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索达吉堪布:修学弘扬佛法的方法(组图)

发布时间:2024-07-12 02:10:30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索达吉堪布:修学弘扬佛法的方法(组图)

能与对佛教很有贡献的明慧法师,佛学院的各位出家师父,居士菩萨们,集聚在梅州千佛塔寺,共享佛法的甘露美味,我个人而言非常高兴!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佛教徒应怎样修学、弘扬佛法,这从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团结和合、弘法利生四个方面来讲。

一、清净戒律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必须要有一个戒律的所依。故佛临入涅槃时说:“我在世以佛为师,我入涅槃,波罗提木叉者,是汝等大师。”《法苑珠林》中云:“又智度论云:若人欲求最大善利,应当持戒。戒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住,戒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所以,若没有戒律,世间最胜功德和出世间四圣果——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就无法现前。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遇到佛法、行持善法非常不容易,在有这么好的机缘时,一定要受持戒律。如果自己各方面的因缘具足,就应受持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的戒律,其功德非常广大。《大宝积经》中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假设有人以七宝装满恒河沙数世界,供养一切如来,当然功德无量无边,但这也没有一个人受持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本缘经》中亦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在座的大多是出家人,在种种眼花缭乱的外境纷纷呈现的末法时代,我们能有出家的因缘,能获得佛陀的戒律,就应如护眼目般护持,这是非常有福报的。

其实,出家僧众对人类社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影尘回忆录》里面讲:倓虚大师遇到一位钟表经理,这个人说:出家人不干活、不生产,整天在寺院里消耗,对社会是一种负担。大师以他熟悉的钟表比喻说:就像钟表的轴承非常重要一样,和尚是“世界的大轴”!虽然出家人不动,但他们为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造

福、祈福,让人们行持善法,贡献非常大。最后这个人哑口无言。

所以,虽然出家人不一定像农民、工人、商人一样,在社会上从事生产、流通,但实际上,却在改善整个人类社会乃至一切众生的心理和精神。当然,出家僧众也应以戒为师,若具有净戒和闻思修行的功德,就可以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作为在家居士,也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佛陀在《等持王经》中讲得很清楚[1]:在正法时代,于千百万劫中,以七宝、花盖、花鬘等供品供养诸佛,其功德无量无边;但末法时代,哪怕一天守一分戒律,其功德也远远超过前者。因为人的根机不同,大家不一定有出家的缘分,像大比丘和比丘尼一样,看破今世、放下一切,在寂静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一生;但作为修行人,至少也要受持居士五戒中的一两分戒律,其功德也相当大。

我们都知道,在《大悲妙法白莲经》(即汉文《悲华经》)中说[2]:在千佛教法下受持戒律的在家人和出家人,因种种原因破戒,但因受戒的原因,即使堕入恶趣,在贤劫千佛最后一佛——胜解佛的教法中,一定会获得解脱。所以,从长远利益来讲,受持戒律相当重要。从暂时来讲,没有清净的戒律,连获得人天善趣的果位都相当困难;就像没有盆子,也不可能有盆子里的水一样。所以,戒律相当重要,大家应护戒如眼。

二、闻思修行

光受持戒律还不够,佛经里面讲,在有了戒律之后,还应闻思修行,因为这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被人们共称为第二大佛陀的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过:“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也就是说,佛陀妙法最根本的是教法和证法,教法唯一通过讲经说法来弘扬,证法唯一通过修行来获取。如果一个佛教的道场,没有讲经说法和修行,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象。所以,闻思修行非常重要!

单就闻法而言,也特别重要。《华严经》中云:“一切佛法以何为本?不离闻法为本。”意谓:一切佛法的根本实际上不离开闻法。而闻法的功德也很大,《正法念处经》中云:“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为什么离开了闻法,没有一法能调伏心呢?因为要调伏心,首先要听受佛法。在座的各位应该清楚,许多人都因不听佛法,导致不懂佛法,对佛教没有正信,甚至产生各种误解和非理作意。

现在汉地金碧辉煌的道场特别多,作为道场应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对出家僧侣开办佛学讲座,安排法师讲经说法,因为讲经说法是佛教最根本的事业。僧侣们也应持之以恒地听闻佛法,不能今天在一位法师前听一两堂课,明后天就走了。这种不稳定的行为,不要说修学佛法,连做一名企业员工也无法胜任。因此,出家僧众一定要长期闻法。

第二,要让在家居士听闻佛法,因为没有听闻佛法,就不可能懂得佛教的真正意义。现在一个大城市有几百万人,皈依佛教的可能有几万、几十万,这么多人当中不知有没有真正懂得佛教教义的?如果对教理一点一滴也没有领悟,表面上看来是一位修行人,或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实际上是非常可怜的!而且,这种徒有形象的佛教徒,对佛教是有利还是有害,也很难说。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闻法。

尤其希望汉地的道场,在各方面的因缘、条件具足时,能对在家居士长期开展讲经说法活动。因为,很多寺院对出家人有讲经说法,但很少有让寺院里的法师为在家人长期传法的。刚才得知贵寺准备修建讲经堂,若能建成非常大的讲堂,让成千上万人都能听法,不知该有多好!

当然,烧香拜佛也很重要,因为现在世间人特别喜欢平安、健康、发财。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让来到寺院里的人,获得他们最欠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佛法。因为,人们在社会中长期遭受各种染污,心中贪嗔痴等烦恼涌现得极其猛烈,痛苦、焦虑层出不穷。对这样的可怜众生,如果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出家人视若无睹,那就不合理。因此,我才有这个殷切的期望。

当然,讲经说法者主要是出家师父。如果有居士智慧、能力、人格、悲心等因缘具足,也可以让他们给大家开导佛教的意义。这样自他都能得到利益。

闻法以后,还要思维和修行,否则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意义。《华严经》中云:“乃得佛法,但以口言,无有是处。”如果在得到佛法之后,光在口头上说得滔滔不绝,实际上一点都不行持,那就是口是心非,并没有真实的利益。因此,要再三思维、修行,这样才能品尝到佛法的美味。听说贵寺修建的过程中,大法师每天坐禅一两个小时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思维、修行佛法的意义。

《大般涅槃经》中,有三种精彩的比喻,即:无目者、一目者、双目者,分别对应无有闻法、只闻而不行持和有闻有行三者。意思是说,从来没有听闻过佛法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人一样;只听闻佛法,而没有修行,就像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一样;既有听闻,又有实地修持,就像具有双目的人一样。每个人都愿意具有双目,不愿意有残疾,那就要闻思修行并重。

自古以来,包括汉地禅宗、净土、华严、唯识等宗派的高僧大德在内,都是通过闻思修行获得开悟,而饶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如净土宗的慧远大师,以前他学道教和儒教,在道安法师那里获得法利后,他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所以,真正通达佛教教义时,会觉得世间法没有真实的意义,包括儒教、道教等宗派,都是糠粃,不是精华。因此,要真正品尝到佛教的教义,必须再三闻思修行其内含,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这种殊胜的因缘。

因为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佛教要像以前那样兴盛,也有一定的困难。像唐朝,22个皇帝只有一个不信仰佛教;元朝时,忽必烈等皇帝把藏传佛教引入汉地,很多皇帝都信仰藏传佛教;在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崇信佛教,翻开历史书大家都明白。在这样的时候,全国上下所有贫富贵贱的人都会重视佛教,因为国君信仰佛教,下面的人即使没有信仰,表面上也会装着顶礼佛陀。虽然现在要达到这样的局面不容易,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让许许多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也并不是很困难,但首先自己要闻思修行。

闻思修行的基础需要人格,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就特别强调人格教育。虽然孔孟思想所讲的人格很重要,但最根本的就是人要稳重,在学到知识后不能傲慢,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报答恩德。因此,我们都应在人格贤善的基础上闻思修行。如果没有闻思修这一核心,任何道场都是形象,也不可能将佛教的精华传递给他人,想通过修行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获得圣者果位,也相当困难。

总之,希望各个道场都要认识到闻思修行的重要性,并尽一切努力创造闻思修行的气氛和因缘,如果有这方面的条件,还要全力以赴让善缘越来越增上!

三、团结和合

佛陀在《大宝积经》里面讲:“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实际上,任何一个团体、组织,都应该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因为只有在融洽的氛围中,才有生存、发展的机会。所以,在藏汉等地弘扬佛法的人,都要有开阔的心,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佛法。实际上,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各个教派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我们不应把佛的宝藏据为己有,成为个体化,更不应把它当作个人的宣传品来排斥一切纯正的佛教。

佛教就像虚空,覆盖所有器情世间;佛教就像海洋,谁都可以饮用;佛教就像空气,谁都有享用的因缘。但佛教徒往往以自己的偏见和狭隘见解,把它束缚于特别微小的空间,而没办法弘扬开来。因此,应排除个体主义,要有“佛门一家”的广阔胸襟。

佛陀在《摩诃僧祇律》中讲过:“离诤讼和合,寂静觉泥洹。”所以,在弘扬佛教的时候,一定要远离一切争执不休的言行,而和和乐乐,这样就能获得寂静,并能觉悟涅槃。

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不少佛教道场,很多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和知识分子,心态都不像以前。大家也应从宏观出发,不能因为我是学密宗的,你是学显宗的,或我是学净土宗的,你是学禅宗的,就互相排斥、抵触,一直互不接纳。当然,自己是什么宗派,也没有必要舍弃。如果自己一点主意、方向都没有,那就不合理。但在自己宗派的基础上,还应容纳、接受其他宗派的优点、经验、教训,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所有佛法。

我认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是每个道场、每位教徒的责任,这个重担需要大家共同肩荷。所以,居士之间不应为了一个上师整天争论:他是你的上师,我的上师是这位。有的还把大家共同的上师当作私有财产归为己有,甚至说这个寺院是我的寺院,那个寺院是你的寺院,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在藏汉佛教的历史上,因为宗派之间不团结、不和合,对上师的观点争执不休,发生了很多特别丑恶的事。这是谁造成的呢?这是个别佛教徒没有包容心,没有容纳所有佛陀教法的智慧导致的。

我去过很多藏地和汉地的寺院,如果住持心地广阔、心态开放,能接纳所有清净宗派的上师和教法,那他的传承弟子也会有这样的心态。如果一位上师只顾自己小小的范围,那他的传承弟子也会跟着他学。所以,上师一定要有包容心。

以前也讲过,不管是悲心还是智慧,佛教与其他宗教都不相同。其他宗教的悲心只涉及人类,有的只悲悯自己的教徒,对异教徒和其他众生却一概排斥,甚至进行杀害。而其他宗教的智慧,有的只顾及今世,如分析物质等;有的虽然顾及下一世,但下一世只能变成天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结果,甚至连寻找上一世的能力和智慧也没有。大家都清楚,佛教的智慧能将一切万法彻底抉择为空性,而悲心遍于一切众生,这是至高无上的。

虽然从佛教的教义来讲,完全可以团结和合,但人的分别念却特别狭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若真正有无私、大爱的心胸,佛法就可以广泛弘扬。

总之,团结和合是修行、弘法的最好方法。

四、弘法利生

为什么我们要弘法利生呢?因为大家都发过菩提心。大乘菩提心的教义,就是我为天下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但要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就应以佛法来饶益,因为用金钱、地位等方法来帮助,只能让众生获得暂时的利益。当然,佛教并不排除用利他的理念为众生服务,如作慈善等,这一点在座的也经常实行。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以佛法来帮助他人,即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一百多岁的本焕老和尚经常讲:“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3]。”每个人皆应以此要求、衡量自己。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如果为了自己获得快乐,就是自私自利。而且,想往生极乐世界享受快乐,也不一定能往生。印光大师说过:没有发菩提心,往生也很困难[4]。因此,作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有无私的利他心,否则只能称为小乘。

大家都知道,小乘与大乘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利他的菩提心。但菩提心并非世俗所说的慈悲心和热爱心,因为只有发起让天下无边的众生暂时离开三恶趣的痛苦,究竟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心,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没有缘众生的大悲心,和缘佛果的大智慧,则根本不算是菩提心。

所以,具有菩提心的大乘出家人和在家人,皆应以弘扬佛法来饶益众生。大家都在念《普贤行愿品》,其意义归纳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以前,胜鬘夫人在佛前也发愿护持如来教法、不舍众生[5],这就是所谓的发菩提心。实际上,弘扬佛法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弘扬佛法。

《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讲:大乘道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成佛,而是利益众生。所以,我们不能像世间人一样,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享受快乐。在座的大多想往生极乐世界,但不应想去极乐世界偷懒,天天吃喝玩乐。到了极乐世界,所有功德自然而然圆满,在获得佛菩萨的果位后,就能显现无量无边化身,在各个世界利益无量众生,因为这个因缘,我们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大家都要有弘法利生的远大志向。如果没有,虽然口口声声都在念佛,实际上也是一种逃避。若参禅的目的是想自己寻找寂静、获得解脱,那就是声闻缘觉的自利心。虽然大乘经论讲声闻缘觉是小乘,但他们还有永远出离轮回的心,若我们连这一点都没有,只是自私自利,那就太可怜了!所以,任何一位成功的修行人,其事业就是以佛法来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任何一个成功的道场也不例外,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会服务、回馈社会一样。

总之,希望大家共同发愿守持清净的戒律,每个道场都要有佛教的核心——闻思修行,并以团结和合的方式来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感谢大家!

附:现场问答

在开法会期间,大家空出时间让我作开示,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学院每次开法会时,中间停下来是特别不容易的。以前,明慧法师和我通过电话,这次因偶尔的因缘,我路过这里,才突然有了这样的安排。虽然法会中间停止很不好,但大家这样共同享受佛法,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接下来,看佛学院的法师和居士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回答。

一、问:清净庄严慈悲之上师座前我顶礼!破除暗冥如皎月,愿赐清凉去热恼;弟子往昔障深重,于诸恶业无暂离;出家学佛已七载,教理未通少实修;修行法门广如海,智慧浅陋难抉择;菩萨加持值遇师,愿启定境观前缘;明示应机殊胜法,弟子良佑诚祈请!

答:教法虽然无量无边,但真正修持的时候,一个人主要修持一个法很重要,比如你喜欢坐禅,那一辈子就主修这个法门,其他作为兼修。虽然在浩如烟海的法门当中,应该选定一个法门专修,但也没有必要排斥、毁谤其他法门,而且还要依靠不同窍诀来进行修持。

二、问:我在千佛塔住了很长时间,心情非常矛盾。自己在禅修上用功,但根机很劣,没办法控制好,现在又没有时间禅修,整天都在寺庙东奔西跑,感觉很痛苦。如果躲在一个地方修行,就成了小乘,但又没有能力和心力摄受身边的人,而且向他们怎么开示也没办法,所以经常活在矛盾的心情当中。请上师开示、加持!

答:无论是出家师父还是居士,都会出现修行跟发心矛盾、冲突的情况。当然人身难得,在有生之年当中,应空出一部分时间来修行。但发心也很重要,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千佛塔寺。刚才我们上上下下转了一圈,在短暂的几十年中,能有这样一个道场,确实很感人。而且,有了这样的寺院,直接、间接就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希望大家长期呆在这个道场,不要像新闻记者、参观团一样,呆几天就走了。否则,任何一种佛教的成就都不可能获得。

有些人到一个道场不久,就认为别的地方有更高的成就,其实也不一定。如果你在一个道场当中,长期听经闻法、闻思修行,慢慢就会开花结果。若自己业力、烦恼深重,到任何一个道场都不会有结果。我以前遇到过很多人,虽然他们跑了很多地方,但还是同样烦恼。所以我觉得性情稳重很重要!

我在佛学院呆的时间比较长,如果要出去,到哪里都可以。但因对上师有感恩之情,觉得上师辛辛苦苦建立道场不容易,就发心维护这个道场,实际上这就是弘扬佛法。

可能有人觉得:为僧众发心,没有时间修行。其实,在任何一个地方,早晚都可以空出时间来修。如果到另一个地方去品尝新鲜的法味,也不容易习惯。在学校里面,不断换老师,对学生是最不利的。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换来换去,要长期与上师一起闻思修行、弘法利生。

三、问:我发觉自己发菩提心后,经常不能持之以恒,请上师开示,如何才能保持菩提心?

答: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都在串习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在遇到大乘佛法后,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变过来,而无条件地付出一切。

当然,在知道利他的利益和自私的过患后,还是要不断修行菩提心,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在历史上,为什么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都任运自成,就是因为在他们心中利他永远是最重要的,对自私自利就像毒药一样厌弃。所以,大家要不断努力,再再修行,逐渐它的果就会显现。就像读书,不可能一两天就有结果,而时间长了,效果就会很明显一样。

四、问:弟子有一位朋友,在接触恶缘后,便对密宗和上师产生邪见、进行诽谤。不久自己也明白错了,但不知如何忏悔才能清净?

答:现在有些地方对密宗有一些误解,这一点我们也很理解,因为密宗在汉地兴盛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能海上师和贡嘎上师的时候很兴盛,但从教理上弘扬也不是那么广大。在元朝和清朝,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弘扬得很广,但也主要是念诵仪轨。1987年,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说:藏传佛教在汉地弘扬有很殊胜的因缘,我们应去朝礼五台山。之后,藏传佛教的教理才在汉地兴盛起来。当然,同时国内外很多高僧都在弘扬。

如今在汉地,藏密行人有好的现象,也有不好的现象。我认为,不好的现象并不是密宗的,而是来自藏地极个别抱有钱财等目的者的不良行为。所以,不要把对这些人的成见,转成对密宗生邪见。

我遇到过很多学者,他们在翻阅密宗的续部和经典后,都感叹地说:密宗的教义相当殊胜。如果我们去学习,就会了知密宗与显宗完全吻合。以前,达摩祖师来中国时,也有很多人非议,包括皇上都不理解。所以,大家不要诽谤密宗,还要与显宗长期共同学习。

修学弘扬佛法

对上师有意见或产生怀疑,有些是因为自己邪见特别重,如果是这样,那谁的行为都看不惯。如果上师的行为确实有毛病,这就是上师的错误。对于极个别打着密宗旗号,而做私人事情的人,任何道场、任何人都不要欢迎,否则会玷污佛法。对毁坏佛法的人,如果有能力,还应让他们断恶行善。若是真正的善知识,不管是显宗的,还是密宗的,作为佛教徒,都应该恭敬。

如果严重违犯密乘戒,如舍弃金刚上师,金刚道友之间互相诽谤等,若时间没有超过三年,密宗有一些不共的忏悔方法,如当面忏悔,念金刚萨埵、百字明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