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路》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
发布时间:2022-05-23 16:33:37作者:大悲咒全文网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当如是了知;莫贪著世利,专注于远离。
——《法句经》
三摩地
打好了坚实的道德基础,求道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禅定修习,对自己的意识加以控制和培训,这是清净之道的第二个阶段。
三摩地就是制心一处,意识高度集中于一物之上,彻底断除其它任何一物。
根据佛教,因个人的根性不同,共有四十三摩地业处。他们是:
1、十遍处(kasinas)(1)-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
2、十不净(asubha)-即尸体的十种相(2):膨胀相(uddhumataka),青瘀相(vinilaka),脓烂相(vipubbaka),断坏相(vicchiddaka),食残相(vikkhayitaka),散乱相(vikkhittaka),斩斫离散相(hata-vikkhittaka),血涂相(ohitaka),虫聚相(pulavaka),骸骨相(atthika)。
3、十随念(anussati)-佛随念(buddhanussati),法随念(dham-manussati),僧随念(sanghanussati),戒随念(silanussati),舍随念(caganussati),天随念(devatanussati),寂止随念(upasamanussati),死随念(marananussati),身随念(kayagatasati),阿那阿波那(出入息念)(anapanasati)。
4.四无量或四梵住(brahmavihara)--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5.一想一食厌想(ahare patikkulasanna)。
6.四差别(catudhatuvavatthana)--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四大之差别。
7.四无色界禅那--即: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识无边处(vinnanancayatana),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
不同根机之人的相应禅法
根据经典,十不净和身至念(如三十二个部位)为多贪众生宜修法门,因为这些趋于产生对身的厌恶,由此而对感官的迷恋生起反作用。
绝大多数众生适宜修行四无量和四种色法订。
佛随念以及其它适合于信仰虔诚之众生。寂止随念和死随念,食厌想,四大差别,适合于理智性众生修习。其余法门,主要有佛随念,慈爱观,至身念和死随念适应于一切众生,无论其根性怎样。
根性(行--carita)有六。它们是:
1.贪性--ragacarita.
2.嗔性--dosacarita.
3.痴性--mohacarita.
4.信性--saddhacarita.
5.觉性--buddhicarita.
6.散乱性--vitakkacarita.
性是指个人内在之本性。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它得以显露。由于众生业力多种多样,人们的根性有所不同。习惯性的行为会构成人们特别的根性。
有些人多贪,而有些人却被嗔患、恼怒主宰。绝大多数人属于这两个范畴。也有人缺乏智慧,多少有点愚痴。与愚痴相似者就是那些心意浮荡不安,无法着意聚心一处之人。有的人生性就很特别的虔诚,而有些人智慧高深。
把其中一性与其它任何一性相方成,则得三十六种根性之人。再加上多疑之人(ditthicarita),共有六十四种。
不同根性和种类的众生形式多样地采纳或修习这些禅法。
在修习三摩地之前,一个合格的修道者应首先谨慎考虑禅定法门。在古代,弟子一般得到导师的指点,根据他们个人的根性,选择法门。但是,现在如果找不到胜任的老师,求学者必须自我判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
当选好了法门后,他应该隐退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尽量不要有任何干扰。森林、山洞、或任何一偏僻孤远之地最为适宜。因为在这些地方,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最不会受到扰乱。
应该明白的是,寂静来自于我们心内。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置好,即使是安静的森林也不会是我们理想之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得以安宁,即使是繁华的闹市也是适意之处。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助缘,帮助我们平静我们的意识。
接着,求道者要决定最为适宜的时间,这样使他自己和外界环境成为最佳的修习状态。
一般来说,早晨起床,意识清爽活跃,或如果不是精疲力尽,睡觉之前也是禅修的最好时间。但是无论选择何时,每天坚持那一时间应是十分明智的。这样,我们的心将进入修习状态。
禅坐的姿势对意识的集中也是一强大的助缘。
东方人通常结跏趺坐,身体挺直,把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上。这是圆满坐。如果这样很困难的话,肯定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则可以采纳单盘方式,即简单地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左脚放在右腿上。
当以此三角形态的姿势坐好后,整个身体就得到了良好的平衡。
右手应该放在左手之上,脖子伸直,鼻子和肚脐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舌头应贴在上颚。有些人喜欢闭上眼睛,不见所有不必要的灯光和外界景物。
闭上眼睛虽然有一些好处,但是,这并不值得推荐。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人昏沉,意识失去控制,毫无目的地外求。当此心猿意马时,身体失去挺直,不知不觉之中,张开了嘴,口涎流淌下来,止不住地前后俯仰。
佛陀禅坐时,一般微闭双眼,观看鼻端,把视线收在二四英尺远之处。
若有人觉得盘着腿坐禅很困难,他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或其它东西上,只要高度足够使双脚放在地上就可以了。
求道者禅坐时的姿势并不怎么重要,只要身体舒适、放松。
精进致心一处。应该在一开始时就努力制止不善之念。
《经集》中的《精进经》说,他也许有可能受到魔王十军的攻击。它们是:贪欲(kama),胆怯(arati),饥饿(khuppipasa),执著(tanha),迟钝(thinamiddha),害怕(bhaya),疑虑(vicikiccha),散乱顽固(makkha,thambha),获取,赞叹,荣誉,伪名(labja,siloka,sakkara,micchayasa),以及标榜自己,毁损他人(attuamsana-paravambhana)。
在这些情形下,佛陀教授的如下修习方法将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与伤害之念相对,常存善念,即:嗔恨之中常思慈爱。
2.常念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即:嗔恚有时以谋杀而告终。
3.无所在乎地不予理睬,不加注意。
4.追寻导引不善之法升起的原因。在此反省过程中,逐渐忘记它们。
5.直接利用物质方面的力量。
正如一个身强力壮之人制伏一体弱多病之人,同样的,一个人应当以身体上的力量战胜不善之念。“咬紧牙关,舌尖紧贴上颚,”佛陀教诲我们说,“出家人应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抑制、摄制其意识。这样牙齿紧咬,舌根绷紧,意念一处,那些罪恶不健康的念头就会一扫而光。当这些念头消除之后,意识安住,一心不乱。”(3)
当一个合格的求法者完成了所有这一切准备工作后,他将退隐到一个寂静处,树立起自信,坚信自己定能成就,精进不息修习禅定。
物质对象如十遍,只不过是禅定的助缘。但是,在树立一个人的特别品质方面,象慈爱这样的善德却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修禅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理智地重复任何一公式原理,因为,它们作为一种助缘,引发它们所代表的信念。
但是,无论修学者怎样专念于禅定,他将无法逃脱初学者一开始不可避免的困难。“心猿意马,外来的念头在其头脑中乱窜。由于修禅进度缓慢,他变得烦燥不安,其结果则是放松精进。”但是,信念坚定的求学者却勇于面对这些阻碍,冲破重重困难,紧迫不放他的目标,从不在任何一个时刻轻易地放任。
十遍处观
假如一个禅修者以地遍为其修禅法门。
在直径为一英尺的圆相表面被涂上一层泥土,使其滑溜无痕,把这同心圆当作最初法门。他本人坐在离此圆四五英尺的地方,并且集中思惟,口中念道:地遍,地遍(pathavi)。全身心地投入到此中去。这样,一切偶然的意念自动远离了其意识,当一个人如此多次修习,或一周,或一月,或一年,他就可以闭眼忆念。在此心智再现的相象之上,他深入禅定,直到他修习了使形象物体概念化。
根据《清净道论》,第一所见之相(取相)同第二所见之相(似相)的不同点就在于,前者出现的是地处(kasina)物体错觉,而后者则如同一只刚从包里取出的圆镜,或一只闪亮的海螺,或一轮即将穿出乌云的明月。
概念化了的物体没有颜色和形状,它只不过是一种由感受而生起的表现形式。
当他继续集中思惟此抽象的概念,他被认为具备了近行禅定之境(upacara—samadhi),而阻碍精神修证的五盖(nivarana),即贪欲(kamacchanda),嗔意(vyapada),昏沉睡眠(thinamiddha),掉悔(Uddhaccakukkucca),疑法(vicikiccha),因念心处(ekaggata),趣求(piti),伺(vitakka),喜悦(sukha)以及持续的效应(vicara)等而得以遏止。
最后,他获取安止定(appana--samadhi),并且完全深入禅昧之中,享受一心不乱的寂静安隐。
此制心一处之境是由抑制五盖而获得,被称作为净心(cittavi—suddhi)。这是清净之道上的第二个阶段。
修习水遍之人,可以装一满盆无色水,最好是雨水,把自己的心制于水上,口念:水,水(apo,apo),直至证取一心不乱。
修习火遍之人,在自己面前生起火堆,再拿一张席子或一块皮革或布,在其上穿一个一张手即四指的小孔,观孔作意火势。
希望修习风遍之人,作意穿过窗隔或壁隙之风,口念:风,风。
希望修习色遍之人,可制作一定大小的曼陀罗(mandala),或青色,或黄色,或赤色或白色,作意观念,正如地遍一样,反复念诵颜色之名。
他也可以作意观想青色,黄色,红色,白色鲜花。
修习光明遍之人,可以作意观想月亮,不摇曳的灯芯,或由裂缝及洞口穿射于地上或墙壁上的太阳光或月亮光,口中念诵:光明,光明。
修习虚空遍之人,应于盖得紧密的楼阁,或于任何皮革,席子,穿一个直径为一手或四指大小的孔,观其空间,口中念诵:虚空,虚空。
不净观
在古印度的墓地丛中,尸体或被埋葬或被火化,食肉动物到处都是。人们在这里看到了肉体的十种不净。但是,现在不可能发现这些东西了。
随念观
佛随念即如此忆念佛陀的功德:彼世尊即是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法随念即如此忆念法性:此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果,善来见,导引至涅槃,智者各自证知。
僧随念即如此忆念僧伽梵行者之功德:世尊的声闻弟子是善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弟子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弟子是真理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弟子是正当行道者,此四双包括八辈之众。世尊的声闻众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予者,可恭敬者,为世间无上福田。
戒随念即如是忆念自己善德行为的圆满成就。
舍随念即如是忆念自己慷慨布施之性。
天随念,“天人因其正信和其它善德而得生于如此高贵之界。我亦具备如此功德。”如是反复忆念自己的正信和其它善德,使天人为自己作证。这就是天随念。
寂止随念即如是忆念涅槃之性,如痛苦的终止等。
死随念即忆念此色身生命的结束。
制心忆念于死能使人了知生命的无常本性。当一个人明白生命是不定,而死亡是肯定时,他就不会完全自湎于物欲享受,而要努力完善自己,成就他人。持久禅思于死,并不使一个人悲观和遁世,相反地,它使人们更加积极精进,精力充沛。另外,它能让人冷静安样地面对死亡。
在一个人忆念死亡时,他会联想得到生命如同一团火焰,或者所谓的有情众生只不过是无形业力的短暂显象。一个人可以借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忆念生命的无常,以及死亡的肯定性。身随念即忆念身体三十二个不净之处: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热藏,肠胃脾肾,脓血熟痰,肪脂膏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
如此观想身体不净导致一个人无欲无望。在佛陀时代,众多比丘通过此种不净观想而证阿罗汉果。如果一个人对此三十二处不甚了解,他可以观想一处,如骨肉,或皮肤。
此身之内即为骨路,骨路之间充满皮肤包裹之肉。美丽只有皮肤之深浅(美丽只不过是外面罢了)。如果一个人如此观想其身体之不净处,则对肉体的爱执就会逐渐消失。
非爱欲之人也许不会采纳这种观想方法。他们可能观想人体这个复杂机器内在的创造力。
阿那阿波那念(出入息)即警觉呼吸的出入。(阿那意为持息入,阿波那意为持息出)。
在有些经典中,这两种顺序被反过来解释。
持息观使心致于一处,最终开发成就阿罗汉的内在智慧。
这是最好的禅修法门之一,每一个人都可均等地修习。在觉悟之前,佛陀也修习了此持息观。
在《念处经》和《清净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种法门的详细解释。
为了使一般读者获益,这里列举一些可行性方法。
以一种适意方便的姿势坐好,呼出一口浊气,闭上嘴。不用强持之力,任运,轻微,自然地以鼻孔呼吸。首先呼入,忆念默数为一,然后呼出,忆念默数为二,置心于整个呼吸过程之中,如是数至十,持久不息地专心于呼吸。在还没有数至十之前,有可能心己散乱。但是,不必因此而失望,如此继续,直至成功。渐渐地,亦可增加数数的遍数,比如数五遍十遍,此后,他可以不用数数而置心于呼吸。有些人喜好数息,因它有助于息念。而另外有些人认为不数为好,重要的是置心一处,而不是次要的数息。当人们修习此持息观时,身心轻松愉快,安隐。他或许会感觉到自己好象飘浮在空中。当修习这种禅法过了一定时期后,终有一天,他会觉悟到此有谓的色身只不过是以呼吸为助缘。当呼吸停止时,此身体也随之消失,因此,当下即觉悟无常。有变化,则不可能有一永恒的实体或不死的灵魂,这样,如实之智得以开发,期证阿罗汉果。
由此可以明白,此持息观不仅可获得一心不乱,而且也能够提高智观,以期得到解脱。
每一个人可以无碍修习这一简单法门。致于详细内容,读者可以参考《清净道论》。
根据《念处经》,持息观:
正念持息入,正念持息出(入息时随念于入息,出息时随念于出息),入息长时自知入息长,出息长时自知出息长,入息短时自知入息短,出息短时自知出息短,忆念整个呼吸过程(起始,中间,停止),一一了了分明,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入;忆念整个呼吸之过程,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出。
平息呼吸,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入;平息呼吸,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出。
梵圣处
在这里,Brahma 意为高贵和高尚,正如梵圣行一样(Brahmacariya);vihara意指行为模式或境界,或生活方式。它们也被称之为四无量心或四无限心(appamana),因为这些心识光照一切众生,无有局限,无所障碍。
慈--Metta(梵语:maitri)慈爱,仁慈,善意,能温暖软化人心。这并不是肉体之爱,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慈爱直接对治嗔恚,恶意,厌恶(kodha);间接对治人与人之间的情爱(pema),慈爱包容一切众生,无一例外。慈爱的圆满就是人我一体(sabbattata),是对一切有情善德和幸福的祝愿之心,其主要特征就是仁慈,祛除一切歹心恶意。
悲--Karuna。当他人受苦,悲心能使善德人的心为之颤抖,从而解除他人的痛苦,其主要特性就是希望能去除他人的痛苦,直接对治歹毒(himsa),间接对治情欲之苦(domanassa)。悲心包容一切受痛苦折磨的有情,放弃残暴。
喜--Mudita。并不仅仅指同情,更指随同之喜,或赞叹之喜,直接对治嫉妒,间接对治兴奋,其主要特性就是随喜他人的财产和成功。喜心包容一切富有之人,溶化厌恶之心,是人具贺喜之姿态。
舍--Upekkha,原意为无分别之见,即既不执著,也不离厌。它不是一种享受主义的麻漠,而是心的彻底平静和心理平衡,是在充满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的生活沉浮中心态持有平稳境态,直接对治执著(raga),间接对治残忍。所以舍心去除贪欲和歹毒,其主要特性为平等。
在这里,舍心并不是仅仅指中庸之受,而是意味着一种标准善德。心情之寂然,精神之平衡为最贴近之解,舍心包容了一切善与恶,爱与非爱,乐与非乐。
《清净道论》详细说明了修习焚住的方法,以期获证禅定。
当一修行者成功地获得禅那,他即可以轻松地修习五神通(abhinna),即:天眼通(dibbacakkhu),天耳通(dibbsota),宿命通(pubbenivasanussatinana),他心通(paracittavijanana),神足通(iddhividha)。
这里要指出的是,三摩地以及这些神通对获证阿汉果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虽然它们对具有者来说无疑是一财富。例如,有些见地不佳的阿罗汉,在没有禅那的帮助之下,通过修习如实智而直接获证阿罗汉果。在佛陀时代,许许多多男众和女众没有修习禅那而成阿罗汉。
只有达到第五禅之人才能获取五种神通。
天眼通,即天人之眼或神眼,也可以称之为见一切之眼,它能使人看到天上和人间肉眼所不能见之事,无论多么远近。
对死亡和再生的知见(cutupapatanana)与此天眼相似,对未来的知见(anagatamsanana),以及根据众生善恶业而知其轮回之智是同一个范畴中的另外两种知见。
天耳通又名圣耳通,或超常之听力,它能使人听得见细微或粗旷之声,无论远近。
宿命通是忆念自己或他人过去生命的能力。对于这一种知见,佛陀的力量是无限的,而其他则是有限的。
他心通是知道他人的思惟。
神足通则能飞行于空中,行走于水上,隐身于泥土,变化身形等。
[注]
(1)遍.Kasina,在这里意为全部,所有,完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物质概念化的现象中放射出来的光线可以毫无阻碍地廷伸到每一个地方。
在地遍中,一个人可做一个大小为一指距,直径为四手指的圆,把它用晨曦色粘土覆盖,使之光洁。如果晨曦色粘土不够的话,可以在里面放一些其它粘土。此同心圆就是地遍曼陀罗。
其它遍也应该这样理解。详情请看《清净道论》。也许要提到的是,经典中找不到空遍和亮遍。它们被排除在外,故共有三十八种。
(2)在古代的墓丛中,以及尸骨停放处可以找到此十种死尸,尸体放在那里不被埋葬,或火化,而是让食肉的野兽和禽兽吃掉。现在,不再可能找到这样的尸骨作为禅修法门。
(3)《中部》。第一品,第二十经,《增上心经》。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