观俗谛,有为因果事相之法。慧眼:了知常无常诸法皆空。佛眼:智光圆满,等照一切;照差别异相之境,还同平等一如之体。圆明洞彻法界之内,无处而不含容。佛一眼具足五眼,菩萨惟前四,二乘惟前三,天道、鬼道具二,人与修罗、地狱、畜生四道惟一。若有修证,所具不定。
法身者:生佛同具,平等一如,无有高下。此为自性清净法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惟是众生虽具,迷而不觉,法身埋没在五蕴山中,如金在矿。
如来因地,依本觉法身理体,起始觉智用,断惑证真,证得一心本源。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是为离垢妙极法身。离五住垢,极三智妙,法身显现,体遍十方;能起报化大用,如金出矿。
大觉世尊者:即究竟果觉,得一切种智,三觉圆满,万德毕具。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所共尊仰故。
前已为我等大众下,序昔疑今。前二十九年,说四般若。按佛成道后七年,方说般若,此当约通五时说,莫泥于别五时。
‘摩诃般若’:即‘大品般若’。佛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说。‘金刚般若’:金刚是喻,具有坚明利三义。以喻实相般若,坚固不坏;观照般若,灵明洞彻;文字般若,断惑利器,以能诠具修断功用故;佛在舍卫国说。‘天王问般若’:亦舍卫国说。后还灵山,说‘光赞般若’。今日,是如来成道后,三十六年正月八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佛放光,非无缘而放;但未知斯光,为作何事,此即大众疑问之词。
时,十六大国王中,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衍化。
十六大国王,皆乘愿而来,辅扬法化,故得预般若胜会。诸王中,以波斯匿王为领袖。梵语波斯匿,此译胜军。与佛同日而生。贤明英勇,能破强敌,军胜诸国,故号胜军。又名月光,世人所号。以佛为日光,王为月光,两轮并耀世间也。
舍卫:是王都,其国为憍萨罗国,以都城胜故,恒以舍卫称。译为丰德,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解脱多闻之德。
德行十地下叹德。以王乃大权示现,内秘十地行,外现帝生身。乘愿利生,故与佛同日而生。六度者:布施度悭贪,持戒度诸恶,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有事度理度之别:事度,但修事行,未契真如,即权教菩萨所修。理度,乃称真如理,修六度行,一一离相,了达三轮体空,即实教菩萨所修。
三十七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以十法为根本,谓信戒念定慧,进思除喜舍,开六合四,开信为二:信根、信力。开戒为三:正语、正业、正命。开念为四: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开进为八:四正勤、进根、进力、进觉支、正精进。开定为八: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开慧为八: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上共三十三,加思惟、除、喜、舍则成三十七。以为入道之品,亦云道品。
四不坏净者:信三宝及戒,为不坏之净法。信佛具一切智,以为人天导师。信法如阿伽陀(西域药名,译普去,能普去诸病),能医众生心病。信僧修如实行,堪作众生模范。信戒为清净法,能断一切染业。
行摩诃衍化者:梵语摩诃衍,此云大乘。月光本大乘愿行,以之教化国民,使合国人民,信受大乘共行六度故。
次第问居士宝、盖、法、净名等八百人。复问须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复问弥勒、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
次第问者,依次咨问。先问俗众,次问圣众。居士者:清心寡欲,居家守道之士。宝盖法净名等,智者疏云:宝是宝积,盖是月盖,法是法财,净名是维摩诘也。略举上首,等余八百。
次问须菩提(译空生),解空第一;舍利弗(译鹙子),智慧第一。举二上首,等余五千人。
弥勒译慈氏,过去从大慈如来,修习慈心三昧。本名阿逸多,译无能胜。现居兜率内院,次补佛位,师子吼,似喻菩萨说法无畏,故以名焉。亦举二上首,等余十千。
能无答者,有二意:一、放光现瑞,必有因缘,如来境界,非下位所知,故无能答。二、如弥勒等深位菩萨,领知如来放光现瑞,欲说般若妙法。如来出定会当自说,所以不答。
时,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万种音乐;十八梵天,六欲诸天,亦作八万种音乐。声动三千,乃至恒河沙佛土,有缘斯现。
此音乐集众,乃发起之第四因缘。波斯匿王,以众疑莫决,乃奏乐供佛,冀佛出定,为众决疑。色界、欲界、诸天亦作音乐,声动三千世界。从一世界,辗转而至恒沙佛土,有缘之处,斯现乐音之声,令闻云集,入此大会。
彼他方佛国中。南方法才菩萨,共五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东方宝柱菩萨,共九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北方虚空性菩萨,共百千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西方善住菩萨,共十恒河沙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六方亦复如是。作乐亦然,亦复共作无量音乐,觉寤如来。
彼他方菩萨,闻音云集,先四方云集。六方亦复如是者:即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为六方,亦如四方闻音即集。作乐亦然者:作诸音乐,亦如欲色诸天。共作无量音乐、觉寤如来者:非如来在定,为声尘所动曰觉寤,二禅天尚不为声所动,决如来乎!今言觉寤者,乃知机感盈前,大教当施耳。
佛即知时,得众生根,即从定起,方坐莲华师子座上,如金刚山王。大众欢喜,各现无量神通,地及虚空,大众而住。
此如来出定,乃发起之第五因缘。首二句,即佛在定中,思察施教机缘,知时节已至,众生根机亦熟,当发海潮音,故即从定起,方升法座。乃表从无住本,起化他用。莲华师子座者:莲华安在座上,如来坐在华中,师子座,如‘释论’云:非是实师子,亦非木石师子,以如来是人中师子。师子是兽中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如来为法中王,能伏天魔外道。所坐之处,若座若床,皆名师子也。
如金刚山王者:坚固不动之义。如来法身坚固,无动无坏,又应化身,不为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动。譬如金刚山王,巍然不动。大众欢喜者:喜如来,先以定动,此时必以智拔;将施大法,决我深疑,生我胜解,令获利乐,故所以喜。各各现通,随神力之胜劣,有在地而住者,在空而住者。此即摄心安住,伫领大法。序品竟。
观空品第二
上文序分已周,此下正宗宜显。正宗文有六品,分为四类:前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此三品明护佛果、护十地行因缘,名为内护。次护国品,明护国土,名为外护。三散华品,明报恩供养。四受持品,明弘经德貌。此为如来正说宗要之理,是名正宗分。后嘱累品,属流通分。
观空者:观字读去声,观是能观正智,空是所观妙境。以无相智,观无相境。智与境冥,境与智合,境智合一,能所俱寂,是为观空也。
又观,是无得正观。空,是实相真空;非凡夫所认之顽空,外道所取之断空,二乘所证之偏空;乃大乘菩萨,以般若正智,观空非空,空中具足妙有。故言观空也。
尔时,佛告大众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
此申告大众。尔时:即六种成就,感应道交之时。佛智鉴机,知诸王问意,故申告于众,汝等应知:十六大国王,国土虽各不同,而护国之意则同,欲令七难不起,妖灾销灭,四境清夷,万民安乐,故欲问护国土因缘;此则生下外护经文。
‘吾今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
此许示说意。观佛许示说意,与诸王问意,似不相合。实则我佛,欲说根本护国之法。夫国家之兴衰,则以人民之善恶为转移。人民之善恶,则以王者之化导为标准。今欲护其国土,须重乎人民。欲善其人民,端资乎教化。欲施以教化,先立其内行。内行若成,外护得备,所以应先明内护也。护佛果者:即生此品护果经文;护十地行者:即生下教化品护因经文;均属内护。国土则为外护矣。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诫听思修,勖以三慧。听而曰谛者,谛实而听,不特闻言,而贵闻义之与闻意,即闻慧也。思念而曰善者,非意识之思惟念虑,乃正思惟之与正念,即思慧也。修行而曰如法者,如佛所说法,依教起行,即修慧也。
时,波斯匿王言:‘善!大事因缘故,即散百亿种色华,变成百亿宝帐,盖诸大众。’
王言善者,信顺之辞。信知如来,善识物情,善能启迪,故曰善。大事因缘者:法华经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大事因缘。佛之知见,众生本具,只因一向沉迷,埋没在五蕴山中,如金在矿。佛为众生开其本有,令得显现。示以平等,生佛一如。此开示者,约如来边说。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本来具足。入佛知见,进趣佛道。此悟入者,约众生边说。
今经明成佛因果,为大事因缘。‘智度论’云:佛说般若,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事。又‘大品’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为大事故起,龙树菩萨释云:能破众生诸大烦恼,能与诸佛无上大衣,名为大事。
散百亿种色华:恭敬供养,表行因。变成百亿宝帐:表得果。盖诸大众:表慈悲益物,普荫众生。
尔时,大王复起作礼,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萨,云何护佛果。云何护十地行因缘?’
此月光请问内护因缘。经家先叙请法之仪。复起作礼,身业恭敬。白佛言世尊,口业恭敬。身口必由意业发动,是则三业恭敬。下请词,因闻如来言:先为菩萨说护佛果,护十地因缘,故牒其词,以请之。
佛言:‘菩萨化四生,不观色如,受想行识如,众生我人,常乐我净如,知见寿者如,菩萨如,六度四摄,一切行如,二谛如。
此下文有三问答。上月光初问,此佛初答。明生法二空,中道寂灭,与佛果无二。佛言菩萨化四生者:菩萨以利生为事业,智悲并运,随机施化,作大饶益。
四生,包括三界六道。天、狱惟化生。人道、阿修罗道、畜道,皆有四生。鬼道有胎化二生。人道胎生,众所共知。毗舍信弥罗,兄弟三十二人,从卵生。湿生王,从湿生。轮王宝女莲华化生。修罗,化生者天趣摄;胎生者人趣摄;卵生者鬼趣摄;湿生者畜趣摄。畜生,走兽胎生,飞禽卵生,昆虫水族有湿化二生。菩萨运心平等,普皆化度。
不观色如者:他译有二句:不观色相,不观色如。今此一句,亦具二义,即不观色,不观如也。色居五阴之首,故先明之。色以质碍为义,内五根、外六尘皆色也。本文指四生之色。观(当读去声)是能观之智,色为所观之境。菩萨化四生,不观胎卵湿化四生之色相;此有智,能了色即真空,不著有也。亦不观四生之色如(即空也);此有悲,能达色为幻有,不著无也。有无不著,全归中道。虽终日化四生,实无四生可化,是名化四生。
凡夫妄见,色相实有,所以对色起憎爱心,造作诸业,轮回不息,如狗临井,自吠其影。互相吠故,而起恶心,以致坠井而死。二乘之人,厌色为碍,析色归空,沉滞化城,不能涉俗利生,此亦偏见。菩萨观智现前,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生无灭,性体自如,不假智推方如。若以智遣色存如,犹是观心未净。今圆观,不观如者,则空有不羁,境智俱寂也。
受想行识如者:受以领纳为义,想以取像为能,行以迁流为相,识以了别为用,例上可知,此五阴明法空。下众生我人三句,明生空。众生者:地水火风四大,与受想行识四心,众法和合而生,故名众生。我人者:于五阴本来无我无人中,妄执实有我人之相。今不观众生相,亦不观如。
常乐我净者:众生于无常计常,于苦为乐,无我执我,不净计净,是为四颠倒。如来证之,则为四德,菩萨了知,倒本无倒,故谓之如。今不观倒相,亦不观如,即心境双亡也。
知见寿者如者:意识名知,眼识明见,色心连持,一期住世,是为寿者。亦不观如见寿者如。众生自性,本来空寂,不待观而后空,此明生空也。
菩萨如者:非但所化生空,即能化之菩萨,亦性本自空。所修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一切行门,以及真俗二谛,无不皆空。但以方便力,引导于众生。
问:上不观法如、生如真义,与‘净名经’所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岂不相背耶?答:‘净名’观如,离有见、常见。此不观如,离无见、断见。非特不背,自是更进一层,缘观俱寂也。
‘是故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如虚空。
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词。是生法二空故,一切法性,本是真空;一切包括之义,切字去声,不可作切物之切字解。一切法是事,性是理,事则无量差别,理则唯一平等。事依理起,事不离理;法依性起,法不离性;如依金作器,器依金成,器不离金。器之相,无量差别;器之性,唯是一金。一切差别诸法,不离平等一性,亦复如是。
真实空:即指一切法性,乃是真如实际,空诸妄染。此空非凡夫所见之顽空,亦非外道所计之断空,亦非二乘所证之偏空,乃第一义空,是谓真空,圆满普遍。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曰不来不去。本自无生,究竟无灭,故曰无生无灭。同真如实际,等圆明法性。无二者:凡圣一如。无别者:迷悟同体。喻如虚空: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广大平等,无处不周。同‘楞严’所云:一切众生,本源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相,是为菩萨行化十地,般若波罗密。’
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相者:以是一切法无二无别之故。阴是五阴亦名五蕴。蕴者积聚义,阴是盖覆义。谓积聚五法,盖覆真性故。合色法为一,开心法为四。入是十二入,即六根六尘也。入有二义:一、根有入尘之功能,二、根为尘所入之处所,故名为入。开色法有五根六尘,合心法唯意根。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合为十八界。开色法,有六尘及前五根;开心法,有意根与六识;各有界限不混,故名为界。
无我者:诸法本来无我,众生妄认五阴、六根、六识,色心为我。既有一我执之迷,则贪嗔痴慢之心生矣,杀盗淫妄之业作矣。举国皆然,则人心日险,世道日非,国些日乱。又国与国有一我见存焉,则纷夺扰攘,战祸起焉,世界不得和平。故佛说阴入界无我者,明生空也;了达生空,则我尚不可得,一切惑业,从何而生。人人如是,而国不护而自护矣。
无所有相者:谓诸法之相本空,本无所有,如梦中境。‘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迷者妄执诸法实有,同梦中人,由梦想颠倒故,妄执梦境为实。梦可意境,则生爱:梦违情境,则生怒。此境不待梦醒故空,正在梦时,本无有相。一切众生亦尔,未曾觉悟,都在大梦之中。现前世间诸法,无非梦境。此非譬喻,乃是实语。世界是个大梦场,一切众生,乐欲不同,即是同床异梦。我作如是说话,只恐有人不信,以夜间有梦,日间何以为梦?当知一夕之梦为小梦,一生之梦为大梦。诸葛武侯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岂非指一生为大梦耶!一切诸法,完全是梦境,故无有相,此明法空也。了达法空,不生贪爱。不贪则无争,无争则国治而天下平矣。
是为菩萨行化十地,般若波罗密者:此结归以上生法二空,是为菩萨行化之指南。菩萨化众生,不观色,不观如,境智俱寂,进趣十地,而到涅槃之彼岸。十地差别,不离般若。即‘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白佛言:‘若诸法尔者,菩萨护化众生,为化众生耶?’
此第二问答。月光领前生法二空之义,问众生尚不可得,云何可化?若诸法尔者,牒上文:四生同真际,等法性,毕竟空寂。而菩萨护化众生者,为是有化众生耶?为是无众生可化耶?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非非住。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
此明真则无化。法性者:诸法真空实性也。不待观而后空,本性空故。众生之五阴,如来之四德,一一无非全体法性,故不住有无二边;不住色者,不住色边。不住非色者,不住空边。不住非非色者,不住下略非色二字,即不住非色非空边。不住上,略不住亦色亦非色一句。又不住色者,遣色法。不住非色者,遣空法。不住非非色者,遣空空法也。
又智者疏云:‘具足应云: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亦色亦非色,不住非色非非色。’其中文略第三句,及第四句非色二字。以色即是空,故不住色。以空即是色,故不住非色(非色即空也)。以色空无二而二,故不住亦色亦非色。以色空二而无二,故不住非色非非色。四句咸离,以显不住行也。
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非非住者:乃至二字,超略之词。超略四德不谈,可以例知故也。受想行识亦不住,离有也。非不住,离空也。第二非字,作不字理易明显。双离空有,自然归于中道矣。
何以故下,征释不住之义。非色如,故不可定言住色。非非色如,故不可定言住非色。色与非色,二皆不住,方是般若无住真宗。
‘世谛故,三假故,名见众生。
此约俗则有化,世谛即俗谛也。上真谛,明一切法皆空。此俗谛,明一切法皆有。若偏尚于空,未免坏世间相,不能成行利生。今顺世俗谛,立建化门。三假者:法假、受假、名假,解见在前。由此世谛三假因缘,故生法二相宛然,名见众生。有善恶因果三界六道,依正二报,苦乐升沉等,即有能化所化。
‘一切法性实故。
此结成生空义。一切法,指胎卵湿化四生。其相虽有生灭,其性本来真实。契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亦性实义。’
‘乃至诸佛,三乘、七贤八圣,亦名见。六十二见,亦名见。
此明邪正见,俱是见者。乃至极果诸佛,若存有佛见,与大乘菩萨,中乘缘觉,小乘声闻;七贤者: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八圣者:四果四向。若执名相,分别诸法,亦名见著,不见诸法实性。
六十二见为邪见。计五阴有,即常见。计五阴无,即断见。以此断常二见为本,辗转妄计,成六十二见。各解不同,查法数自明。此论圣凡有见,俱是见著。即‘楞严’所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大王!若以名,名见一切法,乃至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见一切法也。’
此明假名名见,乃是正见。重呼大王以告之曰:若但随俗,以假名名见一切法,不执实有能见所见,方为正见。
乃至诸佛下,一切圣凡,见一切法,上一非字,谓非假名名为见者,即非真见一切法性也。
白佛言:‘般若波罗密,有法非非法,摩诃衍云何照?’
此第三问答。问:般若若是有法,各辨照用。若是非非法,云何照用?非非法者:非有法非无法也。若是有法,可依有而照。治是无法,可依无而照。既非有非无,摩诃衍云何能照?摩诃衍译为大乘,即般若也。般若妙智,能运载行人到于彼岸,故有乘义。
‘大王!摩诃衍见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此中佛之答意,谓若执有无二见,即非般若妙智。大乘正见,非有法,非无法也。法若非有法,则不落常见。若非无法,则不落断见。末句是名非非法空者:正是般若妙智。了达诸法实性,如镜中像,非有非无。决不著有著无,而成断常二见,是名非非法空,不待观而自空也。
‘所以者何?法性空故。
上句征,下句释。征云:所以有无俱空者何也?释曰:诸法自性本来空故。大乘般若,双照有无,可辨照用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缘空,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
上略约般若以明空,下别列诸科以明空,显护佛果之般若也。首句法性者:诸法真空实性也。亦即大乘般若实相正体。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有无相空,是为实相。又为诸法所依之性,是名法性。实相法性,名异体同。‘楞严’则曰如来藏,‘涅槃’则称佛性。此法性本来无一物,故曰空。由法性空故,所以诸法皆空也。
色受想行识空者:果报空也。色有内色外色,内色是正报根身,外色是依报世界。受想行识是心法。五阴空,即身心世界皆空。此观照般若功深,方能如是。‘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十二入:是受用空。六根为能受用,六尘为所受用。十八界是性别空,根尘识三,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以上阴入界三,乃如来对机设教。众生心色二迷,有轻重不同。为迷心重者说五阴,合色开心。为迷色重者说十二入,开色合心。为心色二迷俱重者说十八界,心色俱开。
六大:名遍到空。‘阿含经’云:六王各诤其大。地云:我能胜载一切万物。水云:我能滋润一切。火云:我能烧照一切。风云:我能生动一切。识云:若无我者,色则败坏,虽复各称我大,识为主也。六大毕竟无性,故曰六大法空。
四谛,十二缘空者:四谛是境空,十二缘是义空;苦是世间苦果,集是(五住烦恼)造业招苦之因。灭是出世乐果,道是离苦得乐之法。
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流转门,无明缘行(过去二支因),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现在五支果),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现在三支因),有缘生,生缘老死(未来二支果)。约三世论两重因果流转生死,无有休息,即苦集二谛之义。还灭门,自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即灭道二谛之义。空者,明十二因缘,本来寂灭,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者:此五即字,乃释成般若真空之义。是法:即指上文色等诸法。常途所谓,诸法先生、次住、后灭,有过现未三世之相。今则不然,以诸法无常,转变不停。‘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如‘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也。即有即空者:不坏相而见空也,以色即是空故。余可例知。
‘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以般若波罗密空故,不见缘,不见谛,乃至一切法空。
上广就诸法辩空,此独就心法辩空。刹那:时之最短者。众生之心,刹那刹那,念念生灭。亦如是者:以心法例同诸法也。法生、法住、法灭者:心法亦具即生即住即灭三相。何以故?征诘之词。由来生灭相违,何以故而能相即?释云:九十刹那,合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九十,九百计算,一念合有八万一千生灭。即所谓初生则有灭也。
众生皆执心法实有,不了自性本空,故佛举一念无体,以辩其空。既以九百生灭,成一刹那,则刹那无体。以九十刹那,成为一念,则一念无体。以此推之,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者:以诸法例同心法,亦是即生、即灭、即有、即空也。
以般若波罗密空故者:非但无所照,亦无能照。以般若智中,无毫厘实法,照无所照故。既无所照,则能照亦空。故不见十二因缘,不见四谛。此二虽属无漏法,亦复不可得。不见者:以空故不见也。乃至一切法空,此总结诸法皆空,以是般若护佛果也。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第一义空,般若波罗密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
此明诸法本来空,世出世间,有漏无漏,悉本空寂。由本空故,并能空之空亦空。若依‘大智度论’,明十八空。问云:若广说诸法无量,空随诸法,亦应无量:略说惟一空,所谓一切法空。今以但说十八耶?龙树答云: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事繁难悟。如服药少,则病不差,多则更增其患;空亦如是。若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多说,则近滋蔓。今说十八空,正得其中。本经惟说十二,意亦如是。
内空者:谓内六根,从缘和合而有,本无神我。外空者:外六尘,亦由心生法生,亦无我所。内外空者:合根尘而观,离尘则根无自性,离根则尘无自相。‘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有为空者:阴入界等有为之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乃属幻妄名相,所以故空。无为空者:无为则无所作为,即无漏涅槃之法。古德云:涅槃生死等空华,是以亦空。无始空者:外道以冥初为始,破此见故,名无始空。
性空者:诸法自性本空,迷者妄执实有;为破此执,故说性空。第一义空者:为对世谛不了义,而说最胜第一义。世谛本空,此亦不立,若立即属法爱。般若波罗密空者:能证之智空也;执有能证之智,即属智爱。因空者:金刚以还,所修因行,皆悉空寂,故名因空。果空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名果空。空空故空者:先以空,空诸法,空为能空,诸法是所空。若住此空,即为空病未除,亦名顶堕细障。是则能空之空,故亦当空。如以药治病,病愈药除,若执药不除,药复成病矣。若能了悟诸法本是空,是名真护佛果也。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上以般若如理智照真,辩于空。此以般若方便智照俗,辩其有。但法集故有者:乃即空以观有也;非同凡夫,妄执诸法为实有。法即色心诸法,由因缘和集而故有。受:即领纳,由根尘和集而故有。名:即假名,由字句和集而故有。
因集故有者:由惑业从缘集起,是生死因,即集谛也。果集故有者:由色心从结业集起,是生死果,即苦谛也。十行故有者:自十信至十地,从缘集起,通名十行故有,即道谛也。佛果故有者:涅槃从因行集起,故名佛果故有,即灭谛也。乃至六道一切有者:约三界二十五有,一一因果不亡,一切皆有也。
‘善男子!若菩萨见法、众生、我人知见者;斯人行世间,不异于世间。
此乃举失之文,下科显得。若菩萨见有实法、及与众生,即生法不空,我人知见未泯。斯人,指菩萨。行于世间,全同凡夫情见,不异于世间也。如‘金刚经’云: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于诸法而不动、不到、不灭、无相、无无相,一切法亦如也。诸佛法僧亦如也,是即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般若波罗密。即载名摩诃衍,即灭为金刚,亦名定,亦名一切行。如“光赞般若波罗密”中说。
此乃显得之文,以般若智照,了达诸法本空,故不为所动。不到者:‘智度论’云:平等之法,一切圣人,所不能到。善吉白佛言:乃可余圣不能到,佛何故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能到,何以故?佛即平等,平等即是佛。佛与平等无二,故名不到也。不灭者:法本不生,所以不灭。譬如空华,本无生处,复何所灭;皆由病眼,妄见生灭。
无相无无相者:了达色即是空,故无相;空即是色,故无无相。必须双约色空解,不可单约色相一边解。无无相,则进一层,并无相亦无之。
一切法亦如也:总括一切诸法,体即法界,法界一相,如如不动,故曰亦如也。诸佛法僧,三宝之名虽别,三宝之体无殊,亦以法界为体,故曰亦如也。是即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般若波罗密者:初地菩萨,一念相应,亲证实相真心,此心具足八万四千法门。按‘贤劫经’辩,三百五十度,始从修行度,终至分舍利度,为三百五十功德门。一一各修六度,即成二千一百。复对十善,则成二万一千。复以四善根,各具二万一,合成八万四千诸波罗密也。即对治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即载名摩诃衍者:即者就也,就般若运载功能论,应名大乘。乘有运载之功,堪运行人到如来地故。即灭名金刚者:就般若破惑力用论,应名金刚。金刚能破坏一切,一切不能坏金刚。能离散乱,寂而常照,故亦名定。能利自他,导修众行,亦名一切行也。未句引证,如‘光赞般若’中说。
‘大王!是经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味句。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中,成无量七宝,施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何况解一句者。
上明实相观照二般若,此明文字般若。文字为能诠,实相观照为所诠,故重呼大王而告之。是经名味句者: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提如来之类。多字成句,或四字一句,五六字不句不等。句中所诠名味,味即义味,句字在味字上则顺。是经所有名句味,一切诸佛,皆说此名句味,以证佛佛道同,其说无二。
于恒河沙下,举喻况胜。初明沙界宝施,令众得乐。次明更以法施,令其得果。虽具财法二施,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信而曰一念者,清净信也。不著相故,信知诸法,性本真空。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以超胜。一念信心,尚且如是,何况解一句者:何况反显之词,既能解,自必能说;可令自他,不断佛种。有相财法二施,岂能及耶!
‘句非句,非非句。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萨。
句是文字。非句者:离文字相。非非句者:上一非字,亦作离字解,并离非句。此二句明文字性空。故般若之智,非文字言句:文字言句,非般若之智。此二句明文义俱空。般若亦非菩萨者:般若是法,菩萨是人,般若中求菩萨不可得。此句明人法皆空。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萨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何以故,征释之词,释上人法皆空之故。十地者:般若分为十地,地地有始住终三生,合为三十生。始生,是本地初向上地时为始;中间无碍道中,增进时为住;解脱道中,得证上地时为终;三生悉不可得,故空。此数句即解释十地三十生空故。亦明般若非菩萨之所以,不著菩萨因行故。
非萨婆若者:萨婆若,乃佛果之异名,译为一切种智。非者:不著如来果证故。非摩诃衍者:摩诃衍是大乘义,能乘之因人果人俱空,所乘之法亦空也。从般若非菩萨至此,佛法僧三宝俱非,即前三宝亦如义。
‘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者,非圣见也。倒想见法,凡夫人也。
此文举邪观之非,下段显正观之是。上文已明境智人法俱空,若菩萨更有见境,则尘相未亡。见智,则识想仍在。见说见受,则人我未泯,皆非正见。圣者正也。乃是颠倒妄想,见法实有,即迷理执相之凡夫人也。
‘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也。六识起无量欲无穷,名为欲界藏空。惑色所起业果,名为色界藏空。惑心所起业果,名无色界藏空。三界空。
此下显正观,先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次约无听无说,以辩空相。再先明生死空,后辩佛果空。见三界:了知乃是众生所受果报之名而已,非实有三界。
六识起无量欲无穷者:依六识分别六尘,起种种贪著五欲之心;欲爱住地烦恼,辗转无穷。名为欲界藏空者:烦恼依欲而生,故名为藏。无自性,故名为空。
惑色所起业果者:惑是迷惑,色界虽得离欲,尚迷于色,具有五阴,色阴最强,故名色界。业:即不动行(有漏禅定);果:即所感果报;犹属分段。名为色界藏空者:色爱住地烦恼,从色而生,故名为藏。亦无自性,故名为空。
惑心所起业果者:无色界,虽然灭色归空,于五阴中,尚有四阴,故云惑心。若论其业,亦不动行(四空定);若论果报,犹属分段。就依报说,欲色二界,皆有宫殿住处。无色界,惟心寂寞,无宫殿也。名为无色界藏空者:有爱住地烦恼,从心而生,故名为藏。亦无自性,故名为空。三界空者:总结三界分段生死,惑业果报,皆空也。
‘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三地九生灭。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金刚菩萨藏,得理尽三昧故,惑果生灭空。有果空,因空故空。
首句无明曰根本者: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得根本名;即根本不觉心,亦名曰迷,亦名曰痴,对枝末而说根本也。藏者:无明不觉故心动,由是三细俄兴,六粗竞作,染法依之而生,故曰藏。无明无性,故曰空。此明变易生死因空。
三地九生灭者:智者云:有人言,三地者:一见地、从十回向至发光地。二修地、从焰慧地至远行地。三究竟地、从不动地至法云地。三地中各有始生、住生、终生、故云九生。灭:即空也。
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者:前明断三界中五住正使,此明所余无明习气果报亦空。此明变易生死果空。
金刚菩萨藏,得理尽三昧故者:此明空之所由。十地菩萨,用金刚观智之力,具十种深观,故名金刚菩萨藏。而得照穷法界,达理尽性,极无明源,名理尽三昧。
惑果生灭空者:惑即无明,变易生死因也。果即果报,变易生死果也。若因若果,微细生灭之法亦空。有果空,因空故空者:有果空,即变易生死果报空,因空即变易之惑因空,故空。即由因空故,而果自空。所谓因亡则果丧也。
‘萨婆若亦空。灭果空,惑前已空故。佛得三无为果,智缘灭,非智缘灭,虚空。萨婆若果空也。
上明生死染法空,此明佛果净法空。萨婆若空,佛之智德空;灭果空,佛之断德空;亦即菩提涅槃二俱空。惑前已空故者:惑即五住烦恼,佛五住之惑,早已空故。又解惑性本空,由来寂灭故。
佛得三无为果者:总标;下别列。智缘灭者:佛以正智缘观,灭诸烦恼,名智缘灭无为。非智缘灭者:以自性清净,离烦恼垢,不假智缘灭惑,名非智缘灭无为。虚空无为:以所证之理,犹若虚空,名虚空无为。萨婆若果空者:即总结佛果体空也。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
上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此约无听无说,以辩空相。若有修习听说,执有听说,则与般若相违。‘金刚般若’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既无说,听亦无听;无听无说,是真般若。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也。如虚空无形无相,故无说听。
法同法性者:上一法字,如来所说之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本同真空法性,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听说皆同。以一例诸,则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
前诸王欲问护国土因缘,佛云:吾今欲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时月光王问佛:一切菩萨,云何护佛果?佛为广说诸法空义,染净因果,一切皆如。故此结答,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若此二字,即指上文所说护果之义。
‘护般若波罗密者,为护萨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一切功德果,为若此。’
护般若波罗密,是护因,护因原为护果。为护萨婆若,即护佛果也。十力者:即如来所证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悉能遍知,无能破坏,无能超胜,故名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如作善业,知得善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望得乐报无有是处,名为非处。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三世业缘果报生处。三、知诸禅三昧智力:知诸禅定浅深次第,自在无碍。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五、知种种解智力:知诸众生种种乐欲,善恶不同。六、知种种界智力:知诸众生种种界分不同。七、知道至处智力:知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八、天眼无碍智力: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九、宿命无碍智力:知无量世无量劫,死此生彼,姓名饮食苦乐寿夭等事。十、漏尽无余智力:于一切烦恼余习气分,永断不生。是名十种智力。
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所得十八法,不与凡夫三乘共。一、身无失:诸佛久修戒定慧慈悲,功德满足,烦恼俱尽,故身业无失。二、口无失:具无量辩才,善巧方便,随机说法,令得悟证,故口业无失。三、意无失:又名念无失:修甚深禅,心不散乱,于诸法无著,得第一安隐,故意业无失。四、无异想: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冤亲一相,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故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有一法,不知而舍。七、欲无减:具修众善,常欲度脱一切众生,心无厌足。八、精进无减:身心精进,无有疲倦,常度众生,不休不息。九、念无减:常念一切诸佛之法,智慧满足,念念相应。十、慧无减:具一切智,无边无尽,随宜说法,亦无有尽。十一、解脱无减:远离执著,一切无碍,有为无为,二俱解脱。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法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现种种身,调伏众生,随智应机,令众得益。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有情。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清净意,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慧照过去,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慧照未来,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慧照现在,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
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解见在前。以及一切果上所证功德,护之之法为若此。即如上文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见一切法性,法性即实相般若也。此为护佛果之因缘。
佛说法时,无量人众,皆得法眼净、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
此明时众获益。佛说法时:即佛说护佛果法已竟之时。无量人众:极言其多。皆得法眼净者:破无明,见法身,终日对境,终日无境可对。头头是道,法法全真。洞明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或得性地:即通教三人共行十地,略九举一也。或得信地:即教圆十信位菩萨也。
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者:此百千人,乃大根众生。故一闻大法,即得大空,大行。大空大行,乃别地圆住菩萨所得。
问:佛说般若,何以会众得益不同?答:如来说法,譬如一雨所滋,随其根茎大小,各得受润;如其种性,各得生长:故一音演说,受益不同也。二观空品竟。
菩萨教化品第三
前品明护佛果,此品明护十地行,是菩萨所修之行。唐译为菩萨行品,此为菩萨教化品者,菩萨智悲并运,二利繁兴,起如幻教化,度如幻众生。菩萨修行,若单运悲,是随相行。若单运智,是离相行。若智悲双运,是无住行。今是无住行,终日教化众生,不住教化之相。品者,类也。以五忍法,品类相从,故名曰品。在内护三品中,是第二;全经八品此当第三。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此月光王,第二问护十地行因缘。菩萨:是能护之人。问有三意:初问自利行相;云何行可行者:即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而成十地行也。次问利他行相;云何行化众生者:用何等行,可以教化众生,而令得益也。三问所化众生相;以何相众生可化者:即观察何等相众生,是为当机,可以教化也。下文世尊逐一答示。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中下;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密。
此佛答初问。先略说五忍,是菩萨自行之法。后分别十四忍,显菩萨自行法之相。十四忍皆依实相般若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伏忍上中下者:地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位。以有智能伏烦恼,但伏而未断,不能亲证法身,故名伏忍。而分上中下者,十住为下忍,十行为中忍,十回向为上忍。例如一地有始生住生终生也。
信忍者:初二三地,得无漏信,名为信忍。四五六地,顺趣无生,名为顺忍。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以前地为下,次地为中,后地为上。第五寂灭忍惟二,十地为下忍,佛地为上忍。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名寂灭忍。是因果合说。前品护果非无因,此品护因非无果。
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密者:一切诸佛,皆修此五忍之行,得成正觉。一切菩萨,应修此般若妙行,得到涅槃彼岸也。
‘善男子,初发想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此明下伏忍习种性。男子所以称善者,以能入习种性,修行十住行故。初发想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曾见道,但能依理起想,故名想信。想信若成,即入十住。
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者:以喻能发大心修行众生之多。但发心虽多,遇缘成退者亦多。如庵罗树,花多果少;如大鱼母胎,子虽无量,成就者少。偈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伏忍之内有三品,此当下伏忍。于三宝真净法中,起熏习心,渐熏成种,以为进趣佛道之性,故曰习种性。
十心者:善顺三宝,曰信心。无有懈退,曰精进心。明记不忘,曰念心。胜解不谬,曰慧心。一念不动,曰定心。破除悭贪,曰施心。调护三业,曰戒心。守护三宝,曰护法心。上求下化,曰愿心。回向三处,曰回向心;三处:谓众生、真如、佛果也。
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者:此明下忍功能。具足十心,得入初住,则能善巧方便,教化众生。言少分者,以智悲未胜故。已超过二乘者:由二乘入,只求独善其身,而无大悲救世行愿,故不及住位菩萨,能化他也。
一切善地者:十信名善。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上超过二字,双贯一切善地,言并超信位菩萨也。
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者:十住是三贤之始,成佛之因。三贤位,皆名圣胎。一切诸佛菩萨,长(上声)养十心,以为圣胎。既游道胎,成就觉胤,后登大觉。
‘次第起干慧,性种性有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
此明中伏忍。次第起干慧者:渐次增进十行,无有定水润心,干有其慧,故名干慧。性种性者:上一性字,即前习种所修之性,而成此因性。种即因也,故曰性种性。修行十行。所谓下,标列十心。
四意止者:即四念处观,以意根起慧观,令心止住故。身受心法:是所观境;众生于此境上,而起四种颠倒。不净等,即能观之功所成。一、观身不净,除执身为净之倒。二、观受是苦,除以苦为乐之倒。三、观心无常,除执妄心为真常之倒。四、观法无我,除执五阴为实我之倒。
‘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
三意止有二:一、即三善根。无贪善根,是施;无嗔善根,是慈;无痴善根,是慧;故释曰慈施慧也。二、即三世忍。观十二因缘,过去无明行二支,为因忍;现在八支,前五识、名色、六入、触、受,属果;后三爱、取、有,属因,为因果忍;未来生、老死、二支,为果忍。
‘是菩萨亦能化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是菩萨亦能,教化众生:即中伏忍之功能。观五阴无我,我见不立,人见亦亡。人我知见双亡,何有众生等想,故云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能观三世因果,乃生灭法,故非常。循环不绝,故非断。而外道计断、计常,二种颠倒妄想,所不能坏。
‘复有十道种性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相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
此明上伏忍,复有十位道种性地。道指初地平等道。种亦因也。谓此十坚心,能与平等道为因性,故云道种性地。修行十回向。所谓下,标列十心。
所谓观色识想受行者:此列五阴为所观法。色下先列识者,以四阴皆识为主故。得戒忍等,是能观智,转五阴成五分法身。由观色阴,便得戒忍;以作与无作戒,皆色阴摄。观识阴,便得知见忍;以知见皆属识阴摄。观想阴,便得定忍;以定由想心不行故。观受阴,便得慧忍;以领纳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如幻故。观行阴,便得解脱忍;以念念迁流,了知无常生灭,而得解脱故。观三界下,明三空忍。三界,是众生所依止处。因是业因,果是果报。菩萨观察三界善恶业因果报,皆依妄惑所造妄业而招妄报。妄无自体:观苦因空,遍计本空,得空忍。观苦果空,依他如幻,得无愿忍。不愿受有漏果报,观因果空,得无相忍。以三界上下之法,毕竟皆空,空故无相。此非同外道,拨无因果之空也。
观二谛虚实者:观俗谛是虚,一切有为诸法,迁流不住,毕竟无常,得无常忍。观真谛是实,一切所有诸法,湛然空寂,体无生灭,得无生忍。
是菩萨十坚心:坚者坚忍,即前十忍。上属自利,下则利他。作转轮王:即金轮王,有七宝随身,故能化四天下。在南赡部洲,统领余三洲,能生一切众生善根。
‘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
此明五忍中,第二信忍。信有三种:一想信,轻毛菩萨十信是。二久信,三贤菩萨是。三证信,初二三地菩萨是。今当第三,证信中道法身之理。首句标名。此忍有三位,所谓二字,指释之词。善:即善觉忍,初地善觉人法二俱空寂故。达:即达观忍,二地观察真俗通达无碍故。明:即明慧忍,三地智慧光明,照了诸法故。中行者:依中道修行之者。
断三界色烦恼缚者:明离障。以初地断贪烦恼,二地断嗔烦恼,三地断痴烦恼。此三种烦恼,缘于色境而起,不得自在为缚。菩萨于初二三地,观色谛无相,不取著色法,故断色缚。然非不观心谛无生,但从粗显先断者说耳。
能化百佛等:明摄化大用。依‘地论’摄报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万佛世界。现身亦然。神通变化,饶益众生,功德无量。
‘常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
此明胜行。首句总标十五心,下别列。四摄法者:以四法摄化众生;一布施:不出财法无畏三种,摄令欢喜生信。二爱语:善言劝化,摄令悦服生解。三利行:作饶益行,摄令起因。四同事:以变化身,入诸趣中,与同事业,摄令受化。
四无量心者:慈,是与乐;悲,能拔苦;喜,则随喜功德;舍,则舍离诸恶。一一广大平等,故称无量。
四弘愿者:自利利他。因观众生无边,未度苦谛,故发弘愿,度尽众生。因观烦恼无尽,分剂头数,故发弘愿,断尽烦恼。因观法门无量,可对众机,故发弘愿,学遍法门。因观佛道无上,福慧圆满,故发弘愿,心成佛道。第一愿属下化,第四愿属上求。三二两愿通上下,不学法门,难断烦恼。烦恼未断,自救不了,安能度生?法门未学,烦恼不断,佛道何自而成?菩萨四弘齐发,二利繁兴。
三解脱门者:是无漏三三昧。离缚,名为解脱;能通涅槃,故号为门。一空解脱门,观诸法本空故。二无相解脱门,因空,故不见诸法之相。三无愿解脱门,因无相,故无所愿求。
是菩萨下:显忍功能,从善觉地起,至萨婆若如来智海止。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诸地皆不能离此心。
‘又顺忍菩萨。所谓见、胜、现法,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
此明五忍中,第三顺忍。顺趣无生忍观,而未正得,故名顺忍。此忍有三位:所谓见、胜、现法。见,谓慧见分明,是第四焰慧地,下文名焰慧忍。胜,谓二种殊胜:一教化众生,二不顺烦恼,是第五难胜地,下文名胜慧忍。现法,谓因缘观解现前,是第六现前地,下文名现法忍。
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者:明离障。此三位,能观三界心谛,本无所得。知心无生,不取心相,故能断迷心烦恼。不为心等烦恼所缚,而得自在。然非不观色谛无相,今从多故,但说断心等烦恼缚耳。
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者:此明摄化大用。有二解:一、十方佛国之多,而言现一身者,乃是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而无违。有无量不可说之神通妙用,教化众生。
二、依‘地论’摄报果中,焰慧地菩萨,能现一亿佛身,能化一亿佛国众生。难胜地,能现千亿身,化千亿世界众生。现前地,能现百千亿身,化百千亿世界众生。按上身数国相同,于十方一一佛国,各现一身,无量不可说神通变化,利乐众生。
‘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此明五忍中,第四无生忍,首句标名。无生忍者: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亲证法性无生之理。常途,谓初地得无生忍,实则八地真得无生法忍。此忍有三位:所谓远、不动、慧观。远,即第七远行地,下文名远达忍,能至有功用心后边故。不动、即第八不动地,下文名等觉忍,有相烦恼不能动故,真无功用道。观慧,即第九善慧地,下文名慧光忍,成就妙慧,善说诸法故。
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者:此明治障。七地断微细现行之业果,八地断诸功用,九地断不行利他之障。言心色等习烦恼:前断色心二缚现行正使,是粗烦恼;今即断色心种子余习,是细烦恼,故加一习子,即正习俱除也。
现不可说下:明摄化大用。重言不可说,是西域十大数之极数,极言其多也。又不可说者,以功德神通,说不能尽也。又依‘地论’摄报果中,七地,现百千亿那由他身,化生亦尔。八地,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化生亦尔。九地,现十阿僧祇百千佛刹微尘数身,化众生亦尔。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为菩萨。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
此明五忍之第五寂灭忍也。‘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前之四忍,未尽心源。今此一忍,色心正习俱寂,和合识相亦灭。又五住烦恼已寂,二种生死已灭,故名寂灭忍。此忍惟有上下二品。十地菩萨,与佛同用。此忍不同余经,余经则以十地为下忍,等觉为中忍,妙觉为上忍。
入金刚三昧者:第十法云地菩萨,入金刚观智,破最初一品生相无明。惟此智力坚强,喻如金刚。三昧是定。此菩萨定慧均等,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为无碍道。因位所摄,是下忍中行。依‘地论’摄报果,得十不可说佛刹微尘三昧等。
上忍中行者:即最后一刹那,惑尽智圆,为解脱道:果位所摄。得一切智,名为萨婆若,即佛果之异名。
‘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
共观第一义谛者:此明除障。第十法云地,寂灭下忍,与佛地,寂灭上忍,共观最上一佛乘,第一义谛,中道一心之理。即‘楞严经’所谓:一乘寂灭场地,乃众生本具佛性,万妄本空,一真清净,从来未曾动著纤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常住妙明,不生不灭;是谓寂灭场地。今从凡夫地,修证至此,菩萨究竟地,与如来果地,共观此理。
断三界心习无明者:此三界,指分段变易二种三界。前无生忍中,双断色心粗分习气,此更断心法微细习气,即最初一念,独头生相无明。独头生相者,无端突然而起,虚妄惑相。‘起信论’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此一念,即微细心习。
又曰无始无明。一切有为之法,皆从因缘而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惟此无明无因而生,为一切惑之根本。无明之先,更无有始之惑法,故称无始。
无明,有根本枝末之分。枝末无明,依根本而起,是粗相。根本无明,依真如而生,是细相。真如非实有生,无端妄起。‘楞严经’佛答富楼那云:无明无因,譬如城中演若达多(人名,译云祠授),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到处觅头,狂布妄出,实无所因。心习无明,乃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中,属生相无明。生是最先起,灭是最后除。从凡夫地,或闻如来经教,或闻知识开导,了知众生本具佛性,从本觉体,起始觉智。始觉者,先本不觉,因闻教法,方始觉悟,故称始觉。依始觉智,断无明惑,从粗向细,‘起信’分生住异灭四相,天台分五住地惑: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为一住。无明又约位分四十二品,此当四十一四十二两品,最极微细,最为难破。须入金刚三昧,有金刚观智之力,方能断除。金刚观智为能断,无明心习为所断。
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者:此明无碍解脱二道,因果差别之相灭尽相者:但尽色心粗细之相,因位已极,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生灭既。是金刚后心,无碍道中断惑之相,非佛地证果之相。此因异于果,故名金刚。尽相无相者:非但能尽惑相,并尽相亦无。所谓缘观并冥,境智俱泯,寂灭现前,是解脱道中证果之相。此果异于因也,故为萨婆若,得一切智。
‘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
佛穷一心本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前三贤多住世谛,十圣多住第一义谛。佛超出三贤十圣之外,为第十一地,成一切种智之佛。问:萨云若,与前萨婆若何别?答:一云,但梵音楚夏,彼此无殊。二云,萨婆若,是一切智。萨云若,是一切种智。
非有非无者:世谛是有,真谛是无。由超度世谛,故非有。超度真谛,故非无。又佛果无学绝相,故非有。具足万德,故非无。
湛然清净四句:圆满湛然,离垢清净。妙极法身,常住不变。尽未来际,饶益众生。同真如实际,等真空法性也。
‘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
此明摄大用。悲有三种: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无缘者:不缘假名众生,不缘五阴法性,任运利生,无缘无虑。此无缘,无所不缘,故其悲称大。悲能拔苦,欲拔众生之苦,须行教化其心。心断恶因,自离苦果。当知教化,乃根本拔苦之法。
乘萨婆若乘者:上一乘字,读平声,乃乘车之乘。下一乘字,读去声,乃车乘之乘。佛已出三界,因大悲愍念众生沉沦之苦,故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此由智兴悲,以悲乘智,普化众生,令入佛道。上段非有非无,属法身。此段随缘利生,是应化身。上二句应身,下二句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后是化他身。
问:前九地化土,云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刹之广:此但云三界,何其狭耶?答:三界有分段、变易二种三界,统九法界众生,包括迨尽,佛界亦在其中,不得以常途三界视之。
‘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
此承上来化三界之文。三界称藏者,以能含藏一切圣凡染净因果故。众生烦恼,有事理之分。事烦恼,属分段三界。理烦恼,属变易三界。故皆不出三界藏。
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即是依五住烦恼之惑,造成漏无漏业,感得染净果报。二十二根,眼等六根、忧喜苦乐舍、五受根、男女二根,及命根,此十四种染法摄。信进念定慧五根、及三无漏根、一未知当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此八种净法摄。
诸佛应化法身,不出三界者:谓诸佛三身,常在三界,说法利生,故云不出。问:应化可云不出,法身如何亦云不出?答:以法身不离应化也。‘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华严经’云:亦名释迦,亦名卢舍那等。当知三身,即是一身,故法身亦得云不出三界也。
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者:谓三界外,实无众生,故云佛何所化。问:三乘圣人,虽超三界,犹是众生,仍待佛化,何谓界外无众生?答:三乘虽出分段三界,仍住变易三界,实非界外。界外实无众生为佛所化也。
‘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
是故者:承上以是界外无生之故。所以我言,三界外别有众生界藏者:即是外道‘大有经’中所说。‘大有经’,乃印度六派哲学中之胜论派所说。彼将宇宙万有,别为六种:一实,谓诸法实体。二德,即道德也。三业,为作用。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地是同,地望水是异。六和合,诸法和合而有。‘大有经’即彼第四派所说此三界外别有众生。故云若说三界外别有众生,即同外道说也。
非七佛之所说者:七佛,乃过去庄严劫千佛中后三佛:过去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现在贤劫千佛中前四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以佛佛道同,所说亦同。言三界外别有众生者,非是七佛所说之正法也。
‘大王!我常说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此文前半,叹果异因。众生本业下,举因该果。一切众生,指六凡三乘,断分段变易两种三界,粗细烦恼,漏无漏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者:自性,即生佛同具之真如自体,本觉佛性,一向埋没在五阴烦恼尘劳之内。今复本心源,究竟清净,以始觉智,契本觉理,名为大圆满觉,一切种智之性。
众生本业者:即众本生所修之业,清净解脱,故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从因至果,五忍,有十四忍具足。前十三,是菩萨因行。后一忍,是诸佛果觉。皆不离众生本业。以上答自利行相,兼利他。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
下答第二利他行相,兼自利。因隔前问太远,月光重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菩萨以十地,具修十度,于生死涅槃,二无所著,故曰本业清净。以此教化众生;不同凡夫执相著有,自既有缚,岂能化众生?亦不同小乘滞寂沉空,无大悲心,岂能化众生?
佛言:‘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
此答菩萨本业清净。从第一欢喜地,至后第十法云地,自所行处,是因地。及佛行处,是果地。一切皆以佛之知见故。佛知见者,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
‘本业者,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大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
此下广答本业,约十地,分十种差别。一、明欢喜地菩萨,住百佛国中,指所化土。作南阎浮提一方之四天王,即南方增长天王也,明增上生。诸经明位不同,恐繁不引。修百法门者:十善各明十善,为百法门,真俗二谛,圆融无碍,为平等心。以此化度一切众生。
‘若菩萨住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二、明离达地菩萨,即离垢地;离破戒垢,通达三观,故名离达。住千佛国,是所化土。作忉利天王,明增上生。梵语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在须弥顶。东西南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即帝释尊天是也。修千法门,明所解法门。
十善道化一切众生者:世间人王,如能以十善治世,则民心善,而国运兴矣。十善者:一、不杀:慈仁爱物,不忍杀害,那有战争杀人之事。二、不盗:他人财物,不与不敢,那有劫盗抢夺之事。三、不邪淫:崇尚礼节,不犯外色,那有奸淫狎亵之事。四、不妄语:不敢虚妄发言。五、不绮语:不敢花言巧语。六、不恶口:不敢恶骂伤人。七、不两舌:不敢搬弄是非。修此四善,那有诈欺哄骗之事。八、不贪:知足常乐,那有不义取财之事。九、不嗔:退让容忍,那有结冤忿怒之事。十、不痴:事理明白,那有黑幕暗昧之事。国家果以十善化民,则举国淳善,自可七难全消,灾厄不起,民安而国泰矣。
‘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焰天王。修十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三、明发光地菩萨,住十万佛国,化境为广。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明增上生。夜摩此云时分,是空居天,以彩云为地,日月光明,上照不及。天人身有光明,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之时分。修十万法门,明所解法门。四禅定,即离生喜乐定,定生喜乐定,离喜妙乐定,舍念清净定;以此四禅教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
四、明焰慧地菩萨,住百亿佛国中,指所化土。作兜率天王,明增上生。梵语兜率,此云知足。修百亿法门,明所解法门。行道品,即三十七道品,教化一切众生。
‘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
五、明难胜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化乐天王,明增上生。王者自化五欲之境,而自受乐。八谛,有云:有作四谛,无作四谛。又云:无常苦空无我为四,常乐我净为四,合为八谛。余可知。
‘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六、明现前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他化天王,明增上生。他化者五欲之境,他天所化,为其自在受用。余亦可知。
‘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
七、远行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初禅王,明增上生。修界内有漏禅定。方便智者,权智,善巧方便也。愿智者,大愿平等也。常以二智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众生。
八、明不动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二禅梵王,明增上生。梵者净也,因生色界,离欲清净故。双照方便神通智者:双照真俗二谛,方便善巧,不相违碍,能发神通之智,以此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
九、明善慧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三禅大梵王,明增上生。以四无碍智,化众生。四无碍智者,即法义辞乐说,四无碍辩也。
‘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源,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萨,本业化行净。
十、明法云地菩萨,先举所化土。作第四禅大静天王,明增上生。即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居色界顶,神用广大,智慧第一,为三千大千世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明所知法门。
得理尽三昧者:即金刚定。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以金刚观智,照穷一心之理,而得金刚正定。同佛行处四句:同在寂灭忍位,尽分段、变易,二种三界生死之源,教化众生,背尘合觉,返本还源,如佛境界。
是故下二句:总结诸菩萨业,上文月光所问: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佛答五忍功德。至此结云:以是之故,一切菩萨,本业化行净。即诸菩萨本所修业,教化众生,利他之行,清净无染。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故称为净。
‘若十方诸如来,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无量众生。’
此结如来业。一切如来,亦修是清净本业,从因感果,得一切智。应机示现,作三界大法王,教化无量众生。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各从座起,散无量不可思议华,烧无量不可思议香,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无量大菩萨。合掌听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密。
此下明大众庆蒙法利,先修供养。华是菩提心华,香是大乘戒香。供佛及僧,以冀闻法领解。听匿王说者:以匿王助转法轮也。又大众修财供养,匿王以法供养。
今于佛前,以倡叹曰:
此结集经人序列之词,先大众修供,今匿王偈赞。偈者竭也,以少文竭尽多义,故名为偈,即同诸经中重颂。此中五十九行,前六行总颂上义;次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后八行,结颂五忍功德。
‘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
八辩洪音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亿万,
时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众菩萨行。
此三行叹别行三宝。首句:叹佛身业不思议,佛为有情正觉二世间中,九法界众生之所共尊,故曰世尊。导师者:能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之师。证究竟固法身,尽未来际,永劫不坏,犹如金刚,故曰金刚体。
次句心行寂灭转法轮者:叹佛意业不思议。佛之心行处灭,而归寂灭真心,鉴机施教,转妙法轮。法而曰轮者,有推碾众生粗细烦恼之功,有运载众生出离生死之力,故喻如轮。
三句八辩洪音为众说者:叹佛口业不思议。八辩者,依‘梵摩喻经’,一最好、二易了、三调和、四柔软、五不误、六不妄、七尊慧、八深远,此之八音,见足四辩,故云八辩。洪者大也,其音能遍十方法界,以为众生随机宣说一切妙法。此虽赞佛宝,含法宝在内。
时众得道百万亿三句:赞叹僧宝不思议。天无出家法,此约心中闻法,依解修行,能出烦恼之家,而成比丘清净之众,广修菩萨两利之行。
‘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正士能谛了。
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
此二行叹五忍功德。五忍微妙法门,凡情莫测。唯十四位中圣人,方能谛实了明。正士即圣人也。三贤伏忍,只作三位,十地称十圣,全在忍中行,虽至法云地,同登寂灭忍,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未证一心本源,如同十四夜月。故云唯佛一人,能尽一心本源也。
‘佛众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此一行叹一体三宝。佛即自性佛宝,法即自性法宝,众即自性僧宝。自性广大,取喻如海。性中含藏恒沙称性功德,故曰藏、曰摄。海中含藏众宝,亦复如是。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此下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初二行颂伏忍前方便。从习种下七行,颂伏忍三品功德。从善觉下十行,颂信忍三品功德。从焰慧下八行,颂顺忍三品功德。从远达下十行,颂无生忍三品功德。从灌顶下八行,颂寂灭忍上下品功德。十善菩萨:指十信位。大心: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信位菩萨,由真如内熏之因,教法外熏之缘,因缘具足,能发大心,求出三界。虽未能即了生死,渐次自断无明,定出三界,故言长别三界苦轮。三界六道,备婴众苦,故喻如海。
后二句:乃内秘菩萨行,外现人王身。中下品善粟散王者:以其散步各洲,如粟之多,故以名焉。上品为铁轮王:能王南洲一洲。其铁轮宝,广一俱卢舍,王乘此宝,一日得周行南洲,故能统治各国。
‘缨络经’云:住前名信根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铁轮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具足一切烦恼。此经中下品善,皆粟散王,所以异也。
‘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
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
此颂伏忍,共有七行,前三行颂下中上三品,为三种轮王,与十圣为胎。十住为习种性,作铜轮王,在东南二洲称王。其铜轮宝,广二俱卢舍,一日能周行二洲,故各国归服。十行为性种性,作银轮王,在东西南三洲称王。其银轮宝,广三俱卢舍,一日能周行三洲,故各国皆归统治。十回向为道种性,作金轮王,在一四天下称王。具足七宝:一、金轮宝:广四俱卢舍,名胜自在。王若出世,海水减浅,海边现出轮王道路。王乘此宝,一日可以周游四大部洲。又云此宝乘之,可以远行虚空。二、象宝:名青山,其力勇健,善能作战。三、马宝:名勇疾风,所往诸处,其疾如风,一日亦能遍行四洲。四、神珠宝,即如意宝。凡有所求,能雨众宝。五、主藏臣宝:名大财,随王游行,王需财宝,向取之时,只要有土,掘之便得。六、女宝:名净妙德。不由胞胎,清净化生。七、主兵臣宝:亦名将军宝,名离垢眼。善识兵法,名闻四洲。王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
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奋戈始定,皆无杀害耳。
伏忍圣胎三十人者:十地为十圣,伏忍三十位,能与十圣为胎。十信即十住,信心满足,修从假入空观。十止即十行,广行佛事,修从空入假观。十坚心即十回向,修中道正观,求登十地。
‘三世诸佛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
一切菩萨行本源,是故发心信心难。
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
教化众生觉中行,是名菩萨初发心。
此颂伏忍功能,为诸佛圣贤之根本。当知诸佛万德之果,不离伏忍三贤之因,故云于中行。因心为圣胎,方能生果觉,故云无不由此伏忍生。即一切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亦以此为本源。此忍为入道之初门,成佛之基础也。
是故发心信心难者:发心指初发心住,欲登初住,必由十信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能入住。伏忍前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随风而转,心未决定。以是之故,初发心固难,而信心不退更难。若得信心圆满,名决定聚众生,必定不更退堕凡小地也。
证入无生初地道者:谓信心满足,入伏忍位,得位不退。渐次增进,至信忍位,证入无生法忍,登初地圣人之道也。
问:‘本业璎珞经’说:十住中第六住正观现前,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则出七住常不退转,七住以前名为退分。如舍利弗欲入七住,值恶因缘,退落凡夫等;今此经中,不言退者何也?答:如来说教,随机差别。彼经云: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乃属藏教义;今经信满入住必不退,乃圆教义也。上颂自利行。
教化众生觉中行者:此颂利他之行。菩萨观他如自,常行教化。众生依本觉理中起始觉智,修自觉觉他之行,故云是名菩萨初发心。按‘起信论’初发心住菩萨,发三种心:一、直心,谓正念真如本觉之理。二、深心,谓乐修一切诸善之行。三、大悲心,谓救拔众生生死之苦。教化众觉中行,全同起信三心。自觉觉他,大乘妙行,属初发心住,故曰是名菩萨初发心。颂伏忍竟。
‘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
权化众生游百国,始登一乘无相道。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
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
此颂信忍,共有十行。此四行颂初地信忍下品。前三句:明统化功能,以初地破无明,见法身,善觉中道理性,菩萨游三摩地,示作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者:以中道观智双照真俗二谛,达真化俗,智悲并运,圆融无碍,是为平等道。大权示现,教化众生。百国者,举化土也。
始登一乘无相道下五句:明入地功能。一乘即最上一佛乘,实相无相,中道妙理,初地初证此理,名为始登。善觉中道,生大欢喜,又名欢喜地。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者:以般若妙智,契入实相妙理,即名为住。此则住无所住,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故生出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故名为地,以地有能生义故。
初住一心具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者:初住证入中道一心,三德秘藏,具足恒河性德,无边妙行。虽然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安住于第一义谛,不为空有所动故。
‘离达开士初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
无缘无相第三谛,无无无生无二照。
此二行,颂二地信忍中品。离达者:离破戒垢,通达三观,众戒清净,永离过失,又名离垢地。开士:即菩萨之别称,开觉众生之士也。权作忉利王,功能渐胜,化境渐宽,能现形六道千国土也。
无缘者:无能缘智。无相者:无所缘境。境智俱泯,真俗互融,双舍二边,全归中道。第三谛:即中道妙谛。
无无无生无二照者:无无即无无缘,无无相;将二无亦无。真得无生。故无能照之智,所照之境,境智俱泯,故曰无二照。
‘明慧空照焰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
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化生。
此二行,颂三地信忍上品。三地亦名发光地。明慧者:即发明智慧之光也。照了人法二空,曰空照。权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应形万国,化导群生,较前地,竟达十倍。
忍心无二三谛中二句:明忍功能。无二者:无真无俗,不滞空有,全归中道第三谛中。涉俗利生,曰出有。一一离相,曰入无。神通改易,曰变化生。又即有即空,曰出有入无。即空即有,曰变化生也。
‘善觉离明三道人,能灭三界色烦恼。
还观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无遗照。
此二行,总颂上信忍三地。善觉,是初地;离,即离达,是二地;明,即明慧,是三地;故云三道人。第二句:即色是空,故能断三界变化色烦恼也。第三句:即空是色,故还观三界,变化身口色也。末句法性者:诸法实性,观一一色法,无非法性。既皆法性,全归中道第一义谛,故得真俗双照无遗。不著色法,无遗真。不坏色法,无遗俗。颂信忍竟。
‘焰慧妙光大精进,兜率天王游亿国。
实智缘寂方便道,达无生照空有了。
此颂顺忍有八行。此二行颂四地,顺忍下品。焰慧者:智慧炽盛,犹如火焰。妙光者:慧光遍照,空有不羁,故得称妙。大精进者:四地于三观精进增上故。第二句:权依兜率天王,游化亿国。比前地化土,又竟达十倍。
实智者:理智也。缘寂:即缘空寂之理。方便道者:事智也。即缘俗谛之事。达无生照空有了者:一一了达无生,故能双照空有。了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俗圆融无碍也。
‘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亿国。
空空谛观无二相,变化六道入无间。
此二行,颂五地顺忍中品。五地亦名难胜地,以殊胜智慧,观照三谛,自得通达明了。权作化乐天王,教化百亿国土。
空空谛观无二相者:上空字生死空,下空字涅槃亦空。如古德云:涅槃生死等空华。以此正智谛观,无有生死涅槃二相可得,故能垂形六道,一一变现,乃至无间地狱,亦复入之。即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也。
‘法现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
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
此二行,颂六地顺忍上品。法现:即现前地,开士解见在前。自在王者:权作自在天王。无二无照者:无真俗二谛之境,无空假二观之照,达中道一心之理,第一义空。
三谛现前大智光二句:悟即真即俗,即俗即真,真俗圆融,无非中道。则三谛现前,大智慧光明,遍照千亿佛土,教化一切众生。
‘焰胜法现无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
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此二行,总颂上顺忍三地。焰:即焰慧,是四地。胜:即胜慧,是五地。法现:即六地。此三地菩萨,得中道观,不起有无二相,故曰无相定。以此正观之慧水,洗涤三界迷心之惑垢。惑即无明也。
空慧寂然无缘观者:空慧,即真空智慧。寂然乃境智双泯,无所缘之境,与能观之智,故曰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者:此乃方便智,还观心空,能断三障。四地断微细身边二见障,五地断二乘乐涅槃障,六地断三界集囚集业障。昔日迷心,即成三障。今还观心空,三障蠲除,而成无量功德果报也。颂顺忍竟。
‘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
未度报身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
始入无缘金刚忍,三界报形永不受。
观第三义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三界爱习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
此颂无生忍,共十行。此五行,颂七地无生忍下品。首句远达,即远行地,达者到也。大品名深入无生,无生者,此地菩萨,修无相观。以此观智,证无生忍。权作初禅王。方便善巧,常在万亿国土,教化众生。
未度报身一生在者:报身,即分段果报身。尽此一生,即离分段生,而入变易生。故‘智度论’云:七地菩萨,未舍肉身。又一解,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后一生。
进入等观法流地者:以七地犹有功用,进入八地,真俗等观,无有二相。亦可作色心等观,无差别相,无功用道,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法性真流,故名法流地。到此始入无缘金刚忍,无缘者,无能缘,及与所缘也。心色不二,缘观俱寂,坚固莫坏,犹如金刚。离三界习,故言三界报形永不受。此二句,预说八地功德,以其必能致也。
观第三义无二照者:恒观中道第一义谛。中道本属第一义,以真俗中次第居三,故名第三义。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故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者:从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三生,合为二十一生。生生皆观诸法空寂,以为进趋佛地之行。
三界爱习顺道定者:爱谓痴爱,即无明。习是习气。此地菩萨,烦恼粗重,早已断尽,惟无明习气未断。由爱佛智,故习未断。不名有烦恼,但名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者:正士亦菩萨之别称,惟此菩萨,独能谛实了知,勤修无生观行,进断此习。
‘等观菩萨二禅王,变生法身无量光。
入百恒土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
反照乐虚无尽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此三行,颂八地无生忍中品。等观,即八地真俗等观;无功用道,遍修万行,入大法流,故名等观。又名不动,于色而得自在,不为色所动故。权作二禅王,已离七地分段生,三界报形永远不受,变彼分段报形,而得变易生之法身,故曰变生法身。证法性理以成身故。具足无量光明,故称无量光。
三句:明利他行。而能遍入百恒河沙国土,大作佛事,教化众生。四句:明利他智。其智圆照三世,恒河沙劫之事。五句:八地真得无生,恒受法乐。反照此乐,亦非真实,故曰反照乐虚。无尽源者,今欲尽于无尽之源,而得寂灭之乐,虽然未至寂灭,于第三谛,常得寂然不动。第三谛,对真俗而言,中道则为第三谛。
‘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见,
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此二行,颂九地无生忍上品。慧光,即九地善慧发光。权作三禅王,能于千恒河沙国土,同时现身,教化众生。上文云,现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尘数身,化土亦然,即是一时现也。此言千恒者,略言耳。能于二字,因得上品无生忍,方能有此利他胜用。于此诸土,一时现身。此即一身不分而普现,群机咸应以无违。譬如一月在天,影现众水也。
常在无为空寂行者:承接上句,虽然妙用繁兴,常在无为空寂。即动静一如,并行不悖,无功用行也。恒沙佛藏一念了者:即此无功用智,恒沙诸佛法藏,一念心中,悉能了达。颂无生忍竟。
‘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
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
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常湛然。
等慧灌顶三品土,除前余习无明缘。
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此颂寂灭忍有八行,此五行颂寂灭忍下品。灌顶菩萨,即第十法云地菩萨。灌顶者:譬如轮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即名灌顶太子。菩萨亦如是,受佛职时,诸佛以智水,灌菩萨顶,名灌顶菩萨,是名菩萨入智慧职。权作四禅天王,于亿恒河沙国土,教化群生。
始入金刚一切了者:到此地,始入金刚心。用金刚观智,能破无明坚惑。一切了,乃四十二品无明,已断四十一品,从此进破,一切皆了。二十九生永已度者:从初地至此十地,地各三生,合三十生。今但言二十九生者,以第三十生,即本生之身。前二十九生已过去,故云永已度。
寂灭忍中下忍观二句:寂灭忍中,分上下二忍,此当下忍观,乃因满之位。若于此无碍道中,一转而入解脱道,破最初一品生相无明,即成妙觉,寂灭现前,湛然不动。故曰一转妙觉常湛然。
等慧灌顶三品土二句:总颂前三品。等即等观,是八地。慧即慧光,是九地。灌顶是十地。此三品菩萨,共除前色心余习无明之缘,而住果报土。
无明习相故烦恼二句:谓无明习气之相,是旧烦恼,故者旧也。二谛即真谛俗谛,全真即俗,全俗即真,是谓理穷,乃为中谛。得此三谛,现行习气,一切皆尽。故曰二谛理穷一切尽。
‘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
大寂无为金刚藏,一切报尽无极悲,
第一义谛常安隐,穷源尽性妙智存,
此三行颂寂灭忍上品。圆智者:圆满一切种智;又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无相者:无和合识相,无相续心相。无明尽净,能为三界中王。‘法华’亦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三十生尽等大觉者:十地共有三十生。第十地受三十生时,不名为尽。至此金刚道后异熟空,三十生悉皆已尽,等十方大觉世尊也。大寂无为金刚藏者:得大涅槃,名大寂,证极无为之理,四魔不能坏,名为金刚藏。
一切报尽无极悲者:前三十生,皆有因尽果生。今大觉圆满,不复更生,二死永亡,故云一切报尽。尽未来际,救拔苦恼众生,出离苦海,悲心无有穷极,故曰无极悲。
第一义谛常安隐者:安住第一义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示现生死,无异涅槃。无有挂碍,得大自在,故曰常安隐。
穷源尽性妙智存者:穷极一心本源,究尽诸法实性。生死涅槃,皆如昨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惟有妙智独存。前来四十五行,别颂五忍已竟。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原居净土。
此总颂五忍,有八行,此二行颂报土分齐。三贤是住行向,十圣是十地,果报有依有正,此言住者,当指依报。三贤住凡圣同居报土,十圣住实报无障碍报土。唯佛一人,居住常寂光净土。一切众生,皆是生灭无常,故曰暂住报。登金刚原者:金刚,是不坏义。佛以法性身,居法性土,身土圆融,究竟不坏,是真净土。
‘如来三业德无极,我今月光礼三宝。
此下六行,颂叹如来三业功德。如来三业皆不思议,善能饶益众生,其德无极。下句可知。
‘法王无上人中树,覆盖大众无量光。
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超九界以独尊,故称无上。如人中之树,可以覆荫众生。身光无量,能破黑暗。又现无量身,放无量光,加被众生。此叹身业。
‘口常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
口常说法,以法利生。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或说是常,或说无常。皆随机设教,对症施方,深有所以,非是无义。此叹口业。心智寂灭者,其体本寂。无缘照者,其用无方。无缘,无所不缘故。此叹意业。
‘人中师子为众说,大众欢喜散金华。
师子为兽中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佛为人中王,为众说法,得大无畏,喻如师子。大众闻法欢喜,散华供养。
‘百亿万土六大动,含生之类受妙报。
天尊快说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
百亿万极言其多,土即国土。六大动者,大地六变震动也。含生,谓含情抱识之众生。蒙益得果,而受微妙果报。
天尊快说十四王者:佛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称天尊。求法之殷,故请快说,即及时施教也。十四王者:习种铜轮王,性种银轮王,道种金轮王,十地六欲四禅王,佛为三界王,共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有二意:一、自慧浅薄,不能广叹。二、佛德众多,无由尽叹。
时,诸大众,闻月光王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无生法忍。八部阿须轮王,现转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证圣人性,得一切无量报。
此明大众闻法益。时,即月光王说颂已竟之时。大众闻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以法利能出生死,能获果证,故座中有无数天王、梵王、鬼神王,神即福德之鬼,乃至三趣,均得无生法忍也。无生忍,通教三地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若真得无生法忍,当在圆教八地以上也。
八路阿须轮王,(即阿修罗王):按‘三藏记’四天王下,有四阿修罗王:一、罗侯阿修罗王,二、毗摩质多阿修罗王,三、般利阿修罗王,四、毗楼阇阿修罗王。须弥山下,复有四大阿修罗:一、恐冕,二、富楼摩,三、婆罗阿,四、兜率楼。故云八部阿修罗。
现转鬼身:现生闻法,即转鬼身,上生天趣,而得受道。入正有二:一、人空正位。二、法空正位。从三生至十生,有延促不等者,乃因善根智慧,深浅不同故也。证圣人性:乃十地圣种性也。得一切无量报者:因位次无量,果报亦应无量。此段乃属结集经家叙益。
佛告诸得道果实大众:‘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我为八住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
上文月光叹佛功德,此下如来述赞月光,先发其本迹,告诸在会贤圣。得道果,加一实字,指实行而言,非权行也。以权行,乃菩萨大权示现。自知月光本迹,实行不知,故告之曰:是月光王远本,在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已发大心,已居四住。我字佛自称,佛居八住。当时同事龙光王,今则乘愿同来,故同年同月同日而生,示为主伴,唱酬般若。今于我前,作师子吼,决定说,其义显了。智者疏云:四住即焰慧开士,八住即等观菩萨。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义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唯佛与佛,乃知斯事。
此印可其说。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词。重言者,谓如是而悟,如是而说也。二三句即释重言如是之意,如汝所解,得真实义,如解而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非中下之智所知。唯佛与佛,乃能了知此事。
‘善男子!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密,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议。
此下述十四忍功能。其所说其字,指月光王。十四般若波罗密,牒前所说十四忍,名异而义同也。三忍二字,但指伏忍中:一信忍、二止忍、三坚忍。地地上中下者:谓十地中,地地有上中下三品,合为三十忍。一切行藏者:一切菩萨因行功德,含藏其中。一切佛藏者:一切诸佛果觉功德,含藏其中。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名不可思议。
‘何以故?一切诸佛是中生,是中灭,是中化。无生无灭无化。无自无他。第一无二。非化非不化。非无无相。无来去。如虚空故。
何以故征问之词。问云:何故十四忍不可思量?以一切诸佛,依十四忍修证成佛,曰是中生。不违世谛,有生必灭,曰是中灭。对机施教,说法利生,曰是中化。
无生无灭无化者:恐著相众生,执有生灭化导,偏于有边;故救云:以诸法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如虚空华。生本不曾生,灭亦何所灭,都缘病眼妄见生灭。既无生灭,则化亦无化。无自无他一句:补足无化之意,无有能化之自,及与所化之他。能所双亡,自他不立也。
第一无二五句:又恐破相众生,闻无生灭、化导、自他,偏于空边;又救云:唯是第一义谛,绝待无二。空有皆属对待,遂双遣二边以救之。非化者:非定有能化所化。非不化者:非不有能化所化。非无无相者:上应有非无有相一句,谓非无有生灭化导自他等相。非无无相者:谓非无无生灭化导自他等相。一切诸佛,化度众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法身常不动,故曰无来去。如虚空故:喻上诸义,虚空湛然不动,无有生灭,浑然不分,无有自他,体非群相,故非相。日照则明,云屯则暗,故非无相。圆满周遍,故无来去。
‘一切众生无生灭,无缚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我所者。
此下明空,文有五段:初明生空。一切苦受下,明法空。从境界下,明境空。从无三宝下,明圣凡空。般若无知下,明智空。
一切众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既皆虚妄,即无生灭。众生为烦恼所缚,求得涅槃解脱。了知烦恼性空,故无缚。涅槃如幻,故无脱。
非因非果者:众生惑业为因,苦报为果。惑业无自性,故非因。此身本不有,故非果。如梦中人,岂实有耶?此非因非果,不同邪见,拨无因果,乃是论其理性。若拨无因果事实,能坏众生心理落于断见,陷人于罪,当堕地狱,不可不善会也。
非不因果者:更约佛性为因,涅槃为果说。一切众生,非无佛性,故非无因,性自涅槃,故非无果。
烦恼者:依天台教共有五住。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一住。皆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心性,故名烦恼。
我人者:五阴积聚,假名为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所成。皮肉筋骨,是地大。津液精血等,是水大。身中暖气,是火大。气息出入,手足运转,是风大。若风大不调,则成疯病。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色心八法合成,又假名为人。一切之人,皆认身心以为实我。我执坚固,所以因我而起贪嗔痴,诸不善心,造种种业,致成社会浊恶,国家扰乱,世界不得和平。故释迦如来,说无我法,我空观等,以为救人、救国、救世根本之要图。凡国家欲护其国,宜护佛教,使之流通普及,则国不护而自护,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矣。
知见受者:即六受用根。众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云知见,但举首尾。受者:因六根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用,领受六尘违顺俱非等境,故曰受。
我所者:以上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总属于我。我所,则指身心之外,所有诸法,以为我所。例如我所有财物、家宅、田园、眷属等,众生亦皆一一执之为实。所以看不破,放不下,而起贪嗔痴等心,亦为致乱之源。
此段文明生空之文,细究文法,末后应有‘一切空故’一句,唐译此经则有之。恐系抄写之误,解者当补足文意,庶不致文无结束著落矣。
‘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合无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此明法空。首句苦受行空者:苦有三苦,受亦如是。苦受是苦苦,此身本来是苦,更加苦境逼迫,为苦苦。乐受是坏苦,乐不久长,须臾变灭,为坏苦。舍受是行苦,虽然苦乐双舍,而行阴念念迁流,为行苦。观苦当体性空,故曰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阴者:因缘和合,名法集;以无实体,名幻化。五阴之法,乃是如是。缘尽则灭,故无合;缘会则生,故无散。五阴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又云: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法同法性,寂然不动,离一切相,故曰寂然空故。
‘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
此明境空。上已明法空,则依法所现之境界亦空。此空,非同凡夫所执之顽空,及外道所计之断空。乃是自性真空,实相无相之理,故曰空无相。不转者:空体不动故,转即动也。不起颠倒分别之见,亦不随顺幻化境界,而生执著故。
‘无三宝,无圣人,无六道,如虚空故。
此明凡圣情尽。佛法僧三皆贵重,故名宝也。无圣人者:凡情当断,圣见亦亡,故无圣。无六道者:契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无凡。圣凡十界,无非假名,故如虚空。
‘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
此明智空。上明诸空,皆依能空之智故空。如果此智不空,即为智障。今般若妙智,真知无知,真见无见,并能空之智亦空。‘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第三句知见无见,乃是无知见,知字含在其中,与此无知无见全同。
不行不缘,不因不受者:不行,乃观智不行;不缘,乃缘境不立,即缘观俱寂。无因可依,故云不因。无法可受,故云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者:释上无知见等,并不是无心,而无知无见,以惟一实相妙理,离能所,绝对待,故能照之智相,与所照之境相,皆不可得。谓之曰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者:谓十四忍修证行道之相。斯行道相,即叠上句。此行道相,乃称性之修,修即无修;称性之证,证亦无证。喻如虚空。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无心得
法相如是,总结上来生空乃至智空,离一切相。以离有相故,不可以有心得。以离无相故,不可以无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以二字,承接上文,以释般若空行,般若真空功德。以生空故,不可依众生中行而行。以法空故,不可依五阴法中行而行。以境空故,不可依境中行而行。以智空故,不可依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菩萨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议。
首句叹十四忍功德。离言绝思,是谓不可思议。而三贤十圣,不依生法境解而行,于此忍中行而行,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依此忍中无化而化,化而无化。法中化三字,双连幻化无住二者。无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化而无化,是无住法中化。上一即无生可度,终日度生。下一即虽度众生,不著度相。故其化,亦不可思议。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一滴。
此功德藏,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说不能尽。故校量云:假使无量恒河沙数,第十法云地菩萨,说此般若功德,百千亿分中,如月光王现今所说,犹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三灌顶开士所说,如大海。法云地菩萨,当第十三忍,得如来智水灌顶,受大智职,故得灌顶名。
‘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三贤十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此述益。我者,释迦自称。略述月光所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不独我释迦如是说,亦为三世诸佛之所赞述印可。三贤十圣,亦复赞叹般若无量功德。是月光王能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虽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一切诸佛之所修习,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菩萨,无异路故。
此下结劝修学,文有三段。先叹法门要胜。是十四忍法门,三世一切发心修行众生,此众生是指大心凡夫,一切三乘圣人,一切过现诸佛,所应共同修习之法。未来诸佛,亦不能舍此法门,故云亦复如是。
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二字,包括十方三世。若不由此十四忍法门,而能得一切种智者,无有是处。此明贤圣同修。何以故下三句,征释同修之意。一切诸佛菩萨,舍此法门,更无第二路故。异即二也。如‘楞严’所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
‘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焰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观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此叹利益劝修。是故二字,承上起下,是诸圣共由之路故。我再告知诸善男子:若有人闻此十四忍法门,能超百千劫无量生苦难,此离苦益。若能修入此忍法门者,不待隔生,现身即得果报,此得乐益。
文中信忍,即习种性十住位。止忍,即性种性十行位。坚忍,即道种性十回向位。善觉忍至灌顶忍,即圣种性十地位。圆觉忍,即因圆果满,位登大觉,佛地也。
时,诸众生,有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密。
此述闻法获益。虚空藏者:以离相为虚空,空有包含之义,能包万有,故称曰藏。菩萨以此为名,乃所修离相,具足万行故也。名同,行亦同。十亿以标其数。闻法欢喜,心得法乐,故各各散华供养。其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台上有无量大众,信解而说十四忍正行。其行名正者,以是正修行路故。
十八梵天,解见在前。六欲天王,亦复如是。并能受持、读诵、解悟其中义理。文之所诠曰义,义之所依曰理。
无量诸鬼神等,现身修行般若者:般若即十四忍。似其过去乘急戒缓。由戒缓故,堕在鬼趣,神即福德之鬼;由乘急故,闻法即能修行。上文答月光第一问:护十地行菩萨,何行可行?第二问:云何行化众生?此二问已答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
此答第三问。因文隔太远,故再牒问词而答之。
‘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
此正答第三问。幻化身者:知一切身相,本自不生;无生而生,方便现身,故名幻化身。见幻化者:者字指众生,众生虽然随业受身,依幻业,而感幻报,此身亦幻,故名幻化者。菩萨以幻身,而化幻众,能化所化,皆从缘生,故名幻化。如‘净名’云: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是真行化众生也。此乃以幻化相众生可化,答之。
‘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
此约俗谛幻有,以明众生相。众生识者:众生唯依幻识而有,积聚五阴为身。初一念识异木石者:即最初真如不守自性,忽动一念,生相无明;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初一念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故异于木石之无知。
生得善,生得恶者:第八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具有善恶染净种子。生得善,即从真如自性正因,所生善种子。生得恶,即从无明熏习生因,所生恶种子。
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依恶种子为因,复遇恶境界为缘,能生恶识分别,故曰为本。善种子,亦复如是。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者:初,即最初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起成业识,此一念即无明业识是也。现今要返迷还觉,返本还源,到金刚后心为终,断生相无明,破和合识相,尽此一念,方成大觉。
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者:即于无明业识之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由业识,复生七转识,识相无量分别,故曰不可说不可说识。
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者:成就众生五阴身,五阴前一阴为色,后四阴为心,色心和合,而成幻身。心法,依第八识见分而有。色法,依第八识相分而有。故一念识,为幻化众生之根本。
‘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
此出五阴名,盖即阴也。阴以盖覆为义。真如佛性,众生本具,被此五法覆盖,以致不得现前。
‘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所得为味,身所得为触。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此下广解成众生色心之义。盖者,阴覆为用:妄用现前,真体隐覆。身名积聚,由积聚五阴,方成幻身。大王下:此一色法,指第八识相分之色。生无量色,六根所对六尘,无非色法。今不言法尘者略也。即四大所成五根,亦色法摄;唯意根属心法。坚持者:坚住为性,能持一切,名为地大。润湿为水大。暖热为火大。轻动为风大。四大和合,能生五根。
生五识处名根者:五识依五根而生,根为生识之处。如是一色一心,能生不可思议色心者:一切色心皆依妄识而有,俱无实体,悉皆如幻。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此明圣凡色心差别,因六识粗净不同,故所见假实不等。凡夫六识,遍计执著粗,故见得皆假色法。圣人六识,远离遍计,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净,故见得实色法。
‘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世谛假诳,幻化故有。
上明五阴是法假:计有众生,即受假也。众生者,乃世俗谛之假名,非真谛实有众生,即名假也。若有若无者:约俗谛,非有似有,如梦中人,故曰若有。约真谛,虽有实无,如水中月,故曰若无。但由众生忆想妄念分别而生,名为世谛。世谛悉皆假诳不实,如幻师所化幻人,故曰幻化故有。
‘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刹利、毗舍、首施、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幻谛法。
从一众生如幻,乃至推穷六道一切众生皆幻。有众生见是幻,进一步,而幻化见亦即是幻,故曰幻化见幻化。
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裔。刹利,此云王种。毗舍,此云商贾。首施,此云农夫。西域分贵贱智愚四大族。神我指外道,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后一谛为神我。此举凡外等色心,名为幻谛。众生乃幻谛中之法,故曰幻谛法。
‘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此释名假,先说无名,后说立名。佛未出世前无名字,乃无义名也。何为义名?说名是假,即是义名。除佛之外无人说过,故曰无义名。幻法幻化下三句:一切妄幻之法,犹如幻师化作之法,无实名实体故。
无三界名字下三句:佛未出世,无人能说三界是善恶果报之处,善业生三善道,恶业生三恶道。无佛说故,无三界、果报、六道名字。
‘大王!是故佛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
是故者,是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故。众生不知舍恶从善,是以我佛大悲示现,出生世间,为众生说出三界是众生依业受报之处。由众生业有善恶之不同,故报有苦乐之差别。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是善业所感之果报。地狱、鬼、畜生为三恶道,是恶业所感之果报。六道苦乐果报,全由众生善恶之心所造成,故曰:心造天堂,心造地狱。
佛说五戒十善,人天乘法,欲令众生,断恶修善,永离恶道。此即救世之法,亦即护国之法。国家果能提倡佛教因果之说,使之普及,自可范围人心,辅助政治法律之不及,何难挽回世道,而固国基。各国都能提倡,则世界大同,即是人间净土矣。
三界六道,是总名。每界每道之中,复有无量差别名字,故曰是名无量名字。末三句:即举例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等名字,其名非一,无非是假。
‘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此明相续假法。而非一非异三句:即解相续之义。非一非异者:非常见断见也。常见外道言,人则生生世世为人,畜则生生世世为畜。此拨无因果,能坏众生心理,故非之。断见众生言,死后断灭无有后世。此亦拨无因果,不是真正知见,故亦非之。又生灭迁谢,故非一。前后相续,故非异。
一亦不续,异亦不续者:若言是一,即常见。常则不相续,何以故?无断绝故。若言是异,即断见。断亦不相续,何以故?不连缀故。
末二句释正义。我佛知前法生后法,前法为因,后法为果。后法更复次第生起,此明因缘相续正义,离常离断,非一非异,故名相续谛。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
此明相待假;有二种:一相对待,二相形待。一切名相待者:是相对待。如眼识,对眼根色尘而定。此对待之法,暂生即灭,故曰假。亦名不定相待者:是相形待。如青对黄而显,长对短而形。不定云者,如青对赤白,是青非赤,是青非白。又长对方圆,是长非方,是长非圆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相形不定,故曰不定相待。有无、断常、增减、一切等法,例此可知。
一切法皆缘成者: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即众生,亦由众缘假合而成。如由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众生,故曰假成众生。
‘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此释生因假,因既不实,果亦如幻。俱时因果者:当时作善恶业,同时即得苦乐报。例如大发悲心,舍财救灾,因也。众人重视,赞扬恭敬,果也。因果同时,如谷应声。又若忽起贪心,夺财害命,因也。官厅逮捕,加刑治罪,果也。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异时因果者:此时作善作恶,他时受苦受乐。三世善恶者:即前因后果。前世作善,今生受乐。今世作恶,来生受苦。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因若果,纤毫不昧。
一切幻化者:以善恶因果,从心建立,本无自体,亦皆幻化。由幻惑造幻业,依幻业受幻报。妄理相应,现有苦乐。如梦中境,苦现苦受,乐现乐受。不可因见幻化,而拨无因果也。是幻谛众生,亦不离因果。由善恶之幻因,所感之幻果,故曰是幻谛众生。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是假诳,如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
此文喻显结归。众生幻化,如空中华,虚空湛寂原无华相,因病眼,妄见而有。法界清净,本无众生,因无明妄识而有。十住菩萨以去,以慧眼观空,法眼观假,诸佛五眼具足,虽见众生,如幻谛而见。汝问菩萨云何众生相可化?而菩萨所化众生即若此。若者如也,如上来所说。
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说德行。
此闻法获益。因大众根机不等,故得益亦有浅深。诸有,即二十五有;无量天子,举天道六欲梵天。及诸大众,并及余趣。或得伏忍三贤位,或得空无生忍十地位。末句不可说德行者,以德行广大,犹如虚空,不可思议也。
二谛品第四
二谛者,世谛之与真谛也。诸法本来不二,为因缘故,得说为二。以因缘从空而有,为世谛;以因缘虽有即空,为真谛;故称二谛品。此品由上文观空、教化二品,明实智方便,皆空不二而来。智为能观,境为所观。能观之智不二,而所观之境有二,故说此品,问难辨明。中有三番问答,论辨二谛不二。初、正辨二谛不二,二、辨明说法不二,三、辨明法门不二。
尔时,波斯匿王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第一义谛,乃最上一乘中道之理。双遮二边,双照二边。王问有世谛不,以有无俱失为疑。若言无者,无有世谛,则智不应二;二,即真俗二智。若言有者,既有世谛,则智不应一;一,即第一义谛。有无之旨未定,一二之义莫明,故咨问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文先出匿王本地,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二之义。汝今下正答。汝今听而无听,我今说而无说。听说皆空,即不二,是为一义。无听而听,无说而说,听说宛然,即不一,是为二义。所谓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谛听谛听三句,诫敕勤修三慧。
‘七佛偈如是:“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
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
此计七佛偈,共有三十四句。前十二句,正申二谛。次十二句,释不二义。三八句,就喻明义。四二句:结劝属人。今初偈,无相第一义者:即实相般若也。实相非有相,非无相。此无字,即非字义。非有无染净诸相,双舍真俗二边,全归中道第一义谛。又无相,即离相,离一切相,即名第一义:中道、实相,非真非俗,具足真俗。
无自无他作者:绝待义也。若有自他,即成对待。今灵心绝待,本来无相,非同有为造作之法,真谛也。又无为法非自作无自作也,非他作无他作也。作字双连,上无自无他,迥离自他有为之相。
因缘本自有二句:依因缘故,得成诸法,俗谛也。此亦本来自有,非今始有,不假造作。‘大智度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萨作,乃至非一切圣人所作。故亦云无自无他作。
“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
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
此偈,即释上偈之义。法性者:诸法实性也。实性即实相,名异义同。实相本无相,故此云实性本无性。无有无染净等性,全归中道第一义空,如如不动,清净本然。
诸有本有法二句:诸有者,五阴色心等,一切有相俗谛也,亦属本有之法。唐译言:诸有幻有法,其义更显。下句释义,因是法假、受假、名假,三假合集而成,是谓假有,非实有也。若执实有,即名法执。
“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
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此结前二谛义。首句第一无字,无有相,则俗谛实无。第二无字,无无相,则真谛实无。真俗双遣,而归寂灭第一义空。
诸法因缘有者:恐疑既是真俗双遣,何以现见圣凡染净诸法?故释疑云:诸法乃由因缘和合,虚幻而有故。
有无义如是者:有义谓俗谛,无义谓真谛,欲知真俗二谛之义,如上偈所说者即是。此句总结也。
“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
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
此下十二句,释二谛不二之义。上半偈约情见,则有为俗谛,无为真谛,本来自二。譬若牛有二角,分明对立。
照解见不二者:此半偈约解见,则真谛本空,俗谛亦空,毕竟不二。照,即般若智照现前。解,即解悟诸法清净。依解而见,真俗原自不二,惟是第一义空。如牛二角,惟是一头。既不见二谛之相,则离相寂灭,岂可言即耶?若有真俗二相,方可言即,如言照像即是我。今见无二,故曰二谛常不即。
“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
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
解心者:解悟之心,故见真俗不二。第二句释不二之义。因所见离相,而求二相不可得故。非谓二谛一二句,恐闻不二,而执是一。故复破云:非谓二谛是一。非二何可得者,非二二字,即是一字,意谓本来对二,而说非二。二相既无,一何可得?正显无二之义。
“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
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此结叹。于解悟心中无分别智见之,二谛本来无二,故曰常自一。然真俗二谛,条然不紊,不因解一,而遂坏真俗二相,故曰于谛常自二。后二句正结叹,果能通达二谛无二之旨,真入第一义谛矣。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
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
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
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
此八句,就喻明义。世谛即俗谛,皆由幻化而起。非无似有,虽有实无,为幻化。譬如空华有名无实。又如镜中影子,三手亦但有名,本无三手可现。由因缘故,虚诳而有,本非实有。如因病眼之缘,诳有空华。因造作之缘,诳有三手。唐译为幻有,文义更明。
幻化见幻化者:以幻化众生,见幻化诸法。能见所见,悉皆如幻,故众生名为幻谛。
幻师见幻法者:诸佛菩萨,譬如幻师。诸法不实,名为幻法。幻师所现幻法,余众观之,不了为幻。幻师见之,乃知是幻。谛实则皆无者:俗谛之法,以实智照之,则皆无自相可得。
“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此二句结劝属人,谓能观二谛不二,名为观智圆明,是诸佛观。菩萨分证佛智,所观亦然。引七佛偈竟。
‘大王!菩萨摩词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
前引证,此正释所难,明二谛不二。文有三段:初、举果对因以明。二、五眼下,偏就果上以释。三、菩萨未成佛下,双结因果以释。今告大王,菩萨摩诃萨:举实教菩萨而言。实教菩萨,方称大菩萨,方见第一义。
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者:第一义,双遮二边,双照二边。此云常照二谛,即约智悲并运,真俗双照说。照俗谛,则终日运悲,广度众生;不同二乘,沉空滞寂。照真谛,则终日运智,无生可度;不同权教,著相修行。‘金刚般若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即常照二谛,化众生也。
‘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
此明生佛不二,举佛果以对众生。若虚妄分别,则见有生佛之殊。达理之士,了知佛及众生,本来寂灭,故云一而无二。何以故,征释之词。先征云:何故生佛无二?下释明:以众生空故,得置佛果菩提亦空。此以因例果,既无所化,安有能化。又以菩提空故,得置业报众生亦空。此以果对因,既无能化,安有所化。生佛虽有二名,本来一体故也。又众生空是人空,菩提空是法空。
‘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
此明境智不二。以,因也。一切,包括义。不特俗谛空,即真谛亦空。因一切诸法空故,则能空之智亦空,故曰空空。佛为众生处处著有,故借空智以遗有。恐滞于空,故复以空治空,名曰空空。
何以故下,征释空空之义。征云:何以并智亦空?释云:般若真空妙智,本来无相。真俗二谛,犹如虚空。毕竟清净,离诸名相。
般若空于无明下,以智惑对显无相之旨。般若是能空之智,无明是所空之惑。以般若智,空无明惑,从因至果,乃至萨婆若海;所修离相,无有般若自相,及与无明他相也。
‘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此明能所不二,偏就佛眼以辩。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通收十界。人与修罗畜狱四趣惟具肉眼。天仙鬼神,有业报五通,则具前二。罗汉辟支少后二。菩萨具前四。惟佛五眼全具。五眼成就时,即佛道圆满时。
五眼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见无所见者:上见是无见之真见,以真见故无所见。若有所见,则能所俱妄,如病眼见空中华。真见如清净眼,观澄明空,惟一澄空,迥无所有。
又言见者随俗谛故,如‘法华经’云:佛眼见六道众生。无所见者称真理故,如‘大品’云:五眼不见众生。此经显二谛圆融,随俗则无见而见,即是上一见字;称真则见无所见,即是下三字。
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者:行与不行,悉皆不著故。‘大智度论’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见。不行亦不受者,除其无见。说无为有治,非谓有此无。说有以除无,非谓有此有。谈无未曾无,说有未曾有。对治因缘,故有此说。欲使两见之徒,俱得正观。夷有无,均生灭,亡道俗,泯二际,故云行不行,皆不受也。非行非不行,亦不受者:非行,即离相无修;非不行,即随相有修;二非皆不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者:即亦行亦不行,非行非不行,亦皆不受。一切二字,包括圣凡、依正、染净,一概皆不著也。依‘大智度论’,即是不受,亦不受也。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法如故。’
此结因果不二。菩萨未成佛时,即因地为众生时,迷而不觉,转菩提为烦恼,譬如结水成冰。菩萨成佛时,即果地成正觉时,觉则不迷,转烦恼为菩提,譬如溶冰为水。冰水虽有二名,冰水本来一体。因心不离果觉,果觉不外因心。只在迷觉之分,因果何尝有二。
何以故,征释因果何以不二?释云:于第一义而不二故。于者在也,在第一义谛体中,烦恼菩提本无所有。迷觉生灭,悉是假名,惟是一真实相,故云不二。
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者:诸佛并该有情正报。一切法,包括无情依报。意谓:非但生佛迷觉一如;即一切诸法,无不皆如。正辩二谛不二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
此辩明说法不二。匿王因闻上说:一切法皆空皆如,故兴辩难。既是诸法皆空,文字亦空,云何诸佛菩萨,又说法度生,不离文字,而说十二部诸法之名相耶?
‘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此答文字般若,不离实相。十二部经如,即二谛教如。法轮者:如来教法,取喻如轮。向以轮取运载之功,此以轮表圆融之义。如来所说之法,真俗无碍,二谛圆融故。法本如下:列举十二部,一一皆如。法本:即长行之文,能诠教法之与理法,故曰法本。如者:文字性空,不离文字,而得解脱。重诵如者:以偈重诵长行之义,收缩简略也。受记如者:记□当来成佛劫国庄严等事。不诵偈如者:不诵长行之文,孤起而说故。无问而自说如者:观察机缘既熟,不待请问而说故。戒经如者:即因缘经,以因事制戒故。譬喻如者:以喻说法,藉事显理故。法界如者:即本事部,以说十八界事故。本生如者:以说本生事迹故。方广如者:以说法空方广理故。未曾有如者:以说法时,放光现瑞,得未曾有故。论议如者:以问答发挥,辩明理趣故。
是名味句音声果者:是十二部名言章句义味,是音声之果;依音声,而成名句文三身。味即文句中义味,句字应在味字上。文字记句一切如者:以所有文字,当体性空,即俗即真,不离实相。
若取文字者:即执著文字,不了性空,被文字所障,而不行空也。如来所说十二部经,不离文字,不即文字。‘金刚般若’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亦此义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
佛呼大王而告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上一如字,十二部经如。下一如字,文字记句,一切皆如。文字能诠显理性,文字即般若。依文字般若,修观照般若,照实相般若。般若能生十方诸佛,而为诸佛智母,诸佛无不从般若智母生。智即般若,母有能生义。‘金刚般若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义一也。
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者:一切众生性,指本具佛性,此性即是实相般若,乃为根本智母,能生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悉皆依此为体,亦即为诸佛一切智之体。
‘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为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上但云实相般若为萨婆若体,此历明为十法界体。诸佛未成时,本具实相般若;以定当作佛,故为智母。
未得为性者:未得成佛以前,实相般若,埋没于无明烦恼之中,但名为本具佛性。如摩尼珠堕在污泥之中,虽不能发其照用,而宝性不坏。
已得为萨婆若者:已得成佛时,本觉出缠,佛性方显。如理智、如量智,无不具足,为一切智。如摩尼珠出于污泥之中,莹净光洁,体用毕彰。
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者:承上岂惟诸佛以实相般若为体,即三乘圣人,修因证果,亦是依实相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以为其体。不生不灭二句,即解释实相之义。
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者:又不独三乘以此为体,即六道一切众生,起惑造业,虽终日迷,而终日不离实相般若。亦以此实相,为本觉之性,成佛之体故。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为非文字。修无修为修。修无修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密。
若菩萨无受,则受空;无文字,则文字空。离文字二句,释无文字义。谓离文字相,不著文字,即真谛也。为非文字者,为非全无文字,即俗谛也。
修无修为修下四句。修字,乃不废修学;无修,乃不著修相。即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此为称性之修,修即无修。修无修者,牒上句。果能修无修者,方得实相般若真空法性。由此般若,得到涅槃彼岸。
‘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此结答。若菩萨护佛者:护果也。护化众生者:护利他行也。护十地行者:护因也。汝问云何?乃为若此也。辨明说法不二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为一?为二?无量耶?’
此辩明法门不二。匿王之意,真性是一,而护化之众生,品类无量差别。品既无量,而根行亦复无量。未知能化之般若法门,为一耶?为二耶?亦为无量耶?
‘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有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
此正答法门不二。一切法观门者:如来所说一切法,皆以能观之智,而为入道之门,故曰观门。非一非二者:因机施教,有如对症开方;机既不定,故教非一二。
乃有无量,应作二解:一、照本文:因众生品类无量,故所说观门,乃有无量。二、照问意:为一?为二?为无量耶?上句非一非二,答为一为二。此句应是非无量,答前为无量耶。文中乃有无量,恐是非有无量,抄写时,落笔之讹。因如来说法,惟为一事,非有无量。一事,即一大事因缘也。
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者:此重举四句咸离,以显不二。谓一切法观门,亦非有相,此破有相也。中间应有非无相,非亦有相,非亦无相,非非有相,末句方是非非无相。但举首尾,中间略去也。如来说法,本来离四句绝百非,有何无量之可言。
‘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此举非显是。若菩萨见众生,有见一见二者:即同凡夫,以分别心,见实相是一,见二谛是二。乃是取相妄见,即不能真见一乘实相,不能真见真俗二谛也。
一二者,第一义谛也:此一二者,即真见一二,了知一原非一,二本无二。又了知实相非定一,二谛非定二。如是解悟,真见第一义谛,无二法门也。
‘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
此诸谛本空。若有若无者:非有似有,曰若有;虽有实无,曰若无。如镜像水月,此即世谛也。
以三谛摄一切法者:此非指真俗中三谛,乃指世谛具有三谛。即出其名曰:空谛、色谛,无情世间,不出色空二种。心谛,有情世间之心法也。色空心法,包括世间诸法无遗。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
我人知见下:显三假。我人知见者:诸法本无我,不过假名曰我,因我显人。所有人我知见,俱属名假。五受阴空:五阴而曰受者,众生因受五阴和合成身,照见五蕴皆空,则属受假。乃至一切法空者:一切法本性空故,则属法假。足显世谛,还归于空。
‘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此总结酬对。众生品品根行不同者:谓众生一品一品,品类无量。故根机之与行相,亦彼彼不同。因是之故,所说法门,亦非一非二也。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我今说般若波罗密,无二无别。
此明佛佛道同。七佛者:过去庄严劫千佛末三佛,现在贤劫千佛前四佛。释迦居第四,即七佛之一。明己所说,同于诸佛。显法真正,同无所得,无二无别。
‘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密经,八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
此持经功德。受持者,‘大智度论’解云:闻而奉行,曰受;久久不失,为持;对本曰读;佩本曰诵。解说者:解释宣说经中义理。果能如是,自得不可思议功德。同‘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者:无量,与不可说不可说,皆印度十大数之名。一阿僧祇,为无数;二无量,乃至第十为不可说不可说。极言其佛之多。一一佛皆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一一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齐成佛道。是上三代诸佛,同说‘般若波罗密经’。八百万亿偈,显所说之广。于一偈中,复为一千分,于千分之一分中,说此一分句义,所得功德,不可穷尽。末句当指功德,文略也。
‘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
此校量殊胜。承前说一偈千分一之义,功德尚且无穷。况复于此经中,能起一念净信,不生疑虑,以此经为真实了义。是诸众生,当得无量无边功德。顿超百劫千劫生死苦难,亦超十地等功德。一念信心,尚能超凡轶圣,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自行化他者,其功德岂有涯哉。即同十方诸佛功德,平等无异。
‘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
当知是人,佛证明此人同佛,故告大众当知。即是如来者:以能受持读诵实相之法,以自觉。为人解说,以觉他。自觉觉他,全同佛行。如圆教初住,而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故曰即是如来。然犹在因位,未登果觉,故曰得佛不久。不久云者,即当得无上正等正觉也。
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此闻经获益。十亿人得三空忍者:即三贤位,分得我空、法空、俱空也。百万亿入得大空忍,十地性者:即得第一义空,证入十地圣种性也。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密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密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密,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汝应受持般若波罗密,亦复如是。’
此结定经名。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密’者:是能请人立名。结集家从功能立名,名为‘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实则通护一切衰恼等事。因护国为重,故以名焉。一切众生,皆应受持是经。以是经复有无量功德下,显经功能。名为护国土功德者,护国之法,须假般若。以般若化民,则民善。民善,则俗良。俗良,则国治。民者,国之本也。般若,又为化民之本。护国,若能宏扬般若,则得其本。既得其本,则四海清夷,万民安乐,何患国之不治也。
亦名一切国王法药者:世间之药,能医众生身病,可以救人。而般若能治身心二病。王能依此般若,则为仁王,所施悉皆仁政,心中诸恶之病,悉能化除,故名法药。服行无不大用者:能服此般若法药,依法而行,无不得此经之广大力用。力用者何?以可护王身,而得自在安乐,离诸怖畏衰恼等事。既可护王,而护国亦在其中矣。
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者:此明通护之力用。王依般若,可以护国护身,一切众生能依般若,无不皆然,自可护家护身矣。
即此般若波罗密,是护国土最有力之法。般若如城堑墙壁,坚不可破。般若如刀剑鉾楯,利不可触。汝应当受持此经。本文之词,似与前重复;细究佛意,前是通嘱大众,此乃别嘱国王:此经功同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可以护国,故曰亦复如是。结劝受持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卷下
护国品第五
前如来入定放光,现不思议事。后从定起,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因缘。佛先为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此品方明护国。前为内护,此为外护。因内护既彰,故外护当显。夫国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报土也。国运之兴替,皆以人心为转移。若上自王者,下及人民,各各能顺般若正理,则举国无争。若全世界人类,能顺般若正理,则全世界无争。般若正理,乃明真空,离一切相。无我相、无法相、无众生相、无国土相,亦无能护所护之可言。今言护国者,依俗谛门中,随缘建立世界众生,乃有人我之见兴焉。彼此对待,封疆各立,互爱其群,互尊其国,故有斗争侵略之事起。人心日积日漓,世道愈趋愈下。佥欲益己,不顾损他。人与人争,国与国战,以致国界不得安宁,人民日受痛苦。可见世界之扰乱,皆由人心所造成。故佛说此经,以挽救人心,为护持国土,人心能顺般若正理,宏扬般若大教,则称可佛心。天龙鬼神,咸生欢喜,愿护国土,故说此品。
尔时佛告大王:‘汝等善听,吾今正说护国土法用,汝当受持“般若波罗密”。
佛告大王:虽告匿王,即并告十六大国王。诫以汝等善听者:冀其皆能耳闻心领也。吾今正说法用者:明护国行法力用,劝令受持般若。
‘当国土欲乱,破坏劫烧,贼来破国时。
此论须护时节。人心不顺般若正理,则百善不成,诸圣隐匿。七难将起,灾害迭生,国土欲乱。国王若不修德禳灾,必至破坏国土,如同劫烧,难以保存。劫烧者乃大三灾,劫火洞然,大千烧坏也。贼来破国,贼有内贼外贼,外贼即叛国之贼,有欲破坏国家。内贼即王民心中烦恼之贼,各各扰动,违般若正理,酿成破国之时劫。时,即当护之时。
‘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密”。
此明护国行法,先请三宝。佛像是佛宝,般若是法宝,余皆僧宝。四大众者:影响众、当机众、发起众、结缘众。七众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后五众亦未来僧宝。三宝是大福田。先请者,乃祈求福力加被,禳除灾难也。七种皆用百数者,以百为满数故。
‘百师子吼高座前,燃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华,以用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次修供养。师子座:座上师子名,表说法无畏。灯能破暗,以表智;香能辟秽,以表戒;华能结果,以表因。用此供养三宝。
三衣什物,供养法师者:三衣:一、僧伽黎:此云杂碎衣,即大衣。有九品:上三品,四长一短;中三品,三长一短;下三品,二长一短。二、郁多罗僧:此云入众衣,亦二长一短。三、安陀会:此云作务衣,一长一短。什物:即钵具等诸物,以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小饭,即小食。中食者,中午之食。亦复以时而进,不得过午。以表事师之诚。
‘大王!一日二时讲经。汝国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复有百部。乐闻是经。此诸鬼神,护汝国土。
此明感护。二时分午前午后。能讲此经,必得感护。
汝国土中,有百部鬼神者:按‘金银仙人义经’云;鬼神根本有十部,一大神部,至十罗刹神部。一一部,各有十部,故云百部也。
一部复有百部者:合成万部。彼等乐闻是经:若能讲演,故感拥护,令无七难。七难既无,可以常时讲演,常得闻法也。
‘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
此明七难俱起。国土乱时,先由鬼神乱:鬼神不闻正法,恶心增长,所以扰乱。因鬼神乱故,恼乱万民,所以万民复乱。恶贼而来,劫夺国土。百姓因而死亡殂丧。此属鬼神难,与劫贼难。
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者:因人我意见分歧,上下利禄是竞,故致互生是非,彼此不睦,以为祸国之因。此属君臣难。
天地怪异者:由人心不善,致伤天和,致感地震。怪异:即风雨愆期,江河泛溢等。种种不祥之灾象见焉。
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者:天上星宿极多,二十八宿,以为其主。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星道: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与太阳太阴之日月。度数错乱,时候失准,故曰失时失度。天象之显现,以应人间之灾兆,故多有贼起。如月晕七重,汉明帝有重围之难等。此属星宿难。
‘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火难,水难,风难,为三灾。此非大三灾,若大三灾,不独一国受难,劫火洞然,能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扫三禅。此之三灾,但此国受,彼国不受;一方见,他方不见。此属小三灾难。一切诸难,总括之词。如遇七难起时,亦应讲此经。法力之功能力用,亦如上说。此明护国行法竟。
‘大王!不但护国,亦有护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报。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此明般若法用,不但护国,亦有护福,能护臣民,令得九福。求富得富饶。求贵得官位。求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是为七,所求如意。求行来,即行止去来,安乐无病。或求男女,或求慧解,或求名闻,或求六天果报,得生欲界。或求人中九品者:上中下三品,各分三品,合为九品。上上品道种性,金轮王;上中品性种性,银轮王;上下品习种性,铜轮王;中上品铁轮王;中中品粟散王;中下品小国王;下上品刹利大姓;下中品婆罗门;下下品居士等。诸果报,亦讲此经,法用皆如上文所说。
‘大王!不但护福,亦护众难。若疾病苦难。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破四重罪,作五逆因。作八难罪,行六道事。一切无量苦难,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此明般若法用,不但护福,亦护众难。先病难,次刑难。杻械枷锁,是刑具,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项曰枷,练身曰锁。检者:封检;系者:系缚。以身闭囹圄,不得自由。
破四重罪者:指杀、盗、淫、大妄语,四重律仪,破之必获重罪。作五逆因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阿罗汉,四破转法轮和合僧,五出佛身血,作此五逆重罪,必堕五无间地狱。作八难罪,行六道事:八难,不出六道。三途为三难,四生在佛前佛后难,五生边地难,六盲聋喑哑难,七世智辩聪难,八生长寿天难。
一切无量苦难者:总括其余。亦讲此经,法用亦如上说。若讲此经,仗此般若经功法力,能灭众难。问:般若一经,何以能灭众难?答:般若如火能烧众薪,如灯能破诸暗,虽无间重罪,亦不难灭除矣。
当知:斯经虽有灭罪之功,切不可故作四重、五逆、三途等罪,而求幸免。讲读此经,须依般若智以常明,自可宿罪销除,新罪不作矣。以上明护国行法已竟。
‘大王!昔日有王,释提桓因,为预生王来上天,欲灭其国。时帝释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密”,顶生即退。如“灭罪经”中说。
此引古为证。先引帝释天,证明般若能护国土。从昔有天罗国下,证明般若能护身命。释提桓因,译为能主。‘贤愚经’“顶生王品”云:于过去世,有大国王名善住,时顶上欻生一胞,其形如玺,后渐转大。一日豁开,便得童子,甚为端正,头发绀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师占,知有大德,必为圣王,统领四域,因立名字顶生。年已长大,年德遂著。父王既崩,诸王臣等,愿付国位。顶生答言:有福应为王者,要令四王、及帝释来相迎,尔乃登位。立誓已竟,四天王下,各持宝瓶,盛满香水,以灌其顶。时天帝释,复持宝冠,来为盖之。于阎浮提,五欲自恣,经八万四千岁。时夜叉神,从地涌出,请游东洲、西洲、上四天王天。复领象马车步四军,升忉利天。诸天怖畏,王城重关。顶生兵众,直趣不碍。帝释寻出,与共相见,自请入宫,与共分座而坐,天上受欲。顶生出,遂发恶心,欲灭帝释。
帝释天王,即如七佛法用者:如,即依也。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密’,此即七佛法用,帝释依而行之,顶生王即退兵。如‘灭罪经’中说者:即‘涅槃经’第十二说。
‘大王!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为外道罗陀师受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冢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
此证明般若能护身命。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因足班驳,名曰班足。欲登王位,礼外道罗陀为师,即受其教。外道曰:冢间有神,名摩诃迦罗,此译大黑,系天神。若礼彼神,可以增加威德,举事如意,战则胜,攻必取。唯其飨祀之物,非人之血肉不可。太子应取千王之头,以祀冢神,而神必愈加护佑也。班足闻信邪说,即起恶念。自登位以来,已捉得九百九十九王,惟少一王。即北行万里,复捉得一王,名普明王,千数已满,欲行杀祭冢神。
‘其普明王白班足王言:“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其班足王,许之一日。
此普明王乞假践信。时普明王泣曰:生平持戒,今日失信。班足问言:汝有何言?普明王白班足王言:我允入布施,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班足王遂许一日之假,语曰:放汝行施,事毕就我。普明王欢喜,速归本国,作大施会。
‘时,普明王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密”,八千亿偈竟。
普明归国,即依过去七佛般若行法,请僧讲读‘般若经’。
‘其第一法师,为王即设偈言:
“劫烧终讫,乾坤洞煞,
须弥巨海,都为灰扬。
天龙福尽,于中凋尽,
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其第一法师,即百法师中,道高德重之人。为普明王说偈开示,共说八偈,无常、苦、空、无我,名二偈。先说无常偈。
劫烧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吾人所依住之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按人寿,从十岁,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岁,有云八万四千岁。增极,则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合八十小劫为一大劫。此世界坏时,大三灾起。先火灾,有七日出现,江海枯竭,山石爆火,焚烧宇宙,曰劫烧。终讫者:劫火烧时,一切终尽,初禅天以下俱坏,故曰乾坤洞然。
须弥巨海,都为灰扬者:梵语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峰,曰高;世界山之最大者。巨海水之最深者。劫烧时,都为灰扬。
天龙福尽,于中凋丧者:火灾烧至初禅,初禅以下,天、人、及天龙、山龙、海龙等,其福都尽,于中凋丧。凋丧即死亡也。
二仪尚殒,国有何常者:二仪,一阴一阳,能生能成,名为二仪。尚且殒灭,世间国土,有何常住之可言。当知诸法无常,无可爱乐。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
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
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此二偈明苦。中有八苦:首句具四苦,生居胎狱,老为衰变,病时悲痛,死则殒灭。由生而老,而病而死,轮转不休。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死死生生,无有边际。未证圣果,莫能解脱。
事与愿违者:即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大凡恩爱,欲合偏离;若有所求,不得如意;俱属事与愿违。忧悲为害者:冤僧会苦,世间冤家,欲离偏合,会者合也。如眷属中,同事中,冤憎聚会,无法可避。每日忧愁悲恼,恐为陷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者:五阴炽盛苦。众生五阴烦恼,炽然焚烧,妄起贪著。贪著五欲之心既深,其受祸害之报必重。如生疮疣,必由自身有毒气方生。能生所生,皆不离于身外。毒气喻贪欲,疮疣喻祸害。自作自受,故曰无外。
三界皆苦,国有何赖者:三界依正,无非是苦。欲界五趣是苦苦;六欲天,初二三禅,是坏苦;第四禅及四空,是行苦。诸天三界,尚且无安,人间国土,秽恶充满,有何可赖。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
盛者必衰,实者必虚。
众生蠢蠢,都如幻居,
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此二偈明空。一切有为法,无非幻有,本自无体可得,如虚空华。因缘成诸者:由因缘和合,虚妄所成;如虚空华,由病眼所成故,本无所有。诸字,是助语词。盛者必衰:世间有为诸法,有盛必衰。实者必虚:众生不了,妄执为实。内执五阴为实我,外执三界为实法,究竟非实必虚。
众生蠢蠢都如幻居者:众生愚蠢无智,无我空智,不知此身本不有,都如幻居一般。无法空智,不知诸法亦非真,如声响俱空。响是谷响,本来空故。诸法如是,所以国土亦如是。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
无明供养,以为乐车。
形无常主,神无常家,
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此二偈明无我。识神无形者:指八识,本无形相。假乘四蛇,即神识托居四大色身之内。四蛇喻四大,地水二蛇,其性就下;风火二蛇,其性上升。四大和合,假名为身。依无明力,保养此身,以为乐车,为识所乘。
形无常主,神无常家者:四大幻形,有生必灭,故无常住之主宰。神识依业受报,舍生趣生,轮回六道,故无常家。形神尚离:离即灭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此正明无我。灭则一切都无,我尚回得,岂有国耶?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得虚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班足王所。
下明闻法悟解,起化他行。法师说偈已竟,当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悟知诸法性空。王自身得证空三昧,闻法悟解。遂还至天罗国班足王所。此还至有二意:一则、践约就死,持不妄语戒。儒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释氏云:宁有戒死,不无戒生。二则、自得法益,欲行化他。欲以般若正法,觉悟诸王,并转班足之恶心。
‘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密经”中偈句。
此劝化诸王。告言:就命时到,即死期已至,应诵般若妙法。诸王依言同诵。
‘时,班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已皆证三空门。
此感化班足。时班足王问诵何法,普明王即说前偈。班足王闻法即得空三昧,可谓善恶本无定,圣凡转念间。
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得定,证三空门;即三解脱门,三三昧也。诸王久植善根为因,得闻妙法为缘。因缘俱胜,故悟证亦速也。
‘是时,班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般若波罗密”名味句。
极大欢喜:是法喜充满。空定既证,慧眼顿开,知为邪师所误,枉屈诸王。故深自悔责,各放还国。以自得般若法益,故劝诸王,各请法师,讲解‘般若波罗密’名味句。名即名言,句即文句,味即义味,俱属文字般若。欲冀一切众生,因文字而悟实相,故广令流布也。
‘时,班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
班足王既得空定,视天下国家,有如敝屣。故即以国付弟,出家为道,顿证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灭,名无生法忍。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由经功法力,现世生中,即得果报利益。
‘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应亦如是,汝当受持。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未来世中,有无量小国王,欲护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密”。’
此劝持般若,先劝十六大国王,次劝天下人中,后劝未来小国王,欲修护国之法,应依七佛行法,请法师说‘般若波罗密’。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密’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住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已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一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
此大众得益。初、人道五百亿人,得初地。二、六天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在四地以上。三、十八梵,得无生忍,及无生法乐忍,在七地以上。四、复有已学菩萨,证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阿须轮王:即八种阿修罗,解见序品。得一三昧门,得二三昧门者:即三三昧,或得一或得二也。六、鬼趣,闻法获转鬼身得天上正受,即有漏禅定。七、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即四不坏信,信自性三宝,及戒,在十信位。乃至无量空信者,习种性以上,名空信。
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
此总结。略说如此,广说无尽。
散华品第六
正宗文有六品。前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此三品明内护。而护国品,明外护。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已蒙如来广说,闻法得益,故此散华供养,以表敬佛之诚,因以名品。从序品起,次第在第六。此品文有四段:一散华供养,二发愿印赞,三现通成益,四普劝修持。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密’,欢喜无量。即散百万亿行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说‘般若波罗密’。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万轮华盖,盖大众上。
此散华供养。华表因行,供佛表以因趣果。尔时,即佛说内护外护已竟之时。诸王闻法得忍,欢喜无量,即散百万亿行华也。地前三十心,因行之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表法空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诸佛皆以法空为座,说般若空法,利益众生。
无量大众,共座一座者:同证法空之理。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华名金罗,是宝华。表因果同时,坚固不坏。成万轮华盖,盖大众上:表众行成就,一乘果德,荫被大众。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密华,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说‘般若波罗密’。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密华,表初地,具足八万四千波罗密门。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表般若性空中,无量为一。变成一种白云台:白有清净之义,依清净无染之心,以为万行根本。
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共者与也,与众讲说般若妙法。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表生佛一如,普同供养。
复散妙觉华,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城。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论第一义谛。
妙觉华,表佛智慧华,于性空中,踞涅槃城,作大师子吼。共诸佛诸大菩萨,共论第一义谛。
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一华台。台中十方佛,及诸天人,散天华于释迦牟尼佛上,虚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华,如云而下。
菩萨持华供佛,表因华上契果觉。华成台台现佛,十方佛与诸天人散华结盖,盖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化土。三次言千,方是大千世界,非是三千个大千界也。一个小世界,有一须弥山,在大海之中,东西南北,有四大部洲,上有日月宫。六欲天,与初禅天,合一千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此一次言千。合一千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上有三禅天,此二次言千。合一千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此三次言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
盖中天人,再散恒河沙数之华,如云而下。问:前后多番散华,何故于中,有佛说法,有不说法?答:诸佛方便,约缘不同,未可定准。
时,诸国王,散华供养已。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密。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密’。
此有二段文,发愿印赞。初愿三世诸佛,常说般若,无有间断。二愿受持四众,常得如意,离诸苦恼。常行般若者:即依文字般若,常起观照般若,常照实相般若。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般若波罗密,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重言如是者:印证二愿,称可佛意。如王所说,‘般若波罗密’是诸佛应当常说,众生应当受持。
是诸佛母三句:赞叹般若应说应受之所以。般若能出生诸佛菩萨。诸佛无不依此而成佛道,菩萨无不依此而证圣果。故是诸佛母,诸菩萨母。此应前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之文。
神通生处者:诸佛所有不共功德,菩萨所有无作功德,种种神通妙用,无不从般若生。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华入无量无华,无量华入一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无量毛孔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
此二段文,现通成益。佛为诸王现五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力,令悟事事无碍法界。前文所显,以般若智,照实相理,一切法皆如,乃理事无碍法界。今显事相法门,事与事亦复无碍。一多互摄,依正不隔,小大相容,生佛交彻,非拟议思量之所能及。
世间依正有相之法,皆事也。一华入无量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此以一入多,无量华入一华,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此以多入一。二皆依报入依报,以显一多互摄也。
佛土,是依报最大者;毛孔,是正报最小者。以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无量佛土,此依正相入,以显依正不隔也。
无量须弥大海,皆依报之大者,入芥子中者,此亦依报入依报。以大入小,以显小大相容也。
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此亦以一入多。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此亦以多入一。二皆正报入正报,以显生佛交彻也。
入六道身者:入有情身;入地水火风者:入无情身。佛身: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不可思议;众生身:本具恒沙性德,故亦不可思议。正报不可思议,依正本来同一体,故世界亦不可思议。
佛现神足时,十方诸天人,得佛华三昧。十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王成菩萨道。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
此会众成益。神足即神变,诸天得佛华三昧,是华严三昧,第十地菩萨得之。十恒河沙菩萨,得成佛道者:因圆果满也。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者,转凡入圣也。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者,得五神通也。
‘善男子!是“般若波罗密”有三世利益,过去已说,现在今说,未来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普劝修持,以般若能利三世,三世诸佛同说故。谛听谛听下三句:是佛苦口婆心,劝依三慧,劝修般若。
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师受持般若,又令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大论’云:信力故,闻而奉行为受。念力故,久久不失为持。十三法师,从习忍十住起,至第十三灌顶菩萨止。此品明弘经德行之与相貌,劝未来众生,要奉为楷模。
尔时,月光王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密’。
尔时:即如来现通已竟之时。月光王心念口言,心念者:从前品睹神变相,心生疑念。口言者:乃本品发言咨询修学方法。
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当指法身佛。何以知之?‘普贤观’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
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者,当指报身佛。智慧圆满,光明遍照,如宝有光,故称宝满。是一切化身主者:千华台上,一华百亿国,舍那为主故。
复见千叶世界上佛者:当指化身佛。即一华百亿国中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密’。睹此瑞相,心生疑念:此三处佛,为一耶?为异耶?
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密”,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月光王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密’;如是:指前所说般若之法。无量者:赞叹甚深无量也。般若离相为宗,离言说相,故不可说;离心缘相,故不可以智解,不可以识识。上识字识心,下识字分别。此三句,简言之,即不可思议。
云何下呈问意。诸善男子,于此经中,离言绝思,云何能得明了其旨趣,觉解其义味,依法而为众生开示真空法性之道?又依般若大法,而为众生演说,令得开悟真空实相之法,趣入佛道?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此下佛答月光所问。大牟尼:即释迦牟尼,言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者:此劝修观门,略叹其德。十三观门:即三贤与十圣所修五忍观门。前四忍,各三品,四三十二,第十地寂灭下忍观,合为十三观门。若再经寂灭上忍观,即一转妙觉常湛然,而为大法王。
从习忍至金刚顶,习忍:即十住位;金刚顶:即灌顶位。举首尾二名,中略十一忍,是十三忍。皆为法师:即依止般若受持力,建立正法,而为人师也。
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此乃劝供。以法师能弘正法,不断佛种,能生未来诸佛,故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若在家婆蹉、优婆蹉,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
此下广答十三忍。其法师者:指十三法师。是习种性菩萨,从下向上第一位,内凡位,伏忍下品,十住菩萨。何谓习种性?习者熏习,于三宝真净法中,起十种信心,熏习成种,以为趣向佛道之性。
若在家婆蹉、优婆蹉者:即优婆塞、优婆夷,梵音清浊不同耳。并出家比丘、比丘尼,乃佛门四众弟子。修行十信:即十种信心。解见在前。
‘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无量罪过故。
十住菩萨,修行十信,起观照般若,修不净观。先观自身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次观十四根,即二十二根中,除三无漏根,不生过患,信等五根,不断善根,不须观之,但观五情根,五受根,男女二根,意根,命根,此十四根,是生死根本,能生无量罪过故。
‘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密道。
即发无上菩提心者:梵语菩提,此翻为道。菩提有三: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方便菩提,此透机施教为道也。三菩提是佛所证,此即发无上菩提心,乃发成佛之心。
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者:常修不净观,非独观外身不净,而观内心缘三界一切之念,念念贪著尘劳,起烦恼,污真性,故皆不净。观力成就,故得不净忍观门。又念念起见浊,烦恼浊,浑浊自性故。住在佛家者:以能常修诸观,为佛弟子,名住佛家。修六和敬者:所谓下二句,即解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受,见和同解,学和同修。即同学修行八万四千波罗密道为第六,他经以利和同均为第六也。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
此明伏忍下品。习忍十心前,修行十善,外凡菩萨,犹有进退。譬如轻毛一般,随风所吹,东西不定,此举喻。是诸菩萨,亦复如是二句,法合。
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者:即经一万劫,修行十信道,能发趣向三菩提心,三菩提,译为正觉,即发成佛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下中上三品,伏忍法。而不可即名决定聚人,是不定聚人。
‘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上云不定人,以修信未满。此云是定人者:乃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是决定聚人。破我空,入初住,得位不退。生空:即我空也,亦名人空。圣人性故者:对前内凡,已超凡入圣,得圣人之性。对后十地,伏忍三品,犹称三贤。
必不起下,明难过。五逆,解见在前。六重者:杀盗淫妄四重,再加第五沽酒,第六说四众过。
二十八轻者:出‘善生优婆塞经’——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耽乐饮酒。三、不能瞻身病苦。四、有乞食不能随多少与,而令空去。五、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等不起礼拜问讯。六、若见四果犯戒,生憍慢心。七、月月不能持六斋,受八支戒,即八关斋戒,杀盗淫妄酒五戒,加第六坐高广大床,第七著花鬘缨络,及香油涂身,第八自歌舞唱伎,及故往观听,持此八戒,能关闭诸恶趣门故。八、四十里有讲法处,不往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疑水有虫故饮。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十二、无伴宿尼寺。十三、为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十四、残食施四部众。十五、畜养猫狸。十六、畜养象马牛驴,一切禽兽,不作净施。十七、不储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十八、为身田作。十九、不得自为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不得前却,舍贱取贵。二十、若在非处非时行欲。二十一、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而去。二十二、若犯国制。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宝,先自受用。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便自作。二十五、若在沙弥、比丘前行。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选择取美,过分而取。二十七、不得养蚕。二十八、行路时,遇见病不瞻视,方便付嘱,而舍去。
佛法经书,言非佛说者:对佛法结集经书,本是佛说,而言非佛说者;对余经实非佛说,反言佛说。无有是处一句,对上必不起三字,相照应。既然必不起,若再作二十八轻罪,无有是处。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者:能于一阿僧祇劫中,修行伏道下忍行。始得证入僧伽陀位。梵语僧伽陀,此云习种性,十住位也。即以十信心,熏习成种,能为趣向佛道之性。
‘复次,性种性,行十慧观,灭十颠倒,及我人知见,分分假伪。但有名,但有受,想有法,不可得,无定相,无自他相故。修护空观,亦常行百万波罗密,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罗陀位。
此明伏忍中品。性种性者:上性字,即前习种性;下种性二字,乃因性。以前性为因性,修行十慧观,即教化品中十止心。四念处、三善根、三世忍、全凭智慧观照,故名十慧观。灭十颠倒者:灭即止也。四念处:灭常乐我净四倒;三善根,灭贪嗔痴三倒;三世忍,灭无因、无果、无因果三倒。合为十颠倒。
及我人知见,分分假伪者,不独能灭十倒,并及我人知见,分分悉皆虚假伪妄。但有名五句,释假伪之义。以是三假皆不可得,无有定相,无自他相故。无自相者:观无我相;无他相者:观无人相。
修护空观者:即三空观。未得名修,已得名护。亦常行百万波罗密,念念不去心者:即念念常修般若,而无一念舍离般若之心。
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者:从初心至此,经二阿僧祇劫,常行正道。住波罗陀位,译为性种性义,又翻守护,所修十行坚守不失也。
‘复次,道种性,住坚忍中。观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所谓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不可得故。
此明伏忍上品。道种性:道即地上平等之中道,种性是因性,能为中道因性故。住坚忍中者:即教化品中十坚心观,一切法本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所谓下解释观境。观五受阴无相,得五分法身,一戒忍,二知见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脱忍。观三界因果无相,得三解脱门,空忍、无愿忍、无相忍;观二谛,无自相、无他相。如真实法性,不可得故,得无常忍、无生忍。
‘而常入第十,第一义谛,心心寂灭,而受生三界。
而常入第十者:先观五阴,次三界,后二谛,由前向后,次第而入,为常入。第一义谛者,显明究竟之义。又胜义中真胜义。世谛是不了义,真谛是胜义。此中道第一义谛,乃胜义中真胜义。心心寂灭,即念念无生。前所观诸境无生,此能缘之心,亦寂也。
而受生三界者:地前三贤菩萨,留惑润生。以无始愿力为因,大悲为缘,发心入廛垂手,和光同尘,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乃至三途无所不入。如释迦过去为鹿王等。地藏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
‘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顺道生。
何以故?征云:心已寂灭,何故受生?释云:未登初地,未破无明,所熏见爱,业习果报,未曾坏尽,坏即断也,故得受生。此乃乘愿而来,恒顺菩萨大悲救世之道而生。
‘复以三阿僧祇劫,修八万亿波罗密,当得平等圣人地。故住阿毗跋致正位。
复经三阿僧祗劫,修八万亿诸度。在十回向位,回佛心,而向佛果,将入初地,故云当得平等圣人地。平等乃二谛圆融,中道平等。十地得圣种性,为圣人也。
故住阿毗跋致正位,译为不退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初地得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称正位。
‘复次,善觉摩诃萨,住平等忍,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
此明信忍下品。初地菩萨,善觉法身中道之理,故曰摩诃萨。住平等忍者,标实相智也。以初地双观空有,不著二边,故曰住平等忍。修行四摄二句,标方便智也。常行四摄,念念不离心,广修布施度。
‘入无相舍,灭三界贪烦恼。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
此下先释实相智,后释方便智。入无相舍者:入无相观,实相智现,了知一一无相。能舍一切,不生执著。以布施度悭贪,故能灭三界贪烦恼。
于第一义而不二,为法性无为者:此下明三无为。此虚空无为,双观有无,不偏真俗,全归中道第一义空,故不二。法性无为即虚空无为也,以清净法性,犹若虚空故。
‘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
此择灭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者:缘中道理,而灭一切虚妄之相故。能缘是正智,以正智缘境,灭诸妄相,为智缘灭。妄相既灭。烦恼亦灭,故得无相无为。
‘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
此非择灭无为。住初地信忍下品时,已破无明,于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正智缘境,灭诸烦恼故,为非智缘灭。无相无为。
‘无自他相,无无无相故。
此明离相之离亦离。无自他相者:自他本属对待之法,今灵心绝待,故无自他二相。自他之相虽无,若有无相在,如宗门所云:有心用到无心处,无心犹隔一重关。故无无相,以一无字是双遣,以此无字,遣却二无无无自相,无无他相也。即以空空空之意。
‘无量方便皆现前。观实相方便者,于第一义谛,不沈,不出,不转,不颠倒。
此释方便智,有无量差别,皆现在前。此中略举六种:一释实相方便智。观实相方便者:观方便,不离实相也。于第一义谛,即释实相为中道第一义谛。不沈者:不同二乘之沈空。不出者:不同凡夫之出有。不转者:不为空有所转动。不颠倒者:不起颠倒执著心。此即释非离实智外,别有方便:故曰实智方便。
‘遍学方便者,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
此释遍学方便智。非证非不证者:即无证而证也。初地称性起修,修即无修。称性而证,证亦无证。即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一切学:即大小遍学也。
‘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故。
此释回向方便者。非住果者:不住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果。非不住果者:非不住初地果。中中流入,而向萨婆若海。
‘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
此释自在方便智。于非道而行佛道者:即行于非道成就佛道。常在尘劳队里广作佛事,饶益众生。四魔者:一、欲魔:爱欲未断故,又名烦恼魔。二、身魔:受五阴身故,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又名五阴魔,即五阴身也。三、死魔:无常生灭故。四、天魔:恼乱进修故。初地菩萨,四魔所不动者:得无生忍,断无明惑,不为烦恼魔所动。得法性身,更不受身(不受业报身)不为五阴魔所动,得道法力,承上无身则无死,不为死魔所动。得离内魔(即前三魔),自不为天魔所动,故能自在无碍。
‘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
此释一乘方便智。一乘:即最上一乘。不二相者:惟是平等一相,真俗不二。依此不二法门,通达众生一切之行。
‘变化方便者,以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
此释变化方便智。变化即身业现通,种种变化,因乘愿力,自在变现。生一切清净佛土,教化一切众生。
此即菩萨三种意生身: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以三昧力,得自在乐,普入诸刹,随意无碍。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觉了诸法,自性如幻,本无实性,故能普入。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随诸众生种类显现,如镜现像,而无作为。
‘如是。善男子!是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是实智照。
如是指法之词,指上文所说之法。是初觉智者:理观也。理惟是一,故于有无相而不二:有相是俗,无相是真,真俗平等不二,此是实智照理也。
‘巧用,不证,不沉,不出,不到,是方便观。
巧用者:权巧方便,大用繁兴,事观也。不证者:不著证相。不沉者:不沉涅槃。不出者:不出生死。不到者:疑是不倒,因前文有不沉、不出、不转、不颠倒句。此是方便智照事也。
‘譬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乃至一切行波罗密、禅定、陀罗尼,不一不二故,而一一行成就。
此喻二智不二,譬水之与波。不可言一,动与不动异故。不可言二,彼此湿性同故。以水譬实相智,以波譬方便智。
乃至一切行波罗密者:即所修两利之行,是事行,属方便智。禅定、陀罗尼者: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理观,属实相智。不一不二故者:此以法合喻,亦不可言一,以事行有相,理性无相故。亦不可言二,以事行之体,即理性之体故。
而一一行成就者:又明一一行,悉皆体同。如波与水,成就不一不二之义。不同他说,实相智外,别有方便智也。所云实:即方便之实;方便:即实中方便,有何一异之可言哉。
‘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门。无三界业习生故,毕故不造新。以愿力故,变化生一切净土。
此明进行入位。以经过前三忍,故云四阿僧祇劫。以久行是行故,入此功德藏门,此即方便智之行。无三界业习生故,毕故不造新者:无三界宿业陈习,业习既无,但了毕故业所感之报,不造新业之因,更不受三界果报身也。
以愿力故,变化生一切净土者:此释疑。或问:既不受三界果报,何以菩萨常不离世间?答云:以乘愿力,来度众生故,非业系受生,乃变化生一切诸佛净土。
‘常修舍观故,登鸠摩罗伽位。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
常修舍观者:乃常修施度,舍离悭贪烦恼,而得施度圆满。登鸠摩罗伽位者:此名童子地,以生在佛家,为佛真子,亦名离欲地。
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者:以经律论三藏,及杂藏,常授与人,令其修习。又以人天善根藏、声闻藏、缘觉藏、大乘菩萨藏,常化众生。或有以四摄,为四大宝藏。
‘复次,德慧菩萨,以四无量心,灭三有嗔等烦恼,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
此明信忍中品。二地菩萨,持戒清净,住于三德,观慧增明,故名德慧。前云离达,离破戒垢,通达三观,义同也。以四无量心,灭三有嗔等烦恼者:此修行除障。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除灭嗔等烦恼。三有即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因果不亡,曰有。依萨婆多宗,嗔唯欲界,上界不行嗔。此依成实宗,嗔通三界。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者:住信忍中品中,修行一切般若功德故。
‘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观,心心常现在前。入无相阇陀波罗位,化一切众生。
此明进行入位。前经四阿僧祇劫,此以五阿僧祇劫常行大慈观。以慈治嗔,故得灭嗔烦恼。心心常现在前者:即慈心,心心相续无间,故曰常现。
入无相阇陀波罗位者:此译度黑暗,能度破戒之黑暗故。亦名无畏地,修持尸罗圆满,得无所畏。以戒法教化一切众生。
‘复次,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知三世法,无来、无去、无住处。心心寂灭,尽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
此明信忍上品。三地菩萨,有大智慧光明,故名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者:智缘无相,名无相忍。于此忍中,修行三明观: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得三世智,知三世法,悉是无生。无来者:未来无来。无去者:过去无去。无住处者:现在无住。观三世不可得,心心不动,归于寂灭,能尽三界痴烦恼。因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智,故能令痴尽。
‘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密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
此明进行入位。前经五阿僧祇劫,此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密故。此由修三明观,得集无量明般若智。入伽罗陀位,此云度边。无相行者:即无相忍中行,受持一切诸法。
‘复次,尔焰圣、觉达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恒。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于念念中,灭三界一切见。
此明顺忍下品。四地菩萨,尔焰圣:此云智母。觉达菩萨:即焰慧地菩萨。修行顺法忍者:修行顺趣无生法忍之行。
逆五见流者:四地菩萨,能灭五见烦恼习气,对治小乘五见:一、生灭见,大乘无生故。二、四念处见,大乘离不净等四倒故。三、善恶见,大乘入无分别故。四、众生见,大乘不见众生相故。五、正法见,大乘了知无有少法可得故。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逆彼小乘五见之流,而趣萨婆若海法流,能集无量功德。
住须陀洹位者:释有二义——一者、就修道位中,二地、三地修有漏道,厌伏烦恼。四地修无漏道,能断烦恼。因初修无漏,名须陀洹。二者、三地已还,修有漏道。初地行施,二地持戒,三地修界内八禅。四地以上,修无漏道。断三界惑,逆生死流,入法性流,名须陀洹。似小乘初果,就相似立名,借小说大也。常以天眼下,以三地菩萨,在有漏位中,修得五通。四地菩萨,在无漏位中,修得五通,分得漏尽通。能于念念中,灭三界一切见烦恼也。
‘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密,常不离心。
此明进行,不结入位者,文略也。前经六阿僧祇劫,此亦以七阿僧祇劫中修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密,常不离心,念念修行般若也。
‘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咒术故,我是一切智人。
此明顺忍中品。五地菩萨,胜达者:以殊胜智慧,观照三谛,自得通达也。前文名胜慧,他经亦名难胜,于顺道忍中,修随顺中道观忍。先标观总名。以四无畏者:欲度一切众生,须具四无畏观也。
观那由他谛下,先明一切智无畏。那由他谛者:此云千万亿谛,以世出世法,行相无量,一法不知,则被一法所缚,故当遍观。内道论:即如来所说十二分教,显密顿渐,自应了解。
外道论者:即四围陀典,译为智书。书有四分:一曰阿由,谓卫生摄养之类。二曰殊夜,谓祭祀祈祷之类。三曰婆磨,谓礼仪占卜,军阵兵法之类。四曰阿达磨,谓技能算数,禁咒医方之类。药方者:即医方。工巧者:即技能。咒术者:即禁咒。此略举外论三项,非是只知此三项,乃博通四围陀典故。
我是一切智人者:因通内外典籍,知己知彼,而能折服诸外道辈,故称一切智人。
‘灭三界疑等烦恼故,我相已尽。
此明漏尽无畏。疑是根本烦恼,属心烦恼。而云三界者:以从三界生,不离三界故。等者:等余烦恼。据‘嘉祥疏’云:一者身见,即执身为我,保爱身故。二者戒取,即非因计因。如外道崇火事水,持牛戒鸡戒等,非是修行正因,取以为因也。我相已尽者:无有我慢也。
‘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有所不出,故名障道。
此前二句,明尽苦道无畏。后二句,明说障道无畏。知地地中有二道:一出离道,二障碍道。如依真修证,则有所出,故名出离道。若著相而修,则有所不出,故名障碍道。
‘逆三界疑,修集无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
此明除障入位。逆彼三界疑烦恼,修集无量功德,即入斯陀含果。此云一往来,亦借小说大也。
‘复集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诸陀罗尼门,故常行无畏观,不去心。
此明进行。复集行者:增进修行,经八阿僧祇劫中,行总持门。故常修无畏观,念念不离心。
‘复次,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观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无二。证阿那含位。
此明顺忍上品。六地菩萨,常现真如实相之理,即现前地。住顺忍上品,作中道观,无相思惟悉现前,故曰现前地。
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者:三界轮回,由于烦恼之集因,与善恶之集业。一切烦恼及业,有粗细,有现行种子差别。今此地菩萨,能尽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障。
非有者:诸法本空故。非无者:不坏幻相故。一相者:有无俱一实相故。无相者:实相无有相,无无相故。而无二者:即有无二者皆无,不著二边,全归中道故。证阿那含位,译为不还,更不还来欲界受生故。此亦借小说大。三藏师云:六地菩萨,有四不还:一不还二乘心,二不还魔事,魔事即六尘也。三不还法爱,四不还味禅。
‘复作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乐力生一切佛国土。
此明进行。复作中道观,经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者:尽集因集业,以观智照明,无非中道。集因集业既尽,果报自然不受。乐力,乐字去声,即愿力。随其愿乐,受生一切诸佛国土,教化众生。
‘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
此明无生忍下品,七地菩萨,玄达即远达,又云远行地。经十阿僧祇劫,修无生忍,七地始得无生,有法乐适悦心神,故名无生法乐忍。
灭三界习因业果者:前六地灭因,此七地灭果。又云六地断正使,能尽粗相现行障。七地断习因与业果,能断细相现行障。住后身中者:二十一生,尚余一生,前云未度报身一生在。住后身中,功德不一,故曰无量功德皆成就。若尽此一生,即离分段生,而入变易生矣。
‘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常行三空门观,百千万三昧具足,宏化法藏。
此别明功德。无生智者:此位得无生忍智,入无生故。尽智者:破俱生我执已尽,舍藏识之名,故名尽智。五分法身者:无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悉皆满足。
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者:此结位次。第十地非法云地,乃按十四忍中,正当第十。住此地得阿罗汉,初禅梵天王位。
罗汉有三:一、三界极名罗汉,见三界烦恼尽。二、结尽名罗汉,七地见三界惑,非有非无。三、生死极,佛地名罗汉,见一切惑,非有非无。又云分段生死尽,名阿罗汉。此亦借小说大。梵天位即初禅天王。前云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
常行三空门观者:即三解脱门观,空、无相、无愿,此无漏慧也。百千万三昧具足者:具足无量三昧,此无漏定也。以此定慧相资,宏扬教化,佛法宝藏故曰宏化法藏。
‘复次,等觉者,住无生忍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憺怕住于无住之住。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双照一切法。
此明无生忍中品。八地等觉菩萨,真俗二谛,平等觉照,故名等觉,亦称不动。非法云地后之等觉也。住无生忍中者:此地真得无生法忍。住此忍中,双观空有,寂而常用,用而常寂。
心心寂灭者:即寂然不动,念念无生,此明寂义。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者,此明用义。无相而相,无七地有功用相,有八地无功用相。无身而身,无知而知,亦复如是。合之则寂而常用,真空具足妙有也。
用心乘于群方之方者:从心起用,乘愿利生。乘于群方之方,即无刹不现身也。憺怕住于无住之住者:虽然万行繁兴,毕竟纤毫不动,憺怕自安,住于无住之住。此乃用而常寂,妙有不碍真空也。
在有常修空者:在有,则不舍六度;修空,则不染一尘。处空常万化者:处空,则一念寂默;万化,则十方普应。此乃用而常寂,寂而常用,真俗互融,方能双照一切法也。
‘故知是处非是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而能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
此承上,在有不有,有不碍空;居空不空,空不碍有。故能知十智力。是处非是处,即第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众生因缘果报,作善业得乐报,名为是处。若作恶业,望于乐报,则名非处,即所谓无有是处。
乃至一切智者:指余九种智力。二、业智力:知众生三世诸业。三、定智力:知一切诸禅三昧。四、根智力:知众生诸根上下。五、欲智力:知众生乐欲不同。六、界智力:知众生种种界分。七、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智力:知百千万世之事。九、天眼智力:见众生生死所趣。十、漏尽智力:知漏尽不受后有。此十力如来所得,八地菩萨,亦能分证十力观故。由是能摩诃罗伽位,此云大得,以无所得心,是为大得。教化一切国土众生。
‘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
此明进行。经千阿僧祇劫,修行十力法。心心相应者:即念念与法相应。一切诸法,体即法界。心佛一如,自他不隔,故得常入见佛三昧。
‘复次,慧光神变者,住上上无生忍。灭心心相,法眼见一切法,三眼色空见。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净土。
此明无生忍上品,属第九地。慧光神变者:即善慧光明焕发,具大神变。住上上无生忍者:此位在八地之上,又为无生忍上品,故曰上上。灭心心相者:九地将入寂灭忍,故得心心寂灭,无相为相,于心而得自在也。
法眼见一切法者:明法眼观俗,能缘俗谛一切诸法。三眼色空见者:肉眼见粗色,天眼见细色,慧眼见空理,故曰色空见。地前三贤具三眼,登地方得法眼。以有大愿力故,乘愿利生,常生一切诸佛净土。
‘万阿僧祇劫,集无量佛光三昧。而能现百万恒河沙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华三昧。
此明进行入位。经万阿僧祇劫,集无量佛光三昧,明证入佛光定。能现百万恒河沙诸佛神力,利益有情。
住婆伽梵位,此翻为世尊,有云多含不翻。梵语婆伽梵,具有端严、炽盛、自在、名称、吉祥、尊贵六义。此位非真佛世尊,但得入补处位。亦常入佛华三昧,即首楞严大定。
‘复次,观佛菩萨,住寂灭忍者。从始发心,至今经百万阿僧祇劫,修百万阿僧祇劫功德故,证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
此明寂灭下忍。观佛:即第十法云地菩萨名。住寂灭忍者:与佛同住一忍,此属寂灭下忍。从始发心:即初发菩提心。至今经百万阿僧祇劫者:谓从习种性,至灌顶忍,显修行时长。修百万阿僧祇劫功德者:显自行化他,起行众多也。
证一切法解脱者:处因位之极,故证一切法解脱。得金刚三昧,故曰住金刚台。
‘善男子!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不名为见。
此校量显胜,先简因异果。从习忍十住起,至顶三昧,即第十地灌顶菩萨止。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者:以最初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通名为伏。又云以因对果,心内带惑,非是永无,故言伏也。
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此指初二三地,信忍位中,修无相观,灭贪嗔痴一切烦恼。生解脱智,亦照第一义谛,皆不名为见。以在十地因位,不见果性,故不名为见。‘涅槃’云:十地菩萨,见不了了。
‘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从昔以来,常说惟佛所知见觉。
此彰果异因。所谓真见者:惟佛五眼圆明,无所不见,故云是萨婆若。下引古证今。是故二字,承上是惟佛真故见。我从昔以来,常说惟佛果,彻法流之源底,理无不知,事无不见,得究竟觉。
‘顶三昧以下,至于习忍,所不知不见不觉
此释因异果。从灌顶三昧以下,即十地以下。至于习忍者,至十住位。虽有知见随分觉,而于一心本源佛性,不知不见不觉。
‘唯佛顿解,不名为信。
此释果异因。顿解者:万行斯圆,二智具足,照穷法界之理。故为顿解,不名为信也。
‘惭惭伏者,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
此结因异果。惭惭伏者:从习忍而来,惭惭以观慧伏。慧虽起灭者:明因道无常,观慧时起时灭。以能无生无灭者:明能破生灭烦恼。
此心若灭,则累无不灭;无生无灭。入理尽金刚三昧,同真际,等法性,而未能等,无等等。
此结果异因。此心若灭者:此无明住地心若得灭者,则无始生死之累,无有不灭。至此则无生无灭。入理尽金刚三昧者:入一心本源,理无不穷,惑无不尽,证金刚定,同真如实际,等真空法性,而未能有与相等。菩萨位至此为极,故云而未能等。无等等者:即无有何等菩萨,可与相等也。但与佛相望,犹隔一等。
‘譬如有人,登大高台,下观一切,无不斯了。
此譬说,如人登大高台者:即譬此地。下观一切无不斯了者:即四方洞览,无不了然明白。
‘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
此法合。本地菩萨,住理尽三昧,观下地菩萨,若修若证,无不了了。亦如登高台下观也。
‘常修一切行,满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复常住佛慧三昧。
此明进行入位。常修一切自他二利之行,圆满功德之藏,入婆伽度位。此云施德地,能以大法如云,普荫一切。亦复常住佛慧三昧者:即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定慧均等,故名佛慧三昧。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诸如来国土中化众生。正说正义,受持读诵,解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此总结。如是诸菩萨,指前十三法师。各各皆能现身十方诸佛国土,教化众生。
正说正义者:称中道正理,而说实相般若正义。受持读诵,约自行;解释通达,以利他。实相者:无相无所不相,是之谓实相。十三法师所说,如我今日无二无别,故曰等无有异。
佛告波斯匿王:‘当我灭度后,法灭尽时。受持“般若波罗密”,大作佛事,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此“般若波罗密”。
此下大章劝持。以般若功德无尽故,如来不惜苦口婆心,劝令受持。先明付嘱国王,以王者有力,若能护持,则举国无不尊奉,自可福国佑民。佛言:当我灭度之后,正法不得久住世间,必有坏灭之时。诸佛正法住世,或长或短,各随愿力不同。释迦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法欲灭时者:乃正法有欲坏灭之时也。
法为人天眼目,法灭则众生必苦,故当受持宏护。若能受持般若波罗密,大作佛事,则一切国土,皆能安立,下致灭亡。一切万姓,皆得快乐,不受痛苦。皆由般若殊胜之功能,方克臻此。
问:何为佛事?答:诸佛因中果上,所修所行之事也。大作佛事:即是受持般若波罗密;受持般若波罗密:即是大作佛事。作前十三忍般若,为诸佛因中自他两利之佛事。作第十四忍,为诸佛果上乘愿利生之佛事;非应赴僧诵经拜忏之佛事也。
‘是故付嘱诸国王,不付嘱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无王力故,故不付嘱。汝当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是故二字,承上是般若有福国佑民功德之故,与国王有极大之关系,决定不可任其坏灭,必定要护持。所以付嘱国王,不付嘱四众弟子。
何以故下,出其不付嘱之所以,因四众弟子,无国王威力之故,是以不付嘱。汝当受持读诵,解其义理者:即付嘱国王之旨。受持读诵以自行,解其义理以化他。若不解义理,非仅无由化他,即自行亦不澈底。
‘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一须弥,有四天下。其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
此明如来化土。所化百亿须弥四句,指大千世界,为一化土,总计有百亿小世界。一小世界,有一大海。海中有须弥山,上下大,中腰小,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忉利天。山腰四万二千由旬之处,有四天王天,日月宫环绕其处。海中须弥四面,有东西南北四大部洲,为一四天下。南洲为阎浮提,是树名,洲中多此树,故以为名。译为胜金洲,此树汁水入地,沙石成金,胜于余金,其洲有无量小洲,大国十六,中国五百,小国十千,此据一南洲而言也。
‘其国土中,有七可畏难。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波罗密”,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
此明法力灭难。其国土中,即百亿阎浮提。诸国土中,有七种可畏难。一切国王,为(去声)欲灭除是难之故,应当讲读‘般若波罗密’。讲则化他,读乃自行。果能如是,则七难即可灭除,七福即能生起。万姓难灭福生,自得安乐,帝王自可欢喜。功由受持般若,故得转畏为喜。
‘云何七难?日月失度,时节反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当变怪时,读说此经。为一难也。
首句征问何为七难,下则列举。一、日月时节难:日月循行,均有常度,失度者:不依常道也。时节反逆:时节循环,亦有定准,如夏暖冬寒等。反逆者:反变悖逆,不顺定例也。
或赤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二三四五重现。当灾变怪异之时,无非众生同业所感。此等变怪,皆是饥馑、疾疫、刀兵、灾难之相,亟宜读说此经,可以灭除。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轮星、鬼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镇大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等星,各各变现,亦读说此经。为二难也。
二、星宿失度难:二十八宿,解在前。四七二十八,不依常道而行,谓之失度。金星:即太白星,外国名天师星。依常道行则国丰,若失度则国俭。彗星者:星芒遍指,俗呼扫帚星,外国名阎罗王星。此星出处,必有灾难。
轮星:有晖如轮,若日月五星,破轮星中央而行,则国土分散。右行则国安,左行亦不吉。鬼星者:九月十五日,没在东北。若行驶失时,则鬼神来破国,而施病于人。火星者:荧惑星也,此主贼。此星若高在午处则贼起,若下在子处则贼伏。
水星者:即是湿星,亦是太白星,主水。在申为高,在寅为下。一岁行一周,从酉戌亥子四处行,无水。从卯巳未申四处行,多水。从丑寅辰午四处行,平水,即不多不少。
风星者:即是昴星,主风。在寅为高,在申为下。若高,多风无雨。若下,多雨少风。随日行,有三种分别:二、三、八、九月,同日行。十、十一、十二、正月,在日前行。四、五、六、七月,在日后行。此为常度,异此则失度也。
刀星者:即是满星,在卯处最高,在酉处最下。每处行经二年半。若高,多刀兵,众生饥饿疾病。若下,少刀兵。
南北斗,是曜非宿。五镇大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即应人间王臣。若善星来此诸星处,则大安隐丰乐。恶星来入,则大苦恼。
如是等星,各各变现者:总言诸星不依常道,故为变现。此等灾象,皆由王臣治民非道,纵逸无度,灾患将生,上应天象。亦应讲读此经,祈祷禳灾,方可挽回劫运。
‘大火烧国,万姓烧尽;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如是变怪,亦读说此经。为三难也。
三、大火烧国难。前二句总言,下别列七种火灾:一鬼火:鬼嗔众生为恶,则放阴火,令人热病。二龙火:龙雨毒火,令人痈肿。三天火:即雷火所烧,以雷属天故。四山神火、五人火、六树火,可知。七贼火:即贼人纵火图劫,故以贼名。此七火难,亦应读说此经,方可消灭。
‘大火漂没百姓。时节反逆。冬雨夏雪,冬时雷电霹雳,六月两冰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沙砾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四难也。
四、诸水为患难。其中冬雨以外,所有雨字皆去声,作落字解。雨雪、雷电、霹雳、冰霜雹等,不适其时,谓之反逆。雨赤水,多刀兵。雨黑水,多疾病。雨青水,多饥饿。雨土山、石山、沙砾石,为仙人罗刹嗔故。江河逆流,海水溢满,主有贼起。
‘大风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五难也。
五、各种风灾难。世界风力最大,小则撼屋拔木,大则倾湫倒嶽,故云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非时大风,即飓风。黑风者:吹海边黑沙、遮蔽天地,觌面不见。赤风者:即赤沙。青风者:即青沙。天风地风可知。火风:即热风也。如是灾变起时,亦应读说此经,祈消灾厄。
‘天地国土亢阳,炎火洞然。百草亢旱,五谷不登,土地赫然,万姓灭尽。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六难也。
六、亢阳为灾难。亢阳者:旱曰亢阳。日光炽盛,故曰炎火洞然。百草下皆旱灾之现象。如是灾变起时,亦应读说此经,祷赐甘霖。
‘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百姓荒乱,刀兵劫起。如是怪时,亦读说此经。为七难也。
七、贼来侵国难。贼者如文可知。亦应读说此经,可以转危为安。以上七难,皆由一切人民,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沙门、婆罗门。国王大臣,不行正法。由此诸恶,有是难起。倘能读说此经,自行化他,悉依般若正法,纵或灾象不祥已现,亦不难消弭矣。此经犹如阿伽陀药,能疗众病,诚救世之宝也。
‘大王!是“般若波罗密”,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一切国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亦名龙宝神王。’
此赞叹般若,能为十界所依,能灭七种灾难。诸佛因地法行,皆依圆照清净觉相。能照即般若,故般若为诸佛之本。菩萨所修诸度,以般若为先导,故般若亦为菩萨之本。
一众生心识之神本者:一切,包括二乘六道。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集起名心,了别名识。而实相般若,又为心识所依之本。神字,灵妙不测之谓也。
一切国王之父母者:般若能护王身,故如父母能护于子。亦名神符者:有神妙威德之符印也。世有此符,可以遁妖辟怪。般若能袪诸恶,能持众善,故以名焉。
亦名辟鬼珠:此珠能辟邪妖鬼魅,而使远遁潜逃,祸乱不作。般若能辟邪导正亦如之。亦名如意珠者:有云此珠,为金翅鸟王精气所成,具足众宝。诚心拜求,悉如人意,雨降诸宝,故以如意珠名。
亦名护国珠:国有此珠,不被侵害。般若能护国土,亦复如是。上文所云: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等。
亦名天地镜者:般若之智,能照一切,如以天地为镜,无所不照故。亦名龙宝神王者:以般若之智,能生一切诸善之法,犹如龙王髻中宝珠,能雨诸宝,故称龙宝神王。
佛告大王:‘应作九色幡,长九丈;九色华,高二丈;千枝灯,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亦作七宝案,以经置上。若王行时,常于其前,足一百步。是经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内,七难不起,罪过不生。
此劝修供养,幡华灯,皆供具。玉箱、玉巾、宝案,亦供器。幡有高显义,作九色幡,长九丈者:表九有众生,建般若胜幡,超出九苦。九色花,高二丈者:表九有众生,修般若因行之华,而明二谛。千枝灯,高五丈者:表十善功德,以般若展转相资,成千智慧。高五丈,表照明五道也。
九玉箱,九玉巾,表九有众生,以清净为法器。七宝案,以经置上,表七方便人,以文字观照二般若,而契平等实相之般若。
若王行时,以经前行,表重法之义。又以般若为先导。放千光明,表般若智光,有殊胜脱难灭罪之功能。
‘若王住时,作七宝帐,帐中七宝高座,以经卷置上。日日供养,散花烧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释。
此明住时供养,宝帐宝座,以经置上,亦尊重意。日日以花香供养,如事父母,如事天帝,以明孝敬之诚,未敢或忽也。 j
‘大王!我今五眼明见,三世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得为帝王主。是故一切圣人罗汉,而为来生彼国,作大利益。若王福尽时,一切圣人,皆为舍去。若一切圣人舍去时,七难必起。
佛具五眼,故能明见三世十方,一切国王,往昔因缘,皆由过去侍佛之多,深种善根,故得为王。故感往昔同行,一切圣人罗汉,来生彼国。同心同德,上下相辅,教化众生,作大利益。若王福尽时者:有漏之福,必有终尽。若不依行正法,安望福祚延长。其福若尽,诸圣舍去,则国是日非,灾害随至,七难必起。
‘大王!若未来世,有诸国王护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千剑轮,往护彼国。五大士,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当立形像,而供养之。
此明未来国王,若能依教护持三宝,故得感佛,遣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如是,则护教即所以护国,次出五大菩萨名号,并五千大神,主伴同临,非小因缘。能于国中,大作利益,则彼神力,冥加显被,有以相之,其灾难自然消殒。嘱以当报护国之恩,设立形像而供养之。
‘大王!吾今三宝,付嘱汝等一付诸王。憍萨罗国、毗舍离国、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奈国、迦夷罗卫国、鸠尸那国、鸠睒弥国、鸠留国、罽宾国、伽罗干国、乾陀卫国、沙陀国、僧伽陀国、健拏掘阇国、波提国,如是一切诸国王等,皆应受持“般若波罗密”。
此劝持般若。般若具足三宝:经典所在,即如来舍利之身,是佛宝。般若为摩诃衍法,是法宝。经中十三法师,皆修般若,是大乘僧宝。付嘱诸王,受持此经,即护持三宝。
憍萨罗国,又云拘萨罗国,译曰工巧,或译无斗战:在南印度。对北憍萨罗国,此谓南憍萨罗国,或称大憍萨罗国。龙树菩萨多住此国,为娑多婆诃王所皈敬,于山中营造五层大伽蓝。又‘玄应音义’二十二,引‘西域记’,作中印度古国名,对南憍萨罗国而谓北憍萨罗国,十六大国之一,首府即舍卫国,佛久住之。据上二者,南北不同,未知孰是。
毗舍离国,又作毗耶离国,译曰广严。在恒河南中印度境。维摩大士住此国。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处。
舍卫国,波斯匿王都城之名。其国本名憍萨罗国,因有南北二国同名,故多以舍卫都名称国号。新作室罗伐悉底,译曰闻物,以此城多出名闻之人,多产珍贵之物。佛之祇园精舍,在此国中。
摩竭提国,即摩竭陀国,此云善胜国,或云无恼害国。此国法不行刑戮,其有犯死罪者,送置寒林耳。在中印度。五印度中,此国最大。王舍城,即在此国。
波罗奈国,又名波罗奈斯国,谭曰江绕城,因在恒河流域故也。乃中印度境。鹿野苑在此国,即古帝王养鹿之处,亦名鹿苑。
迦夷罗卫国,又名迦维罗卫国,又名迦维罗阅国,译曰妙德。是净饭王兄弟四人所居之处,即如来降生之国,净饭王所治之境。
罽宾国,即迦湿弥罗国,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峻峭,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都城西临大河,南北十二里,东西四五里。宜稼穑,多花果,出龙种马,及郁金香,火珠药草等。气宇寒劲,多雪少风,服毛褐,衣白毡。
乾陀卫国,‘西城记’二日;乾陀逻国,旧日乾陀卫讹也。北印度境,此云持地国。谓昔此国多有道果圣贤,住持其地,不为他国侵害也。此国多生香气之花,又名香遍国。
此十六国名,八有翻译。其余鸠尸那国、鸠睒(音闪)弥国、鸠留国、伽罗干国、沙陀国、僧伽陀国、健拏掘阇国、波提国,此八国无翻译。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闻佛说未来世七可畏,身毛为竖,呼声大叫而言:‘愿不生彼国。’
此闻经发愿。时,诸众中,阿须轮王,闻佛说未来世七难,甚可怖畏。毛骨悚然,大声疾呼,而发愿言:愿不生彼七难之国。
时,十六大国王,即以国付弟,出家修道。观四大色,胜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三十忍,初地相;第一义谛,九地相。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证一切行,“般若波罗密”。
此国王悟道。时十六大王国,闻法之后,了知世间国土,皆同梦幻。即以国事付弟,发心出家修道。
观四大色,胜出相者:即八胜处,修此八法,能得胜利,能伏境界,其心对境,不被境牵,故名胜处;此明修道。一、内观色,外观色少。即内观四大不净之色,外观少许净色。以其观力微,不能多观。二、内观色,外观色多。以其观力惭增,故能多观。三、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四、内无色想,外观色多。五、内无色想,外观色青。六黄,七赤,八白。此六胜处,由久修观行。能伏内心之色想,故云内无色,观外净色。自少而多,能现青色光等,转变自在,不生法爱。八胜处观成,名胜出相。
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者:即十遍处,又名十一切入。谓地水火风四大,青黄赤白四色。不用识空者:不用是无所有处,识是识处,空是空处。法数无无所有处,只有识处、空处、此十遍一切处,故名十遍处。又一切悉能入,故名十一切入。如作青色观,即遍一切处皆青等。上言胜处,是能伏境界之谓;此言遍处,即广大周遍之谓。以所依空,能缘识,皆无边故。此十一切入观成,名入行相。
三十忍下,次明入道。初地以上,十地各三忍,合成三十忍。初地相者:破无明证法身,得第一义谛。九地相,非指第九地。乃谓初地,得第一义谛,为以上离垢地等九地,作方便相。初地一登,余地易进。‘摄论’云: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
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者:是入道之故,得舍外凡位凡夫之身,而入习种性六住之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者:有二解——一、舍地前七方便身,得初地第八法身。二、舍前七地分段报身,入第八地无功用法身。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复散华供养:空华、法性华、圣人华、顺华、无生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
此下明会众得益,有凡有圣。此梵天修罗,得三乘观者:得小中大三乘观。同无生境者:得大乘观也。所以散华供养,其华即三乘因行之华。先散五忍大乘华;空华表人空,法性华表法空;地前三贤,伏忍华也。圣人华者:初二三地,已证圣位,散信忍华。四五六地,顺无生忍,散顺忍华。七八九地,真证无生,散无生忍华。四辩自在说法,散法乐华。十地证金刚心,能断结使,散金刚华。
次散二乘华——缘观中道华者:缘觉中乘,观察十二因缘,而得无生,故散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者:声闻小乘,依三十七道品修学,得证涅槃,故散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者:供养也。又以此因行之华,上求佛果也。
及九百亿大菩萨众,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散心空华、心树华、六波罗密华、妙觉华而散佛上,及一切众。
并及菩萨大众,得证道迹果者:得初地解悟,证中道法身之理,名证。道者能通之义,即证能通,名道。迹者进修事迹,即道能进,名迹。果者圆满成熟,悟修满足,名果。
散心空华者:即是理空无生华也。心树华者:即意树华也。六波罗密华者:即菩萨行华也。妙觉华者:即佛地果华也。而散佛上及一切众,生佛平等供养也。
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即证:妙觉三昧,圆明三昧,金刚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亦得无量三昧。七财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
十千菩萨,悯念众生,本具佛性;只因背觉合尘,所以不能证得。今闻说十四忍法门,大悲熏心,护念来世众生,欲令即证妙觉三昧,即究竟妙觉极果,最上一乘三昧也。圆明三昧者:照彻一心本源之理。金刚三昧者:即入刚定,坚固不可破坏也。
世谛三昧者:即入俗谛三昧,涉有不染一尘,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真谛三昧者:即二乘所入灭尽定。第一义谛三昧者:即菩萨所入,中道圆妙大定,亦名实相三昧。此三三昧,是三昧之王,总摄一切三昧,故云亦得无量三昧。
七财三昧者:得七圣财: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多闻、六智慧、七舍离。二十五有三昧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定,无想阿那含:是名二十五有。入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故。得无垢三昧,能破地狱趣有。得不退三昧,能破畜生趣有。得心乐三昧,能破饿鬼趣有。得欢喜三昧,能破阿修罗趣有。
得日光三昧,能破弗婆提州有。得如幻三昧,能破阎浮提洲有。得月光三昧,能破瞿耶尼洲有。得热炎三昧,能破郁单越洲有。
得一切法不动三昧,能破四王天有。得难伏三昧,能破忉利天有。得悦意三昧,能破焰魔天有。得青色三昧,能破兜率天有。得黄色三昧,能破化乐天有。得赤色三昧,能破他化自在天有。
得白色三昧,能破初禅天有。得种种三昧,能破大梵天有。得双三昧,能破二禅天有。得雷音三昧,能破三禅天有。得雨雨三昧,能破四禅天有。得如虚空三昧,能破无想天有。得照境三昧,能破净居阿那含有。
得无碍三昧,能破空无边处定有。得常三昧,能破识无边处定有。得乐三昧,能破空无所有处定有。得我三昧,能破非想非非想处定有。菩萨得二十五有三昧,能破二十五有。有者:三界之内,因果不亡,曰有。
复有十亿菩萨,登金刚顶,现成正觉。
此明十亿菩萨,登金刚山顶,以虚空为座,现成正觉,得究竟益。正宗分竟。
嘱累品第八
此一品为流通分。佛将般若正宗之法,付嘱国王;烦累护持,故称嘱累品。又付嘱此经,相累流通,故名嘱累品。
此经不同‘大品般若’,付嘱声闻。不同‘妙法莲华’,付嘱菩萨。而付嘱国王者,何也?其意有三:一、此经为护国之宝,能除国难,故付嘱国王。二、因国王有大威力,易于宏扬,应付嘱国王。三、必王臣道合,一德一心,正法得行,故兼付大臣。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汝等,吾灭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无佛、无法、无僧、无信男信女时,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受持、读诵、解义。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修七贤行、十善行,化一切众生。
此总劝流通。佛诫敕波斯匿王等,先明付嘱宏法时节。吾灭后,乃佛自说灭度之后,有三个时期:初八十年,次八百年,后八千年。无佛无法无僧者:非八十年即无三宝,若果无三宝,付嘱何用?今应依次配之:灭后八十年,佛不住世,故曰无佛。八百年,正法之末,邪法炽盛,以邪夺正,人多信邪,故曰无法。八千年,末法过半,所有僧众,形似比丘,行同白衣,故曰无僧。
无信男信女者:道在人宏,若无僧,则佛法无寄。因见僧众,无异世俗,不能起信。由不信僧,并不信佛法。现在已有如是之事。世人见出家人,无有僧行,无可皈敬,全不信三宝。故曰无信男信女。时者:在此三个时期。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流通。
受持读诵:即自行流通。解义者:开解经中义理,即化他流通。如来苦口叮咛诫敕,欲令宏护三宝,使不断绝也。
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者:为众生开示人法二空,观慧之道。二空即般若圣贤之行。修七贤行者:七方便行,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四、暖地,五、顶地,六、忍地,七、世第一地。
十善行者——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上二圣贤之行,此为人天之乘,以此教化一切众生。总劝流通竟。
‘后五浊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龙八部、一切神王,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为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斋会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
此七门别诫,一、诫不得障人出家。五浊世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云何为浊?‘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忘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我佛悲心特切,生于娑婆五浊恶世,救度众生。
劫浊:劫者——梵语具足,应云劫波,但云劫者,略也。译为时分,乃长时分,有大中小之分。人寿从十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增极,则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八十番增减,为一大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具下四浊,名为劫浊。减至百岁,名为恶世。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即其相也。劫浊时,众生善根浅薄,业障深重,易堕恶趣,故名劫浊。
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种妄见,能使众生造业受报,故名为使。此后五钝,几微迅速,故名为利。一者、身见:执身为我,而起我身之见,妄生贪爱。不悟四大假合,梦幻无常。二者、边见:执断执常,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悟见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者、邪见:拨无因果,而起邪外不正之见,疑误众生。不悟堕豁达空,必入地狱。四者、戒取:非因计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见,错乱修习。不悟蒸沙作饭,尘劫难成。五者、见取:非果计果,而起自负所见之见,未证谓证。下悟有漏天中,下是涅槃。此五种妄见,昏昧汨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三灾感召即其相也。五钝使者,五种妄心,能使众生造业受报,故名为使。比前五利,稍为重滞,故名为钝。一者、贪心——于顺情境起诸贪爱,不能看破。二者、嗔心——于拂意境起诸嗔恨,不能含忍。三者痴心——于一切境起诸痴迷,不能觉悟。四者、慢心:于诸众生心起骄慢,不能谦逊。五者、疑心:于诸善法心起疑贰,不能决择。此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故名烦恼浊。
众生浊者:揽五阴见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众生揽地水火风而成身,受想行识以为心。见是横计主宰,妄执我见。慢是俱生主宰,妄起我慢。前世所作业因,今世所受果报,以为其体。众生之名鄙恶,色心劣秽,故名众生浊。
命浊者: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法。人生揽地水火风以为身,四大本无知之物,因有八识见分,旋令觉知。见分本一精明之体,因被地水火风,壅令留碍,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由此色心互相连属,息暖识三,相持不散,是为命根。一不连持,命根即断,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即寒暑迁流,变化密移,催促年龄,减少寿命,故云命浊。
后五浊世中,人多弊恶,信邪恶正,持戒修福者少。而能觉悟人生幻化,世相无常者,抑又少也。况此大乘般若正法;故须付嘱国王。总劝之后,还宜别诫。
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解见在前。天龙八部者:一、天——三界诸天。二、龙——海龙王、山龙王、守天宫殿龙、守护伏藏龙、行云施雨龙。三、夜叉——此云轻捷。四、乾闼婆——此云寻香,天帝乐神。五、阿修罗——此云非天。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王。七、紧那罗——此云疑神,天帝歌神。八、摩呼罗伽——此云蟒神。一切神王,是世界诸神王。
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者:自恃权势,不重佛法。惟逞一己之私欲,顿忘护国之观念。破灭吾法,明作制法:制者,禁也,以正为倒,世间许多惑世乱人,伤风败俗之举,而竟不禁,反禁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戒定慧为正道,修戒能出三途,修定能离六欲,修慧能超三界。不听出家修学,即是坏灭佛法。亦复不听造作佛像形、塔像形:佛塔形像,能令众生求福,不听造作,即是坏灭福田。
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者:佛世出家之众,只有依佛所制戒律,范围身心,随其自行修道,并无立统官制度,另安簿籍,记录僧众之事,若违佛制,即属非法。
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为比丘者:比丘身著缁衣,为佛弟子,理宜高座。王臣虽贵,身是白衣,不应高座。而竟比丘地立,白衣高座,是以兵奴之法待比丘。兵事将,奴事主,皆地立。地立即兵奴法。
受别请法者:或求名闻利养,不依僧次,受别请法,皆不合佛制。古,鸾舆及门,称疾不起,丹诏三至,坚不出山,较之受别请者,其相去为如何耶!
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斋会求福者:此指相知识比丘,同心亲善,欺罔檀那,为作斋会求福。此如外道法,都非吾佛法所应如是。当知尔时,邪法既兴,正法将灭,不久于世。
‘大王!坏乱吾法,是汝等作。自恃威力,制我四部弟子。百姓疾病,无不苦难。是破国因缘。说五浊罪过,穷劫不尽。
二、诫不得俗官治僧。坏乱吾法者:即是不依佛制戒律,以励僧众,更立俗官治僧。自恃国土威力,制佛四部弟子,以致护法善神嗔怒,散灾降祸,遂使百姓疾病,全国无不苦难。是破国因缘者:国王不敬三宝为因,设立非法制度为缘,破坏国土,是此之故。五浊罪过,穷劫不尽者:五浊炽盛,众生多造罪过。若欲说之,穷劫说不能尽。
‘大王!法末世时,有诸比丘、四部弟子、国王多作非法之行。横与佛法众僧作大非法,作诸罪过,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尔之时,法灭不久。
三、诫得系缚比丘。多作非法之行者:总指非法之行,不可计数。横与者:对佛法僧众,不应如是,而竟如是,谓之横。非法者:不依国法。非律者:不依戒律。拘系束缚比丘,如待狱中囚犯之法待僧众。当尔时,法灭不久。
‘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太子、王子,乃是住持护三宝者,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非外道也。
四、诫不得自灭佛法。诸小国王、太子、王子,乃是住持护三宝者:依律中,国王、大臣、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以此止恶防非,既受菩萨戒法,即是佛门弟子,故为住持护三宝者;乃转更灭破三宝,是自灭也。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者:此譬喻也。师子乃兽中之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闻声悉皆藏窜孔穴,谁敢近旁,况敢食其肉耶?惟有狮子身中虫自食其肉,喻佛法至高无上,世间学说,莫与比伦,一切外道,不能破坏,惟负有护持之责,四部弟子国王等,而自破灭,则与师子虫无异,岂不悲哉!
‘多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至于百岁,人坏佛教,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恶鬼,日来侵害。灾怪首尾,连祸纵横。
护三宝者,反多坏我法。一切罪过,莫大于破法。破法即破坏众生正知正见,令正信不生,所以正教衰薄。有正教,方可范围人心,使不放纵;教衰则民无正行,以渐为恶,恶业日增,寿命日减,至人命百岁时,为五浊恶世。人坏佛教,故无孝子。佛云孝为戒,教坏而子之于父母,尚且不孝,况六亲乎?故亦不和。
孝为百行之先,父母有生成之德,昊天罔极;粉骨碎身,尚难图报。如若不孝,是则灭绝于人伦,乖违乎天理。天神所以不佑,疾疫恶鬼生嗔,日来侵害,故有种种灾异变怪。从首至尾,连续为祸,纵横不一。
‘死入地狱、饿鬼、畜生。若出为人,兵奴果报,如影如响。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三界果报,亦复如是。
地狱饿鬼畜生,是为三途苦趣,亦名三恶道,乃恶因所感之恶果。破坏佛法,得大罪过,恶因也,依因感果,理所当然。犹云:天作业,犹可违;自作业,不可活。‘楞严经’云:地狱罪毕,上出为鬼,鬼业罪毕,则为畜生;畜生罪毕,还复为人。若出为人,余报未尽,则受兵奴果报,如影之随形,响必应声。此喻果不离因也。
如夜书,火灭字存著:喻隐处造业,如人夜书,唯凭已造,如依火而成。身虽已死,而业不亡,如火灭而字存。三界众生,所造之业,所招果报,亦复如是。此喻因必感果也。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摄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
五、诫不得立籍制约,如兵奴法。典主摄僧,如狱囚法。当尔之时,佛法灭亦不久。
‘大王!未来世中,诸小国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六、诫不得非法得罪。若自作此罪,破坏国土。自身受报,非关三宝之事。
‘大王!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七佛法器,十方诸佛,常所行道。诸恶比丘,多求名利,于国王、太子、王子前,自说破佛法因缘、破国因缘。其王不别,听信此语,横作法制,不依佛戒,是为破佛破国因缘。当尔之时,正法不久。’
七、诫不得不依佛戒。未来世中,能流通此经者,皆是七佛弟子,佛门法器,乘愿再来,依十方诸佛,常所行之道。有诸恶比丘,多求世间名利,于国王等,自说破佛破国因缘,国王不知三宝,三别是非,听信此言,横作非法制度,不依我佛戒律。此即破佛法国因缘。当尔之时,正法不久即灭。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所说未来世事,悲号涕泣,声动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现。时,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弟子出家行道,当如佛教。
此诸王闻说破法即为破国,嗟末世之蔽恶,愍众生之痛苦,感悟悲泣,声震大千世界。天地昏暗,三光不现。诸王各皆至心受持佛语,不制止四部弟子出家行道。出家有三:或出世俗家,或出三界家,或出五阴烦恼之家。行道亦三:或行小乘道,或行大乘道,或行最上一乘之道。当如佛教者:当依佛教教敕也。
尔时,大众、十八梵天王、六欲诸天子叹言:‘当尔之时,世间空虚,是无佛世。’
尔时者:法会圆满之时。在会大众及四禅六欲诸天,叹正法灭尽,当时世间无有三宝,故曰空虚,即是无佛之世。
尔时,无量大众中:百亿菩萨——弥勒、师子月等;百亿声闻——舍利弗、须菩提等;五百亿十八梵王、六欲诸天、三界六道、阿须轮王等闻佛所说,护佛果因缘,护国土因缘。欢喜无量,为佛作礼,受持‘般若波罗密’。
此时,众闻法,欢喜奉行。无量大众,总表其多;别列菩萨、声闻各有百亿,更有五百亿十八梵王、六欲诸王、三界六道、阿须轮王等。闻佛所说内护、外护二种因缘,不离般若。以般若有大功能,不仅可以护国护身,兼能疗治众生我、法二执之心病,而成十四忍之法门。故欢喜无量,为佛作礼,以表谢法之诚。受持‘般若波罗密’:受者,领受不忘;持者,任持不失,即终身奉行此经。此经为苦海之舟航,七难之世,犹如苦海,舍此般若之舟航,安到涅槃之彼岸。愿在会法众,闻经之后,各各发心受持。齐乘般若之舟航,同登涅槃之彼岸,庶可上慰佛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