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一进寺门首先看到弥勒菩萨,那是教你什么资格才能入佛门

发布时间:2024-04-29 02:11:31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一进寺门首先看到弥勒菩萨,那是教你什么资格才能入佛门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我刚才讲这个最重要,因为这就是我们现在念念期望的。我们学佛目的何在?就在此地。可是你要发真心,要真实心,要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一。诸位要晓得,这是诸佛如来的本愿,你要发这个心、发这个愿了,你就是十方一切诸佛的同志,同心同德,那个感应就特别的显著。我们平常有没有发?是有发,可是发的就是古人所谓的露水道心。心是发了,像露水以上,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这个没用处的。虽然说没有用,也算很难得了,为什么?我们看许许多多众生,他在一生当中连这个念头从来没起一次,你还起了几次,也就不容易了。但是起了几次,不能够相续不断,那你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要想成就,要念念相续,不能中断,念念要有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救度一切众生必须要能够舍己为人。还有一桩事情,真正学佛的人要记住,你要想学佛,想学佛第一个条件,不能恼害众生,这是大家要晓得的,戒经上讲的,不能恼害众生。什么叫恼?叫他生烦恼。你要叫别人生烦恼,你就不是菩萨,你就没有慈悲心。所以菩萨在一切处所不能叫众生生烦恼。如果那个人看到我就生气,怎么办?我一看到他来,我赶快躲掉,他就欢喜了,他不生烦恼,这是行菩萨道。四悉檀里面第一个,叫世界悉檀,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所以昨天几个外国人来的时候,我给他讲一点我们佛门表法的意思,因为他们误会,认为我们佛教是低级的宗教,多神教。他们的神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神,佛教里头不知道有多少,多神教、泛神教,在宗教里属低级宗教,他们是自以为他们是高级宗教。所以我昨天特别跟他解释,我们佛门里没有神,我们只有佛只有菩萨,而佛菩萨是表法的。所以你看中国的寺庙,你一进寺庙门,你面对面第一眼看到的,弥勒菩萨。那就教你什么资格才能入佛门?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满面笑容对他,肚皮要大,什么都能包容,你才有资格入佛门。你如果没有大肚量,不能常常跟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没有资格入佛门。它代表这个意思,自己要懂得。纵然是冤家对头,生生世世的冤敌,我今生要成佛,今生要学佛,所有一切怨结到今天一刀两断,都要把它化解掉。他对我有冤仇可以,他是凡夫,他迷惑颠倒,我已经觉悟了,我不再以他为冤家对头了,我自己在心内化开,这是你自己成就,这个才真正发菩提心。

这个地方三句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是是欲修无上菩提,这就是「无上佛道誓愿成」;『欲出离三界』,那就是当中两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是真正发这样的大心大愿,要想做到的话,下面这个是给你讲的三种增上缘。第一个是要皈依三宝,这是讲至心皈依,至心是一心。以本经的教义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举止动作,乃至於起心动念,与经典所讲的理论事项相违背的就是错误的,从错误回过头来,依照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来修行,这叫做皈依。修正自己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这个叫皈依。所以皈依就是修行。

第二要供养,要尽心尽力的供养,『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为什么要修供养?前面讲了,我至心皈依,我修行就好了,何必要修供养?诸位要晓得,如果你至心皈依,只能自度,不能度他。你前面发的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广修供养。因为广修供养,所以佛法才能光大,才能够推广,才能够令人尊敬。今天在美国,我们看到基督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势力?就是他们基督徒他肯修供养,别的事情他很节省,不肯拿钱,教堂里面需要用钱,他很乐意的捐献,教会有钱它才能够发展教化的功能。我们佛教没有钱,没有力量来推展。大家晓得佛教这么好,佛教为什么不能发扬光大?跟诸位说,在今天来讲的话,如果要想佛教发扬光大,实在是太容易的事情。因为佛教的内容是任何宗教所不及的,佛教的教义,除非他没有接触到,接触到了,没有不爱好、没有不欢喜的,怎么会不能发扬光大?就是财力不足。如果真有财力的话,人不必要多,三五个、十来个人就行,真正有这个财力,尤其在美国这个自由世界,太容易了,我们自己国家还有困难,我们马上建立一个电视广播台,向全世界广播,一天讲经说法这个电视就播出去了,每个人家里打开电视他就能够学。有这个本钱,请一些真正有才华的好的翻译,翻译成各种不同的语文,向全世界广播,佛教不用二、三年就兴盛起来了,实在不难,难的就是没有钱。广修供养,经上一再在提,不肯修供养,佛法就没有法子。要想帮助佛弘法利生,帮助佛救度一切众生,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成就佛法的教化的责任。所以供养非常非常重要。

第三,这就是结果,『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所愿就是前面三种愿,度众生的愿、修无上道的愿、出离三界的愿,都能很快成就,这当中没有障碍。在目前我们讲的广修供养,大家都是皱眉头,没有钱,我们看著没法子。可是没有钱,现在叫你发心来研究讲经,这个你可以做得到。钱,跟诸位说,不难,因缘要是一到,钱就跟海水一样有太多太多!没有人就无可奈何,人是第一,古人说的话不错,「有人则有土,有土就有财」,人是第一。今天佛教没有人才,真正有些人才还统统聚集在此地,全世界那个护法的人他都愿意到这来出钱,都愿意出力。现在他们有钱有力,找不到地方,没有人做这个事情,所以人是第一。诸位自己一定要珍重,不要看轻了自己,当然也不可以高估自己,傲慢是错误的,不能够有自卑感。一定要发心,要知道,真正发心必有三宝护持,有三宝加持,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我自己亲身的经验,李老师当年办的讲经一个小班,二十多个人,个个成就。苦难大家都得要受,要熬个几年,至少要熬三年。可是三年当中恒心毅力决定不能退转,要保持住。譬如你自己发心学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绝对要守住这个原则。没有人听,找一个人来听,朋友当中找一个人,打电话找一、二个人来听,要这样才行。要定一个时间,一个星期一次,不是这样不能成功。我在台中十年,一个星期讲一次也是一定的。我哪些人听?跟诸位说,六个人听,我一个人讲,六个人听。我们七个人一个小班,周家麟、徐醒民都是我这个班上的,我们七个人一个小班。每一个星期聚会一次,讲完了以后互相的批评,互相来讨论,这样才有进步。讨论的时候不要客气,不要谦虚,不必说好听的话。譬如我们同样来学的一部经,你讲《了凡四训》,你讲的时候,我要是讲的话我怎么讲法的,各人可以提出各人自己的见解、讲法,大家互相做参考。每一个人讲法都有他的长处,听众根性不一样,有的人讲法能接引初机,接引初学的,有的人那个讲法可以让专家学者听了也动心的,个个不一样。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讲法不一样。十个人同样学这个,就十种不同的讲法,但是彼此都可以互相来做为参考,相辅相成。能够真正的融会贯通,将来自己在弘扬这个经的时候,任何场合当中能够得心应手,因为听众当中有程度高的、有初学的,甚至有今天头一次来的,你要叫他听了之后他下一次还想来,这个才成功;他听一半掉头而去,以后永远不来了,你就失败了。所以佛门道场里这种情形非常非常的普遍。这是大家要发心。

我们今天真正的供养是什么?修法供养。一面自己修行,一面自己练习讲经,这就是供养十方一切如来,供养三宝,供养一切众生。真发这个心,我们就等待佛菩萨给我们送钱来,我们自己没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佛菩萨的,不是我们的,我们等佛菩萨送钱来,送道场来。行不行?我告诉诸位,我很相信,到时候佛菩萨一定送来。谁跟我说的?我的老师章嘉大师给我讲的。我很相信,只要自己有了成就,机缘成熟,就送来了。我在台北那个道场,送来的,送了好多次我推都推不掉。如果我们人要是多了,有十个、八个了,那佛菩萨一定送大道场来,因为小的我们不够用。如果诸位能够对外国语文都能够精通,将来翻译的,那佛菩萨一定要送一个大规模的、世界一流的电视广播台给我们,会送来的。所以自己现在一定要好好的努力,要认真的修学,这个事情我们不必求,众生太苦了,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肯把这个身体借给佛菩萨用,佛菩萨何乐而不为之?

再看下面经文: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这一段经文,总而言之一句话,那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无论你想求什么,无论你发什么愿,没有不成就的。这个事也是我当年刚刚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给我讲的,跟这个经的意思一样的。他给我说的时候,他加了一个附带的说明,也就是注解,当你求不到的时候,「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可是你求的时候不应,这是什么原因?大师给我讲,这是你自己有业障障住了,不是佛菩萨不应,是你自己有障碍他没法子。所以必须要还要加一条,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之后,感应一定现前。那这个业障怎么个忏除法?我就请教他老人家怎么个忏除法,这很重要,是不是像一般佛教里头拜个梁皇忏、拜个水忏?大师告诉我,不是这样的。他给我讲,真正忏悔是后不再做。晓得自己这个事情做错了,不如法的,不合理的、不如法的,你自己觉得这个事情做错了,从今以后改过自新、后不再造,这叫做真正的忏悔。所以它不重形式。持戒也是如此,不重形式上的受戒。这是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著重在什么?著重在自己明了戒律的意义。事项,自己能做一条就持一条,能做两条就持两条,那个形式上受戒无关紧要,受了以后做不到还不如不受。所以老人在最初给我讲的这个佛法的原理原则,我们非常容易接受,合情合理合法,说得你不能不服,不能不接受。

地藏经 (第二十八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2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