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12讲(共15讲)

发布时间:2024-10-29 02:12:1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12讲(共15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前面我们学习了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开示降住其心,彰显般若妙用,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正宗分的第二部分,正明菩提无法,直显般若本体。好,我们看究竟无我分第十七,这一分是正明菩提无法。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断第十一种疑,上文中讲人法皆无我,如何发心修证呢?所以须菩提在这里再次请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这里提出的问题,所用的语言,我们想想,和最开始的时候所提出的问题完全一样,但是他的问意与前面所问的不同。前面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他的问意着重在下手功夫,就是怎样做才能降住其心,佛为他慈悲开导了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之义,彰显般若妙用。须菩提这里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他的问意是既然人法皆空,那么菩提心到底是有所发还是无所发呢?意思是说,如果有所发,这个菩提心如果有所发,那么我执法执就和发菩提心的时候同时俱生了;如果说无所发,那么岂不是不发菩提心了?须菩提在这里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来请世尊开示,是为了使现在以及后世,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道便于发心修证。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佛这里一开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后面接着说,当生如是心,正是扫除发菩提心之相。如是心,是指后面的三句经文: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是因为一念迷故成为众生,如果能一念觉悟,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灭度一切众生,不过就是恢复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这是菩萨应尽的职责,所以这里用的当生如是心,而不是当发如是心,正是为了扫除发菩提心之相。古人在印经的时候,都是言简义丰,我们把这个我应的应,啰嗦一下,贯彻以下三句,大家就容易理解一些,就是应灭度一切众生,应灭度一切众生已,而应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用这个应我们啰嗦一点,大家就容易理解了。这三句之意是次第深进的,第一句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是说度众生是菩萨本来应尽的职责;第二句灭度一切众生已,是说菩萨应度尽一切众生,但是众生无尽,所以菩萨的悲愿也是无尽的;第三句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增减”,众生所证的这个佛性是本来就具有的,不是菩萨给众生的,众生本来是佛,一念迷是众生,觉悟就是佛,所以本来是佛,菩萨只是教给众生断烦恼、证菩提、转迷成悟的方法,众生用这个方法使自己本具的佛性显现出来,所以菩萨度众生不能着度众生的相,不见实有众生可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为什么当生如是心呢?下面是从反面来解释。如果菩萨心中有能度的我,所度的众生,就是有对待分别,分别,那还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空与凡夫没有两样,那怎么可以说是菩萨呢?所以说,应当按照佛教导的去做,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这里解释,为什么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文中说了,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解释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清净义,清净觉中不染一尘,如果心中有这是菩提的念头便是法尘,就不是清净觉了,那么所发的菩提心,名为菩提,其实只是分别心罢了。也就是说,你一起心动念我发菩提心,这就已经不是发菩提心了,而是分别心,所以佛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你动了我发菩提心这个念,就是分别,就是执着我相,那和凡夫没有差别的,怎么可以说是菩萨呢?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明白,发菩提心是你当发菩提心的时候,并不自认为我发菩提心了,这样无发而发才是真发。

佛在这里虽然只开示的发心,其实对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回答也含摄在其中了。我们看,当生如是心,就是无住而住,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降伏之意,所以虽然只开示如何发心,降住也含摄在其中了。在前面须菩提问,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佛前面的回答是不降而降,无住而住,现在就发心上来说,又是无发而发,这都是破我除执的微妙方法。大家一定要在此处,一定要去用心体会,这样你才真正的能用上功夫。好,我们看下面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这是断第十二种疑,上面说实无有法发菩提心,既然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为什么有授记成佛,得菩提果之事呢?佛为断此疑,所以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在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果还是无法得菩提果呢?这是举果明因,如果明白得果者还是无得而得,那么发心者必定应无发而发。在庄严净土分第十中,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于法实无所得。前面的这段问答中,着重在一个得,于法实无所得,前面一段着重在这个得字,是说明虽得无生法忍,但不住得无生法忍之相。而在这里,着重在一个法,是以无法得菩提来证明上文无法发菩提心之义,这里的法不是无生法忍的意思,而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问话的意思是说,如来在然灯佛所,心中存有当得无上菩提之念吗?是这么一个意思。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所说义指的是上文,佛说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之义,须菩提尚未成佛,也不是八地菩萨,不知佛昔在然灯佛所时的境界,但是他是依佛所说义来领会,既然无有法发心,怎么能有法得果呢?所以须菩提回答说,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佛在然灯佛所,心中没有存当得无上菩提之念。佛印证说: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两个如是,是印证须菩提所解不谬,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佛在然灯佛所,实实在在没有丝毫得成无上菩提之念。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的是释迦如来尚未授记时候说的,没授记的时候说的,如果他当时心住于无上菩提之法,希望成如来,得无上菩提,那就不能证无生法忍,也不能得佛授记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是佛担心大众不明白授记是怎么回事,所以引用然灯佛的话加以说明。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是因为没有丝毫能得无上菩提之心,所以得蒙然灯佛授记,然灯佛授记,作是言,这是然灯佛金口宣说,金口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断第十三种疑,上面说发心无法,又说心中无菩提法可得方与授记,那么如果实无有法得菩提,那就没有诸佛,既然无法可得,无佛可成,一切皆无,这岂不落入空见了吗?佛在这里解释如来之义,就是为了断众生的疑惑。何以故,这是承上文来发问,为什么说有法得菩提,不与我授记,无法得菩提方与我授记。佛解释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是何义,佛在这里说,是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诸有为法之真如之义,真如也称为法性,诸法真如之义,也就是法性空寂之义,证得法性空寂,就称为如来。如果心中还存有能得无上菩提之念,有念就不是空寂了,就与诸法如义不相符,就不能称为如来了。佛这样解释,大家就明白,正是因为佛在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得菩提,没有这个念,于诸法如义相符相合,所以才得蒙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解释到诸法如义了,还是有人想,有人怀疑释迦牟尼佛明明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得无上菩提,难道不是有法可证吗?如果这样认为的话,还是法执未亡染污自性,所以佛称真如实理而说,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得而得才是菩提。所以《金刚经》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听明白了以后,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放下非常有帮助。我们每天都说放下,我们的放下都是迷,都是迷信,因为我们不明佛理,你放下是靠什么放下?在明理了以后,你才真正的能够放下。这一段就是帮助我们,真正的能够看明白,整部《金刚经》帮助我们真正的看破。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在前面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中讲,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在语言文字上与这里相仿,但是意思大不相同。前面所得法,指的是实相,这里说如来所得菩提法,所得菩提法于是中,就是于所得菩提中,无实无虚是有无俱遣,显中道第一义谛。佛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只是应众生的机方便示现,这是因缘法当体即空,所以说无实。佛能现身说法,广度众生,所以说无虚。无实是真谛,无虚是俗谛,无实无虚正是真俗圆融中道之理。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进一步说明一切法都是这样,不只是佛法所证的菩提法于是中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无实无虚。一切法就是十法界的依正、染净、圣凡、因果诸法这一切法相,一切之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我们常说缘起性空,所以无实;然而一切法都是性的作用,相妄性真,所以说无虚。这里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从离相观性的角度来说,就像《楞严经》中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法华经》中说:“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所以从离相观性的角度来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言一切法,这是不坏假名,属于俗谛;即非一切法,是不执着幻相,属于真谛;是名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中道第一义谛。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

。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这是以比喻来说明前面说的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因为法身遍一切处,所以佛以法身来比喻一切法。须菩提因为佛所作的比喻,心中有悟,所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人身长大指的是法身,从俗谛来说,法身具无量功德,所以说称为大身;从真谛来说,法身离一切相,相尚且不可得,何来大小之分呢?所以说则为非大身;法身即真即俗,常居第一义谛,所以是名大身。如果能明白大身非身,是名大身,也就能明白一切法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蕅益大师在《金刚破空论》中说:“因无所得果亦然,无法可得得授记,诸法非法名佛法,大身非身名佛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这是断第十四种疑,前面说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佛担心大众会怀疑,既然无法发心,则无菩萨,没有菩萨谁来度众生,谁来庄严佛土呢?为断此疑,佛说这段经文。

菩萨亦如是。上面经文中,佛在然灯佛所自己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以身作则,为菩萨以身作则,所以这里说,菩萨亦如是。如果菩萨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那他心中有能度的我,所度的众生,还是有我执,有我执就迷失了自己的佛性,和凡夫没有两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何以故,为什么不能称为菩萨呢?佛解释说,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只有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都是依实相妙体而所显现的才能称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里是故是承上启下,正是由于有法不能称为菩萨,无法才能称为菩萨之故,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意思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令听闻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菩萨虽然广修六度,度化众生,但是心里不能有能度所度,这样虽终日度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虽终日说法,而无一法可说,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样才可名为菩萨。大家能听明白,一有住了则不名菩萨了。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上面说菩萨度众生,心中不能有能度所度,应当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菩萨庄严佛土也是这样。如果菩萨作是念,我当庄严佛土,那么能庄严的是我,所庄严的是佛土,那我执法执全在,四相未除还是凡夫,则不能称为菩萨。何以故,既然这样,为什么如来常说,菩萨应修六度万行庄严佛土呢?前面说菩萨不能有庄严佛土的念,那么如来为什么还常说菩萨应修六度万行、要来庄严佛土呢?佛下面加以解释,如来说庄严佛土者,这是就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来说的,是从事相上来说,确实具足庄严,菩萨虽然庄严,但是心中不着庄严之相,即非庄严,就是指菩萨心中没有能严所严之相。庄严佛土是不着空;即非庄严是不着有;空有不着,会归中道,非严而严,严而非严,所以说是名庄严。我们凡夫做事不是落空就是落有,庄严佛土,马上就有一起心一动念了,一动了念了,就不名菩萨了,庄严佛土同时也是这样,在事相上去庄严,但是在心里上没有庄严之相,要会归中道,非严而严,严而非严,所以说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对上面所说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的总结。凡是说有众生可度,有土可严,就不能称为菩萨,如果菩萨能通达无我无法,我法二执不起,四相之念尽消,不入世间凡情,不落出世圣解,那才能称为真菩萨。自从须菩提再次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再以般若无住之法,说明发心无法,授记、得果、度众生、庄严佛土皆无实法可得,令菩萨知一切法相妄性真,不应着相迷性,而应离相观性。如果能破我法二执,通达一切法皆是佛法,与无实无虚的中道之理相应,无修而修,修而无修,这才是真修,才是真菩萨。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