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归净土,佛恩,黄打铁整理
发布时间:2024-09-09 02:12:12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根本依据,因此又称法华宗。《法华经 药王菩萨本事品》言: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天台宗智者大师,生前有净土的疏释,临终瑞相昭著,往生极乐。经此示现,此后天台一家皆修弥陀净土,而有“台净不分家”之说。天台宗以佛灭后700年的龙树菩萨为初祖。《楞伽经》言:“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
[南北朝]南岳慧思(515—577),台宗三祖。出家即有弥陀为之亲自说法,临终还在提倡修法华、念佛三昧,最后阿弥陀佛接迎西方。
[隋]智顗(538—597),智者大师,台宗四祖。谒见慧思大师,恭受法华三昧,创立天台宗。著《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疏》,以天台教理阐释净土;又著《净土十疑论》,解答净土信仰的十种主要疑惑,阐明求生净土为易行道,提倡念佛往生,被蕅益大师列入《净土十要》。在《摩诃止观》中,智者大师提倡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佛立三昧,绕佛九十日,步步声声念念唯阿弥陀佛,“唱念相继,无休息时”)。又在《五方便念佛门》中说:“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门”,确立了“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天台宗传统。大师一生坐不背西,卧必合掌;证五品位,临终上品往生西方净土。
[隋]慧命,先参南岳慧思大师闻说三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临终诫门人精修净行,忽见阿弥陀佛及大士来迎,随佛向西而去。
[隋]慧成,出家后依南岳慧思大师学习禅法,与智者大师同门。南岳令入法华三昧、般舟三昧以消宿障。行之三年,得解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后,于荆州创禅慧寺,诵《阿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常见净土莲台宝树。后入灭,人梦坐莲台隐隐西去。
[唐]章安(561—632),台宗五祖。始生三月,能称三宝。七岁出家,二十三岁后,随智者大师学习天台教理。《玄义》《文句》《止观》三大部,皆成于师之笔。后临终时,忽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而去。逝后顶暖经日,可知五祖继师遗风,也是教在天台、愿归净土的大成就者。
[唐]湛然(711—782),台宗九祖,史称天台中兴之祖。大师在所著《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详细解释般舟三昧,说修此三昧,要专称弥陀名号,诸经所赞,多在弥陀。又在《法华文句记》中特别指归极乐,说明弥陀如来与此世界众生宿缘深厚。又在所著《菩萨戒仪广愿章》中说:“愿此功德,共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弥陀佛前,听闻正法,悟无生忍,证大神通,游历十方。”据此可知,湛然大师对净土法门的关切,并以天台教观推广净土法门。
[唐]飞锡,初习律仪,后与楚金法师专门研学天台一心三观之法,大多住于终南山紫阁峰草堂寺。唐天宝三年(744年)开始,每年春夏二次于长安千福寺法华道场修法华三昧。著《念佛三昧宝王论》(被蕅益大师收在《净土十要》中)弘扬净土:为引导三阶教学人归心净土,先借鉴三阶教“普佛”观念,“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用众生本具佛性启发念佛者的往生信心;为引导禅门学人归心净土,借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思想,提倡“念即无念”,“无所念心者,以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又提倡念佛具万善、万善归念佛,“教理行果,八万四千波罗蜜,皆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也”“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唐]等观,受心观于智者大师,居天台,常诵《法华经》。临终沐浴更衣,面西跌坐,称西方三圣号及智者大师各百余声,复为弟子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
[唐]功迥,浚仪县人,行普贤忏,身不倚床者三十年。一日见普贤大士乘六牙象,地白金色。晚年撰《佛地论疏》,愿回向注疏功德求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所愿足矣。”乃系念西方,不食而化。
[唐]法善,天宝年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华经》,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花从空下迎,天乐竟鸣,隐隐西去。
[唐]大行,先勤学天台教,后入泰山而居,结草为衣,拾果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专修净土法门。过三七日,夜半忽见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大行名,诏入内殿,赐号“常精进”。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
[宋]义通(927—988),天台宗第十六代祖师,高丽国人,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后晋时来中国天台山义寂法师处,学习天台教法。义通大师弘扬天台、净土二十多年,著有《观经疏记》,除以智者大师的《观经疏》来弘传净土法门外,常呼信众为乡人,有问其故,曰:“我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即吾乡人也。”后于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胁而化,阇维舍利盈满,年六十二。
[宋]省常(959—1020),依天台宗第十六代祖师义通大师学习天台止观法门,后住杭州昭庆寺专修净土。大师曾结净行社,以宰相王旦为社首,前后入会有一百二十人,皆称净行弟子,另外还有八十位比丘、千余信众参加,从此江南念佛之风日盛。大师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宋禧四年,于寺中端坐念佛,厉声唱言“佛来了”,随之而化,后世尊为净土第七祖。
[宋]知礼(960—1028),天台宗第十七代祖师。唐末法难,天台教籍散逸,学者晦于正宗。后天台教典由高丽请回,大师于此时崛起,揭示山家正义,后学台教者多宗之,世称“四明尊者”,被尊为中国天台中兴之祖。于净土法门,大师提倡约心观佛之说,观弥陀依正之境,以显众生本具之心性。创设念佛施戒会,聚集僧俗一万人同修念佛,求生净土。宋代之后,善导大师著作不见于世,诸宗学人虽归净土,然理念多乏建树,知礼大师所著《观经疏妙宗钞》成一时之准。
[宋]遵式(964—1032),慈云忏主,母梦咽明珠而生。曾燃指普贤像前,誓传天台教法。尝行般舟三昧,忽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所患顿失。已而顶高寸许,声如洪钟,慧辩无碍。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立“晨朝十念法”,常聚僧俗结修净业会,并著《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往生净土忏愿仪》,世称百部忏主。后率众修念佛三昧。皇帝赐号曰“慈云”。临终讲《维摩经》毕,与众诀别,或叩其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晚坐脱,年六十九。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红光赫然。
[宋]仁岳(992—1064),敕赐净觉。入四明知礼大师门下十余年,研究天台教观。当时天台宗内有山家、山外之论争,净觉法师协助知礼大师,弘阐山家派之学说。后因不满知礼大师之说法,改投慈云忏主遵式大师门下,世称后山外、杂传派。悉心教化世人,推展净土教义。临终对门下弟子说:“我明日午时当去。”次日留偈而终。
[宋]神照本如,知礼大师的弟子,主持承天寺三十年,兼弘天台、净土,与丞相章得象等结白莲社念佛。圆寂之日,“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而去”。其弟子有严、处谦也求生净土。
[宋]有严,九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深悟天台一心三观和法华三昧之行,晚年躬作苦行,历二十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乡”。圆寂前于定中见天神告以净业成功,并梦见莲花、天乐,遂作《饯归净土诗》,跌坐而化。
[宋]处谦(1011—1075),大明圆顿之旨,宰相王安石等朝廷百官都赞叹其德行,四十年讲唱不倦,有门人三千多人。圆寂前,集中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门下弟子净梵、思照、宗利、择瑛等都以净土为归宿。
[宋]思照,曾刺血写《法华经》,筑小庵曰“德云”,刻三圣像,专修念佛三昧,每夜四更即起念佛。又于每月二十三率道俗系念,终其身三十年。一旦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请僧七日同念名号,结印坐化。
[宋]宗利,初修普贤忏,又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曾于定中神游净土,遂专修念佛,经历十年;广修净土道场,建无量佛阁。坐化之日,告弟子曰:“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
[宋]择瑛(1045—1099),知礼大师第四代法孙,学习天台教观,阅《十不二门论》《金刚錍论》,不寝者数月,全得天台妙旨。师深解净土法门,且常劝人勤修净业。著有《净土修证义》《往生净土十愿文》《辩横竖二出》《劝修净土颂》等。尝作《往生净土十愿文》曰:“愿我速见阿弥陀,愿我决定生安养。”于杭州祥符寺示寂;俄奋身凭几西向,诵《阿弥陀经》,卷终而逝。丛林晚课的《赞佛偈》,即为师所作。
[宋]宗晓(1151—1214),知礼大师第七代传人。编述了宋代净土宗的两部重要文献——《乐邦文类》五卷和《乐邦遗稿》二卷。《乐邦文类》卷三中以庐山慧远为始祖,唐朝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颐五位为继祖,这便是最早的净土宗六祖之说。
[宋]智圆,天台宗山外派,在杭州弘扬净土,常为人讲解《观经疏》,著有《无量义经疏》等。
[宋]志磐,山外派仁岳门下传人,撰《佛祖统纪》五十四卷,不仅对天台宗的传法世系作了详细的记述,在宗晓大师排名基础上还立了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宗七祖,内增承远、延寿,删去了宗颐。
[宋]道琛(1086—1153),行法华三昧,感普贤菩萨放光;建净土系念会,于每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万人。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大弘净土。临终,集众诵《观无量寿佛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满室。师曰:“佛来迎我。”即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品》,未卷而终。
[宋]子元(?—1166),俗姓茅,母夜梦一佛入门,次旦生元,因名“佛来”。投延祥寺出家,学习天台止观法门,定中闻鸦声大悟。后来栖心安养,自号“万事休”,逆顺境中,未尝动念。劝人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念佛五声,以证五戒,普结净缘。乃集大藏要言,编成《晨朝忏仪》,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期生安养。创立白莲忏堂,同修净业,依天台四土三观说法,开示净土修法。创建净土宗系的新教门,称“白莲宗”,即后来的白莲教。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皇帝下圣旨,请在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慈照宗主”。后预知时至,告诸徒曰:“我化缘已毕,时当行也。”合掌辞众而逝。火化后,得舍利无数。尝集《弥陀节要》行于世。
[元]性澄(1263—?),母梦日轮坠空而生,四岁辄拈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某年大旱,祷雨,雨立下。岁饥,民死无以敛,乃为掩其遗骸。至治元年,被元朝英宗皇帝诏入京师校正大藏,赐号“佛海大师”。后住杭州天竺寺。晚年笃志净业,修一心三观七昼夜,屡感瑞应。临终,众为称佛名,止之曰:“佛须自念,明晨当来一别。”黎明众集,端坐而化,年七十八。著《阿弥陀经句解》一部。
[元]蒙润(1275—1342),年十四出家白莲寺,依古原法师,曾礼伽蓝神,像皆仆,如答拜然。古原授以天台教理,应口成诵,即了大义。故苦学得疾,修观音忏七日而愈,而心倍明利。后主德藏寺,日讲《法华》。后退居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又出主下天竺,领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居三年,一日呼弟子等,示以止观安心之旨已,曰:“我生缘已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蒙润生平力修,昼夜无间,常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三昧、金光明、大悲、净土诸忏,以七七为期者,不可悉数。
[元]怀则(生卒不详),撰《净土境观要门》,以天台之理,明净土观法。
[元]云屋善住,曾居于吴都之报恩寺,闭关念佛,修净土行,著《安养传》。又工于诗,著《谷响集》,存诗777首,词13首。
[明]妙叶,元末明初出家,精进研习天台教理,专修念佛三昧,其著作有《念佛直指》,二百年后受到蕅益大师的极高评价。
[明]大佑(1334—1407),依敕为僧录司右善世,精通内外典籍,特谙天台、贤首教旨,又笃志净土,著有《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净土指归集》二卷,倡导净土法门
。承遵式、元照等说,倡导“唯心净土”“生即无生”,主张约心观佛,以显自性本具之弥陀。[明]东溟慧日(1291—1379),天台宗第二十五代祖师,专修弥陀忏而生净土。
[明]无碍普智(?—1408),天台宗第二十六代祖师,晚年专修净业,后端坐面西,念佛而逝。著《阿弥陀经注》一卷,流行于世。
[明]幽溪传灯(1554—1627),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师,著《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三观之旨,阐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讲时众闻天乐盈空,讲毕才停。又撰《阿弥陀经圆中钞》,以台宗教观注释大佑法师的《弥陀略解》。
[明]宏号梅芳(?—1727),杭州人,于绍兴(浙江绍兴)河桥之弥陀庵剃发,次习天台之教观,坐禅苦行,后在天台万年寺阅藏,因而失明,从此一心念佛。当实贤于梵天寺起念佛七期时,被招入社,期毕遂寂。
[民国]谛闲(1858—1932),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师。在杭州六通寺讲《法华经》,讲到《方便品》,忽入禅定,出定后辩才无碍。师一生弘扬佛法遍于南北,曾讲《念佛三昧宝王论》《普贤行愿品》,著《观经疏钞演义》等,以天台教义力弘净土法门。临终时,忽西向合掌,说:“佛来接引。”即索笔写偈:“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力。”写毕,安详含笑坐化。
[民国]兴慈(1881—1950),教演天台,行修净土,弘法四十余年,著有《二课合解》《金刚经易知疏》等。
[民国]倓虚(1875—1963),中年出家,随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修学,在兴办佛教教育、建设佛教道场方面有突出贡献。1925年,谛闲老和尚向倓虚传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一生以弘扬天台教观,劝人念佛,培育学僧为职责,著作有《念佛论》等。
[民国]宝静(1899—1940),为谛闲法嗣。曾宣讲《阿弥陀佛经》《弥陀要解》《弥陀疏钞》等,净土著述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阿弥陀佛要解亲闻记》等。对净土与天台的关系作了比较集中的阐发。
[民国]静权(1880—1960),一生讲经说法,劝赞净土,1957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所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义》至今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