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
发布时间:2024-07-20 02:14:07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名声,买东西只要是名牌,质量再差也愿意付很多钱;明星的话,“质量”再不好,只要跟你握个手、说句话、笑一笑,兴奋得马上要晕倒。这是未经观察、被愚痴蒙闭的一种表现,这些虚名有什么利益呢?卡让巴格西说过:“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有了名声之后,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从此对因果等不太重视,最后因为名声而毁坏了身心。因此,对那些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名声应该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普通人得到名声之后,很容易毁坏戒律和善根,对自己确实没有利益可言。
作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着帮助众生,整天都是搞世间八法、宣传自己的名声,那是值得惭愧的。因此,大家以后一方面尽量不要自我宣传,另一方面,名誉一旦受损时,也不要伤心难过,对别人生嗔恨心。世间上的名闻利养,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倘若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里,这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
再好的名声也是云烟--一切都会过去
很多人认为“名等于福”。的确,名是一种享受,得到鲜花、掌声,得到恭敬、礼赞,报刊杂志上刊登事迹,闪光灯聚集在身上,这是名人特有的享受。但是,名人要付出名人的代价,有道德还立得住,没有道德,福德损光了,他们日以继夜地为名声而奔波,为名声而劳累。但以佛教的理念来分析,所谓的名声,只不过是暂时让人自我陶醉的方法而已,真要破析的话,名声并无任何实质。我们作为修行人,搞名利是最不好的事情。而真正学佛的居士,也不要像不懂因果的人那样,拼命贪执世间八法。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我们有时候也是这样,比如说梦见了上师,上师讲了一些教言,自己非常高兴,刚醒来时还记得一点,但过一会儿就没有了。可能那个国王也是这样。)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们说:“你们谁能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过了两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国王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又把钻戒还给国王,扬长而去。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个老臣很了不起啊!)
从此之后,他牢牢记住这句箴言,在一生当中,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特别执著。无论光荣辉煌、耻辱失败、财富名利,眼前所出现的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所以,有了特别好的名声和众人恭敬时,他不会生傲慢心,因为这个会过去的;沦落到穷困潦倒时,他也不会痛苦绝望,这个也会过去的,人生只是一场梦而已。很多上师的窍诀都讲:所有的魔都是我执引生,而我执也由非理作意引发。正因为千千万万魔众归根结底就是我执在作怪,所以只要断除我执,或以空性见解来剖析,它们自然而然就会销声匿
迹。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广度众生呢?
有些人可能想:“有名声的话,可以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这方面还是起一点作用。”当然,若是符合实际的名声,对度化众生也有一些帮助。憨山大师说:“十年寒窗无人闻,一旦成名天下知。”经过十年的精进苦行,一旦成名以后,确实可以用佛法来度化众生。现在我们这里有零下20多度,算不算“十年寒窗”?有智慧、有德行的一些法师,在这个山谷里任何人也没听说过,可不可以叫“无人问”?但是再过五年十年,等他们精通了五部大论和显密教典,那时候就开始成名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众笑)
按我们现在的学习状况,有些人从智慧上来看,给成千上万的人讲经说法或做什么事情,应该是没有问题。但仅仅有智慧还不行,一个人需要德行,需要前世弘法利生的愿力,还有当时的因缘成熟等,如果因缘完全具足,这些人应该能利益众生。
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名声,买东西只要是名牌,质量再差也愿意付很多钱;明星的话, “质量”再不好,只要跟你握个手、说句话、笑一笑,兴奋得马上要晕倒。这是未经观察、被愚痴蒙闭的一种表现,这些虚名有什么利益呢?卡让巴格西说过:“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有了名声之后,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从此对因果等不太重视,最后因为名声而毁坏了身心。因此,对那些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名声应该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普通人得到名声之后,很容易毁坏戒律和善根,对自己确实没有利益可言。
有些人仍会想:“尽管名声对今生来世的意义不大,但可以让我特别快乐,听到别人的赞叹,我心里乐滋滋的,快乐的心情无法言表,所以我要追求名声。”
世人为了荣誉不辞辛苦,假如得到一点赞叹,就非常欢喜。比如别人说“你的功德不可思议,你是世界第一慈善家”“你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神变第一”,作为一个凡夫人,听到了这些当面吹捧,内心自然有一些得意。但以智慧来观察,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为什么呢?因为赞叹词是刹那性的,一会儿就销声匿迹、无踪无影了,所以从时间上看,贪著它并没有意义。同时赞叹声是无情法,没有想赞叹你的心,它与水声风声没有区别,犹如空谷声一般,只是耳根的影象而已。别人说你很了不起,乍听之下可能有点高兴,暗想“我真的很了不起吗?”但用第二个念头来分析,刚才的话犹如空谷声一样,没有什么可欢喜的。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是平息世间八法中平息名声的教言,这方面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观察方法。胜义谛的观察方法,在本论第九品中会讲。这里是讲以世俗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不应该特别执著名声。正如刚才所讲,既然赞叹的声音无心,你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世间上有很多名人,一生中受过无数赞叹,接受过无数鲜花哈达,但他们离开人间时,还不是赤裸裸地随业力而奔赴后世吗?现在的这些名人,名声比一些高僧大德大多了。以前的高僧大德,像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他们的智慧,再多人聚在一起也比不上,但听说过他们名字的人,当时可能也没有一百万。而现在那些名人歌星,全世界的人对他崇拜赞叹,但即使有这么响亮的名声,死时也是空手而去。
有些人说:“名声虽然不应该欢喜,但别人赞叹我,我心里非常快乐,它成了我欢喜的因,所以我喜欢名声。”那这样的话,你干脆录一句赞叹自己的话语,天天在耳边放好了。噶当派的很多格西,常用空谷声来比喻赞叹声,尤其是博朵瓦格西,一听到赞叹就很不高兴,他说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自我陶醉,自我陶醉之后,逐渐就会造作恶业。因此,别人的赞叹并不值得自己欢喜。若谓:“他人赞叹我的话,他们也会非常快乐,我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众生快乐,我愿意接受这种赞叹。”这种说法也很颠倒。别人欢喜不一定非要赞叹你,赞叹你的敌人或者赞叹大自然,如大海、蓝天、白云,这都是可以的。你的发心若真是为了别人快乐,那他们赞叹其他东西的诗词你听到后,也应该感到特别高兴。但事实并非如此,别人赞叹你,你就喜形于色,讥毁你,你马上怒目相向,产生不乐意的情绪,这怎么是为了别人快乐呢?
再者,你和别人是两个相续,按照佛经的观点,每个众生的相续各自不同。别人的快乐,只属于他一个人,你相续中一分也得不到。《量理宝藏论》在第一品中说,自己面前显现的,唯一是自己的对境,而不是他人的对境,将分开的东西执为一体不合理。例如一个人叫天授,一个人叫慈氏,慈氏的心中极为快乐,天授能得到多少呢?除了自己去随喜以外,丝毫也得不到,相续完全不同之故。既然如此,你喜欢赞叹并不是为了别人快乐,而是认为自己得到了一种认可,对称誉生起实执心,其实这都是分别念在作怪。因此,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妄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离此大妄念,汝恒得涅槃。”
因此,大家拥有名声时,不要过于贪执傲慢,失去时也不要过于痛苦悲伤,应以平淡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假如你有一些胜义的境界,经常安住其中,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如果没有尝到这样的美味,却用一些虚假的东西来充实生活,能不能真正为今生来世带来快乐?这要打一个问号。
很多人不顾来世,用各种手段来装饰自己。如藏地有些人为了买宝珠打扮,通过杀牦牛来赚钱;汉地有些人搞不正当的生意,将谋取的利益来打扮自己。这都是一种愚痴之举。身体本来不净,再造作也没什么美观可言。现在人的生活跟古代完全不相同。古人对饮食非常讲究,食物一般都没有毒素。而现在科学比较发达,没有因果正见的人为了挣钱,在食品中加入各种化学物,对人们身心的危害非常大。甚至在化妆品里面,也含有各种有害成分,一两天内可能起点作用,让自己看起来比较年轻,价钱也随之水涨船高,但实际上人老了以后,再怎么打扮也不管用。我们藏地有种说法:“命中注定的事变不了,老年人脸上的皱纹平不了。” 现在的很多营养品,我都不敢吃,说明书上写得虽好,好像吃了以后,马上能获得长寿持明的果位,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也去了一些工厂,看后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厂长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好,产品是药是毒也很难说。所以,在某些问题上,大家应该用智慧来观察。
如果毫无意义地为了虚名而倾家荡产,为了好听的称号而失去生命,这样单单的名声有什么用呢?人死的时候,美名又能令谁快乐?
有些人为了获得名声,情愿舍弃一切财产。原来有人为了得一个“名誉会长”的头衔,竟然花了三十二万。其实,“名誉会长”什么权力都没有,光是为了一个虚名,就花了这么多钱,实在是不值得,若用三十二万为众生作一点利益,那该多好啊!还有些人为了名声,宁可失去最珍贵的生命,假如得不到认可,或者名声一落千丈,受不了就干脆自杀。
若用智慧来观察,名声只不过是一些词句,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意义。其实,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应该区分开,生活是什么?就是吃穿住行。生活的意义,则是活在世界上的价值,若能对众生、对社会起一点作用,那你活着就有了意义。
昨前天我给一些大学生开示时说:“你们读书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生活取得实义?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如果仅仅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个好对象,过一个美好的生活,有一个温馨的家庭,那你就错了。这不说我们人类,牦牛也有这方面的需求。虽然它不会说‘我要有个温馨的家庭’,但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这里有头黑牦牛,每天晚上都会找特别热乎的地方去睡。所以,跟牦牛比起来,人若只是为了睡觉、吃饭、快乐,活着也不是非常崇高。如果读完书以后,希望为众生做一些好事,现在就发下这种愿,以后一定会实现的。你们作为在家居士,学佛不是为了今生来世的快乐,对凡夫人来讲也有点困难,但自己获得快乐时,一定要想到利益众生,这样的生活才有实义。”
有些人有了名声就愿意活着,倘若得不到,认为还不如死了好。藏族有种民间说法是:“懦夫活一百年,不如英雄活一年。”我家乡有些愚笨的老乡也有这种概念,觉得名声如果受损害,还不如早一点死去,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一定要和敌人作战到底,没有获得胜利之前,活在世界上也没有意义。这种对名声特别执著的人,仅仅为了一个虚名,也宁愿舍弃宝贵的生命。
其实名声只是一种名称,若没有起到名称的作用,名声再响也没有用。比如说有人叫你“大法师”,但自己从来不会讲经说法,那这种名称也没有意义。或者有人叫你是“大智者”、“大人物”,加上一堆美好的言词,如果自己没有这种功德,这些也只是虚词而已。就算能让你暂时陶醉一会儿,但死时,这些美名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上有许多明星、歌星、英雄,他们死了以后,身体已经被火化,肯定带不走名声,心随业力而漂泊,即生中非常有名,有成千上万的拥护者,来世却可能沦落为街头乞丐。看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人生相当无常,尤其前世今生的悬殊非常大,有些人前世一贫如洗,但今生富可敌国,而有些人前世腰缠万贯,后世却穷困潦倒。所以,心完全随业力而转,无法自主地带走名声。
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并不值得我们为此而伤心哭泣
作为一个修行人,特别执著名声的确没有意义。不学佛的世间人整天争名夺利也情有可原,但我们学习大乘佛法这么长时间,如果还是为了名声而蝇营狗苟,没有为众生做任何事情,那学佛就白学了!
寂天菩萨用了一个孩童的比喻,说明世间人名声遭损时非常痛苦,但在智者的眼中,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比喻是怎么讲的呢?譬如孩童在玩耍时,用沙子堆成一些房屋,他们执为真正的房屋,如果沙屋倒塌了,孩童就会伤心哭泣。以前我在《泰国游记》中,也用过这个教证。当时我去泰国的一个海边,正好有一群孩子在沙滩上玩,我坐在那里看大海,过了一会儿,他们有点好奇,就放下恐惧,陆陆续续回来了,继续他们的玩耍。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们顶着烈日,兴高采烈地堆沙屋、挖沙洞,叽叽喳喳不知在说什么,突然他们的沙屋遭到了破坏,一群孩子特别伤心地哭着,另一群则非常高兴,他们之间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见到这种场面,我自然想起了这个颂词,寂天菩萨当年可能也见过孩童在海边的这些游戏吧!在我们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可是在小孩的心目中,美好的家园已经被毁,一切都彻底完蛋了,所以一直在伤心地哭。由于他们每天都在海边玩,皮肤晒得特别黑,黑黑的脸上掉下的泪珠非常明亮,我觉得特别好看。后来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我们牧区的小孩没有海边的细沙,就在山上用土堆做成一些房子——“这是你家、这是我家,这是我家的仓库、这是你家的牛圈”,然后用红石头、小石头、白石头开始放“牦牛”。当时我比较调皮,总把别人好的“牦牛(石头)”偷过来,其他小孩就开始放声大哭:“哇!我们的牦牛被人偷了。”然后就扭在一起打架……。在海边,我眼前一幕一幕浮现出自己的孩童时代。实际上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只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小孩,玩的都是飞机轿车,而我们那时候的玩具,全部是牛粪、石头、木块。
孩童的这些执著,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在圣者眼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人参加选举,自己不幸落选;有些人在宣传过程中,遭人恶意毁谤,事业无法展开;有些人在佛教的团体中,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使其名誉受损;甚至有些公司,被揭露出一些劣迹,直接影响到生意,间接也使工人的工资减少……。人们遇到这些时,往往痛苦不已,绞尽脑汁去重建“沙屋”,希望通过各种宣传,令集体的名声或个人的荣誉得以恢复,且越来越高。实际上,在诸佛菩萨和有境界的修行人看来,这些名声全部是虚假的,跟小孩游戏一样没有意义。
在世间八法[1]中,就包括了对名声的执著,这是一般人很难舍掉的。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说:“世间上的人,要么贪执财物很厉害,要么贪执名声很厉害。我现在已经到了晚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我,该有的名声都有了,我一点也不希求这些,所以我修行不是为了世间八法。”有时候上师也给我们作这方面的开示,在座的老道友应该记得吧。
作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着帮助众生,整天都是搞世间八法、宣传自己的名声,那是值得惭愧的。因此,大家以后一方面尽量不要自我宣传,另一方面,名誉一旦受损时,也不要伤心难过,对别人生嗔恨心。世间上的名闻利养,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倘若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里,这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
这些教言还是很有启发性,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也可以借鉴。现在有些人说得很高,什么“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是大乘根基”,但是行为上、心理上,不要说大乘佛教,连善良高尚的美德都不具足。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学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先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后再谈大乘的六度万行也不迟。
编辑节录自 入菩萨行论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