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见正经》告诉你为何众生沉沦生死而不信轮回
发布时间:2023-08-22 02:10:2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佛说正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国精舍。正以食时。将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
[如是我闻,佛在罗阅只国的精舍时,正值午食时,同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持衣钵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乞食。]
有大树。名曰甘香。根深干大。枝叶茂盛。华实红赤。其味甜美。树下广平。集石为座。佛意欲止此。诸优婆塞。即敷布坐席。佛便止坐。弟子菩萨。亦皆就坐。
[途中有一大树名叫甘香,根深干大、枝叶茂盛、果实赤红、味道甜美。树下广平,集了许多石头,可以作座。佛意欲就此止路休息,诸优婆塞即敷布坐席,佛及诸弟子菩萨悉皆就坐。]
时有一比丘。名曰见正。新入法服。其心有疑。独念言。佛说有后世生。至于人死。皆无还相报告者。何以知乎。当以此问佛。
[这时有一个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有疑惑,自言自语:“佛说人死后有后世,皆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如何知道呢?”准备以此问佛。]
未即发言。佛已豫知。佛因先言。诸弟子。此树本以一核种。四大胞毓。自致巨盛。覆尔所人。本为核时。根干叶实未有未见。至得四大。因缘相连。便生芽叶茎节华实。转增于本。自致成树。施布广远。
[尚未发言,佛已经知道了。佛先对诸弟子说道:“弟子们!这颗甘香树本是一颗子核种子,现在四大合聚,巨大茂盛,覆盖我们所有的人。当为子核时,树根、树干、枝叶和果实既未有,也未见。至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核种便生出芽叶茎和果实,因为核种的增长变化,才生长成如此巨大茂盛的一颗树,施布覆盖这么广远。”]
初名为核。核复生芽。芽复生茎。茎复生叶。叶复生华。华复生实。展转变易。非故不离故。而名非常名。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
[当初它的名字叫核或种子,核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再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不是原来的核,但并不离于原来的核(核与芽茎叶花实非异非不异,异者,芽茎叶花实非核。不异者,芽茎叶花实即是核。如同月于水中,是月非月,生命实相一是如尔),随变相而命以名,并非真实的名(实相无相,离于名相言说也)。果实再复长成大树,大树复再生出果实,岁月增益,循环不息,如是生长无数。]
佛告诸弟子。欲踧集(cùjí)华实茎节根干。更使还作核可得乎。诸弟子皆言。不可得也。彼已变转。不可还复。日就朽败。核转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
[佛告诉诸弟子:“若人欲使果实、茎、树干、树根再长回原来的子核,还可能么?”诸弟子皆言:“不可能。彼子核已经转变,不可能再复还,将随着时日朽败,朽败后其子核再复转生,如是无尽。但无论子核如何变易再生,最终都逃不过朽败,不能复还成为原来的子核。”]
佛告诸弟子。生死亦如此。识神为起法。起法为痴。痴为就贪爱。痴如彼树核。核小而长成大树。一痴而致多所因缘。多所因缘。本由痴出。
[佛告诉诸弟子:“生死亦是如此,神识(心性)主宰一切生死轮回,起因是心性的无明愚痴,愚痴即是贪爱。愚痴贪爱如同树的核种,虽小而能生长成为大树,一痴而生出众多因缘,众多因缘皆以心性的愚痴贪爱为本。”]
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字色。字色生六入。六入生更乐。更乐生痛。痛生爱。爱生受。受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成为身已。有身当就老死。识神转易。随行而往。更有父母。更受形体。更六情。更所习。更苦乐。更风俗。都非故。便不得复还。
[长成身体后,有身体就会有老死。死后神识随善恶业力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之父母,便有了新的父母、再受新的形体、生起了新的六根触受,便熏染了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再加上风俗环境都和前世不一样了,所以便不能再恢复以前。]
不复识故。向所新见。谓为有谓可常。着所猗呼为谛。谓无前世后世。识神转徙。随行而有也。识神已徙。更有父母。更受新身。更六情。更所习。更苦乐。更风俗。便不复识故。亦不得复还故身故习故所。见如树不复还作核也
[识之妄想分别故,有了新见知,便去之旧的记忆。以一己所处之境的见闻觉知妄想分别知见呼谓为有为常为真谛,实乃自心所系所蔽之义。神识随善恶业力迁徙,因缘果报,无有穷尽,更替父母、身体、习气、苦乐触受、风俗环境,如同镜之尘垢,层层覆盖,不能复前。亦不能复旧之身体、习气、住所,如同大树不可复为种子。]
于是比丘见正。承佛言。起坐长跪。白佛言。我意未除未解。正要今欲发愚痴之问。愿佛哀我等。为解了之。我从生已来。见人死者不少。或父子兄弟夫妻内外。或朋友相怜爱。或有怨仇相憎。死后识神。了无还面相答善恶者。何以乎。识神为何所隔碍。而不得还面报人也。愿为分别说之。令我等结除疾得见谛。
[比丘见正起坐常跪,敬佛言问:“我意惑未解除,正想要发如是愚痴之问,愿佛哀愍我等,为之开解。我有生以来,见人死者不少,或有一些是父子兄弟夫妻的,或有一些是朋友间互相怜爱的、或有一些是相互仇怨憎恨的。死后神识,都无有复还面见相答,这是为什么呢?神识是为何物所隔碍而不能复还面见相答?愿佛分别说之,令我等除解愚疑得以见真谛义。”]
佛言比丘。彼识无形。至于转徙。随行而有。若身作福。福识转生。亦不得还面报人也。何以故。譬如冶家洋石作铁。已成铁便铸以为器。已成器可复还使作石乎。见正言实不可。石已成铁。终不得复还作石。
[佛告比丘言,神识无形无相,其转生亦随善恶业力牵系而有,非能妄意作为。若身作福,神识自随福业转生,亦不得复还面见报亲人也。这是为什么呢?佛以譬喻言之,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见正言不可,矿石已成铁,不能复还为矿石。]
佛言。识之转徙。住在中阴。如石已洋成铁。从中阴转受他体。如铁已铸成器。形消体易。不得复还故识。何以故。行之善恶。识往受之。转化变改。如石成铁。
[佛言,神识离身,住在中阴身,就如同矿石已经炼成铁。从中阴身转易受生新的身体,就如同铁已经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原来的神识,这是为什么呢?生前行之善恶,神识随善恶业力牵系而转生,转化改变,就如同矿石冶炼成铁。]
修行五善。禀受人身。则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系闭。一者住在中阴。不得复还。二者随所受身胞内。三者初生迫痛忘故识相。四者堕地故所识念灭。更起新见想。五者已生便着食。贪念故识念断。六者从生日长大。习所新见。识灭无复宿识。
[生时修行五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此间,神识有六种隔碍,使得神识忘却过去之记忆:一是住在中阴身阶段,无相无形,随业牵引,不得复还;二是随善恶业力投入胞胎之内;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旧的识相;四是出生坠地忘失旧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五是一出生便贪着食,故断旧识;六是出生至长大,受见闻觉受熏习,有了新的习气,所以旧的识相泯灭,无法复还。]
诸弟子。譬如贾客周游四方国。具见苦乐。便意思念东方一郡国所有。已起是念。便三方念灭。生死亦如是。从是世作行往后世。受已受即生新想念。故识想便灭。如贾客惟念一方。三方想灭也。用是六事。系蔽隔碍。不复还故识。如核之成树。石之成铁。变本易名。不复还面相答报也。
[佛以譬喻言:“诸弟子们,譬如有商人周游四方各国,俱见之苦乐风俗。若心中一旦念想起东方国郡所见所闻,其他三方国郡之念想皆悉泯灭。生死亦复如是,从前世行作善恶至往生后世,妄想流注不息,一旦过去即生新的念想,旧识便灭。如同客商唯念想一方,其他三方念想皆灭。这是神识之复还旧识之六种隔碍,所以不能复还为旧的识相,如同种子长成大树,矿石冶炼成铁,已经变易更名,所以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佛言。复譬如陶家埏土为器。以火烧之。则转成瓦。宁可使瓦还作土乎。诸弟子皆言。实不可。土已烧炼。变形成瓦。不可复使还作土也。佛言。诸弟子识神转徙。随行受身。如土成瓦。人无道行。不复识故。不得复还相报答也。
[佛言:“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还可能再恢复为土乎?”诸弟子皆言不可,土已烧炼变为瓦形,不可再使其还作为土。佛言:“神识随善恶业力牵引转变而受他身,如土已烧炼成瓦,若人无修行之道行,就再也不能识得了,也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比丘。复譬如树大数十围。巧匠便规斲。刻镂奇巧百种。若人欲复集聚斲柿及所刻。巧还使成树可得乎。诸弟子言。实不可。树已断破。段段刻尽。枝叶槀朽。不复可集使成树也。佛言诸弟子。识神于是世。作行善恶。临死识徙。随行受体。所见所习。非复故身。不可得还。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如树已断不可复集使生。
[又再譬如具数十围之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还可能恢复成大树乎?诸弟子皆言不可,树已经断破,枝叶枯朽毁坏,段段都已雕刻尽已,不可再集使成树了。佛言:“神识于世,或作善作恶,临终神识随其善恶业力牵引而受他身,所见所行,都不能复还原来的身体,是故不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如树已断,不能将木器集合起来让大树复生。”]
佛言。复譬如工师。烧砂作红色。更转白形。化如水。诸弟子欲令红还复作砂。可得成乎。诸弟子言。实不可也。烧砂一变。不可还复。佛言生死亦如是。人未有道意。无有净眼。身死识去。随行变化。转受他体。所历异世。更受胞胎。见习皆异。不复识故。如砂成红不可复还也。
[佛言:“又譬如化工师将砂石烧作红色颜料,再转为白色,再化为水状,颜料还可能恢复成原来的砂石乎?”诸弟子言不可,砂石一旦烧变颜色,不可复还。佛言,生死亦复如是,人因未修道力,没有净眼,身体死亡神识离去,随业力牵引变化他身,种种经历已然不同,所受胞胎已然更替,知见习气也已然变化,所以不得恢复过去之识相。如同砂石烧变成红色就不能复还了一样。]
佛言诸弟子。复譬如水处于圆瓶。则体随圆。徙着方器。则体复方。大小曲直。随所堕处。诸弟子生死亦如此。识神本无。无有常形。随行善恶。辄往受身。白黑长短。苦乐善恶。变受随行。如水从器。或从人中所作非法。死堕畜生。合受恶体。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佛告诸弟子言:“又譬如水处于圆瓶,水体也随着变为圆形,若是方瓶,水体则现方形。大小曲直的形状,是随其所处的容器中。生死亦复如是,神识本无形无相,是随人之善恶业力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乐少,有的乐多苦少,皆随善恶之行,如水随器。或有人生时所造畜生业,死堕畜生道,受畜生身,不得复还旧的识相,所以也不能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诸弟子。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无声无翼。得时节气。转化成蝉。飞行着树。鸣声不休。佛问诸弟子。宁可还蝉使入土成蝮育乎。诸弟子言。实不可也。蝮育已变。去阴在阳。身形化异日当死亡。或为众鸟所啖。不得还作蝮育也。佛言诸弟子。生死亦如此。命讫身死。识神转徙。更受新身。五阴覆障。见习各异。于彼亦当老死。不得复还。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如蝉在树不可复还作蝮育也
[又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没有叫声也没有羽翼,但一旦时节因缘成熟,便蜕变成蝉,飞行着树,鸣叫不休,若把蝉再放进土里,还可能使它还原成蝮育乎?诸弟子言不可,蝮育已经蜕变,脱阴住阳,身形化异,他日将会死亡,或为鸟雀啄食,不得复还作先前的蝮育了。佛告诸地言:“生死亦复如此,命终身死,神识迁徙,更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覆盖,知见习气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难有报告各自的因因果果。如树上的蝉不可能复还至原来的蝮育一样。”]
佛告诸弟子。复譬如段生肉。过时不食。则臭茹生虫。欲使还成鲜肉可得乎。诸弟子言。实不可。肉已臭败。不能得使复成鲜洁。佛言。生死亦如此。人在世间。心念恶。口言恶。身行恶。死则识神转徙。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所在异见。不与前同。罪网所蔽。不复识故。不得复还面相答报也。如彼臭肉不可使更成鲜洁。
[佛告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过时不食,则臭败生蛆,还可能使它还原成鲜肉乎?”诸弟子言不可,肉已经臭坏,不能再使复还其鲜洁。佛言:“生死亦复如此,若人在世间,身口意三业作恶,死后神识则迁徒恶道,或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其所在所见与生前相去万里。罪业如网一样覆蔽自心,不能再恢复旧之识相,更难复还面见相答报也。譬如肉已臭败,不可复使其鲜洁。”(莫说堕入恶道,即生或病痛、或欲望、或嗔恨、或食睡时,心亦复如是覆蔽,一心固执我意,受蔽心牵引不念旧识旧情,难能自控,生诸恶业,何况死后唯心识乎?)]
佛告诸弟子。复譬如月晦夜阴。以五色物着冥中。令千人万人。令夜视色物。宁有一人。而别其青黄赤白者乎。诸弟子皆言。正使巨亿万人复无央数人。令夜观视。终无见者。何能别其五色。佛言。若有人。把炬照之。令人观视。可得见不。诸弟子言。人依炬明视之。皆可别五色。佛言。若愚人背炬火。进入幽冥。乃进极远。而望欲见五色。可得见乎。诸弟子言。愚人背明向冥。愈进暗。终无见色时也
[佛告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以五色之物放置入黑暗中,叫千人万人来令其见物辨色,宁有一人能分别其青黄赤白乎?”诸弟子皆言,即使叫巨亿万人乃至无央数人来令其见物辨色,也终无有能见者,况且辨别其五种颜色。佛言:“若有人以火炬照之,可以令见否?”诸弟子言,若有人以火炬明照,皆可见可辨别五色。佛言:“若有愚冥无视火炬之明照,背着火炬进入幽深黑暗中,且越行越远,而此愚冥之人又妄欲见得五色,可得见否?”诸弟子言,愚人背明向暗,且越行愈是暗极,失方向也,终无见色之时也。]
佛告诸弟子。人在生死。亦如此。一切人民。蚑行蜎飞蠕动之类。已受身形。痴冥暗蔽。无有道行。不学身事意事。未得慧眼。而欲知生死所趣识神往来面相答报。如月晦夜阴欲视五色。终不得见也。
[佛告诸弟子:“人于生死,亦复如是。一切水陆、空行、乃至蜎飞蠕动之类众生,已随善恶业力禀受身形,受颠倒妄想愚痴之冥暗所覆蔽,没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养性,未得慧眼,而想了知神识生死的趣向,神识往来面向答报,如同月晦黑夜中去辨别五色一样,终不得见也。”]
若修行经戒三十七品。守摄其意。就清净行。如随持炬火人见别五色。人随佛法教。则能了别死生。具见五道识神往来所堕善恶处。如炬火之照色。皆悉了见。人初不学身事意事。背于经戒。随俗三流。快意自从。断割真法。不信不乐。不肯奉行。如背炬入冥。疑结日甚。终无见知有解了时也。
[如果依教奉行,坚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摄身正念,清净梵行,就如随持火炬之人,自然见到五色。人若随佛听教,依教修道,则能了生死,洞视五道神识往来的升降善恶处,如火炬明照颜色,历历分明。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有了脱生死之时也。]
佛告诸弟子。莫顺汝愚痴闭结之意。而不信清净正真之道。自堕地狱。为身受痛。我故引譬。以解了汝等。常当勤力奉行经戒。以着心中。
[佛告诸弟子:“莫要顺从自心愚痴顽冥之意,而不信清净无上真正之道,而自堕地狱,身受痛苦,我故引以譬喻让你等了解,你等当勤力修行,奉行经戒,清净梵行于心,当念念不断。”]
佛告诸弟子。人生是世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察察了了。然不能复见知前世所从来处。于是当老死
。往生后世。更受身形。则亦不能复识知今世之事也。所以者何。一生一死。识神转易。十二因缘。痴为其主。懵懵冥暗。转不识故。[佛告诸弟子:“人生于世间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皆现在之事,父母亲属,明明了了。然不能见知前世所从何来?于当当今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复还了知今世之事,这是为什么呢?一生一死,识神转迁,十二因缘,无明愚痴是为其主,迷糊暗钝,一转生即忘失不识了。”]
诸弟子。譬如煮练白丝染作异色。青黄赤黑。变本易故。不可复转还也。生死转易。如丝受色。识无常体随行染着。未有净眼。不识其故心意为法所念即成。人在一世。心念万端。善恶报受。受新故灭。生死之法。痴暗之常然也。其欲知见生死往来。当广学行身意之事。深入清净。思惟本末。尔乃开寤。如卧寤也。
[譬如煮炼白丝染作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之色,不可复还原来之洁白也。生死变换亦如同白丝改变颜色,神识本自清净无染,无相无形,无有常体,亦如白丝,皆因妄想颠倒,随种善恶业力染著而成。未有净眼,不知心意生起缘由,心意即是系念于法相,即是对六尘境生起的我执法执妄想分别,法相乃假合假名,心意亦乃尘缘幻影。人在一世,心念万端,善念恶念流注不息,神识亦随善念恶念造业受报,受新知覆蔽,旧识故灭,生死之法就是如是隐于愚痴冥暗中而成为自然常法。若欲知知一切业因苦果的由来,当广修学身口意之净行,深入清净境地,回归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思维本末,当会自然会彻悟一切本来,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样。]
佛告诸弟子。识神为痴冥法。生作善恶行。死转往受。随善恶行而有形兆。如火得薪而见薪索则灭。意识不作善恶行则亦灭无所见。未得道者。沉沦生死。转不识故。
[佛告诸弟子:“神识为愚痴冥暗覆盖而行法,生时或作善恶,死后随业转受往生,随所行善恶业力而幻变万端形状,随善而善,随恶而恶。如同火得干柴而生出不同的火苗形状,若将柴搬走或弄湿,不具备燃烧的条件,火苗也就幻灭了。意识不着善恶时,离于分别幻境,如同火不能得薪,一切幻境寂灭归于清净,无有能见所见者。未得菩提道果时,受愚痴冥暗所覆盖,受善恶业力牵引,沉沦生死苦海,是意识转变迁徙而不能忆得旧识相的缘故。”]
譬如秽镜。垢浊蔽污。举以向面。了无所见。意识浊蔽。生死转徙。惨惧蔽盈。牵着殃福。不复识故。如窥秽镜。复譬如深浊之水。虽有鱼虫。了不得见。生死错乱。忧思蔽塞。转生忘故。亦如浊水。譬如冥夜闭眼而行。都无所见。生死暗昧。流随殃福。或喜或恼。缀制所受。不复识故。如夜闭眼
[譬如布满尘垢的污秽镜子,昏蒙暗沉,用以照面,了无所见。意识亦复如是,一旦受自心妄想分别的善恶、好坏、长短等浊知浊见所蒙蔽,心有所住法,造生死之流徒,凄惨盈蔽,祸福牵连,就不再识得本来面目,如同面照布满尘垢的秽镜。又譬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虫鱼游历其中,但了不可见。生死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蔽塞了人的心识,遂成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中虫鱼游历但不得其见。譬如黑暗之夜闭眼前行,一切不可得见。生死之暗昧也是如此,随善恶业力之河流转于灾殃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前世,如同暗夜闭眼。]
佛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譬如水精琉璃宝珠彩丝贯之。青黄皆见。佛视生死。如观贯珠。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鱼虫。皆悉裸见。佛视生死。如清水鱼。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无绝。佛视生死。往来五道。如观桥人。譬如高山远望具见。佛意高远。具知生死。无不分别。
[佛告诸弟子:“如今我证成佛道,得清净慧眼,一切生死迁徙,欲界、色界、无色界往来轮回,悉知悉见。譬如水晶、琉璃宝珠用彩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历历在目,佛见生死,亦如这贯穿的珍珠一样,清楚明白。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生死,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蔽。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不绝,佛观众生生死,轮回五道,如旁观者观桥上之行人。譬如立于高山远望,山下一切俱见。佛意高远,了知生死来去,历历可数。”]
佛告诸弟子。汝等当随我教。可具知生死千亿劫事。当行三十七品要行。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以除意垢。消灭三毒。疑结解散。便见清净。得佛慧意。便知去来之事。如视明镜。一切悉见。
[佛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千亿大劫生死之事皆可俱知。你们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
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亦皆相答报。但人未得三净眼。是以不见不知。不复识其本。着在六系蔽。为肉眼行故。而不见相答报之本。谓之无有也。其未得道者。皆作浊秽之行。况没愚痴。生死转化。更受身形。肉眼眩惑。离故系新。四痛扰乱。终不得知识随行相答报也。
[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但因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再识得其本来面目。由于有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生死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离开旧的身体系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扰乱,终究无法得知神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
令现世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此则宿行答报之验。为无有三净眼故。不见不知。便结在疑一切人已来生是世。本与痴俱。无有道意清净之行。而欲望知前世之事。识反报之效。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终不能也。
[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皆由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也。因未得到清净法眼,故不见不知,便结疑一切今世来生因缘果报。人本因愚痴妄想而投转生,颠倒妄想与生俱在,若无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认识报应的业果,就如无手想要写字,无眼睛想要视物,终是不能的。]
故佛出世。敷现经道。以解人意。其欲知见。识神往来。生死所受者。当随佛教行三十七品。智度无极。捡意敕意。调意正意。入禅三昧之妙。乃可具知。识神所堕。去来之事耳。汝诸弟子。当勤学知身事意事。具了诸对。至则灭除之。不为乱误。坚固于正法。如此莫休汝所疑问。即可解了
[故佛陀出世,阐扬经道,开解人意,想要亲见了知识神于生死之间的来去,应当随顺佛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识神的来去。你们诸弟子,当勤学修行身口意三事,坚固正法,不为误乱,至功夫圆熟灭除秽意,如此于归于清净自心,莫须疑问,一切生死由来皆悉知解。]
佛告诸弟子。识神有名无形。随善恶行。依四大为体。初生身小。诸根未具。识见复小。所知未备。及其长大。六情具足。识亦随体。爱欲诸习。日生盛具。至于衰老。四大羸臞。识亦不明。六情减少。现居一世。变易无常。不如其故。生所习见。老如忘之。况更异世。阴胎系蔽。未得道意。痴行惑秽。欲见意识往来。面相反报。不可得也。人无道行。而望见知宿命之事。譬如暗夜贯针。水中求火。终无见得。
[佛告诸弟子:“识神但有名无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之能未俱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但随着长大,六根之能具足,识神亦随身体,熏习种种贪爱欲望,日渐炽盛,到年老之时,四大所成之身逐渐朽坏,识神亦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渐衰退。人居一世,历种种无常变化,一生中的所见所行,年老时也都忘了,况且前世之事呢?阴胎系缚障蔽,若未得道意,皆为愚痴迷惑秽意所系蔽,想见识神之来去,面回报告,不可得也。人若无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譬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不能见,不可得。”]
汝诸弟子。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本从何来。终归何所。何因往来。所缘何等。谛如思惟空无之法。得净结除所疑自解。佛说经竟。见正等五百人。及诸优婆塞。悉得须陀洹。诸菩萨皆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从佛俱还精舍。
[诸弟子,你们应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往来,所缘是什么。仔细地思维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佛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随佛俱还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