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A 附录:《漫说长阿含·释提桓因问经》
发布时间:2024-06-22 02:13:1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说法地点:摩揭陀国的庵婆罗村北,毗陀山因陀婆罗窟中
参加人员:天帝释、般遮翼、诸忉利天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毘陀山。入于火焰三昧,为帝释讲解之事,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下来的。经中主要内容是:一切众生的怨结均依贪嫉而起,贪嫉是依爱憎而生,爱憎即由欲念而起。欲由想而起,想由调戏心而起。若除调戏心,即没有想,乃至没有怨结。这样,即没有互相伤害等事。又说沙门如没有调戏心,即没有灭。又说具足戒、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等的解脱道。帝释即成为佛的弟子,而得须陀洹果。帝释并追忆自己的往昔而说:过去曾和阿修罗争战而胜,虽有喜乐、念乐然而有刀杖喜乐、斗争喜乐的感觉,而今遇佛而奉佛,而得没有刀杖喜乐的真正喜乐。此时在佛前奏琴的般遮翼子,曾受佛的赞誉,帝释即赐与干沓和王之女给他为妻。
刚才我在上面的“经中大意”已经初步地说了,这部经是以释提桓因与佛陀的一问一答方式而展开的。天帝释在佛经中时常出现,他是佛陀的得力护法,很多重大的佛事活动都与他有关系。比如说释迦佛初成道时,对于是否开演佛法问题曾经犹豫过,但是最终是天帝释下来请求佛陀慈悲众生,为众生说法;在佛陀十难之一中,那个外道女暴志曾经谤佛,后来是天帝释化作一只小老鼠从而为佛陀解围……反正类似的例子很多。不仅如此,我们在前面的一些经中,也曾提到天帝释曾在天上为天众宣说佛法的事情,可见他不仅对佛法怀有很深的崇敬之心情,同时对佛法也很有研究,所知义理甚多。但是从此经里面来看,天帝释听
请教了佛陀的一些问题,当得到满意的解答后,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此时天帝释对佛法已经产生了好感,但是他对佛法了解得并不是很多,这是可以肯定的。根据这种解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佛陀说这部门的时候,很可能是在成道后的前十五年以内,甚至还会更早。
从在这部经中,我们便知道,佛陀此时在做什么呢?原来他在“入火焰三昧”。那么什么叫“火焰三昧”呢?根据《佛学大辞典》上的解释,它又称作火光三味、火生三昧,也有称火界三昧的,系表示以净菩提心之智火烧尽三毒五欲的烦恼。想当初佛成道后,曾经度化三迦叶时,曾以此三昧而降伏毒龙。而一些阿罗汉将要入灭的时候,也多入此三味,然后出火灰烬其身。在后面的《中阿含经·频婆娑罗王迎佛经》有这样一段记载:“尊者郁毗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那么佛陀入这种火焰三昧时,“彼毗陀山同一火色”,说明是火光冲天,景象十分壮观,因此摩揭陀国的人民见到了火光,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此毗陀山同一火色,将是如来诸天之力”,看到摩揭陀国的人民很有善根,对佛陀很是了解。
还有一个乐神我们需要提一下,那就是这个般遮翼。佛经中在谈到这个人物时,说他手持琉璃琴。这个琉璃琴究竟是何模样,着实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既然他是乐神,弹得肯定很好,很动听,在天界很有名气。于是释帝桓因就对他说:你琴弹得那么好,你可不能保守,现在有个好机缘,佛陀正在入定,你去献弹一段,也是一个大供养。这个般遮翼一想也对啊,佛陀平时想看上他一眼都是很难得的,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在世尊面前露一手。于是他就在距佛不远的地方,一边弹着琉璃琴,一边还唱着歌词。他在唱些什么呢?其实我们从他所歌的那些“偈”中,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那就是这个般遮翼对于跋陀的爱慕之情。当然,歌词中还是把对佛陀威德的赞叹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那么,这个跋陀是什么人呢?她是执乐天王的女孩,据说长得出奇地美貌,人称为太阳之光(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希腊女神维纳斯了)。我不妨把般遮翼所唱的歌词用现代语的方式描述一下:
亲爱的跋陀啊!
礼拜你的家父吧!
你的家父是多么得端严!
你的父亲在生你之时,真是充满吉祥;
而我的心,也是爱乐非常。
本来是小小的因缘,而我对你的情感却由此而生。
我对你的情感与日俱增,
有如供养圣者那般的激动心情;
我的心快乐无比,
犹如圣者专意于四禅;
对你的思念,我将矢志不渝!
亲爱的跋陀啊,我一定要得到你,
我的心已如狂象野马,欲罢不能
有如大象被钩制,炎热的夏天遇着凉风,
口渴时获得冷泉,沉疴得遇良医,
也如饥饿得遇美食。
我的心,有如大象之被深钩,
却仍然不肯降伏,
四处奔突而难以禁制!
犹如在清凉的水池内,有众花覆在水上,
疲劳而热恼的大象在里面沐浴,遍体清凉。
我对天发誓:
如果你死了,我将伴随你而去;
如你不在世间,我的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
为了你,我宁可舍弃一切,哪怕是我的全部。
忉利天之主啊!帝释天啊!
您现在应纳受我的誓言,
我称赞您的礼节已经具备,
愿您善于思察它!
从上面的诗句中,那种思慕之情溢于言表。比如说诗的开头,这个般遮翼不好意思直接赞美跋陀的美貌,而是转而赞美她的父亲是多么的庄严,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文学手法,颇有“爱屋及乌”的味道。到诗文的最后,他对跋陀的爱意就表露无遗。佛经中竟有这样的直接表达男女情感的诗句,着实使我很感意外。
那么,这位般遮翼为什么会在佛陀面前歌唱了富有情爱意味的曲子呢?我想他的用意也是明显的,他是想借助自己对佛陀的音乐供养,向佛陀以及天帝释传达这样一个讯息:麻烦你们帮帮忙,在我般遮翼我跋陀之间牵线搭桥吧。当然,他主要是向天帝释传达这样的一个信息,因为身为至尊的佛陀,他是决不会给任何人当媒人的,这也是佛教戒律所禁止的事情。
佛陀听到了宛转动听的琴声后,就从三昧起,开始赞叹般遮翼:“般遮翼,你弹得可真好啊!你以这样优美的音乐供养我,真是功德无量。”其实佛陀也听出般遮翼的琴外之音了,因此他说琴声是“悲和哀婉,感动人心”。但是佛陀并没有把话题进一步拉向尘世的感情方向,却引向了另外一边,是什么呢?“汝琴所奏,众义备有,亦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槃”,意思是说,你的琴声里含有多种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
那么,般遮翼的这段又唱又弹有没有效果呢?当然是有效果的。在经文的结尾,在回忉利天的路上,天帝释就回过头来,对般遮翼说:“你今天在佛陀面前弹唱得真是很好,我心里有数。现在,你继承了你父亲的职位,在乐神中算是老大了。现在我决定了,就如你所愿,把跋陀许配给你为妻,如何?”般遮翼听了,心里当然是喜不自禁。
此时释提桓因听到世尊在一个劲地称赞般遮翼,他心里面有些不太舒服,因为他受到了冷落,毕竟般遮翼是他的手下啊,手下被世尊赞叹,作为上司的天帝释多少有些醋意了。这时候,他就向般遮翼传达了一个意念,内容就是我要找你有事。看来神仙比我们凡人要高明得多,我们凡人如果要找一个人,要么亲自跑一趟,要么请人捎个口令,要么写信、打电话,要么发封电子邮件,或者给对方发短信,在QQ上留言。可是天神们就不一样了,要找哪个人,动个念头就可以了。作为天人,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凡夫男女要产生了好感,难免会有身体的接触;天神们就不需要这样,他们之间有了好感,只要彼此对视一下,有那种意思了,天女们马上就会怀孕了——由此看来,在天界实行计划生育可能有些难度,因为一不留神,两双火辣辣的眼神一碰,天女立马就会有了身孕,真是防不胜防啊!
接收到天帝释传达的意念以后,般遮翼马上就回到释帝桓因的身边,问天帝有何指示。天帝释说你代我去向世尊请安问声好,呆会我和忉利天的子民们一起去看望他老人家。世尊听了以后,也对天帝释大加赞叹,说他们肯定是“寿命延长,快乐无患”。天帝释一听,心里很高兴,马上就带着大伙一起来到佛所,主宾礼过,由于人太多,因陀罗窟显得有些拥挤。这时佛陀运用一下神通,整个窟内立马“自然广博,无所障碍”。这时候天帝释就试探性地对佛陀说:“佛陀啊,我们都想坐得离您近一点,您不会介意吧?”佛陀说好啊,你们大家都坐到我的四周来,离我近点,有什么关系呢?
这时天帝释就陪着佛陀拉起了家常事。帝释天说:在很早以前,那时候我也没有现在这么忙,我经常和忉利天的诸天们都聚在一起,大家都在谈论着一些有关佛陀应世的话题。我们都在讲,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就会对天众有很大的好处,而那些阿修罗众就会日渐减少。如果你得以得以亲自拜见世尊您,就是想请您亲自替我们大家作证,的确有这回事。
接着,天帝释讲了一件事,倒引起我的浓厚兴趣:
天帝释向世尊说了一件事。他说在这里,有一位名叫瞿夷的释迦族的女孩子,生前在于世尊之处,在世尊的教导下,净修梵行收获很大。在她身坏命终之后,转生到了忉利天宫,投胎作为天帝释的儿子。那些忉利天的诸天们对此称赞不已,说瞿夷大天子真是了不起,他真是有大功德、大威力啊!另外还有三名比丘,他们生前也在世尊之处,修行得也还马马虎虎。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就转生到天帝释手下的一些执乐神队伍里面,每天都要弹奏一些乐曲,让天帝释欣赏。我的儿子瞿夷见到他们三个,对他们三人严加地叱责:你们生前为佛的出家弟子,而我呢,原来只是一个佛陀的居家信徒。按理说,那时候,我都以衣食供养你们,礼拜你们,对你们很是虔诚。可是你们到底是属于哪一种人呢?为什么你们出家比丘亲自受到佛陀的教诫,为什么佛陀所说的,你们却都不专心去修持观察呢?我本来是礼敬你们的人,我们一同受到佛陀的教导,甚至你们所听闻的佛法比我要多得多。如今我得以转生在于三十三天,作为帝释天之子,而你们三人呢,因为前生不好好修行,如今却沦为一个下层的执乐手!
天帝释之子瞿夷继续呵斥这三个人说:你们本来都是共同修学梵行的人,现在却生在于卑贱之处,而作为我的佣人。你们三人要知道,虽然你们现在生到了忉利天,但是你们千万不要沉湎于欲乐,要知道,你们现在所处之处,并不是什么清净之所,因为你们位居下贱,处处都得看主人的眼色行事。你们应该懂得厌离,从今以后要精勤不怠,争取早日不再为他人所驱使。
看到天帝释所说的这件事,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叫“地狱门前僧道多”。初看这句话,显得有些滑稽:出家的僧人舍弃尘缘,辞亲割家,披度出家,以青灯黄卷为伴侣,从修行环境与条件上讲,他们比什么人都优越具全,可以诵经,可以念佛,也可以礼敬诸佛菩萨,应该是“出离路上僧道多”才是呀,为什么现在事情却反了,变成了“地狱门前僧道多”了呢?其实我们看了上面瞿夷所说的这件事以后,看来是真实不虚。这位瞿夷原来是位释迦族的一个居家优婆夷(居家学法女),但是她克服种种困难与障碍,精勤修持,死后上生忉利天,转女成男,生了帝释之子,这是何等的荣耀?而反观那三位出家比丘呢?虽然成年累月常侍于佛陀左右,听佛说法无数,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思惟过、去践履过佛陀的教法,一生碌碌无为,死后投胎到帝释天手下的一个宫廷乐队班子里,当了一名普通的乐手。如果他们安心工作,不忘出离,我估计帝释子瞿夷是断断不会教训他们的。极有可能是他们耽于欲乐,认为忉利天好上人间百倍,好不容易生到这个地方了,应该好好享受一番才对。而瞿夷贵为帝释子,却时刻充满一种堕落的危机感,因此秉持佛陀教导,争取在修行道上更进一步。当他看到生前为他所礼敬对象的那三个比丘投胎的乐手之后,当头棒喝,就严加斥责。从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出家僧人作为人天师表,住持佛法就有种天然的优越感,如果比丘们一不留神,就可能要被优婆塞、优婆夷们呵斥教训呢!
天帝释说完了这件事,然后就正式对佛陀提出久蓄于心的一些疑问,然后佛陀予以解答:
疑1:诸天、世人、乾达婆、阿修罗及余众生等,尽与何结相应,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解答:怨结之生,都是由贪婪和嫉妒而引起的。
疑2:那么这种贪嫉,因何而起,是何因缘,谁是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从此而无。
疑3:爱憎由何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从此而无。
疑4:欲从何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从此而无。
疑5:想由何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想之所生,由于调戏;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而有,从此则无。
天帝释连续问了五个问题,而佛陀也连续提供了五个标准答案(此处稍作说明一下,上面所讲的“调戏”,就是指对身口意三者的放逸或放纵,与我们平常理解的意义不太一样)。我们稍作分析,便会看出这五个问题是相互连贯的,前面一个是后一个的结果,后一个是前一个的起因:
怨结(伤害、战争)←贪嫉←爱憎←欲(爱)←想←调戏
到此时,佛陀对上面五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小节:
“帝释,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帝释!但缘调为本,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以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伤害。”
疑6:一切沙门、婆罗门尽除调戏在灭迹耶?为不除调戏在灭迹耶?(它的意思是说,一切沙门、婆罗门是不是都把调戏都蠲除干净了,才能证得“灭”呢)
解答: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灭
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间众生各自都有所居之界,他们都很贪恋自己所居之界,不愿意舍离。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所居之界是真实不虚的,其余的世界都是荒诞不经的。疑7:要灭除哪几种调戏,才能度脱生死呢?
解答:调戏有三种的。第一是言语(口),第二是我们的念想(想),第三是希求(求)。凡夫口中所说,既对自己有害,对他人也是有害的,可谓害人害己;如果能够舍弃调戏之言,那么于人于己都有好处,这时候比丘就能做到口念一致而专念不乱。对于我们的念想与希求,也是这样的,我们只有舍弃那种调戏之想、调戏之求,才能于人于己皆有利益,才能做到专念不乱。
疑8: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叫做贤圣者的舍心呢(这里的舍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一种)?
解答:我们有三种不好的心态需要舍弃,第一是喜身,第二是忧身,第三是舍身。如果有众生留恋于自己的身体的,那么就是一种自害害他的行为;如果能把这种留恋加以舍弃,那么就会于人于己都有好处,这时候比丘就会专念不忘,这就叫做受具足戒。这样,如果有比丘时刻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忧虑,时刻害怕会失去我们的身体,那么存有这样的心念,无疑是十分有害的。如果舍弃了这样的心念,那么就会专念不忘,就等于受了具足戒。
疑9:要达到哪些条件,才能称之为贤圣律诸根具足呢(这里所讲的是六根对六境)?
解答:比如我们的眼根对于色境,我们所看到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好的,可亲近的;一种为不好的,不可亲近的。耳根对于声境、鼻根对于香境、舌根对于味境、身根对于触境、意根对于法境,都会存在上述所说的两种情况。
此时,天帝释好像是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他便自告奋勇地对佛陀说:“听了您的开导之后,我好像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意知法,均为有两种:可亲近与不可亲近。世尊!当眼根观看色境时,如善法损减,不善法会增长的话,那么就是不可以亲近的;当眼根见到色境时,如果善法会增长,不善法会损减的话,那么就是可以亲近的。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道理。”
世尊听了以后,就大加赞许:天帝释,你说得很对啊!这就叫做贤圣律诸根具足。
疑10: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比丘才能名叫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呢?
解答:我们的身体往往为“爱”所苦。如果我们能把爱灭除干净,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最为究竟、圆满的解脱了。
听到这里,天帝释高兴地说:“长久以来困扰我心头的疑惑,现在听了佛陀的一番教导,我终于彻底搞清楚啦!”
佛陀听了以后,就觉得很奇怪:“那么,对于你的这些疑惑,过去难道就没有请教过别人吗?比如过去的那些沙门、婆罗门吗?”
天帝释说:“有过啊,我过去就为这些问题经常去请救一些高僧大德,可是他们都说不清楚啊。一开始,我见到那些沙门、婆罗门一天到晚都处于闲静的森林之中,抛弃家业,专心于修心,我的心里就很钦佩,就去请教他们。我就问:‘怎样才能叫做究竟呢?’可是他们都回答不上来。他们非但回答不出来,反来问我:‘你到底是什么人?’我说我是释提桓因啊。他们接着问:‘你是哪一个释呢?’我说我是天帝释啊。他们听了后,都过来虔诚地礼拜供养我,都做了我的皈依弟子。”
在得到了佛陀的教导之后,据说天帝释很快便获得了须陀洹的果位,佛还专门为他作了授记,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可以证得斯陀含果位。
至于其他一些情节,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2008年9月20日于浙江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