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佛为无上大度师.以六作度尽快学!

发布时间:2022-08-23 10:00:4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佛为无上大度师.以六作度尽快学!

  仁俊

  圆证无上正遍觉的诸佛,因地所修与果地所证的一切,全都贯达得无欠无余,臻入难思难议的绝对妙境。诸佛之所以能到达如此的妙境,因地中一发心,即牢牢地把紧着︰决「不(为)自(己)作(一切)」。这般志性执持得不忘不失、必践必遵,世俗中相共的知行──「自作」,当即猛撇得纠缠不着。因此,俗凡中所有的一切邪见──「作者、使作者」等,则远离得永没交涉。掀开了「作者」与「使作者」的迷盖,渐次地从正见而向正觉,从正觉而向遍觉,从遍觉而直向无上正遍觉,从无上正遍觉中圆证佛果。一切诸佛遍觉而圆证的历程,莫不必然如是。从菩萨阶位明明豁豁地趣入佛陀圆境的唯一纲宗──六度──;六度修集得足实圆满者,称为佛陀。圣龙树说︰「诸功德皆六波罗蜜中摄」,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乃是导提前五波罗蜜的光与力、德与愿,所以,一定要深悟无相无作的般若波罗蜜,才能将前五波罗蜜导向大菩提。

  菩萨因地中一发心,首先肯认而体注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因为一切法中最尊贵、最广大的,莫过于般若波罗蜜。发大乘心,起大乘信,求大乘解,修大乘行,证大乘果,这一切离开了般若波罗蜜的察观、导进、印择,就会偏向(凡俗)或退堕声闻行中。菩萨最怖畏的──退堕声闻(孤调独善)行中,所以一发心,就念念中不离般若波罗蜜;借着般若威德的护卫、翼辅,练就了金刚般的坚心、大心与快心。因此,身心中所观、所行及所触的,莫不与诸佛三业紧接、密通着,就这么受着诸佛的加持、提点及嘱荷。提点的直进直上,嘱荷的昂志昂神,直进直上的与诸佛不隔,昂志昂神的对众生不倦,菩萨从这王就扩得开大现与大献的上下贯联、生佛一体的境界。大现中所见的尽是十方诸佛因果中的一切,从如此的因果中瞻之不尽、探之不穷中体思得广延周匝、诸佛大慈大智所融汇成的圆净法门,透过自家的体思、体味;体味久了、深了,深得与观与行成力成片,自家心行就这么以诸佛心行为标徽。诸佛因果中的一切心行,无时无处不为众生着想、不对众生照料。广修普贤行的菩萨,这么样体见着诸佛的因果,发心坚决地学诸佛因中的普为有情;肯定着,想成佛除了像诸佛因地中那样的为众生效劳服务,别无他途。这样的从想起行,行得总是照着诸佛所开示的性空不着,缘起不舍的准则看众生、为众生;看的总觉得亏众生的太多,为的更觉得给众生的太少;知道亏众生的,才勇于愧对众生,知道(以喜敬心)给众生的,才乐于帮助众生。学在修在如此的愧助中,空慧与大悲运照得明明切切,直透自我而直为(苦困)众生的决性与热情,就没一念的迟徊冷缩。这就是菩萨大奉献、普供养的发端。深植佛种、深思佛法能直效佛陀的菩萨,其心地的淳厚与法相的恢廓,没一个不是这么普奉献、大供养的。诸佛之得以成为无上大度师,就是从这么样的普奉献、大供养中完成的。不让诸佛、不诳众生的大心菩萨,必然地步趋着无上大度师的足印而迈进!

  菩萨观行深净而热切得不忘无上大度师,总是效摩得毕肖而毕真,行住坐卧中操验、察体的,撇脱了空洞混茫,不离众生不属三界的义命与智力,从圣道中配应得直觉直当,整个身心与整体佛法,则化融通贯得分不开、夺不去!身心成为住持与显扬佛法的大道场。真道力充塞着这个大道场,心地的觉性明豁得不住心、不离境、亦不为境所拘,就这样透得过心、转得了境;不作心奴,不为境役。觉性活脱得豁透了空,通察于有,人间菩萨的绝大作略,则开展得尽廓遮障。菩萨从绝大作略中印铭的︰学诸佛关心众生,为众生系念诸佛;心头上的诸佛系念得熟而明,眼面前的众生关注得勤而遍,怎么念诸佛,也怎么念众生。把众生念得同诸佛一样的念,越念众生越想到诸佛因地中除了念诸佛,也莫不全心全意的深念而遍念一切众生,于是肯定着菩萨的发大心,首先重在诸佛与众生等观等敬,大乘经中「常不轻」的思想,即肇因于此。大乘意趣从浅显处说,为绝大多数众生发心作无价之仆,心发得、身致得深入种种众生界,触涉到的世事与根机,繁错得难度难计,极难展施,对诸佛的度慧与悲拔,不禁感到无比的叹敬,无尽的悃愧,激奋得直学诸佛因地取法立行。将诸佛因地中的行法悬为榜样,化作志性,诸佛因地中耐忍与承荷的,敢于挺当得决不推(搪)折(扣),念诸佛之德了却了自己之得,救众生之苦抛开了自己之乐,为人而学佛的气骨,则坚壮得永不沮屈。因地中初发大心的吾人,必须不忘诸佛因地中的一切,出生入死与「割体涂香」,尽皆扣紧、持牢得宁宁贴贴,大菩提心从此则怎也不受威胁或惊退。就这样,于「大期生死」中的头面探举得永不沉没,自然也就不再疲昧松脱下来,步步迈入大路头,念念触涉善景象,彻底的翻得过身,绝情(私)的豁得透眼,堂堂正正的见佛见人。

  翻得过身缠不着,豁得透眼看得清,佛见得能学佛而不向佛乞怜,学得恳到而纯真;人见得能为人而不向人求索(利养),为得明廓而朴实,内不晦沉、外能旺溢的神光与力兴,则鼓舞、沛发得昂藏雄毅,忘不了佛,离不开人。菩萨的发心化众,舍心克己,其动机都固定在这样的不忘不离上。从这二不中探握着诸佛因地中所学所修的大目标︰广摄一切诸佛无尽功德,普济一切众生无量苦难,苦难中练集效行的功德切了、多了,勤学勤修就更停不下来了。勤学勤修中的教授与楷模,系注于心目中的从未离开无上大度师的佛,佛的一切系念得明、察注得深,所存所行的不匮不倒,佛法中瞻(仰)的佛与世法中行的佛(证觉的法),未曾离本脱节,所流露的德就更扩充得永无涯际。就这样从瞻行中逐渐消融了我,从逆害中相续耐得透人;透得默然而廓然了,诸佛菩萨于耳边提警、策嘱的,响震得透心彻骨,精勤得直与疲性绝缘,直对众生结缘的承诺,事实上则表现得即求即应,应得不使众生失望,常与诸佛通心,诸佛净妙的法与力,渐渐地化为自己的功能与德量,说的做的与谛审的一切,离不了诸佛作证,禁得住众生核验,这样的永远而决定的活在诸佛与众生间,活络络通廓廓的直见诸佛、直为众生,众生成佛的机缘与诸佛度生的门径,我们就成为创造者与导入者。能这么样创造与导入的条件︰以智慧解决问题,以慈悲建立关系。智慧克除自私惑业,慈悲拔脱他人苦楚,智不着悲不离所照现的方便,莫不悉皆归趣乎正,眼面前、念头上的事相(有)与理性(空),深观与善行配应得巧净无间,「正直」中的「方便」运展得没副作用,佛所说的度则能发挥无染无量的作用,这就是菩萨活力与通德的基因。

  从诸佛无偏无极的如实不二的等流中,所说与所行的,都一味的纯正光净,深深地感人、(善)诱人而(摄)吸人。这些,菩萨们看得最清楚而深刻。因此,对诸佛形成无比的渴仰与虔服。诸佛无尽、无疆法界的微妙功德,菩萨窥照得眼豁心畅,看众生与为众生的心眼,则明挚得忘却了自我的一切,勤笃得眷顾着众生的大患,大悲与众生的大患结构得分解不开,与大悲相应而起的大慧性空,向上直见直闻诸佛音容,向下久见久闻众生号泣,萦回、涌现在念头上的诸佛之德与众生之苦,以德救苦的感应与行动,则快迅果决得绝没踌躇。直向无上无极的佛陀看齐的菩萨,真空观与幻有行贯彻得无着无畏,身心手脚一起放开得为所必为的;为得无明与有爱无隙可乘、无机可袭,也就没有什么惑业可止的了。动得极动与通得大通的行者,观照中对诸佛体忆的忘了我,「行布」中将体忆得的诸佛之德一一的展现在众生之中,敛摄得尽让众生见不到、触不着自己的那个我,众生的佛性被引发得能续能增,大抵这么开始的。念头上的我没盘旋余地,心门中的法有了斡运空间,从无所得的空间斡运久了,斡运得突破时空拘限、生死牵累,法性空寂中融化了自我,与自我相应的(顿疾)成佛贪心,则远离心头。至此,幻身幻心中所瞻礼的诸佛与所效劳的众生,法性空寂中则显现得无时无处不在不见;因此,诸佛与众生的一切,于业缘幻化的身心中永不幻灭,时时见诸佛,也就时时见众生。这样的等见等敬得一心一(无)相,就恍然理解到诸佛与众生根本没有离开过身心;从自己身心中直瞻诸佛直为众生;瞻得高旷、恢宏而力效,为得厚醇、切现而德致,无形中瞻得如此的不忘诸佛,有形中为得如此的不舍众生,无量意念中的恻隐与无尽象形中的恤现,交错兼运得不离心目步武,为众生的大有为与真作略,便没些许盘算或折扣。做人学佛与学佛为人的劲头及眉棱,从此就永恒练豁得透。透得从佛法的「不」中荡涤身心垢秽,深深体解着佛陀的无量心与无上境,凭这般心境彻头彻尾否定掉自我的一切,活的佛法从如幻的众生中巧用得活活通通,彼此则活得一起迈上无疆无险的大活路,绝不再狂颠得闯入极冷与火灼的惨绝境地!

  最锋利的般若慧剑斩断了「真我」的命根,劈开了「假我」的路头,内障与外隔的举体廓清了,心量眼光透视与涵融的,都不离般若的无相无得,没量性的慧命,则开始于身心中成长。慧命与空义结合得相通相融,空绝得直透两边,慧照得不离中道;中道中的慧命活用得不着缘、不背法;法光灼破了我,缘力察透了性,人生的绝大转变、绝对发趣,便能于生死往来中发达佛道,完成法(性生)身。不离生死,不即生死的卓特修学者,总是一概地将身心、行愿与智悲,汇注于此。行愿中身心极致地虚空化了,行愿威德完全解除了身心染恋,心净得能察照虚空般的佛境,缘幻之身对佛境的投探与佛心的体会,就再也不落空或失念。净虚空中往来、接应得畅通明导,不离眼前见诸佛,直展手底为众生;无我之手的提力与推力,则能将众生提得紧切切、推得平稳稳地直见诸佛,常随诸佛闻法,而得以悟法行德而成佛。大乘法的特质之一︰无边无类的究极通涵,通涵得不离诸佛、不舍众生,「常随诸佛」与「恒顺众生」的普贤行,则成为自身的分内事。波罗蜜多七种最胜中之一的──「事业最胜」,乃是完成此分内事的必备条件。事相与理性综合着而观而行,理性的真空化为最新的知见,消融了常我所引起的极端痴迷(或邪断);事相的幻有成为最净的作为,透脱了(有漏)业缘所鼓动的深层贪忧,如此的即真而观幻,即幻而行真,往复的观行得不偏不倒,见佛的器量与为人的臂力,便恢廓卓拔得尽绝掩覆掉缩。善力上通得直接诸佛而苦汰劣性,善根下透得直为众生而展摄悲心,大通大涵的平等普贤行,身心上透露的都不乖乎清净理性与公正事相,真的无极与幻的无了(无着),日常与非常中都勘验得默契而明持,诸佛之心则成为自己的察照与出发处,众生(无边惑业)之性则化为一(空)道的融和与寂平境。从如此的处与境中安身立命,毕毕真真地发心献身而舍身,舍得极多极快而极乐,随诸佛学的为众生做的,则怎也不肯模糊,不许敷衍,诸佛的意境与法界,才能藉我们的身语表诠、表征出来,众生性才能明明切切的循次的转为佛性。

  (行性)佛性从众生性中悟得正(不落神我)、用得明,明得「与声闻不相违背」,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深忍大进中尽让菩提心带头上路,触到的与看见的,便不再落入寻常想象的一般做法。具有如此的超然心智,决然心行,为己的「集」不着,为人的「舍」能致,这二者成为做人与待人的重点,一切都动在、发在这个重点上;动得不离菩提心而深行般若波罗蜜,则能动得直见诸佛与众生。体肯而体践着这样的动,乃是学大乘者必须紧握的一着,因为最极究竟的无上正法,端凭这么展转导启众生,令众生渐渐稳稳地获得法身慧命。动──精进与明决的推展、扩充与增满,认定着︰一切净德广慧的思惟与作立,除了警动、择动,正动、大动得能凌空察有,脱(不着)有行空,这么空得能「含受」一切而「无尽」,内在的深印照与外在的大解瞭,一切时处始能从净德广慧中动应得整整贯贯,作为得精精严严。法动得绝不让我动,这二动厘清得邪正分明了,大动中掉转、发趣、练达得极活灵,尘俗好乐与攒求的,就不屑盘回其中了。做人的人气与为人的人(德)量,直来直去中上瞻下顾得不离不忘的,都从厌绝了这样的盘回开始的。菩提心发得、用得能通能动的,总是通得直见诸佛,动得直为众生;直见诸佛因位中所行的一切︰「善根、福德与因缘」,比知道自己的菩提心与菩萨行的资粮,也一样的不可缺少此三者;因此,直效诸佛因位的行愿之念与(表)现,则明决切实得果敢敦笃。菩萨的心念与身行,就这么将诸佛与众生浑融成一体的;众生也就这么把菩萨看得同佛一样;菩萨更这么将佛陀的佛法,教授、鼓舞、导启众生走上学佛学法,从法印中把定知见,改变(染污而创造清净)业行;许多众生就这么喜敬得投足佛法之门,体悟而化融于无量无我的新境界中。众生的真动力与大通德,都从这样的新环境中观摩陶冶而成的。人生的彻底翻身豁眼,身翻得面貌焕新,眼豁得瞳人旷净,才会动得日新又日新,通得光足又光足。凡能带得上、提得进人的人,没一个不练就这样的新与光。福慧集积得无厌无尽,情(私)见(倒)舍绝得极猛极严;集与舍的宗趣中,这么扩得开、撇得彻,新新光光中的家常佛法,从此就成为眼前的确证与实事。源源而来的活之又活的佛法,完全凭此确证实事中流溢出来。真能确实得如此不诳,也必能洞晓得如幻不着。所以,于佛法中善于活学,学得彻头彻尾活透了的,人(欲)潮中则怎也卷不灭,面对人潮作法海观的菩萨行者,都这么优游而涵(众生)通(诸佛)的。我们从大集舍中,尽快学上这样的优游、涵通吧!

  优游涵通得循轨入法,断却了自我计图、营作,体含着诸佛的无得无碍,通察着众生的有(欲恶)求有(沦堕)苦;知道自己的一切也都是如此造成的,于是惊奋得直向诸佛苦学无得无碍;苦学得克贪杜痴,一切都从光力中深见无量佛法,深学诸佛之心,就这样痛切地厌绝了自我造作,把人做得光光鲜鲜。诸佛菩萨的一切境界,就这样从我们身心上渐渐增明,增明得光力交加,我们身心中就能现显几分佛菩萨境界。我们就这样成为诸佛的法裔血胤,敢于从毕竟空慧、无缘大悲中施舍自己的骨肉脑髓。菩萨无畏无尽的有为义务,有求(法)有修(验)的无极慧命,从此就服膺得成为最新事业,最上道业;道业与事业贯联、贯练得不脱不偏,大乘法的整体兼顾与该摄,身心承持与开通的,则了了决决的没一念与自我商量;大乘法中的大菩提心发得足、行得坚,坚(重)得「世间心」怎也动不了、夺不去,端凭这么种绝不肯与自我商量。菩萨们因此学得上诸佛的一切正法,展得开弘誓救一切众生的大苦。

  大乘法的总汇处──六波罗蜜──,大乘行者的新猷与大业,一切都以此为准则、作明导、做中心。菩萨行首重于结缘、引(发种种善)缘、创(成佛大因)缘,所以特别重视财施与法施,解除众生缺物与匮智的苦恼。菩萨与众生建立交道,众生向菩萨贴得心、睁得眼、开得口,都靠着喜敬的施舍与摄含。道德的充实与衍敷,财法二施成为最急之务;一切道德之根都扎奠于此。能护持此道德之根的──净戒,净戒与净心配应得紧密、坚固,远离了逸倒、逆恶,正行中操持与现行的,才不会背诸佛恼众生,所以菩萨一切时处心之所行与身之所现的,无不以净戒为庄严幢。净戒持得「坚忍」不舍──明暗一致,不减不扣的品德挺实得淳淳恪恪,面对一切境界与种种众生;「生忍」中不起厌与恋,「法忍」中不动避(有义苦)与着(世间乐),「法印」会领、触警得(真)我不起用,(正)法能发力,法力治绝了我性之障,命根不悬在念头上浮荡,义命感中为法为人的精进,净净挺挺得只知有佛法、为佛法,不知有(自)我(与)法(我所);从此放得绝我法,提得彻佛法,显现于身心中的佛法,成为督提与趣发的光力,便没什么内耽外盘的虑挂。在这样的修学历程中明得透出,安得决了,心念澄寂得不味着、不空沈,观境专一得精纯不杂,善柔中澄湛得虚虚豁豁,智悟之境则层层深微胜妙,寂灭无性无着的法(界)门,就这样开始出入得不动心、不走眼。般若慧洞照法界门,法界门不离般若慧,理之证决与事之契当,则的的实实逐步逐步的合而为一。深学般若与遍达法界;这是大乘佛法中绝大的事,修学历程中,最忌的乃是越次(上上根例外)躐等,不历经旷劫与永劫通体(世出世间)的圆净修为,决不克觉证无上菩提。所以菩萨从般若照趣法界,从法界印运般若,总是从摄心注目中念念贯续、处处运持,因为学佛度生,度生成佛,毕竟非小可之事哟!

\

  直承诸佛无上正法与无尽悲愿的菩萨行者,对此毕竟非小可处,总是日以继夜的体现诸佛嘱累而兑现于苦恼众生前。因此,弘誓与强愿的策激、贯达,则作为菩萨刻骨铭心得印象与形象。菩萨心持与身现的观行︰生佛等视,『般若经说』︰「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从「理性佛性」说,诸佛与众生平等平等,因为「毕竟空」中无高无下。深达毕竟空的菩萨,融泯了世间心︰「好者」与「恶者」,是故对诸佛与众生,抱着等敬等事之心,这片心等得净而真,不急于证真住空,不缓于行净练(展)真(慈力),不让真空中的幻有蒙着眼,巧用真空中的幻有发透了心,净得无着而无所不作,真得无伪而无所不舍;如此的作舍明决、真彻、普现得不离身心,能印语默,「寂默」中的「能仁」切真,「能仁」中的「寂默」净廓,相应得直接深通,菩萨是这么直承释尊悲智圆净的波罗蜜的大力大德者。凡真能学佛陀行佛法的菩萨,着心厌绝得脱脱落落,施(舍)心喜敬得充充分分,见诸佛之眼与为众生之心,就这么永远敞豁厚醇得不蔽不亏,能发能干。

  于娑婆人间发心的人菩萨,一开头即对自己人形看得无比的珍庆,因此,对自己的人心,则观持、练修得精致明远,解空不偏的器量与行有不倒的气概,从人形上都显现流衍得永不昧断。菩萨于因位中最重视的观行之一︰生佛等观等敬,等观中平得无高下,等敬中真得泯优劣;这样的平得极平,真得最真,神(我)气(质)化融得微而绝,(佛)道气(志)立发得弘而旷,汰脱了一切神秘欲乐,「思愿」中所观所行的一切,则无不趣向纯净平实。平实中对一切照了得尽是缘幻,了无性定;破除了性定的「生性」,缘起正观成为遍导、净行的轨准,「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的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潮,便振奋、鼓舞着众生绝大愿景;掀起、导发这样的思潮者──菩萨,深观缘幻而推翻性定的菩萨道,从缘幻、缘成中沟通了诸佛与众生,也从诸佛大平等心的体照、承嘱中,不惜身不忘心的系挂而顾护一切众生,就这样,心门与眼前出入与见触的,从未离开或忘却诸佛及众生。从因缘的涵盖、遍通与广该中察究,真可谓无微不透、无大不包,因此,不论圣凡、染净,古今、时空等等,无一能超越于因缘之外,所以,觉证无上道的诸佛,迷堕无间地狱的众生,通统不出乎缘起的「还灭」与「流转」。发心(献身)于生死洪流中展身手、练心(创身)于苦恼交迫中挺气概,所以菩萨于生死中能直接与诸佛之心交流,因此不起厌离之念;同时,深观空义当下即是「无余涅槃」,所以就没速入涅槃的打算。心,菩萨重视极了!「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菩萨永学永度,忘恼忘苦的超特志誓,就因为观察诸佛因位初发心时的心,与一般众生心大致相近,所以推比着︰诸佛既能由凡夫发心成佛,众生只须发心,必然也能成佛,生佛等观等敬的心念与事行,就这样恳到而亲切的奉持着。

  心念与事行从这样的勘验中,所瞻效的尽是佛德,所体恤的无非众苦;佛德与众苦交织成片,发挥佛德与解救众苦的悲愿,随时随地则体现、兑现得极明极真。佛教德化流行、络续而昌扬于人间,这二现成为最有力的推进者。菩萨的解行、道义与使命︰学缘、结缘、创缘,从学缘、结缘、创缘中练磨荷担度生成佛的大因缘。缘,面对得不着不了,心观得彻空彻有,空中翻腾得活活跃跃,有中承受得开开廓廓,一切消归于空,一味发创于缘;空中的的明明的能见诸佛,缘中净净足足的能为众生,学佛陀佛法的一贯大心,就这样从无尽无怖中建立起来,发达开去。

  本文所说的一贯大心──(自性)空心,这与一般所说的惟识或真常心不同。『般若经』说︰「是心非心,本性(空)净故。」『阿含经』说︰「(心)识如幻」;此「识如幻」的识,与「是心非心」的心,可说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是如幻的,所以了无实性可得,无实性的一切,当体即幻即空。正由于空无自性,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从缘而生。因此诸佛与众生,皆由因缘所生,祗是染与净的差别。超特而又平实的菩萨道,空智中深观、遍观自他︰内根外境都无微质可得,意情的染着则日渐淡褪。空与缘相应得即空即缘,空智调伏了自我爱见,缘力鼓激着众生悲愿,菩萨就这么面对人际、心向佛陀的。从空中掉转、发趣得勇猛、毅锐,总持的修与恒顺的行,一直动进得上下通贯,通贯得「有作」(严)斥「无作」(邪见),因缘假幻中的业、因、报、果,建立、分别、阐扬得(久久)往来不倦、(坚坚)生死不没,学佛学得不求速成,度生度得不许缓弛,真无贪与大精进,成为绝对宗趣,化为寂灭法门,大乘行者就这样修得与诸佛同在──不自了,学得与众生同事──能度他。六道中的无上大度师──佛陀──,咐嘱给我们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对如此的咐嘱,时时聆听得贯耳透心,「不忘诸佛德」,「不忍众生苦」的深观大行,成为我们急不容缓的第一大事,我们才肯得果敢地献舍身心︰苦学因位中的无上大度师久久坚坚地面对世间。学无上大度师必备的资粮──六波罗蜜──。于此,我要郑重说明的︰我们既然庆幸的获得「多暇」的人身,又获得修学菩萨道的良机,千万不可错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尽快学吧!尽快修得与诸佛同在,与众生同事;致诸佛德,救众生苦!

  佛元二五四五年二月十六日

  于新州同净兰若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