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真面目·30:谁是“善知识”?
发布时间:2022-06-23 11:31:3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30:谁是“善知识”?
寻访到大善知识,相遇到根本上师和大德,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向往的美事。那么,一个修行人该是什么样子他才能算作是一个善知识呢?善知识一词,在《阿含经》中含有正知正见的意思,即指凡所能正确地理解佛法的,并依此身体力行修学的人都可称之为善知识。不过,我们初学者从道理上虽这么理解了,予实际生活中却常常无法到位地对善知识进行清晰的鉴别和判断。
对于我们初学之人,首先,我们千切不要以那些佛经上描述或界定究竟圆满的概念符号,妄自去衡量他人究竟是否是善知识,因为如果我们实际修证不够,往往慧敏性欠佳,佛经上所述的语言对于我们很可能是一堆空洞的观念,或者我们充其量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心开意解,极易流于表相和形式,不是似是而非,便会非此即彼,常纠葛于一种自我感觉或语言游戏而不自知。任何人,未证佛果前,他只要是在这条路上身体力行地努力前进着,我们就应作如是想,将他之长量己之短,切莫将己之长量他人之短,否则我们的修学就难有实质性的进步。别说我们凡夫,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他也有许多习气难以彻底摘除。所以我们遭遇善知识是为了向他学习,不是为了挑他毛病,或说明我们在某一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做得比他好,比他“在行” 。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善知识顺应因果,往往作特殊示现,未必凡事都以我们期待和想象的方式、状态出现。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的善知识,切莫以“我” 的需要是否兑现为标准。况且,并没有一个善知识会在口中自称为善知识,他们往往显得朴实、平淡、本份、或平和或“率性” ,心态却非常的积极向上,处处与人与事打成一片,修行、工作和生活都三无差别,但心念上却什么也不执著。这确实需要我们的机缘和聪慧双重到位才会洞悉到,否则失之交臂,有眼不识泰山的憾事时有发生。
不过,妙泽个人以为,至少明心见性、开悟见道以上的大德才算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开了悟的善知识就会明白,他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有果,所以他不会乱动念,自己绝不会误读经教和盲修瞎练,也不会轻易造业和误导他人。其他的或多或少会有某种意义上的不究竟,初学者如果过于执迷或无足够慧力辨识,在知见和修行上就易走弯路。当然,我这并不是说尚未开悟见道的人就不是善知识,就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恰好应随时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同时也要警醒自己不要学人之短。因为我们体察他人的“短” ,仅是为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在日常中,我们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其实很简单,就看他爱不爱名利、是否尽可能地在利益众生,看他的悲心和爱心重不重。假如一个人又爱名又爱利,人家说他好就高兴,说他不好就生气,那就一定是个标准的凡夫。所以我们只管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上去作观察,看他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和疑心还有多少?如果和凡夫一样,那就说明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更不要从神通上去判别一个修行人是否是善知识。凡夫打坐入静都可能开发一定程度的潜能,修行很不究竟的神仙(天人)也有五种不可思义的神通(详见后面章节),但他们都还没有开悟见道。由于神通是由禅定生出来的,单是禅定功夫高就不能代表证果(只有正定者才能开慧),更不等于究竟的智慧。
佛法中修习正确的禅定是为了伏惑、断烦恼,故能证得圣位。由“慧”证到初果,悟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才会去邪思邪见。一个人若没有正知正见,心性和操守不高,我执与法执都会很严重,往往无力抵御功名利禄的诱惑,错用神通反而会更加造业和害人害己,这一点初学者要特别注意鉴别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