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学诚法师:安住道场 广结善缘

发布时间:2024-10-20 02:13:1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学诚法师:安住道场 广结善缘

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借着今天讲师上课的因缘,给大家讲一段开示。我们今年常住的主题是“安住道场,广结善缘”。这几个月来,我们常住各方面的工作、事业都在发展,大家也很发心,努力护持。目前我观察到,大家虽然也在勤修善法,也做很多的善事、好事,但是内心依然还是不安住。所以我们今天就是要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一直学佛法,乃至出家,当义工,当召集人,当这个小组、部门的负责人,非常努力,非常付出,但是内心越久越不容易安住,它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子?如何来安住?

我们做了很多的善事,勤修善法,都是因为种种的因缘。比如,我们法师通知说下午做什么:出坡、念经、研讨、放生、拜佛……也就是说,常住有种种的规定,上面有负责的法师、负责的同修的拉拔,同行之间的促进,我们才去做的。从更重要的缘起来说,因为有了道场,因为有了三宝,所以我们这个心才能发得起来。那你下山了,在家里,人就不太容易长期稳定来发这种心。我们带动的同学、负责的同学,要有什么样的内心力量的源泉,内心才会源源不断有力量?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力量的源泉,那你内心很容易就枯竭了。刚才讲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发了好心,发了善心,那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因缘我们发心了。外在的因缘是不断在变化的。人也好,事也好,环境也好,都是变化的

。而我们往往就会认为,我需要什么因缘,我才要发心,现在不具足这个因缘,所以心发不起来,或者我不发心了,没办法发心。刚刚学的人一到庙里边,庙里边的所有的人、事、环境,都能够成为自己发心的一个因缘、一个善缘。但是你学久了以后,反而会认为这些因缘好像都不能让自己发心,反而会妨碍自己发心,那这里面就是我们心有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有问题?我们凡夫的心本来就是有问题、有烦恼的,有烦恼就是有问题。我们在佛门里面待久了,学久了,自我的意识就会很强,认为我自己要怎样用功,自己要怎样发心,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带动别人、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不知不觉自我意识就很强。你内心的这种自我意识很强,你表现出来的我相就很突出——你心怎么想,你外在就怎么表现,就有我相。对别人,你就认为别人应该怎么样子,不应该怎么样子,就有人相了。看到别人的相跟自己内心的这种相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会保持距离,甚至你就会躲避,你就会反弹,那你就伤缘。今天伤一个,明天伤一个,后天伤一个,慢慢地,同行善友全部成为自己的冤家。再往下,你认为大家应该怎么样,我这个组、我这个部门应该怎么学、怎么修,应该怎么努力,应该怎么配合,那你这个是众生相。你内心看到种种人,看到种种众生的假相,并且外在种种的相和你内心种种的众生相不一致,那你自己就会越来越苦。时间长了,觉得这个也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所有人都看不惯、看不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从空间的概念建立起来的,寿者相是从时间的概念建立起来的。从时间的概念建立起来是什么意思呢?你今天心情好了,你说这个同学挺好,挺发心,表现不错;今天心情不好,你说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也不行。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内在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我执在作祟、作怪。这个我执,它是很难断除的。我执、法执,我执断不了,那法执更不可能断了。我们学佛法就是为了破执著。

破除执著,第一个就是我执。我们在道场当中,执著说我们要有外在的什么条件,庙里边应该怎么规定,制度应该有多严格,应该要多少个纠察,佛堂里面应该怎么样,斋堂里面应该怎么样,寝室里面应该怎么样,教室里面应该怎么样,房间应该怎么样……这些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能修行。这个自己的想象有可能做到吗?我们没有去考虑,我们这个道场、我们这个班、我们这个组,大家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才能让这种结果出现。所以大家做了很多的善事,发了这种善心,都是因为外在的历练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的加持、对我们的提策。也可以说我们凭借了外在种种因缘的力量,我们的心才发得起来。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力量,我们的心就发不起来。

学得比较久,住得比较久,外在的条件不足以让我们的心发起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不安住。环境熟悉了,不足以促进自己来发心,那就说明我们的心烦恼现行,一天到晚都烦恼现行。所以前面的这种善心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善心、善念、善法力量越来越弱。因为你善心、善念、善法力量越来越弱,就不足以跟外在的善缘相应。外在客观环境的善缘,你就不相应,你就不能凝聚这种善缘。反过来说,这些善缘由于我们烦恼的原因都会变成恶缘,对你来讲都会变成恶缘,那你就不能安住。所以,我们第一步勤修善法;第二步,我们安住自心。心不安住,心不安稳,要让它安住,要让它安稳。也就是说我们内心安住,内心安稳,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勤修善法,广行布施,否则你绝对做不久的,做不长的,也是做不好的。

那我们内心怎样做到安住呢?内心怎样做到安稳呢?也就是说,除外在这些条件对我们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以外,我们内心还要有真正的东西,真正有法的力量,那我们才能够安住。我们学法学久了,自己就要常常去反省、思考,我们内心当中有几种什么力量,哪怕只有一种、两种,能够持续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这种力量都是持续不变的——这种力量同自己接触以后就永远存在了,它不会改变了,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了。我们要常常去反省、去思考这个问题。

在一个班当中、在一个组当中,你觉得这个人学得不好、那个人学得也不用功,大家学得兴趣都不高,大家都很不理想等等,那怎么办?过去有一个人去问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你天天念佛,你有没有看到有人往生西方?”印光大师说:“哪怕没有一个人往生,整个世界人都没有往生西方,那我一个人也要往生西方!”就是说祖师大德,无论是哪位祖师大德,乃至世间的人,他有成就都是因为认定了宗旨以后,他不变,他不变才会有目标。世间有一句俗话叫做“谋定而后动。”自己没有想清楚我到佛门要干吗,我这一辈子要干吗,那所有自己造的业都是烦乱的。

你知道要盖一个房子,先要把这个图纸画清楚,准备盖一个什么样的房子,然后你再一点一点建设。整个人生也是如此。我们社会上讲经营,经营人生。经营人生不是经营今天,不是要把今天的事干得怎么样。经营人生就是经营未来,就是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好。这种经营人生也不等于说是经营今生,这个人生,生命是无限的。就是让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光明,自己的未来越来越有希望,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坚定,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坚强,自己的这种境界、暇满越来越圆满,这才是对的。如果我们把人生、把未来锁定为只有今生,只有今天,那我们发心学佛就会很成问题。这人生是一直尽未来际的。在所有这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上认识清楚,我们自己才不会迷惑。

我们未来人生的经营需要种种条件,这种种的条件我们怎么来创造、怎么来结缘,跟我们的心有关系。我们要改变外在的环境,佛教讲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才能改变外在的环境。所以说我们先要改变自心,就是经营自己的未来,然后来圆满各方面的环境,各方面的依报,这些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改变我们的自心是很难的,非常难!为什么非常难呢?因为内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心。它不是物质,不是有形相的东西,它无有形相。心是一种力量,心是一种作用。这种力量,这种作用,怎样才能够把握、体会到它的规律性,把握、体会到它的自觉性、主动性、它的一种灵活性、它的善巧方便。

我们学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是觉悟的道路,觉悟的人走的路。觉悟的人走的路,与不觉悟的人走的路是不同的。同样走在路上,每个人干的事不一样。在马路上,这个人去这里,那个人去那里。他做的事不一样,发的心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学佛法,需要真正意识到我们凡夫道与圣者道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做的种种的善法、好事,还都是在凡夫道的这个范畴,还都是在积聚资粮的这个范畴,还都是在世间善恶的这个范畴里,还没有办法真正面对、认识自己内心的世界,那这个就更难了。一个人不能安住,怎么能够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呢?不可能的。整个身心都是乱动的,那我们这个心怎么能够观察得到呢!身心只有安住以后,才能够观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我这个念头是怎么起来的?念头是怎么灭掉的?这个念头为什么会持续?为什么会等流?我们等流的是什么念头?是什么力量?……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心上面的功夫。我们学习《广论》就是修心!历事练心,事修理观。没有前面的事修,你就关起门来拿一个空道理坐在那边想,是想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事修,我们才能够慢慢进入到理观——这是事和理的关系。事修的部分需要种种的资粮条件具足,才有办法让我们自己的身心得到安稳。身心安稳以后,你同周围的环境、师法友的缘分就越来越好。在一个道场,久住就有缘,久住就有道。那这个道场的所有的同行善友、善法的力量对于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早晚做功课、念经、出坡、用功、研讨,氛围就越来越浓,这种力量就越来越大,不知不觉对我们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没这个环境,你在家里,慢慢地心就提不起来了,兴趣就没有了,心就发不起来了,就没办法再发了,信心断灭了,没有信心了,信心微弱。为什么佛法很强调信心呢?“信为道源功德母”,它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我们这个讲师班,当讲师都是要去帮助、带动、服务我们更多的同学们、居士们。只有我们自己让人家感觉到非常安稳,别人才会向我们学。如果人家都感受到你身心不安稳,那我们对别人的引导和帮助,非常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再加给别人、传递给别人。你同样讲一句话,不管你讲的是什么,是佛经上面的话,还是世间上的话,或者其他什么话,要看你的起心动念,此时此刻你的心态是什么,你的心性是什么,你内心的境界是什么。我们自己内心能不能非常清楚、非常分明,自己内心能不能做得了主。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做得了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说这个话对对方有什么帮助、对别人会产生什么效果。我们如果把握、了解好了,我们说的话才不会伤害别人。如果不是的话,可能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我们说出来的话,乃至说出来的全是佛法,都有可能对对方造成反面的作用。因为我们内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法的一个清净境界,那么你传递出来的信息就会是有问题的——有问题就会染污别人的心。你一说,别人听进去,他就会感受到这个信息——佛教叫种子,接受成他的种子了。

所以这个名言概念是要来传递佛法的一种境界的,佛法的一种种子,要来传递佛法的内涵、本质。名言概念本身不是佛法。我们跟人说话也好,乃至我们读经也好,吃东西也好,走路也好,大部分的人第一念是清楚的,第二念、第三念就糊涂了。什么叫做第一念清楚,以后就糊涂?你到斋堂,你第一个念头,知道自己在吃饭,吃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东西,脑筋、思想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讲法的时候你知道在上课,一上课了,你的心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心不是在上课。大部分人只有第一念清楚,第二念开始就糊涂,越来越糊涂,无论做什么就越来越糊涂,这个就是内心不安稳的表现。所以说就不容易进入到这种状态,不容易进入到这种境界。然后越学就觉得越苦,越苦他就不学了。不学的话,就是不造善、不造恶——他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不造善不造恶就是无记状态。他不知道怎么办,就吊在那里,就越来越苦,是不是?这个要很注意!否则,到庙里边来就麻烦了。庙是修行的地方,不是来玩的,这是绝对的。

修行绝对要靠功夫,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去历练。所有的一切,全部靠心的力量,不是靠身体的力量。心的力量能够影响、带动、承担一切。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行菩萨道,要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广大包容心。只有包容,你慢慢才能影响、改变、帮助别人。菩萨就是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然后来成就自己。菩萨也是无有形相的,不一定说要怎么做,或者说一定要那么做。外在的相是可以不断改变的,但是我们真实的发心是不能动摇的。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生命的把握,必须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把这些根本的东西掌握住:信心啊、三宝啊,然后是自己的这些我执、法执,必须要认识得很清楚。认识不清楚,就会成为自己的障碍,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学佛法就是要慢慢在这些方面去努力,去用功。

这也是我在这一段时间观察到大家的一些现行的问题,讲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让大家意识到是不是我们有这样一些问题,有这样一些现行,然后思考该怎么办。每个人都在这些问题上面来查找自心,首先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稳起来,身心得到安住,然后再去行善法,成就善法,这种善法就会越来越圆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