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深入禅定?(德宝法师)

发布时间:2023-09-18 02:13:0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深入禅定

摘自:德宝法师 著 《深度禅修》

  我们为什么必须修习禅定?为什么必须养成某种理论上与生俱来的善巧方便?其答案仅仅在于:我们经常心神散乱,妄念纷飞。这种分心犹如拦路虎,妨碍了我们在修行之途中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修习禅定。

  此外,我们的心中充斥着种种习以为常的念头和情绪。这些念头和情绪即使很微弱,也很强大诱人。它们完全占据并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心如猿猴,妄念不断,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

  尽力不要去想恐龙。仅仅端坐一分钟,在此期间不要去想某只粉红色恐龙,而去想一架喷气式飞机。此时此刻,就请你停止阅读,立刻这样做!你能够做得很好吗?心理暗示的力量会将我们的心强烈地引向那只粉红色的恐龙形象,不是吗?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粉红色恐龙并不是真正困扰我们的东西。但是,如果你银行存款空空如也,而此时需要支付账单,你会怎么样呢?面对性爱、风流韵事、工作和某个仇敌之时,你又会怎么样呢?这些东西强有力得多。如果某天诸事不顺,使你精疲力竭、晕头转向,事后你曾经试着琢磨或深思过吗?要做到这点十分困难。

  巴利文佛经中列举了五种最容易令人分心的东西。无论是在坐禅或起身之时,这些东西都会妨碍我们的禅修。

  1贪欲。目睹某物之后,我们就想占有它,或者想到某物之时,就想要占有它。我们想要置身于优美的音乐之中,想要更凉爽或暖和的房间,想要那辆新车或者想要那顿美餐……我们想要立刻得到这些。类似的想法浮现在心中之后,它就会再三出现,直到我们最终如愿以偿,或者彻底死心为止。我们为之神魂颠倒,朝思暮想。这些镜花水月似的幻影始终萦绕于我们的心头,并使我们丢弃了生命中真正的珠宝,心灵也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任何其他东西。

  2嗔恚(憎恨)。我们讨厌生病,也讨厌那种刺耳的噪音。我们讨厌这种食物,想要其他的美味。我们祈愿那个让我们不好受的卑鄙家伙掉进地洞,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我们面对自己深恶痛绝的东西时,心灵就会耿耿于怀,烦恼不堪。这些破坏了我们获得禅定的能力。

  3掉举。我们不想得癌症。当然,这并没有发生,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然而,即使这种可能性似乎极为微渺,我们仍然会感到焦虑。我们也不想失业或离婚,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并因此充满烦躁和焦虑。此外,我们也费尽心机,想要得到某些东西,但心中始终担心会徒劳无功。这些想法让我们夜不能寐,并无法专注于眼前的美好事物。有时,我们会莫名其妙地坐立不安,身体颤抖,心神恍惚,想着种种无益之事……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绝对无法进入禅定。

  4昏沉。有时我们的身体或心灵会过于劳累,或者身心俱疲。此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十分美妙,我们毫无活力或干劲;有时,我们只是无法聚精会神。我们试图读书,然而将同一段文字读了三遍,却仍然懵懵懂懂,不解其意;我们试图静虑,心灵却如坠入五里雾中,万事都显得朦胧不清。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许会倍觉气馁,转而去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以捱过这段昏沉时光……然而,既然禅定要求具备精进、活力、清醒和敏锐,在上述状况中,我们当然无法进入禅定。

  5怀疑。有时,当我们着手禅修或做其他事情时,我们会十分优柔寡断。我们心存疑惑:“我这样做真的会有进步吗?这真的值得我花费时间吗

?我如何知道别人告诉我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呢?我做得对吗?还是我做错了呢?”我们首尾两端,犹豫不决,对手中的工作举棋不定。我们或许会推延下去,直到我们完全确信这件或那件事情为止。然而,生命中很少有确定无疑的东西,如果存在着这种疑虑,这件事也许就永远无法完成。因此,生命有时需要冒险和信任。缺乏这种冒险和信任,我们就无法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

  障碍是怎样滋生的?

  有三种错误举止导致了障碍的产生,它们是:(1)邪思维,即贪念、嗔念和残酷的想法;(2)邪语,即妄语、恶口、绮语和两舌;(3)邪行,即杀、盗、淫。

  此外,还有若干滋生障碍的恶习。1不正念省思。我们的所思所想都会在心中产生情感反应,这种重复出现的情感会变成束缚我们的习气。因此,我们必须留意这些习以为常的念头和知觉长久执著的对象,否则,就会染污这颗我们试图予以净化的心灵。

  2不闻正法。我们很难摆脱自身的障碍。修行之路很微妙,也很容易被误解。我们必须审察那些我们认为能拯救自身的念头的源头,确保这些念头的源头没有秘而不宣的动机。因为,尽管很多东西听似很美妙,实则不然。为了确定特定信仰体系的价值,我们必须细心审视这种体系实际培育出来的信徒类型。那些通过武力、排他或大肆宣传而传播开来的信仰体系,很可能无法引导我们获得安乐和智慧。

  3结交恶友。我们会受到周围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多结交那些与我们相当或比我们更优秀的人。

  禅定与正念将障碍拒之门外

  禅定能够降服障碍。相应的,为了证入禅定,我们必须用正念将这些障碍暂时拒之门外。成功地阻挡住上述五种障碍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如释重负。这种释然逐渐累积,最终将会变成喜乐。

  正念和正知属于顿悟的范畴,然而,为了修习禅那,我们必须用正念来克服禅定中的障碍。这些障碍并不会自行消失,只有同时修持正念和禅定,才能降服它们。

  我们必须用正念来觉知五种障碍,觉察它们何时存在,何时消失,如何产生,如何消除以及如何避免它们日后重现。

  降服障碍的方法

  禅修之时,如果你因障碍而分心,可以试着弄明白使你分心的是什么障碍。然后,便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对治。我们将逐一检视这些障碍的特征、滋生的根源,以及采取相应的对治之策。

  贪欲

  特征:对你所欲所求之事(物)的妄念。大多数妄念都具有想要改变事物的特点,比如计划。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终萦绕于我们的心头,使我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其他任何东西。

  根源:缺乏正念而频繁关注种种欲念。感官欲望的滋生源于缺乏正念的反应,而克服它则需要在待人处世时充满正念。

  对治之策:如果你念念不忘某物,可以通过转而专注于善法而忘掉它。这些善法包括:

  纯粹正念。欲念产生之时,观照它的存在;欲念消失之时,观照它的消失。

  正念省思。当失念(unmindful reflection)之时,应生起真实而如法的正念,消除这种失念并生成相反的正念省思。

  自我鼓励:你可以无声地做自我交谈,提醒自己勿忘修行的良好动机。

  八正道:一劳永逸地断除感官欲望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并回想这些教法。当前缺乏的是哪种教法?你生命中最缺少的又是哪种教法?此外,还应该设法修习这种教法。

  嗔恚(憎恨)

  特征:当念头中呈现出微弱的恶意或好斗的动机时,就意味着你心怀嗔恚。这时,你就无法欣赏到任何事物的美好。当这种念头加剧,变成怨恨和仇视时,你就如同一锅翻腾的沸水。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终萦绕于心头,使我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其他任何东西。

  根源:仇恨根源于愤怒的念头,它最初可能是轻微的恼怒或不快。如果你此时毫不留心,这种念头就会逐渐变成憎恶、不满、愤怒、怨恨或仇视。这源于你对愤怒的失念,因为你耿耿于怀,再三思量,会不断促使怒意滋长。

  对治之策:将怒意扼杀在襁褓之中。当怒意刚刚产生时,就不要任其滋长。

  隔离愤怒:在心中将愤怒本身与激起愤怒的行为、他人、环境或记忆隔离开来。让愤怒仅仅投射在你的心中,但自己不要成为愤怒之人。让它仅仅成为纯粹的能量。

  自我对话:与自身进行透彻且和风细雨般的深谈。

  数息:按照后面介绍的特别方法,数出入息。

  礼敬佛陀:将你对佛陀及其教法的敬意付诸实际行动。口中念诵“礼敬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世尊”三遍。忆念佛陀无边的坚忍、慈悲和怜悯。

  想想心生怒气是很危险的,会招致可怕的后果。

  全面看待那个人的优缺点:不要紧紧盯住那个人的缺点或不足,而要铭记着他们的优点。

  观无常和缘起诸法:转怒为智,激励你全面证悟真如实相。认识到愤怒和产生愤怒的原因都是无常的,愤怒的产生依赖于各种缘由和因缘。

  善待自我:有时你也会对自己生气,此时应该自我宽恕,回想你的美德和理想中的自我。

  记住人终会死亡:难道你真的想在离世之时,对自己心怀愤怒吗?记住,当你怀着怒气说话做事,伤害他人之时,你首先伤害到了自身。甚至在你伤害他人之前,就已经伤害到了自己。

  不要责怪任何人:记住,只是情势如此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培养感恩心:用慈心来修习对众生的感激之心,以便消除愤怒和恶意。

  与痛苦交谈:愤怒会引起痛苦,反之亦然。应该与痛苦、懒惰、衰老、恐惧倾心交谈,这些都十分重要,大有裨益。

  总之,嗔恚是个很大的话题。困扰我们的不仅仅是愤怒,悲伤、恐惧和沮丧也会对我们纠缠不休。你也许会对任何事心怀愤恨:背部或腿部的疼痛,食物的味道,住房条件太差或薪水过低,诸如此类。本节会告诉你如何改善与周围人的人际交往。你刚才读到的这些总原则适用于你与任何你厌恶的人或事相处之时。无论是生病、缴税或你的挚友弃世之时,都请你思考,如何才能将本书所学的智慧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掉举

  特征:我们的种种念头迁流不息,由于无法让身心安静下来,因而表现出恐惧、紧张、忧虑、焦躁或不安。有时,念头过于微妙,瞬息万变,以致我们根本无法抓住它们;而有时,念头又是如此强烈,以致我们无法聚精会神,将它们洞察得一清二楚。

  根源:经常缺乏正念而关注那些焦虑不安的念头和感受。

  对治之策:按照下文介绍的特殊方法,来数你的出入息。

  昏沉

  特征:昏沉是对所有昏昏欲睡的懒散心灵的传统说法,另一种通常的说法是惛眠。当我们的身体或心灵过于劳累甚至身心俱疲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十分美妙,我们毫无活力或干劲,而且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禅定要求具备精进、活力、清醒和敏锐,因此在上述状况中,我们无法进入禅定。

  根源:修习出入息的正念之时,你的身心会变得轻安自在。如今,你却感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种昏睡的感觉十分美妙,你会欢迎它的到来,并挽留住它。然而,昏睡或困倦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喜乐,相反,它会让你变得迟钝,失去活力。因此,不要自我欺骗,将昏睡的糖衣炮弹等同于真正的喜乐。佛陀曾经说过,佛法使人精进,而不是使人懒散。

  对治之策: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正念省思:在昏沉时,你也必须进行正念省思,以默念的方法来给自己醒神,并鼓励自己。

  睁眼:睁开双眼,将眼球转动数秒钟。然后闭上眼睛,继续坐禅,修习正念。

  想象亮光:想象极明亮的光束,心灵在光束上专注数秒钟。当你想象亮光之时,睡意通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屏住呼吸:做一次深呼吸,尽可能长时间屏住呼吸,然后徐徐吐出。重复数次,直到你的身体变暖并流汗为止,然后继续坐禅。

  捏耳垂:用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并真正感觉到捏的力度。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站立:非常缓慢而安静地起身,动作要尽可能轻,最好不要让邻座觉察到。站着禅修数分钟,直到睡意消失为止。睡意消失之后,继续安静地打坐,修习正念。

  走动:行禅数分钟,直到睡意消失为止,然后继续坐禅。

  泼水:起身用冷水洗脸。

  休息:起身小睡数分钟。有时,昏沉确实是我们需要睡眠的迹象。

  怀疑

  特征:你无法确定当下或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你也不相信某些事情,始终想着“什么”、“为什么”、“这样对吗”、“这样错吗”之类的问题。

  根源:对疑念的不正念省思是使怀疑持续存在的原因。有怀疑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始终纠缠于疑问,以至于它占据了整个心灵,使你毫无平静可言,这就是人为之事了。因为失念而导致的疑念,其对治之法是正念省思。

  对治之策:对如下事物进行正念省思:

  佛:佛、法、僧三宝的化身。

  法:深入佛法,并明白其义理。然后,思考你读过的佛经以及觉察的自身变化。这样,你就获得了信心,疑虑也就会不断减弱。当你明白并深入研究佛法的真理时,怀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去的成就:你在克服贪婪、嗔恚、掉举和昏沉上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

  利用数息来抑制障碍

  佛教的宇宙观中,魔罗(Mara)象征着愚痴(unskillfulness)以及灵命死亡。魔罗是个诱惑者,使红尘充满诱惑或者乱假为真,使人分心,不再专注于学佛修心。障碍出现之时,你可以用善巧方便,以极特殊的方法来数出入息,以此来击退魔罗的大军。

  吸进呼出,然后数“一”;

  再吸进呼出,然后数“二”;

  再吸进呼出,然后数三;

  ……

  就这样数下去,直到数到十,然后从十倒数到一。再从一数到九,然后再倒着数到一,再从一数到八,再倒数到一,再从一数到七……如此循环,每次都减少一个数,直到最终得到一为止。然后,停顿数秒钟。

  计数时,往往会有障碍来捣乱。这些障碍会使你分心,忘记计数。当你意识到自己分心之后,应该立刻摄念,重新计数。

  重新回来之时,或许你已经忘记刚才数到哪个数,或许你不记得刚才是按升序还是降序在计数。假定数到六时,你分神了。当你重新摄念之时,已经不记得应该从六数到七,还是从六数到五。那也不打紧,重新开始即可。虽然会略感惭愧,但不应深切自责。再从头开始,重复整个计数过程。这种事发生数次之后,你就会下定决心,不让心神飘忽,时时分神。然后心灵就会专注于出入息,这样,你就击败了魔罗。当你对自己和这种修炼法门信心十足之时,就可以停止计数,回到正常的禅修之中。

  怎样消除障碍?

  如何才能消灭障碍呢?你觉照它,直到它消亡为止。你可以频繁地用正念的强烈光芒涤除这些障碍,这样,它就会逐渐消失。通常,你意识不到障碍的消亡。当你用正念来这样做时,你的心头会怀着“障碍还存在”的意识。是的,障碍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它才能永远消失呢?或许,某天你会说:“我最近没有看到这些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呢?真的,它终于消失了!”我们通常能觉察到障碍的存在或消失,但不能觉察到消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障碍越来越微弱。

  障碍的消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持守戒律,约束感官欲望。在这个阶段中,粗糙的感官欲望不再呈现出来,感官变得相对平静。此时,你可以有意识地观照感官事物的深层本质,以此来修行正念内观。

  第二阶段是获得禅那,该阶段会暂时消除五种障碍,你不会再有意识地去思考感官对象的本质。此时,感知会转向内部,而对觉知对象的根本性质的认识,则超越了文字相和思维。

  第三阶段是最终的完满阶段,也就是获得圆满的觉悟。在这个阶段中,所有潜藏的习性都会从心中连根拔除。

  缠缚

  缠缚就是潜藏在心中的习气,是障碍的根源。缠缚是根,障碍是枝。沙漠中的植物必须从地下吸收每滴甘露。为此,其根系通常很繁盛,远远大于植株的地面可见部分。

  缠缚也如同我们眼睛的翳障。我们利用禅那来消除心灵的障碍,就如用眼泪来清洗眼睛一样。但无明仍然存在,妄惑(confusion)会再次出现。除去这些缠缚,就如同给眼睛动手术,切除翳障,以便我们能重新清晰地看见万物。当缠缚从心灵的慧眼中切除之后,我们就能观察缘起诸法的无常本性。这就会导致完全的解脱。

  共有十种缠缚(十缠,又名十结使),即五下结和五上结。从第十二章开始,你会了解更多除去这些缠缚的方法。

  五下结

  1身见结:即认为“我”是永恒的(“常我”)。这种执见认为,某种“常我”是我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如果我能够为自己贪求更多东西,或摆脱某些境遇,或做出某种改变,一切都会变好。

  2疑结:这是指对极重要的事情存在根本性怀疑,比如你是否相信佛、法、僧三宝。此外,是否相信持戒的重要性;是否相信佛教的主要教理,诸如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不要将轮回和转世投胎混为一谈)。

  3戒禁取结:这种执见相信,可以通过遵循已定的戒条,或者死守某种特别的信仰体系,自己就能获得自由。这种执见认为,通过信靠戒条和信仰体系,灵魂就能解脱,而无须自己精进用功,寻求真道。注意,此处并非说仅仅“相信”这些戒条或信仰观就会造成危害,而是说“执著”于它们才会造成危害。

  4贪欲结:相信得到某人或某物后,就能够解除日常生活中的内在痛苦;相信某些快乐能够从根本改变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或看法。

  5嗔恚结:认为可以通过拒斥和抨击某些事物,使诸事顺心遂意。

  五上结

  1色贪:相信死后能继续存在,死亡也能消除贯穿全部人生体验中的内在痛苦。

  2无色贪:错误地认为如果死后能够继续以其他状态存在,或存在于其他地方,就能永享安乐。

  3我慢:过于自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评价过高,自怜自爱。

  4掉举:总是希望事情有所变化,永远不满足现状。

  5无明:不能如实洞见万法真相,对苦、空、无常和四圣谛的教法蒙昧无知。

  以禅那破除无明

  这些缠缚可以概括为三种根本习性:贪、嗔、痴。其中,痴或无明最难根除。无明不能凭空存在,由其他东西滋生而成,滋生它的就是缠缚。当我们降服缠缚时,就能获得禅那。禅修则能减少我们的贪欲,而贪欲则是烦恼的根本原因。

  然后,我们通过禅定来获得智慧,完全洞见诸法实相。同时,我们依赖于定、慧之力,就能彻底根除障碍,随后就能打破无明窠臼。

  其过程如下:我们暂时克服这些障碍后,就可以获得禅那;接着,我们运用禅定之力获取智慧;然后,同时运用定、慧之力,就能根除这些障碍,并轻而易举地彻底斩断无明。

  心灵克服障碍之后,获得的禅定极有益处,它能引导心灵洞见万法真相。然后,就能获得无上寂静、安乐和清净本心。

  这种清净智慧和甚深禅定密不可分,两者共同起作用,使心灵完全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因此,佛陀说:“入定者能够如实洞见诸法实相。”

  自我对话

  我前面谈到过“与痛苦交谈”。人无完人,无论坐禅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并会受到它的困扰。自我对话是十分有益的修行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它都有益于使心灵获得安定。接下来,我们以肉体疼痛为例,来阐释自我对话的方法。

  痛苦出现之时,我们必须与之交谈。我们必须这样说:

  这种痛苦并不新奇,我以前经历过,但很快就消失了。此刻,这种痛苦也不会长久,也将会很快消失。

  我的身心曾经屡遭痛苦,命途多舛,多历艰难,但它们最终都化成了烟云。我的痛苦也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所有有情众生都忍受着这种或那种痛苦。

  我必须心无旁骛,关注这种痛苦。佛陀教导我们将痛苦作为观修的对象。它是四念处之一。他也曾经教导我们,如实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我必须修习安忍。佛陀获得觉悟之前,在修习禅定时曾经历过千万种苦难。即使在觉悟之后,他仍然遭受着痛苦。有一次,提婆达多向佛陀扔了块石头,伤了佛足。佛陀毫无怨言地忍受着痛苦。

  疼痛无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不生起烦恼。我不想因疼痛而烦恼不安,相反,我应该利用这种疼痛来根除烦恼。人们会在运动场上说“不劳无获”。的确,没有疼痛就没有收获。修行之路更是如此,佛陀曾将修行称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不应该憎恨疼痛。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我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如果我对自己的身心充满恼怒或怨恨,我就是个傻瓜。因此,我必须用正念来驾驭我的身体和这种疼痛,并用慧眼来觉照它,洞察这种疼痛生灭往复的过程。毕竟,它只是短暂易逝的。幸好如此。

  在《箭喻经》(The Sword Simile)中,佛陀如是说:

  “诸比丘,使诸盗贼,以双柄锯,断汝手足,节节支解。汝于彼时心作嗔念,则于此法中非我弟子。汝诸比丘,彼时当做是念:我心于此寂然不动,不做恚语,亦无怨尤。我当以慈心观彼所为,了无怨憎。复次,汝当思惟,此堪忍世界,众苦交逼,我当发起无量慈心,护持一切有情,无有怨憎。”

  我强烈建议你们按照这种方法,与痛苦以及它引起的愤怒交谈。当然,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些话略作修改,运用到让你烦恼的其他事情之中,比如衰老、离婚或痛失爱人等。

  你还可以和你的惰性、恐惧、愤怒、贪婪交谈。这种自我对话在坐禅之时十分有助于控制种种川流不息的想法,此外,它也能指导你的生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