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佛学的真面目·27: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

发布时间:2022-06-23 11:31:3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27: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

我曾经在著名的人文类杂志《读书》上读到过关于一篇讲禅宗六祖慧能的文章,具体的叙述文字我已记不得了,大意是六祖慧能一介村夫目不识丁,为什么堪为一代宗师,乃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且能投机取巧之故,此乃迎合了国人浮华不实却又想出人头地之习性,故而迎合凑趣者趋之若骛……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感悲哀,要知道,一般能在《读书》上撰文的作者大多是人文素养较高的优秀知识分子、行业学者专家、甚致乃至国学大师们。他们中有人的佛学知见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可见仅仅是靠学理上的阅读和了解,我们是很难如实地获得正确的佛学知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本人在夏天常会“以身喂蚊”。有时我满脸都叮有蚊子,起初很痒很难受,于是我便马上观想——世上一切都是存在,一切存在物之间必有某种联系,蚊子须吸我血方能生存,它吸了我这善意布施的“血”后必会播下菩提种子,来日我修好了一定要救渡它……予此,我慢慢就不痒不难受了,而且蚊子们吸饱飞走后,我脸上身上从不会起任何红疙瘩,也不会发痒,完全如同常态下一样光洁正常。反之,我若无此发心和观想就不行了,被叮咬后皮肤绝对同常人一样会起红疙瘩,须不时抓挠一下才能止痒。这虽然只是件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仍是我的一种实证经验。它至少说明了我们真放得下这个五蕴“我”的话,予此尽量不去挂碍和执著,“我”恰好能自然趋吉避凶。这似乎以现有的科学知识根本就解释不通,可它又是真实不虚的。试想,我本己若没有身体力行过,我又哪能知晓佛学义理的这种正确性?

佛学的独特之处就在这里,我们首先得在义理上有一定程度的解悟,然后还得结合实际修证才行。也就是说,若不双管齐下的话,无论我们学问有多高,我们的佛学知见都不可能有多么正确,解悟的层次怎么也不会太高,甚至还会陷入谈玄说妙或虚假思辨与逻辑的泥潭。所以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可以向那些懂得佛学的人们作知识性的请教,但若真要明白佛法的修证和心要,肯定得在如法修行的大前提下,向那些已有实证经验的或已明心见性的大善知识们讨教了。

还别说我们常人根本不了解古印度,以及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连那些专门研究佛学的专家学者们,他们若没有自身的修证,没有亲身体会过身心的一种转化和开发,他也难以真实而到位地领悟到佛学的核心要领。其佛学知见自然就会有许多的谬误。

譬如密法中弟子对上师的那种无条件恭敬,一些人就说这是迷信,这就是知见不正确的表现。首先,上师是佛法僧三宝的象征,上师也不是自封自许的,凡具有上师资格的大善知识一定是经过了严格认证的圣人(所以世俗中才有“活佛”的说法)。还不用说别的,这种“无条件恭敬”至少是最大限度地破除了我们的我执之心(尤其是我慢的习气),况且,上师一定是我们的再生父母——生身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上师却续了我们的慧命。万法唯识,心物一元,说得功利点,我们心里越恭敬他,冥冥中我们得到的指导和加持就越多,密法之所以为“密”,是它在形式和修持方法背后,还有许多“秘密”和在传承上的殊胜性。

还有,当我们供养上师时,并非上师稀罕我们的财物,而是在于我们内心对财物等身外之物究竟放得下不,实是为了破我们的财执,当我们心无挂碍,对财、色、名、食、睡毫无染著的那一天,我们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贪、嗔、痴、慢、疑了,离明心见性也就不远了。再说了,上师用这些财物不过是为了弘法利生,那是在帮我们做功德呵。由此可见,不如法修行,尚无实证经验的人,想凭白无故地悟入佛学的知见是何等的不容易。

任何人,如果没有依照具体方法去亲身实修实证,他的佛学知见永远不会究竟。况且,人的习性非常难以超越,所谓三岁小儿也明白的道理,百岁老翁未必做得好。知行合一的人才会真正得到佛法的要领。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