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佛教与青年

发布时间:2022-04-16 09:53:0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佛教与青年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五日于沙田政府大会堂

  一、青年的定义

  二、一般的青年

  三、学佛的青年

  四、念佛的青年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问题,是关于佛教与青年,可分为青年的定义,一的青年,学佛的青年,以及念佛的青年四种来说明。

  一、青年的定义

  青年的定义,不止是天真活泼、血气充沛、勇往向前,还包含强毅的意志,进取的雄心,坚固的信仰,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青年,并不限于年龄。年轻的青年,固然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在知识丰富言:远胜于幼年、童年、少年;在其体魄强健言:又胜于中年,老年。何况青年好像一张白纸,可以创作各种不同的图画;又如一块金属,可以铸成多种用途的器皿。是以青年,应该是人生事业的开始,亦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人生事业与前途成功与否.全视乎年青时代的思想、行为、与品德而定。若然在特质方面说:则凡是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具有勇敢进取的雄心,具有肯干、苦干、实干精神的人,皆可以名之为青年。因此在座各位,只要你有青年的朝气,有青年的魄力,有青年的雄心,有青年的苦干精神,无论你的年纪多大,都是属于青年的一族。

  我们每见英美各国,祖母与孙儿同学。因为外国人视接受高等教育,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而大学学位,亦非常普遍,每个中学生,皆有机会进修大学课程,不像香港,考上大学,还要等待学位的配给。但有人早婚,要照顾孩子,或为经济所逼,急于找寻工作,直至孩子长大,或自己退休,然后再进入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曾经有一个八十多岁的祖母,继续攻读各种不同的博士课程的纪录。这种好学不倦,老而弥坚的精神,固然可嘉,而其不知老之将至,一派天真的作风,更令人敬佩。至于其他学历好,职位高的退休人士,不甘寂寞,往往跑到学校、医院去当义工,推轮椅,擦地板,凡能力所及,皆尽力而为。还有充满爱心的老人,站在十字街头,手执令牌,协助学童过马路,以策安全,这种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由于他们工作认真、行为积极,肯服务,肯助人,谁敢说他们是老朽的人呢?

  在佛教的立场言:人的色身,虽然岁月无情,由少而壮、而老、而死,终于生命结束。但学佛的进度,学佛的愿力,绝对不会因岁月的迁流,或生命的结束而停止。世间学问,不过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课程、博士课程,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便可以完成。但佛学课程,就非一生一世可能毕业,在楞严经中说,由凡夫开始学佛修行,直至成佛,于其中间,必须经历六十个阶次的晋升。最初从三渐次开始,摒弃世间一切欲念,断除杀盗淫妄等恶业,以清净的身心,严持佛的禁戒,进修佛的大定,由观行位出发,向十信位进军,再出十信位,进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的分证位,不知道要历尽多少时空,要经过多少次生死,一生又一生的向著菩提道迈进,不断的磨练自己,使自己断惑证真,最后,还需要加功策进,尽最大的努力,始可以断尽无明,证入妙觉果位,成无上道,所以说:佛道遥远。在进修过程中,必须放弃年龄的观念,不论年老抑或年轻,不管今生,抑或来世,在无量生命中,永远抱看坚毅的意志,不挠的精神,不畏难,不退屈,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菩提道上渐次增进,始可完成学佛的课程,使自己转凡入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证入佛道常乐我乐的真理生命。

  各位,你们都知道,善财童子为了增益道业,接受文殊师利菩萨的劝导,实行五十三参,遍访佛教善知识。在不断拜访善知识的旅程中,不知消耗了多少岁月,其实年纪已经不少,但人皆称之为童子,原因是他那精勤进取的毅力与信心,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与精坤,使他永远年轻,永远是一位年少好学,勤奋向上的童子。

  还有文殊师利大菩萨,是三世诸佛母,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祖,佛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一切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何况在过去无量劫前,文殊菩萨已经成佛,号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而现在又示现于北方常喜国成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可见其资格之老,年龄确实不少,但佛经中常常称他为文殊师利童子,其形像体态,亦多作童子形,右手执持金刚宝剑,左手执持摩诃般若梵箧。在文殊师利法资藏陀罗尼经中说:‘于佛右边昼文殊师利,如童子貌,顶戴宝冠。’可见学佛的人都是青年,永不衰老,直至成佛,证得理性平等,更无所谓年纪老少之分。

  所以我说:学佛的人,虽然是人老,但其心不老,永远青年。但请各位切莫误会,以为学佛人可以人老心不老,因而放浪形骸,胡作非为,甚至沉迷酒色,做个老而不尊。当知人老心不老,是指向佛道进取的雄心,是指广度众生的责任心,是指入世救世的慈悲心,任何人如果能够本著进取心,责任心,慈悲心来自利兼他,进趣佛道,虽老而实少,否则,年纪轻轻,终日垂头丧志,不能奋振有为,则虽年少而实老,这点,我们应该认识清楚。

  佛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被大众称为长老,因为他是一位年高德长的老人,有一次知道输卢那国,还未有佛法,在结夏安居后,向佛告假,要到彼国弘扬佛法。佛劝他选择另外一个地方去布教,因为输卢那国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民族性凶捍暴戾,打、骂、杀、戳无日无之,特别是对陌生人,往往置之死地而后已。但富楼那弘法心切,坚持欲往,佛说:‘如彼国人,不肯信奉佛法,反而骂你呢?’富楼那答:‘很好,只是骂我,不致于打我。’佛言:‘如果用拳头打你,用石块掷你呢?’富楼那说:‘很好,还不致于用刀杀我。’佛言:‘如果用刀杀你呢?’富楼那说:‘那应该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杀害我的色身,成就我的道业,使我早日进入涅槃;而我能以此身命,奉献于弘扬佛法,正好报答佛恩,可惜对他们没有好处。’这种至死不退的决心,为法牺牲的精神,正是青年人的特征,而其忍辱布教,为法捐躯,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仍然为他人的利益著想,这样的思想与行为,正是佛教青年的好榜样。

  二、一般的青年

  目下一般青年、勇敢有余,智力不足,经验有限,做事仅凭一时意气冲动,往往不顾后果;加上社会风气,诲淫诲盗,处处陷阱,在在诱惑,缺乏道德修养的青年,很难把持,不受其害。特别是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声色犬马,充斥人间,茶楼舞厅,灯红酒绿,彼此皆是;一般血气方刚的青年,处身其间,最易感染。我认为要改善人生,拯救人类未来厄运,非从青年德育做起不可。因为凡人生体格的锻炼,学识的增进,德性的修养,事业的建树,无一不从青年时代开始。何况青年是杜会中坚,国家柱石,民族元气,时代灵魂,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衰,一切力量都包含在青年品德与智力中。身为家长,为教育家,或是弘扬佛法的工作人员,诚应该负起辅导青年,培育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否则,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的青年,如无良好的教育训导,无正当娱乐的宣泄,便会感到苦闷,空虚,为了找寻刺激,就会误入歧途。

  我们这一代,实在有责任教育下一代,但教育并不限于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更为重要。因为人自幼年至成年,无刻不在被教育中,在学校的时间少,在家庭、在社会的时间多;青年人的行为是否正常,择业是否正当,固然受社会习俗影响:但品格的良好,道德的观念,却开源于家教,家庭教育不良,学校与社会均受其害。

  可惜一般父母教育子女,不是失之放纵,便是管教太严,或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致使年青一代,不知何为道德.何为正义,何为伦理礼教,加以学校教育又偏于智而轻于德,于是一般青年,大多数都不习向上,反而放浪形骸,找寻刺激,好勇斗狠,无所不为,以致形成今日社会,青年犯罪纪录,日益增加,有心者能不无动于衷?因此,早在六十年代,本人就开始辅导青年的工作,创立佛教青年会,创办佛教青年学校,当时被誉为‘太空宝筏文珠第一号\’,可惜限于环境,加以各种负面的因素,建树无多;现在,人都老了,仍然无法达到理想。可见辅导青年工作,非一人能力所能及,必须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始可收效。现在,香港佛教界有很多团体,都致力于化导青年,实在可喜可贺。不过,如要达到预冀之目的,仍然需要继续努力,而且需要更多人在这方面通力合作!

  三、学佛的青年

  佛学,不止是著重德、智、体、群、美的宗教,亦是著重人的知情意获得平衡发展的宗教。佛教的真理教育,不仅是开拓人类智慧的利器,亦是促进人性觉悟的力量;因为佛教的教育,是以智慧为体,道德为用,慈威兼施,品学并重,而且是世出世间,通行无阻。学佛的青年人,可以凭借佛的真理,开拓智慧;可以凭借佛的道德,辅导行为,以奔向真善美的领域,以体会宇宙万物的层次和价值,以明了人生的真相与意义。使青年人从发掘真理,开拓智慧的道德实践中,不断长养慈悲,不断扩展生命热能,退则可以独善其身,进则可以兼善天下,献身社会,造福人群。由是可知,佛教的确可以使青年的一代,洁身自爱,自觉自奋,自尊自立,自制自励。

  特别是佛教的八正道法门,更是纳青年于人生正轨的良方,是有利于社会,正风气,净人心,去罪恶,化腐朽的无上圣药。何谓八正道?八正道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正确的修身养性的方法,通用于出家与在家的佛弟子们。

  正见,指明白事理,分析邪正,又合乎逻辑的见解。见解正确的人,处事必然提高警觉,意志坚决,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做人必定居仁由义,公正廉明,不歪曲真理,不夸张事实。特别是学佛的青年人,一定要见解正确,以培养正知正见,趣向正信正觉之道。否则,邪知邪见,极易堕入魔道,沦为魔眷,自害害人,不可不慎。至于出家人,更需要知见正确,既理解无常、苦、空、无我的真理,还要舍有漏行,修无漏法,以谋断惑证真,方名正见。

  正思惟,又名正欲,是一种纯正的思想,正当的欲望。然而人之思想有邪正,欲望有善恶;凡由思想欲望所引生的行为,足以获得真实的利乐,对己有益,对人有利的谓之善、谓之正;反之,足以招致苦果厄难,自害害人的谓之不善,或不正。学佛人受佛法的薰陶,深信因果,明白事理,知道人生的财富,非在于金钱的积蓄,而是在于智慧的开拓;人生意义,非在于一己之利益,而是在于群体的福利。因为一己之利益,是寓于利他的行动中,也唯有在利他的行动中,始可以达成个人的利益。是以学佛青年的思想,应该是以群众的福利而出发,学佛人的欲望,应该是欲各遂其生,欲各适其适,欲同乐其乐,欲天下为公,欲世界大同。至于出家人对佛教真理,如理思惟,以无漏心,断灭世间苦恼之因果,进修出世无漏道,不但欲断惑证真,还欲令自他开佛知见,共成佛道,因此名正思惟,又名正欲。

  正语,是正当的语言,语言是人的心声,有之内而传于外,是以思想不正,私欲氾滥的人,不但两舌恶口,且妄言绮语,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以饰其奸,以助其恶。而学佛的青年人,见解正确,思想纯正,不但行为光明磊落,且非理勿言,言则合理,不妄言,不绮语,不搬弄是非,不恶口骂人。至于出家佛弟子,更应该以无漏心,收摄口业,住于善法,凡有言语,皆与真理相应,名为正语。

  正业,就是从事正当的事业。佛教认为,凡能促进社会安定、繁荣,对自他有利,对国家有益的行动,无论是士、农、工、商,皆名正业。否则,唯利是视,或挺而走险,走私漏税,或贩卖色情,贩卖毒品,危害社会,扰乱秩序,种种不合理的行为,甚至与杀、盗、淫,妄有关的行业,皆非正业。出家佛弟子,更应退则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业,进则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否则,医卜星相,妄言吉凶,或贩卖如来,或依附权贵,广求名闻利养,或经营行商,谋取盈利,皆非正业。所以出家人应以无漏慧,断一切邪行,使身业清净,恒修梵行,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律己修身,随缘教化,是名正业。

  正命,是指合理的经济生活。从正当职业,取得合理的经济,过著合理的生活,谓之正命。否则,经营娼寮、舞厅,茶楼、酒馆、贩毒、走私,或从事不道德的行业,赚取厚利,养活自己,都是属于邪命。身为出家佛弟子,更应以无漏慧,除去身口意中,五种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住于清净正命中,以道自活,长养法身,培植慧命,不诈现异相,不自说功德,不星卜相命,不现通示威,不论说名闻利养,远离五种邪命,谓之正命。

  正精进,精谓精勤不懈,进谓进取不倦。人的精进有善与不善之分,善则名正,不善名邪。所谓正精进,该是精于道业,进于德行,既要克己复礼,善与人同;还要努力增长善业,设法停止恶业,所谓:‘己生善令长,未生善令生;已生恶令止,未生恶令不起。’谓之正精进,出家佛弟子,精于无漏道,进修无漏业,对涅槃解脱,进取不懈,行必契智,证必契理,名正精进。

  正念,即是正当的意念,亦即是正当的志愿。人不可以无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但人立志,必须向善,勤于正道,立于正行,念行一致,切忌为邪念所侵,为恶势力所动。特别是出家之人,更要视富贵如浮云,视名利如蔽屣,不为利动,不为色惑;恒以无漏智,断除妄想邪念,住于正念,善念,志趣真理,愿成佛道,是名正念。

  正定,定是禅定,禅定有正邪之分,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别,而出世间禅定,又有小乘禅,大乘禅,如来禅,种种不同。八正道是僧俗共修的法门,僧人志在出尘,修行偏于无漏,故修正定是出世禅;世俗之人,偏重于福业进取,行为向善,故修正定,该是世间四禅八定。无论是修习世间禅定,或出世间禅定,皆应以正见,正思惟为领导,对于定境,分别明了,不生执著。否则,未得谓得,末证谓证,谤佛谤法,必堕无间地狱。如无闻比丘,依佛出家,精进修定,可惜不肯多闻,缺乏智慧,证入初禅,以为证得初果,次第增进,证得四禅境界,以为证得小乘四果,自以为足,不再求上进。及其命终,四禅天中阴身现前,将生四禅天,便起邪见,以为既证阿罗汉果,仍然未能了脱生死,然则所谓涅槃,岂非是佛妄语欺人?仅此一念谤佛谤法的邪见,即现阿鼻地狱中阴身,而生阿鼻地狱,求升反堕,我们学佛修定,岂可不慎?

  八正道,不独是出家人寻求解脱生死必循的正途。亦是在家学佛者生活的导师,行为的指南。尤其是青年人,若能以正见为眼目,以正思惟为出发,以正语、正业、正命为德行,以正精进为努力,以正念为修定的前方便。以正定为智慧的源泉,使自己见解正确,思想纯正,言论合理;从事正当职业,争取合理利润,过看合理生活,无不良嗜好,无不良行为,无不良企图,无不良心理。同时,以八正道来孕育下一代的思想,培植下一代的道德观念。然则直接可以建立理想的家园,创造理想的事业,培养理想的下一代;间接可建立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世界,而导人类奔向光明的前程。

  特别是正语,因为在家庭中,家长的语言行为,对下一代的影响既深且钜。例如:家长讲广东话,孩子亦懂广东话,家长讲国语,孩子亦懂国语,家长讲英文,孩子亦讲英文,家长讲粗口,孩子当然也学讲粗口,家长讲大话,孩子当然也会讲大话。今日社会,你虞我诈,互相欺骗,互相漫骂,究其主因,皆由家长妄言绮语,恶口粗口太多之过。学佛青年,果能以佛的八正道带回家中,作为家族的德目,作为儿童的精神补品,使儿童在八正道的法乳养育中长大,自小就知见正确,思想纯正,行为合理,不粗口,不妄言,不绮语;自少就养成仁慈博爱的个性,自小就富于同情心,正义感,那么,长大成人后,必然向善发展,向道德进军,甚而肯为天下人的幸福而努力,而牺牲,这是自然的演变,可见八正道对于青年人及其下一代,是何等的重要?

  青年人学佛,除以八正道为生活规范,以八正道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外,还要以佛志为己志,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行为己行。

  佛的志愿,是欲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觉悟成佛;学佛青年,也应该立志令自己和他人,皆离苦得乐,觉悟成佛。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的心意,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学佛的青年,应学佛的慈悲喜舍,以佛的慈悲喜舍之心为自己之心。慈,是至极的博爱,是平等而又无条件的给予,能够令无量众生,在佛的慈爱普荫中,获得出世间的利益与安乐,谓之:‘慈无量心\’。悲,是至极的同情心,正义感,是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平等拔除一切众生烦恼生死的苦恼,谓之:‘悲无量心\’。喜是至极的随喜功德心,无论任何人,任何事,凡对人身心有益,可以助长佛道的功德,皆应该随喜赞叹,随力协助,使一切众生,获得支持,获得鼓舞,积极向善,勤求佛道,谓之‘喜无量心\’。舍,是至极的平等心,不分人我,不管是非,不问冤亲,不论顺逆,一概舍弃,不分别,不执著,不嗔恨,不眷恋,顺我不喜,逆我不嗔,对怨家不生报复心,对亲属不生爱恋心,内则情与智保持平衡,外则冤亲平等,拔苦与乐,谓之:‘舍无量心\’。

  学佛的青年,能够以佛的慈心为己心,自然可以改变往昔残暴的个性,而成为仁爱的慈善家;能够以佛的悲心为己心,将会改变刻薄寡恩,幸灾乐涡的心理毛病,而成为悲心救苦的天使;能够以佛的喜心为己心,再不会妒忌障碍别人,反而随喜成就他人的功德;当其能够以佛之舍心为己心,再不会分别人我是非,喜怒无常,反而实行悲智双运,平等救济;所以学佛青年,能以佛心为己心的结果,必然是利己利人,自救救人,法喜充满,心情愉快。

  佛的行为,不超出六度四摄等自利利他的范围。六度的意义与内容,前已详细介绍,现在不再谈,但六度万行的法门,必需由四摄法的方便来完成。所谓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利乐有情,摄受众生的良好方法: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运用在现代社会而言,财施,是杜会救济的慈善工作;法施,是社会教育文化事业;无畏施,是法律的组织与执行。所以,财施是用来协助贫苦大众建立基业;法施是用来作育英才,教化群众;无畏施是用来执行赏善罚恶,使人的生命财产,获得安全的保障。一个以佛行为己行的青年,遇见他人需要内财外财资助时,必然以财施来解救他人的困苦;遇见求知欲强盛的人,必须以法施来充实对方知识,开发他人智慧,解救他人精神的贫乏;若然遇见处于水深火热中,饱受忧患的人,就应该以无畏的精神来排难解纷,保障他人的安全。同时,还要做到三轮体空,内不见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于其中间亦无所施之物;以内外皆空,人我一如的胸怀来发挥人性中:‘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同情心,正义感,实行拯救与协助一切众生。

  爱语,包括安慰语、鼓励语、祝贺语,以及清净语,殊胜语。语言之于人生,关系至大,人与人间情感的维系,意志的传达,思想的交流,无一不凭借语言为媒介。不善于词令,或口不择言的人,势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特别是实践四摄,志在利人的青年,既要辩才无碍,常以欢喜的词令,说出真实话,正法话,引导众生走向真理的话;还要审情度势,说契情契理,契时,契机的话,否则,当人办理丧事却时,说些祝贺的话,当人办喜事,却说抚慰语,何止词不达意,令人反感,而你的善意亦变成恶意,试问谁喜欢你,而肯接受你的教导和感化呢?

  利行,可以说是一种公共福利的事业。其目的有三:一令人改善生活环境,得到幸福与快乐;二使人止恶行善,由今日的善因,引生他日或来生的善果;三劝人出家修行,破除烦恼,了脱生死,获得真理智慧的永恒生命。学佛青年为达到令一切众生,现在和将来,皆得利益之目的,不特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就是损己利人的事也要做,如焚网经菩萨戒本中说:‘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本著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牺牲精神,去实践利行,饶益群众,令人感动,而受你的影响和教化。

  同事,学佛青年,实行四摄法教化众生,绝不能离群独居,或闭门自修,必须深入民间,接触各阶层人物,不分种族,不分职业,平等教化。为了弘法,为了利生,固然要从事杜会文化教育,慈善、军政、商业、医学、工业或农业种种工作,还要因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业,以迁就对方,实行与之同事,实行潜移默化。将佛教自我牺牲精神,作为群众模范:将佛教智慧种子,散播在众生的八识田中,使众生共种成佛之真因,以感成佛的结果,而达到同事之目的。

  学佛青年,能以佛的八正道来改造自己的思想行为,以佛的八正道来培育下一代的道德观念,以佛的八正道来净化自己,净化社会,净化世界;同时以佛志为己志,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行为己行,一定能够负荷时代的使命,一定能够担当艰巨的任务,一定能够为自己、也为他人开辟前程,走向光明。

  四、念佛的青年

  很多人都以为念佛,是老年人的事,与青年无关。因为老人业已退休,有充份时间;还有年老人体力衰退,无法到处走动,最好就是念佛,寄托精神;何况老年人来日无多,诚应该及早念佛,求生净土。至于青年人,既要办公创业,又要交际应酬,公余课外,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例如:参加社团活动,参加俱乐部娱乐,参加政治选举、游行、示威……还有室内体操,户外运动,出门旅行,到处访问,各国考察……总之,青年人要做的事既繁且多,何来时间念佛?殊不知一切俗务,无非是人生舞台的片段,无论表演得如何出色?甚或力争上游,扮演舞台主角,担当重要角色,但一旦无常到来,也就是表演完毕,一切名利财富,自此与你无关,甚么地位势力,亦属多余,唯一随伴在你左右的,只是生前所作的善业或恶业,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届时,一身业债,一双空手赴黄泉,见阎君,必然悔之已晚。

  何况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智愚兼收,执持佛号,至为方便,不需要选择时间,不需要谢绝应酬,不需要放弃学业、事业。在出门旅行、访问、考察时可以随时随地念佛,在辨公室里可以念佛,上班落班亦可以念佛;交际应酬,迎宾送客可以念佛,室内运动,户外跑步亦可以念佛,总之,无论居家旅行,或坐或卧,都可以念佛。只要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就可以停止妄念,智慧开朗,减少烦恼,培植德性,改变气质;就可以趋吉避凶,不致押近恶友,误入歧途。可见念佛法门,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品,而是青年人立身处世,创基立业的无上妙方。何况念佛法门,有正助二行,正行念佛,老人当然可以执行,但助行必须发三心,修三福,就不是老人智力、体力、能力可能胜任,非由头脑敏捷,精力充沛,知识丰富的青年人实践不可。

  因为念佛法门,无论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甚至实相念佛,皆属自利,皆是慧业,未兼修福,未能利他;一定要加以助行,发三心,修三福,自利兼他,福慧双修,然后可以上品上生,速证菩提。

  三心,在研究方面说:是根本心,依本心,以及起事心。根本心指第八阿赖耶识,是心中之王,为一切识心所依止,因名根本心;依本心指第七末那识,依第八识心而生,为一切染净诸法生起的根本,因名依本心;起事心指眼等六识,取六尘境,起惑作业,名起事心;此三种心就是唯识宗所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

  若在菩萨修证方面言:三心是入心、住心、出心,菩萨修行,登十地时,初入其心,名之入心:住于所入之境地;名之住心,将出此地而转入后地,名之为出心。

  若依修持净土法门言:三心,是指至诚心,深心,以及回向心。真实愿生净土之心名至诚心,深愿往生净土之心名深心,以一切修行功德,回向发愿,求往生净土,名回向心。凡是具足此三种心念佛的人,决定可以往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国。’此中至诚心,是指正念真如之心,亦即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之心;此中深心,是指积聚一切功德之心,即广行六度,下化众生之心;此中回向发愿心,指宏誓无尽,亦即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种种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

  三福,在一般而言;是施福、戒福、修福。以布施功德,能感大富之福名施福;受持佛之禁戒,能感生天之福名戒福;以修行功德,能感解脱之福,名修福。

  又三福,可以说是三种福业,那就是施福业,平等福业,以及思惟福业。由布施功德,感得世出世间之福,名施福业;以平等爱护一切众生,成就世出世间之福,名平等福业;以智慧思惟佛法,观察世间无常、苦空,远离恶业,成就出世道法,名思惟福业。

  在修行净土法门而言:三福,是指世福、戒福、行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将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居于三福之首,众善之先,可见佛教是何等的重视孝道。不理解佛法的人,以为佛教主张人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不养父母,不尽人子之责,是为不孝;其实,佛教是最重视人伦,尚崇孝道的宗教。

\

  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又在忍辱经中劝诫弟子:‘汝等常应孝养父母。\’大宝积经中言,释尊因:‘孝养父母,知恩报恩,今得速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梵纲经说:释尊初在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即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为戒,在观无量佛经中,开示净土法门,又以‘孝顺父母\’为三福之首,谁说佛教不重视孝道?

  佛教之孝,非止于现生父母,还要孝敬过去以及未来之父母,过去父母,未了生死者,必在六道中轮回受苦,而自己道业未成,未出三界,仍须在六道中受生,是以六道众生,既可能是过去父母,亦可能是未来父母,因此念佛修福之人,除孝养现生父母,奉待今生师长之外,还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否则杀生食肉,即等如杀害过去或未来之父母,属于不孝。

  据说:过去有一家人正在娶儿媳,办喜事,六亲眷属,聚集一堂,敲锣击鼓,饮酒食肉,高兴极了,忽然有一高僧经过其门,定目一看,惊叹曰:‘古古怪,怪古古,孙儿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猪羊坑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高僧以天眼观之,事实如此,可惜六道众生,沉沦生死,互为父子眷属而不自知,反而互杀互食;念佛之人,欲出三界,往生极乐,首先就要:慈心不杀、奉行十善。

  父母生我色身,当然要孝顺恭敬,师长长我慧命,亦应该孝顺恭敬。力行十善,受持佛的禁戒,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正是报答师恩,所以:‘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报恩福田。在修净土三福中属于世福,在菩萨三聚净戒中,是摄善法戒。

  三宝:是黑夜明灯,苦海慈航,‘受持三归\’,即是皈依三宝,弃暗投明。戒能规范人的身心,防患于未然;受持佛戒,无论是在家佛弟子的五戒、十善、及八关斋戒,或出家佛弟子之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的三聚净戒,皆可以防过止非,停止恶业,积聚功德,所以‘具足众戒\’,属于功德福田。是修净土三福中的戒福,是菩萨三聚净戒中摄律仪戒。

  ‘发菩提心\’,是发心勤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觉,‘读诵大乘\’经典,是自利,‘劝进行者\’,是劝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觉他利他,属于悲田。是修净土三福中的行福,是菩萨三聚净戒中的饶益有情戒。

  三心,是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三福是菩萨以三聚净戒,自行化他,用以作为念佛法门的助行,当然可以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学佛青年,由实践八正道,以佛志、佛心、佛行为生活准则,自行化他,现生灾祸不侵,福乐无穷。由于念佛回向,兼发三心,修三福,将来命终必生净土,见佛闻法,一生成办佛事。由此可知,青年人能够学佛、念佛,其功德利益,实在不可思议。

  为期三天的佛学讲座,现在宣布结束,本人深切希望,各位由现在开始,能够理解佛教与人生关系的密切,对人生影响的重大;了解佛教对健康的看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时知道青年人学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然则,请各位立即发心学佛,实行素食,把握青春研究佛学,精进念佛,发三心,修三福,切勿犹疑,更莫等待,当知:‘莫待老年方学道,孤坟多少少年人。’何况六度万行,非活力充沛的青年人无法实践,佛的四摄法门,非智识丰富的青年人无法胜任,至于佛教慧命的延续,更需要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来接班。所以,今天本人特别以:‘佛教与青年\’为题,希望各位青年人发心学佛,发心弘扬佛法,发心续佛慧命,功德无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