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1

发布时间:2024-10-10 02:11:1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叁、正释经义

初 通 序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如是我闻”,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世尊将般涅槃,阿难悲不能胜,阿泥楼陀教之曰:徒悲何益,应前向佛,请问四事:其一即“一切经首,当置何字?”佛即答曰: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即上述之“六成就”)。其中“我”字,即阿难。“如是我闻”,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于释尊者也。此正可破当时之疑。因阿难结集经文时,大众生起三疑:一疑佛重生;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故阿难曰:“如是我闻”则群疑顿释。

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难方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如此,则卅年前佛所说经,阿难何能皆曰我闻。此有三解:①辗转闻。②佛重说。③阿难自通。

①辗转闻:《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

②佛重说:《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中第三乃“所未闻经,请佛重说”,佛许之。

③阿难自通:《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

“如是”者,信成就也。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华严经》说,信为手。如人有手,至珍宝处,随意採取;若人无手,空无所获。可见,信者乃入法之初门,舍此莫由。又为摄法之上首,故云:“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又“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体,即实相之理体。实相妙理,古今不变,故曰如。如理而说,故曰是。今依本经,蕅益大师曰:“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盖实相妙理,只是当前一念心之自性。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湛然常住,故名曰如。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所生是实相土,咸为实相正印之所印。故大师曰:“决定无非,曰是。”

“我闻”者,闻成就也。阿难结集法藏时,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我者自我,闻者亲闻,以告大众,实可证信。

圣人无我,而阿难仍自称为我者,不坏假名故。实相无相,故非同于凡夫之有我,实相无不相,故非同于二乘之无我。阿难随顺世间,假名为我,无乖于第一义谛。又《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

“闻”者,耳根发耳识,今不云耳闻,而言我闻,盖以我字统收诸根识等,以总代别,以我代耳,故曰我闻。以上“如是”表信顺,“我闻”表师承,我之所闻,皆世尊金口所宣,传承有自,决非他说,或为臆造

。以之证信。

“一时”者,时成就也。盖时无实法,长短随心。延促同时,三祇一念。如《疏钞》曰:“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刹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刹那,闻一字时,于余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又《佛地论》云:“说听究竟,总言一时。”是故经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师及弟子,机应和合,说听事毕,即名一时。又经中不举年月者,各地历法不同。又世界时分不一,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间五十年。且现代科学证明,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之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之二万万年;且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则时间随物体运动速度而变异,本非定量。故经中祇言“一时”最切实际。

“佛”者,主成就也。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故名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为主故。

“佛”者,梵语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译为华言,则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三觉俱圆,众圣中尊,故称为佛。又云智者,智即觉之义。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即觉满之义。在本经中,此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也。王舍城古有二说,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旧城),一曰寒林城(新城),两说不一。今据《智度论》中曰:“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旧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今正佛所住处,明知上第城也。”此说可证,佛说此经是在旧城。《慈恩传》云:“王舍旧城,处摩揭陀国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其城又生好香茅,故举为称。”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应是上茅。”(宗家即善导大师。)望西师意,亦谓经中之王舍城,即上茅旧城。此说可信,故不引异说。

《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显此法门最胜义。”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故在此城说经,以表此经之最胜。又《大宝积经论》云:“问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非余城廓?答曰: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此法门亦复如是,法王住处。释成此义故,说住王舍城。”

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净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居止此山,故名为鹫。”又“此山顶似鹫头,又名鹫头山。”《西域记》誌此山曰:“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棲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智度论》曰:“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①此山精舍,近城而难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难上故杂人不来。故多住此不在余处。②是耆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主故多住。③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④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恭敬供养处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⑤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法华论》云:“耆阇崛山胜余诸山。佛在于此说,显此法最胜。”故本经即在此山说。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本品独标比丘众及菩萨众,第二品末广标余三众弟子,及诸天众:“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经末则云:“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可见说经时,会中有诸大菩萨、声闻、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直至诸天梵众、天龙八部,咸来听法,此乃六成就中之众成就。会中,有菩萨、声闻、诸天人等与此界四众弟子二万人同闻,非是阿难独闻。是可证信。

“与大比丘”。与者,共同之义。表佛与大众共在会中。“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故不翻。三义者:㈠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谓,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经营,无所贮积。万缘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养身。乞法者,参师访道,露宿风餐,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养心。㈡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见思惑(指见惑与思惑)尽,超出三界。⑶怖魔。如《涅槃》说:“魔性姤(据《中华大字典》,”“姤”有八义,今取其一,“姤”者恶也。)弊,忌他胜己,见彼胜己,故怀恐怖。又惧其人,多化众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虚,),故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声传欲界六天,魔闻心怖。

“大”者,梵语为摩诃。具有三义:谓大、多、胜。大者,《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净影》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多者,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胜者,胜过余学,超于九十六种外道之上。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㈠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㈡得无学果位。㈢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以上三义,故名曰“大”。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迴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

“万二千人俱”标比丘之人数。日《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上说甚是,会众之盛,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又“俱”者共集之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又“一切”普也。“一切大圣”,赞叹之辞。《嘉祥疏》:“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综上可见,或从德而言,契于空理,会合正道曰圣;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唯迴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或大权示现者,方名大圣。

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故名曰“神”。无壅曰“通”。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故知“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达”者,嘉祥曰:“达者言证,证六通三明等是也。”阿难当时,虽未得漏尽,但以当机,应须並列。又净影释曰: 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未得无学果位),而成无上胜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毕竟(彻底了解),亦名已达。“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阿梨耶,译为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乃阿罗汉之尊称。净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姓。译为华文是“了本际”、“知本际”,或作“已知”、“无知”(无知之义,非无所知,是知无之义)。净影曰:“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名为本际。于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憍陈如于世尊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时,首先悟道。《法华文句》曰:“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中,佛称之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今经首列尊名,正表能闻受此经法者,皆是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曰:“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尊者舍利弗”。梵语舍利,译为鶖鹭。梵语弗,译为子,故曰鶖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鶖鹭,乃名鶖子,谓是鶖鹭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净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时,能令母得妙辩,胜于乃舅俱絺罗(后亦证阿罗汉)。八岁登座,十六出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本经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仅次憍陈如。

“尊者大目犍连”即《阿弥陀经》中摩诃目犍连。摩诃即是大义。目犍连是姓,译为㈠赞诵;㈡采菽;㈢莱菔根等。其族出家人多,故于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连)以揀别之。其名为拘律陀,父为相国,从拘律陀树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于佛弟子,神通第一。《智度论》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广。例如举一城释种,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动,及降服毒龙等等。难以具述。

“尊者迦叶”。迦叶姓也。此译为龟或饮光。名毕波罗,亦树名,因父母祷于该树神而生,故用以为名。尊者乃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修头陀大行,为大人所识,故名为大迦叶,以别于同时之三迦叶:㈠十力迦叶;㈡童子迦叶;㈢童女迦叶等。

又迦叶译为龟,《法华文句》云:“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以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又云饮光。因于毘婆尸佛时,为冶金师。与一贫女,共以黄金,庄严佛像。自尔以来,九十一劫,身如黄金,光色晃耀,掩蔽余色,故名饮光(饮指吞,光吞诸色,即饮光义。)。

尊者,头陀行第一。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十二行者:㈠住阿蘭若(寂静处);㈡常行乞食;㈢次第乞;㈣日中一食;㈤节量食;㈥过中(午时)

不饮浆;㈦著粪扫衣;㈧但三衣;㈨塚间坐;㈩树下宿;(11)露地坐;(12)但坐不卧。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衰,劝命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乃深赞云:“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

尤应深省者,大迦叶尊者,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云:“梵王至灵山,以金色缽罗华献佛,拾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此即世传之拈华公案。世尊传心于迦叶,为禅宗初祖,迦叶再传于阿难,为二祖。今上首中,标举大迦叶,正表禅净不二之深意。

“尊者阿难等”。唐宋译作阿难陀,略称阿难。译曰庆喜、欢喜。又云无染。乃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于佛成道日。净饭王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更增欢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又尊者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故以为名。又尊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故名无染。佛寿五十五岁时,阿难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涅槃》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曰,多闻第一。

“等”者,魏译中列三十一人,今会本仅列举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难等,以概其余。

“而为上首”今称首座为上首。大众一座之上位,称为上首。各经中上首人数不同。例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于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泥律陀等四人等为上首。今经则憍陈如五人等为上首,是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大尊者中之上首。

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句,本为菩萨叹德。如《密迹金刚力士经》云:“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俱,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今此经中以赞叹菩萨功德之语,以赞声闻。正表此等常随圣众,本法身大士,隐本垂迹,或他方圣众,助佛宏化,为影响众。“一切大圣”,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神通已达”者,示权迹。游戏神通来此土故。故知所列之声闻众,皆是大权示现,助我世尊,开显净土法门也。

综上五圣,了本际,谓了知其久远之本际,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弥陀之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深广无涯。目连之神通第一,显游戏神通之誓愿。大饮光,显弥陀殊胜光明,无不照见,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庆喜表闻名欢喜,

悉得度脱。又迦叶是宗门初祖,阿难为二祖,阿若憍陈如表当人之本际,舍利弗表众生本具之智慧,目连即众生本有之神通,饮光表灵光独耀,迴脱根尘,庆喜表庆快平生,心心相继。故知一部大经,正是付法传心;一句名号,直显本来面目。于此荐得,始称带角之虎。但当蓦直念去,便是无上深禅。无论定持散念,决定功不唐捐。

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正如《佛地论第二》云:“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诸经多是先声闻,而后菩萨。

“又有普贤菩萨”。菩萨乃梵语之略存。具足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译为大,“菩提”译为道,“质帝”译为心,“萨”译为众生或有情。合之则应为大道心众生。简称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又觉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众生,利生为急,广度群生同登大觉,故谓觉有情。菩萨二字则是最略者也。

云何为大道心众生?以具四种大故。四种者《清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此亦含摄《法华》之六大:㈠信大法;㈡解大义;㈢发大心;㈣趋大果;㈤修大行;㈥证大道。以具上述诸“大”故,名为大道心众生。

“普贤”亦名遍吉,《清凉疏》谓普贤有三:㈠位前(但发普贤心);㈡位中(等觉菩萨);㈢位后普贤(得果不舍因行,谓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窮曰普,不舍因地曰贤”。此即位后之普贤,是为如来之化现也。至于《会疏》云:“体遍法界,故曰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是为位中普贤,乃等觉菩萨也。《会疏》又云:“能导御一切,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故于此经是为上首。”又《探玄记》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文殊乃释迦如来之二胁士,侍佛左右,乃释尊会中上首,在华严会上,亦是上首。又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之长子。《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可见普贤正是如来法身之所流现,化作等觉大士,襄赞释尊,演唱圣教。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即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又金刚智之《五秘萨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黎。”本经《德遵普贤第二品》中,复有“为教菩萨,作阿阇黎”之文。今此经中,普贤大士,列最上首,正显密净不二,故先师夏老云:“净土即是密教显说。”(藏密红教祖师莲花生大士,即阿弥陀佛之化身佛,故红教尊崇弥陀,劝生极乐,远盛于其它教派。密净不二之旨,于本解中,暂不详论。)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如《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又“妙德”者,《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会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妙吉祥者,《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文殊于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本为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故知文殊大士乃过现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现会中,大智独尊。表此法门,惟大智方能信入。又妙德者,了了见佛性故,今邻普贤位列上首,正表禅净不二之旨。

“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弥勒,此云慈氏,菩萨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具足则为慈无能胜。《弥陀疏钞》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经》云: 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 又《悲华经》云: 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 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 大士位居补处,现在兜率内院。四千年后(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之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胜。三会龙华,度生无量。

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远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又《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如是两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可劝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是故此经,列为上首。次列弥勒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见弥勒大士正是襄赞释尊同宏净宗妙法也。又本经中第卅二品下弥勒当机。第四十六品,佛咐嘱弥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弥勒承佛咐嘱,宏持是经,是故大士,不但当来龙华会上,必说此经。直是尽未来际,亦必常说不绝。

“贤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贤劫。《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时有大劫,名曰贤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据《佛祖统记》,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孙佛,次为拘那含牟尼佛,三为迦叶佛,四即为今之释迦牟尼佛,此后有弥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继出世。今此会中,弥勒与其他贤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来集会,听佛说法,故知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皆必同宣此經。(另说,贤劫共一千零五佛,弥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见,故不详录。)

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