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唐代五台山普通院

发布时间:2022-06-13 10:37:2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唐代五台山普通院

  业露华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人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在我们阅读圆仁的《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关五台山部分时,可以注意到,他曾多次提到过“普通院”这么一种组织机构。圆仁在进五台山途中,几乎都是投宿于普通院,并在普通院中打尖歇脚。他还对普通院作过一些解释,在《人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二卷,开成五年四月廿三日条中说:“普通院常有饭粥。不论僧俗,来集便宿。若饭时即与饭,无饭时不与饭,不妨僧俗之赴宿,故曰普通院。”由此可见,所谓普通院,是在五台山及附近进山途中设立的一种专门接待来往僧俗的寺院,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前来朝山参拜的佛教信徒提供一个休息及住宿的场所,有时候它也为这些朝拜参访者提供一些简单的饭食。

  五台山是太行山脉的一支。它分布于山西省的繁峙、代县、五台县和河北省的阜平县。环基周围,几达五百余里。四周分别有雁门、龙泉、平型、牧护四大关口。五台山雄踞于四关之中,盘礴数川。这里山势陡峭,山路崎岖,气候严寒,风沙不断。险峻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往往给前来巡礼朝拜的人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加上这些严酷的自然条件,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巨大困难,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为朝山者在旅途中提供必要的食宿方便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普通院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佛教发展的需要。

  《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条中列举了六种伽蓝之名,其中第六种即为普通院。下面又注有“现五台山有多所”,说明在宋代,普通院在五台山还为数不少。在《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圆仁详尽地记载了他进出五台山时,一路经过的一些普通院。圆仁是从禹城县(山东省)渡黄河,往西北方向,向五台山进发的。一路上经德州、唐州、冀州、赵州、镇州等地,于四月廿三日到黄山八会寺,即上房普通院。院中唯有两僧,及一黄毛狗,此狗见俗嗔咬,见僧则振尾畏驯。这是圆仁首次记载五台山普通院。接着,他西北人山寻谷行,在距上房普通院二十里处,到刘使普通院,当日便宿于此。

  廿四日,西北行廿五里,过一岭,到两岭普通院,斋后,又西北三十里,到果苑普通院。

  廿五日,西行三十里,到解普通院,在此碰见巡礼五台山送供人僧、尼、女人共一百余人。

\

  廿六日到距北廿里之处的净水普通院,接着越两重岭,西行卅里,到塘城普通院。从塘城西行十五里到龙泉普通院。

  廿七日从龙泉西行廿里到张花普通院,在此途中,斋后行谷十里,到茶铺普通院,又踰大愎岭,行三十里,傍晚到角诗普通院。

  廿八日,圆仁来到距角诗三十里的停点普通院。这儿已能望见五台山的主峰,他遥望西北方的中台,只见树木异花不同别处,奇境特深,五顶圆高,状如覆盆,不禁伏地礼拜,潸然泪下。自廿三日在上房普通院起,开始进入五台山境,行到此时,人山谷行,已经过六天。停点普通院是个较大的普通院,又处于交通要道,所以来往僧俗较多。次日院里设百僧斋,还特别邀请了这位来自异国的僧人赴斋。圆仁在这儿还遇见了来自浙江天台国清寺的僧人巨坚等,因他们正准备回浙江天台山,因此圆仁还托他带信给在这时正在国清寺的日僧圆载上人。

  五月一日,圆仁离开停点普通院,来到了五台山竹林寺,开始进行巡礼朝拜、访问清益的活动。其间于五月廿二日出北台东行廿里许,经上米普通院到东台。圆仁在五台山上共考察了二月有余,于七月五日回到上房普通院,并开始向西南的长安方向进发。六日经过思阳岭,到达五台山南山门处的大贤岭普通院,从那儿到五台县,渡过胡陀河(即滹沱河)、忻诞下襄县,于九日中午到胡村普通院。十日到宋村普通院,又行三十五里到关城普通院。十一日到大盂普通院,十二日到白扬普通院,并于当晚宿于古城普通院,次日到太原府,更西南行至清源县宿普通院,接着往南至晋州城内之市西普通院,再往西南行五十五里宿景云普通院。

  以上,我们不厌其烦地具体摘引了圆仁在《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录的有关五台山普通院的资料,是为了能对五台山普通院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从圆仁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

  一,唐代五台山存在着很多普通院。圆仁是从山东禹城方向去五台山,然后又出南门至太原,往西南方的长安进发的。在他进出五台山途中,所经过的普通院,据记录下来的就有二十多个。而圆仁经过的,只是五台山诸多进山道路中的一条。在敦煌千佛洞壁画五台山图中,就画有从潞州(山西潞城县)经南关至太原府以及从临汾经霍县、文水至太原府两条去五台山巡礼路线。另外,李相之《五台山游记》中说,五台山有东西南北四门,分别是四方香客来山朝拜的门经。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在这些进山途中,必定有不少这种类似接待站的普通院,起码在宋代还存有不少,故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还说:“现五台山有多所。”

  二,普通院主要是用以接待四方前来朝山巡礼的僧俗,为他们提供一定的食宿和休息条件,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如圆仁在刘使普通院和停点普通院曾两次遇到天台国清寺前来五台朝山的巨坚等四人,在解普通院又遇见前来巡礼五台的僧、尼、女人共一百余人,这些前来朝山者都是投宿于普通院中。此外,对于五台山的寺院来讲,普通院也是山上僧人进出或运送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一个中继站。唐代是五台山兴盛发达的时期,佛教各派各宗,在五台山都建有自己的寺院,唐朝历代帝王又不断敕命在五台山修建佛寺,因此,在唐武宗灭佛以前,五台山寺院僧尼数量极多。要维持如此大量的僧众日常生活,每日生活必需品的消耗量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由于五台山本身自然条件所限,物产并不丰富,因此这些僧众的衣食和日常生活所需,主要是依靠山外施主供养。如圆仁在大华寺曾遇见汾州头陀僧义圆,他是五台十二寺及诸普通兰若的供养主,十年来,每年送大量物品上山遍山供养。这样,在进山路途中,沿途设立一些有如驿站的休息,住宿处所,是十分必要的。圆仁在刘使普通院就曾遇见过一支运送油料的队伍,他们是五台山金阁寺僧人义深等,于深州求油归山,所带的油和麻油要用50头驴驮运,其数量当然不少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支运输队伍,如果在半道上没有这么一些固定的食宿站,将会有多少困难。

  第三,各普通院之间,互相距离不等,有相距50余里的,也有相距只有10多里的。这种疏密不一的情况,大概是因山势、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这对于进出五台山的僧俗香客是非常便利的。他们每隔一定距离,就可停歇休息,消除疲劳。五台山方圆五百余里,,四面高峰张列,拱拥五台,重垆周绕,峰谷重重,“从东人台山,人山谷行五百里,上至谷岩之顶,下到深谷之底,动经七日,方得到五台山地。其余三方四维,亦是远涉山谷,方到五台。诚知五台山乃万峰之中心也”。由此可见,要穿过重重群山,到达万峰之中心的五台,如途中没有这些远近相间的普通院作为休息和投宿场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从圆仁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普通院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僧人数名,而有的则规模较大,屋宇宽敞,能同时容百余人投宿。从经济情况来看,也大不一样。有的能供应粥饭,甚至能设百僧斋的,如龙泉普通院和张花普通院,都是“院有粥饭”供僧俗斋食,而停点普通院能“设百僧斋、赴请同斋”。由此看来,这些普通院的经济情况,相对来说是较为富裕的。但也有些普通院在经济上却相当拮据,如圆仁经过的两岭普通院,“院中曾未有粥饭,缘近年虫灾,今无粮食”。以致圆仁等人只能自行举炊。此外如角诗普通院,也是“院无粥食”。圆仁在谈到这类普通院情况时说:“普通院深山无粥饭,吃少豆为饭,从赵州已来直至此间,三四年来有蝗虫灾,五谷不熟,粮食难得。”看来,连年灾荒,粮食歉收,使这些普通院的经济也受到极大影响。好在普通院主要是提供来往僧俗休息和投宿的场所,“有饭即与,无饭不与,不妨僧俗赴宿”。所以尽管经济状况不佳,却并不影响普通院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五台山普通院是五台山佛教寺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为方便前来巡礼朝拜五台山这样一个佛教圣地的僧俗而产生的。它的出现,除了为前来朝拜者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外,还适应了五台山佛教发展的需要,因此它对五台山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