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感言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7 02:13:24作者:大悲咒全文网笔者的感言和建议
云鹤教授著
笔者自从撰写并出版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一书之后,尽管经常受到许多读者的鼓励和回响,然而有时也常常觉得书中有些部分仍然解释不够详尽,比喻不够恰当,或说理不够深入,或事后读者的质疑而不得不加以说明和澄清之处,因此谨在此补充申述如下:
(1)老子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个非常合理而完美的道理,事实上只能在观念上或心理上加以确认或建立,如果一定要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譬喻说明,则由于所举的实例往往多少会有瑕疵,因此多少也总会遭受人们的挑剔或批评,正如大哲学家柏拉图所说的,我们的世界有两个,一个是现象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前者是吾人感官所能看到、听到或接触到的一些个别的事物(例如某人、某树、某栋房子、某一机器等等),这些都毫无例外的会随著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在变形或变质,而理念世界(或观念世界)却由于人类藉归纳的能力所获得的一种共相,这些抽象化的观念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们不仅能够保有最完整与最理想的形象,而且永远都不会变化,例如美人的概念,是代表最完美无疵的一个美女的形象,只有人人心中能够加以体会,如果硬要举出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某一个明星或尤物来说明,则必然会引起许多的挑剔或非议。解释因果的现象也是如此。笔者有一位学物理的同事郭教授,曾经对笔者表示,科学上有因果的定律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很少人能加以怀疑,至于社会人文或生命演化方面,她相信也必然有因果的现象存在其间,不论从逻辑方面或就事实经验上,均可以获得证明,不过如果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则这种正确的定律反而处处有毛病,显得不够完美与埋想,正如她相信牛顿三大定律,但如果举出实例加以证明,结果往往会节外生枝,甚至令人产生一些疑问。此外又如数字上的无限大(∞)这种概念,如果我们举出实例加以说明,结果也很容易造成一些莫须有的误解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因果的定律主要还是须要凭借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加以归纳和领悟,否则举证再多也可能无法使人信服,这也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一个事实。
(2)我们时常听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够了,何必做什么善事
。我们只要心里不存恶念,不要害人就够了,何必信什么因果。这些话乍听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细加推究,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心中不存恶念,不去害人固然很好,然而充其量不过是在消极方面使一个人不再继续增加业障而已,然而在积极方面却不能行善积德,增加善业,因此过去(或前世)所造成的各种业障自然也无法获得丝毫的消解,将来因缘一到,各种应受的果报也就必须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时,从未行善,尸位素餐,未能善尽应尽的职责,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结果也可能在无形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恶。记得过去有一个值得警惕的故事:一个官吏一生从未贪渎,死后自认应该受奖励,没想到却被阎罗王判令下地狱,因此大呼冤枉,要求阎王明察平反,阎王详阅善恶簿上所载的资料后乃严正告诉他,他一生虽然为官清廉,然而却从来未能替百姓兴利除弊,替人民谋福利,因此有亏职守、罪有应得,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仅能清静无为,那么与一颗庭前大树始终全无表现,有何异哉?人生在世,如果无益社会,则枉生为人,国家任官用人,如果未能替人民作事则尽属酒囊饭袋,长期耗用民脂民膏,则该当何罪,理应自知。因此千万不应误解心好就好,不害人就可以。而且应该向前再进一步行善积德、勤种善因,唯有如此,将来才能消灭业障、享受善报。(3)布施是行善积德最具体和最有效的一种途径,许多人认为要布施必须要有许多钱(以便行财施)许多学问(以便行法施)许多空闲(以便行无畏施),因此常感到自己目前的能力还不够,还是等到将来赚够了钱,而且事业有成就,这时又有闲情逸致才来从事慈善活动,这种观念亦属似是而非,并非正确。事实上要从事布施行善应该量力而行,能力大者则多捐,能力小者则少捐,而且一个人只要有行善的意念,纵然一时经济拮据,然而只要诚心布施,一次只要少数的一百两百甚至更少的金钱,也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而且在愈困难时,倘若还能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同情心来帮助别人,便愈能够表现其伟大的博爱精神,因此与一毛不拔或为富不仁不肯布施,其功德等于零者两相比较,自然便有天壤之别。除此之外,我们也应知道,行善不一定要布施财物,一个人如果能够对父母家人、亲戚朋友、学生部属乃至一切的人们都能加以尊敬友爱、体贴关心、同情协助,对于各种动物也能加以照顾爱护,对于流浪或受伤的猫狗或小鸟等等也能加以喂食、治疗或收容,与人相处时态度保持和蔼,经常露出微笑,处处表现礼貌和体贴,使人感到温暖和愉快,有机会则尽量替人服务,或到孤儿院慰问孤儿和仁爱之家的老人,在说话时除了注意口德,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和名誉,有机会尽量助人迁善改过,建立信心,教人明白是非善恶,以免误入歧途,对于有益的经典善书,除加以助印外,尽量协助加以分发传阅或流通,以便扩大劝化的效果,诸如此类的表现,也可以说都是令人敬佩的菩萨行为,因此如果经济困难或尚无谋生能力,则不妨努力实施这些不用花钱的无畏施,结果也是功德无量。事实上这种行为与那些只知财施而不知修慧或修身的其他人比较,甚至更为可贵,更令人感动,将来所能获得的善报自然也就更为丰硕。
(4)有人在行善后由于未能立即显现奇迹,因此便立即灰心气馁,不再行善。由于这些人对于因果现象的道理认识不清,因此也就经常怀疑因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行善类似慢跑运动,必须持久实施才能看到明显的功效。一曝十寒或浅尝辄止,事实上很难收到预期的作用,虽然适当的运动对健康必然有利,然而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慢跑(或运动)一、两次后便期待著奇迹的出现。而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发现身体比从前更为进步,刚开始时效果往往不彰,甚至还有脚腿酸痛,或肌肉扭伤的现象,然而只要持续努力,不久便会逐渐生效,行善活动也是如此,除非有特殊因素,否则也是很难即刻显现奇迹,尤其是业障深重的人,更无法只透过短期的,或每次很有限的布施便迅速得到戏剧化的改善,然而就长期而言,行善结果大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果报,殆无疑义,因此不可求急功近利,不要操之过急,否则便容易失望和失去信心。笔者发现春风化雨社的许多会员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有些社员非常热心,自从本社设立之后便一直热心的加以支持,尽管每个月仅仅都只有捐献少数的一些钱(一、两百块,有些则较多)然而长期行善的结果,大家都发现许多巧合的现象,除了本书上一集所提到的这些升等更顺利、事事逢凶化吉之外,最近更发现本校一些热心的社员纷纷考上研究所,申请获得公费到国外(或国内)进修深造,这些人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将近有十位,有些担任行政的社员,最近也纷纷荣升为组长、课长,有一位非常忠实和热心的社员,前个月甚至还被任命为附近的教育局局长,因此令人感到无限的安慰和惊喜,这些都可以说是长期耕耘和播种的结果。
(5)笔者在前一集书中谈到行善对后代的报应时,曾经介绍本地附近一位医师,由于他深具孝心,因此所生的几个孩子不仅学校成绩非常优异样样得第一,而且极为乖巧孝顺,令人十分羡慕。此外这一诊所还制有一种药膏,据说用来治疗顽癣痒痛的皮肤病甚为有效。几个月前有一次一位读者由于需要这一种药膏,因此要求笔者介绍这一家诊所的地点,这位读者事后按址前往寻找,回来后竟意外的告诉笔者,这一个医生最近因为有外遇,因此与其太太闹得很僵,目前更变本加厉,经常在外不归,使其太太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因此感到非常的惊讶。这位读者后来还表示:一个人如果很孝顺,基于善有善报的道理,他应该事事都很平安和顺利才是,可是他的家庭却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这不是很矛盾吗?如果为善的结果竟是如此不幸的下场,那么行善又有什么用呢?这种情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加以解释才算合理呢?笔者听后就深深感觉到一个人要行善或行恶,全在一心、全在一念之间,因为人心乃是一个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此培养一个人的正见或正确的思想,至为重要。一个人如果能够惜福,他才能继续享受福报,如果不知珍惜目前的福报,竟然贪婪美色,不顾家庭,自绝善路,则除非能够悬崖勒马早日觉醒,否则玩火者必自焚,不必等待多时,便很可能造成婚变,乃至最后身败名裂的下场,而毕生的事业、婚姻和家庭便可能毁于一旦。太上感应篇云: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一个人的荣辱成败乃至命运的改造,可以说主要都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要自甘堕落或成圣成贤全都可以随一个人的意志和努力来达到目的。这一位医师最近的变化实在令人十分惋惜。
谈到这里,笔者深深感到目前有许多人都是有知识而无智慧,聪明绝顶却缺乏远见,平常说话头头是道、满腹经论,作事非常精明而能干,然而却缺乏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的睿智,更不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贵,因此凡事都只有考虑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丝毫不明了将来有一天因果循环、善恶报应的可怕,这些人由于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趋善避恶、择善固执的观念,因此在贪婪美色、心猿意马、利欲薰心、见利忘义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糊涂颟顸、违背良心甚至伤天害理的罪恶行为。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识和智育,以适应升学的需要,而极端忽视智慧与正见的培养,因此造成了目前社会上犯罪事件日益恶化的现象,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趋势。穆罕默德曾经说: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乃是他在人间的德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明了道德与善行的重要,那么他就不会过分贪图今生的、眼前的、物质享受和感官的满足,也不再浑浑噩噩,终生只在追求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会竭尽心力,贡献社会,以便创造更多的德行或真正的财富。谈到这里,笔者忽然想到目前有一部分人士为了竞选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长,动辄耗费百万、千万甚至亿万的财富,简直吓人听闻、令人咋舌。如果他们具有真正的智慧,能够将这些预算的一小部分捐给社会,以设立图书馆或社会教育的机构,大力协助推广文化教育的活动,并且大量救助人间最不幸的孤儿或贫民,则这种伟大的善行,不仅将赢得全社会的尊敬以及万千民众的感激,而且更可以使这些捐献者的芳名流传百世、永垂不朽。这种无限的回馈和无量的功德,与声嘶力竭到处拉票,卑躬曲膝哀求选民支持以便获得几年一任的虚名相较,孰优孰劣,实在不言而喻。此外,一个人如果拼命赚钱而且省吃俭用,然后将其财富留给子女,则子女由于过于富裕,结果便往往容易养成骄奢淫迭,不知勤俭,不会奋发的习性,而且有时为了争夺家产,还可能发生兄弟阋墙,大打出手的现象。然而如果父母有智慧,明了积财不如积德,则平常便会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基于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将来他们不仅可以阖家获得平安,而且后代子孙也往往会更为聪慧,同时也更容易成功和出人头地。然而要选择这种深具远光的作法,便非具备超越世俗的智慧不可。因此如何有效的培养智慧,使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够避免近视,而获得真知和灼见,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6)有一次一位热心的读者李先生来拜访笔者,在谈话中表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看法,笔者认为很值得一般读者的参考。他说,从事慈善工作当然非常值得鼓励,不过要从事布施之前有时也应该注意调查真象,发现确实值得同情才给予协助,否则不仅没有意义反而助长对方依赖和侥幸的心理。他说在过去本省中南部地区有一个男子由于父母车祸双亡,后来孩子也因车祸去世,妻子也离他而去,自己不久也因下肢瘫痪无法行走,只好学习一些技艺藉以谋生,此种不幸的消息经由报纸披露后,各地善心人士便纷纷汇款前来救济,有一些工厂的女士,更是按月寄款加以接济,甚至后备军人的主管单位也曾以钜款加以慰问,后来由于收入太多,生活竟渐奢侈,不仅不再勤奋工作,而且还经常雇人带他前往风月场所嫖妓取乐,对于别人省吃俭用寄来帮忙的善款丝毫不知珍惜,这种现象后来被人揭发传出之后,大家便不再给予同情,而且也使许多热心的人士感到十分的痛心。因此要从事布施最好能够事先设法明了其实际的情况,然后再作决定,唯有如此才能使宝贵的善款发挥雪中送炭的最大价值。此外他说,有一次他到台大医院探望朋友,发现有些病患彻夜哀声呼痛、呻吟之声令人惊心动魄。有些身体残缺或遭受伤害的程度,简直令人无法加以想像,这些凄惨可怕的景象称为人间地狱也不为过,因此事后深深感觉到,如果自己有一天遭到此类的不幸,那就太可怕了,相反的,一个人如果能够想到目前拥有的健康和平安,那么与这些悲惨的病患相比较,也可说简直是太幸运、太幸福了。因此为了防范不幸和避免这种恶报的发生,除了平常应多注意安全、多保持身体健康之外,最好还是能够多行善,少作恶,信因果。唯有如此,将来才能获得更有效的保障。这种看法事实上非常正确。最近笔者在一位佛教著名法师的家中,曾经连续亲眼看到一些民众,由于无名怪病,药石罔效,只好求救于法师,这些病患见到法师后不久便闭著眼开始说话或哭泣,脸部也开始呈现各种痛苦和悲伤的表情,这时说话的声音与原来的完全不同,原因是某一个神秘的外人正在藉其身体跟法师对话。。这位法师便向其追问究竟对方是何人,附体的目的何在,结果对方后来便说出前来附体的原因之,这些原因主要都是自称过去被人害死的冤魂(不仅是人,而且经常有蛇、狗、猫之类的动物灵),由于过去无辜被害,颇不甘心,因此特地回来向谋害他的凶手或其后代报仇,使其心神经常不宁,病痛不愈,家庭不和,苦恼万分,甚至有时还设法使其仇人产生车祸或发生意外,以便遂其报复对方的目的。不过在法师耐心的劝说和开示之下,这些冤魂后来大都能够接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而答应不再折磨对方,不过这时大都附有条件,即法师必须答应替这些冤魂皈依三宝,并设法在法师长驻的佛寺替其设置一个灵位,以便经常受人供奉,并可经常聆听法师讲经和布道,因为唯有如此长期修持,他们将来才能脱离痛苦,获得往生。由于这类事件屡见不鲜频频发生,因此这位法师不得不获一结论:凡事皆因果使然,明了上述一些恶报的原因后,更令人不得不相信因果的可怕。由于笔者曾经连续数次亲身目睹这种附体的现象发生,而且所言所述,经查大都确有其事,因此非常赞同这位法师对于因果的看法,因果的现象确实存在,在这里似乎又多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7)笔者经常接到读者来信表示为什么有些人作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似乎毫无作用,根本没有什么善报,这是什么道理?笔者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一般公认的现象,并没有错,问题乃是在一个人所做所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恶,必须分辨清楚,才能作正确的定论,例如一个法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属的关说,做事绝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师在监考时非常严厉,一发现违规即照章处罚,这种恶便不是真正的恶,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对任何人都很随和,对罪犯的判决和处罚也非常具有人情味,处处予以通融,则这种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这些人将来的果报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此外,为什么有些人参加各种布施活动后会发现没有善报?笔者认为可能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此人可能业障很重,因此所作的一些布施与其过去的业障相较,简直还不成比例,这时自然就还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正如一个曾经贪渎或倒会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几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一样的不切实际,因此必须长期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将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此外,佛家曾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一个人笃善或为恶之后,有时未能立即获得应有的报应,其理由也在此。第二,此人所作的善事可能并非真正的善,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如果在布施时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钓誉,那么基于这种自私的动机,则布施的意义就不一样,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而是为助人而行善,这样才是真正的善行。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第三,此人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同时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口德不修,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愤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义、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及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抵销,结果也就毫无功德可言,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样。因此一个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守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而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布施)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
(8)有一些读者曾经写信给笔者,表示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一、二集的内容,绝大部分均属于现世报的现象,事实上,因缘果报的现象除了现世报的部分之外,还应该包括二世、三世及多世的果报才算合理和完全。笔者对于这些批评非常感谢,这种见解事实上极为正确,笔者完全加以同意。不过笔者深感遗憾的是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也没有任何的神通,因此无法对于隔世和多世的因果现象作追踪调查的研究,目前仅能将平日所见所闻、所观察、所实验,以及能加以调查了解的现世报方面真实的资料加以整理和著述,以供一般读者的参考和借镜,本书无法完全符合读者的期望和要求,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