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管事与管心
发布时间:2023-01-08 18:18:1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管人管事与管心
(2009年3月22日)
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挣着几块钱;广义的管理呢,比如你在家里面管几口人,或者每个人自己管自己,管理自己的身、口、意,都是管理。所以佛法有时候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它,它也是一种管理的智慧。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我当住持以来的管理体验。当住持以前,我是监院,负责寺院的日常事务。那时候我没有管理这个概念,只是有什么工作我就带头去做。记得每次开执事会,老和尚主持,我就用本子记,记下来以后就赶紧去做。这种管理有点生产队长式的。人民公社时代的队长经常会挽着裤腿下地干活,手上的茧很厚——当然肯定是贫下中农,地主是当不了队长的,贫下中农的品质里面可能就有亲力亲为这一面。我在当监院的时候大概是这种模式。
在那个时期,我们柏林寺有一批这样的师父。我是做偏于文一点的工作,比如协调呀这些事,也有到第一线去的时候,比如去买东西、跟人砍价、谈合同等等。那时候明基法师,还有明憨法师,也是监院,我们都是生产队长式的。每天早上 8点,我们准时到客堂,就跟上班一样。不管是哪儿来的人,有什么事,我们先问:“您有什么事?”然后人家说什么事马上就去干,不会想到这事应该归谁管,而是遇到活儿就干。明基师那会儿是管财务,车拉东西到斋堂,他过去就干,就开始卸车。大体上我们都是这种风格。
后来叫我当住持,有很多居士包括出家人给我提意见 ——出家人里面也有以前做过管理的,有位师父出家以前是个老板,在大学正规地学过管理。刚升座那一年,他跑来跟我讲管理的事,给我上课,还拿一本书给我,我特排斥,觉得这太麻烦了,我说还要学这套东西!后来呢,我们寺院的师父也给我提很多意见,常照法师提的意见有些对我影响很大。当时我还是用原来的方式,遇到什么我直接插手就弄,解决问题第一。遇到什么事,我说,“哎,你办吧!”每每我分配给常照法师的时候,他就会说:这个事应该是归谁办。真的,刚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因为你是领导呀,你觉得好像你一说大家都应该听才对。后来我一想,哎?他说的也有道理啊!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正儿八经地考虑,看来我得正确对待管理这个问题了。这是我进入管理状态的心路历程。
那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对我们行为模式的一种反省、反观和组织。如果没有这些,你懵懵懂懂地去弄,像生产队长那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在一个小范围、小圈子里还可以,范围大了就不行。反省以后,按照一种智慧去组织、组合、纠正,就是管理。这倒是很符合佛教的意思,因为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它强调观照,本来我们以前没有注意的东西,现在要观照、要反省,这就是学佛修行的开始嘛!想通了这一点,我非但没有排斥,反而很快就进入了“管理”状态,而且不断地用佛法提醒自己:“我不是要行菩萨道吗?我要学习所有对众生有益而我不会的东西,这是个绝对。”你心里要有很多这种绝对命令,没商量的,它们就是你发的愿。但是你们知道,我也没有时间去大学学管理,事实上我也没有看过很多管理的书,只看过德鲁克的传记等。我的学习主要是在实践中学。我有个信念,所有的学问都是从人来的,从人的心来的,我们在实际的岗位中、在实践中,只要用心,掌握了前人智慧的大致理路,再慢慢地做,就会得到属于自己独有的那种管理的智慧。
今年是我正式做住持的第五年,经过这五年的磨炼,在管理方面还是有些心得,当然还很不够,不过我很乐于与大家分享。
一、领导角色的心态与境界
在管理中,有个角色叫做领导——别人给你定位你是领导。那么要演好领导这个角色,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第一是平等,第二是谦卑,第三是悠闲。这是领导角色应有的三种心态,也是这个角色的三种境界。
先说第一种:平等——平等的心态,平等的境界。
我们知道西方人爱讲平等——人人平等,他这个人人平等不是随便说的哦!是在上帝下面——“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有这个背景,而按我们一般人的理解,通常会说是人和人平等。人和人平等吗?在哪一点上平等呢?前面我说的生产队长那种模式的管理,它不平等吗?好像也很平等啊,别人干活他也干哪,他也平等啊,哪个不平等?那么我这里所讲的平等是什么呢?是指在一种立法、一个制度面前,大家是平等的。即使你是领导,在一个制度面前,你跟所有的员工都是平等的。当然这个制度有很多层面,以国家来说,国家有宪法、法律、法规、条例,公司里也一样,有不同层次的管理条文。以寺院来说,在信仰面前,方丈和普通出家人是平等的,他们是为了信仰出家,我也是为了信仰出家;在戒律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受的是一样的戒,遵守的也是一样的戒律;还有禅宗寺院的清规,也就是我们寺院的管理框架——用社会上的话来说就是管理中的游戏规则,在这个面前,我们是平等的;再有就是《共住规约》,是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共同遵行的管理条约。不过《共住规约》在各个寺院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修改,比如在柏林寺我们修改过两次,有所调整。我们老和尚在初创时期形成的一些惯例、做法也形诸柏林寺的《共住规约》。在上述这些种种的管理制度面前,我们大家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遵守,我说的平等是这个意思。
从生产队长式的自发、原始的管理,变成一种带有管理意识的管理,这是我的一个进步。有管理意识,那就要有分工,这个部门负责什么,那个部门负责什么,方丈负责什么……这件工作本来应该是这个部门来干的,方丈你先把他干了,那是你有问题。所以我学习管理的第一个课程就是,再有别人来找我,报告什么事,我第一个念头是,这事儿该我管吗?第一个课程是这个:反观自己。当然现在有时候也还会迷失,就是缺这个念头,然后哗哗哗做了,做完发现,坏了,犯错误了!现在有时候有这种情况,我会认错,开会的时候我会说,错在我,我就那一个念头,请你们原谅我——就那一个念头上错了。这个念头是什么呢?就是每件事、每个问题出现以后,你要非常冷静地观察一下,按照立法和游戏规则,这件事应该归谁管,归哪一个部门?既然是游戏规则,那么大家都应该遵守。如果一个领导,他自己经常违反游戏规则,就很麻烦,肯定会有问题,这你们知道的就很多了。所以管理者这个角色,他的第一个境界是首先要跟其他的人做朋友,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大家共同表现出对一套游戏规则的尊重。
第二种心态和境界是谦卑。
谦卑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做管理的人,要学会三个本领,第一是倾听,第二是体察,第三是服务。倾听呢,是了解情况,要用耳朵;体察呢,是要用眼睛观察,此外还要用心;服务就是要行动啦,就是仆人——你是领导,但是你要准备去做仆人,仆人式的领导。
现在我们先说倾听。古人讲,下情要上达——下面的情况上面应该知道,这就比较好,是“地天泰”啊!周易里有个卦叫泰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地跑到天上面去了,怎么就泰了呢?那是因为地和天能产生交流。地之气重浊下行,天之气轻清上升,地在上,天在下,两股气因为各自的特质,自然而然地就开始运行交流了。如果上面的永远在上面,下面的永远在下面,彼此之间有隔阂、没有交流,就不好,就是否卦,与泰卦刚好相反。那么上面的你怎么能知道下面的情况?你要去听。但是这个听呢,就很有道道了,问题最大了,因为你经常会发现,东边的说东边有理,西边的说西边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听一定要有定力。因此倾听别人讲话,在生活中、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
在我的管理经验中,下面的人过来跟我讲话,很复杂,我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你听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太当真;第二种呢,是夹杂了情绪的一些建议和情况;第三种是纯客观地反映给你一些信息,或给你提一些很冷静的建议。
第一种情况对方往往是一种情绪发泄,他只是要你倾听,虽然他可能也说了很多实际的事情。还有一种人,他讲话不带情绪,好像说的都是事情,其实事情下面隐藏的是情绪,你要能辨别、能听出来。如果你的心为这个动了,那就完了,上当了。基本上这种情况你只要听听就行了,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安抚他、安慰他,他觉得领导了解了他的苦衷,并且很理解他,得到了抚慰,慢慢地他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感到满意,舒服了。只要他舒服了,以后在管理过程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第二种情况,夹杂了情绪的建议。你不要因为情绪而扔掉他的建议,你得做到无我。寺院的管理实际上是比较容易的,我们的师父有时候跟我说话发牢骚,他们是有什么情绪就是什么情绪,虽然他夹杂了情绪,但是他也有合理的东西。那个情绪有时候就表露为直接对我来的,也有时候是说别人的。直接说我的,他越直接说我越冷静,你要听他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夹杂了情绪的建议,如果你能倾听,而且采纳他的建议的话,对方会发生一些变化——你们可以想象的变化,从此以后彼此就好相处了,当然管理也就不成问题了。
第三种,以那种纯客观、冷静的态度跟你讲的,这就很难得。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员工,他能客观冷静地向你反映情况,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有公心。人越有公心,看问题越客观。人看问题不客观是因为缺乏公心,有一些私心,有自己的角度和偏执,所以就看不全。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员工而又有公心,这样的人就是人才了,你要分外注意他,要培养他。有公心的人能承担责任,能为大众服务。
谦卑的第二项内容是要体察。体察呢,就是换位思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管理学里也经常讲,要把自己放到他的位置,因为大家处的位置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关心的焦点不同。作为管理者,往往比较关心宏观的、战略的、全局的东西。下面的人,则比较关心他所在的部门、岗位,以他之所见、从他那个角度出发的得失和利害。所以说你要把自己放下,放到他所在的那个位置,去体会他的感觉。这里要有一点包容、一点理解,心理学有个词叫“同理心”,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都大公无私,这是不可能的。以我们寺院来说,这对我是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你要理解每一个人的需求。有的师父说我要闭关,可是你作为方丈,首先就会想到说:我有很多事没人做呀!你现在就闭关?!看,你马上就跟他对立了,你没有去体察他。有的人说,我要看藏经;有的人你让他去做饭,他说我喜欢看佛殿。他有他的个性、长短,他从他的位置出发,有他的想法,你要体察他。
谦卑的最后一项内容是服务。这就牵扯到管理的宗旨,管理的宗旨是什么?最终宗旨是为了人、为了众生。人是最重要的,其他外在的事功、功利得失,这不重要。既然是为了人,这就好办了,你就去成就人、去成全他,成人之美。这个服务,在公司里就是你有时候要为他的工作提供种种的方便,因为他的工作是为整个单位、整个集体的。这种方便有时候是工作上的,有时候是生活上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一个人有他的社会角色——他要工作嘛,他有责任;同时作为自然人,他要吃饭,要睡觉,要上厕所,要生病,要衰老,他有自尊心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你要考虑的。你要为他服务,你得体察他各种细微的心理需求,然后再去为他提供方便。
谦卑,做仆人式的领导,体现了你的心量和行动力。有一些人,特别是你下面的一些高端人才,你觉得有培养前途的人才,你更要有意识地去为他服务,去关照他的成长,包容他的缺点,原谅他的过失。有好事要想着他,有难事要替他。当然有些难事你得叫他去做、去锻炼,你在旁边看着。这真的不容易,有时候这个人哪,一有烦恼的时候他就不是他了!所以你永远要接纳,不要因为他有时候偶尔有些情绪呀、有些错误啊,就一下子把他排斥掉了。这些事情我有很多体会,就不细说了。有时候,别人跟你发脾气,你都要接受,你要知道,他跟你发脾气其实是好事,他信任你呀,他觉得你讲道理才跟你发脾气,人家要是不理你,那就危险了 !
那么我个人呢,应该说目前正处于第二个境界——谦卑,这是我现在主修的法门。
第三种心态和境界——悠闲,老实说是我想象的,不过偶尔也会有这种体验。
做领导人不是很忙,是个闲人,经常这儿转转,拍拍这个肩膀说两句呀,请那个来喝喝茶呀,聊聊天啊,表面上看挺轻松,实际上都是像点穴似的,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比较悠闲。要能做到这样,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个领导、一个管理者要能做到很悠闲,他就是成功的。
我们用周易的乾卦来说明这个道理。乾卦第一爻的爻辞是“潜龙勿用”,第二爻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第三爻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第四爻是“或跃在渊,无咎”,第五爻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第六爻是“亢龙有悔”,后面是用九,爻辞是“见群龙无首,吉”。
龙这种动物在《周易》里象征阳气和生命力,第一爻“潜龙勿用”,是生命力还潜伏着,没有生发,阳气在下;“见龙在田”,注意,龙是一种象征符号,田嘛,是南方那种浅水的田,见龙在田,说明它开始初露头角;第三爻呢,是说这时候它在积累,所以“终日乾乾”——乾乾就是很努力、很精进,“夕惕若厉,无咎”,早晚都很用功;第四爻就开始试身手了,它在“渊”,渊是水很深的湖、潭,它在那里面飞翔,展现它的雄姿;到了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它已经一统天下,得到了绝对的主动权,自在;但是这时候也有一个危险,它会得意忘形,最终就导致“亢龙有悔”。就像月亮圆了会亏一样,阳满了它就会亢,一亢奋就……所以你要小心点。你中了一个彩票, 6000万,哎呀,你要小心!“亢龙有悔”呀!别人都注意你了。
乾卦还有一个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里的“见”也可以读“现”,就是显示出来的意思。这群龙无首很有意思,就是讲要无为而治,说的是在一个团队中,思想、文化、权力的多元化。但是这种多元呢,又要有统一性,在统一前提下的多元化。所以如果你的团队达到这个境界,有统一性,有一个大家公认的价值蓝图,同时又权力多元化,下面各部门都很有权力,很有主动性、积极性——群龙嘛!不是独龙,是很多的生命力——那我就要恭喜你了,你这个领导当得很成功。这里面没有一个头,大家绝对听他的,你会说,那我在哪儿呀?我算什么?这对你来讲就是一个挑战了。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如果是一言堂,特别集中,万众一心,其实有时候是危险的,会“亢龙有悔”的。了解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全身而退特别重要,因为你要知道,你的影响力太大了之后,下面都崇拜你了,那就麻烦了,你赶紧退吧!在世界上的国家领导人里面,有一个人很了不起,就是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他相当于有意地培植了一些反对势力,最后把自己弄下台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但是他本人愿意这样选择,是有心理准备的。以他在“二战”中对法国的贡献,他继续再干,权力越来越集中、越来越膨胀,可能对国家不利,所以他的这个选择是正确和成功的,令人钦佩。
二、慈悲与做事
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你学了佛以后,再管理这个公司,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所在都有,寺院里也有。我们知道对人要宽容、要慈悲,可是做事情有做事情的规律,事情的规律往往是由成败、得失、效率、竞争这些因素控制的。如果用佛法来观察的话,这个矛盾相当于慈悲心和智慧的矛盾。对人要有慈悲心,可是事情要把它做成啊,所以还需要智慧。
有时候你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为了一件事要牺牲一些人,比如现在有些企业裁员——企业不是慈善机构,面临生存压力只有裁员。在寺院的管理中,这个矛盾比企业要好一点,为什么?刚才我说了,管理的最终宗旨是为了人,一切都为了人。这就牵涉到一个很微妙的问题了,什么是慈悲呢?从管理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工具。只要你把一个人当工具,就没有慈悲,这个定义可以广泛地用于观察所有的人际关系。慈悲是每一个当下的人都是目的,所以在慈悲的原则下,人没有多数和少数,为了多数人牺牲少数人,为了很多人牺牲一个人,不能这样处理问题。个人愿意这样,那是他个人的自我选择,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为了多数人牺牲自己,也不能要求少数人为了多数人牺牲自己。
如此一来,管理就有麻烦了,很多事情,你照顾了他,事情就做不了了。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常。无常是所有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件的共同背景和基础,所以慈悲呢,不是给那个人营造一个温室、给这个人营造一个温室,使他们不受无常的侵害、不遭受任何压力——注意,这不是佛教的慈悲,倒有点儿像外道的慈悲。无常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的一个情况,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管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应该通过机制传达给所有的人——不是管理的人一个人扛着,下面的人都感觉不到无常。要把这种变化和无常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当所有的人都感受到无常的时候,他就能理解当前的局面、理解领导的做法。这时候,大家在一个共同的无常的基础上,依照共同的游戏规则来行事,不同的人因为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待遇,因而就有不同的结局。这是不是好像很冷酷?但是无常就是冷酷的呀!无常何曾和我们商量过,说:嘿,现在无常来了!这样处理问题,也是没有办法。这时候你需要用智慧让所有的人理解,如果我们能让所有的人都和你站在一条线上去面临所遇到的问题,那么每个人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他应当怎么做了。当他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就能接受变动了,就不会有矛盾产生。
当然,在具体操作上,你还可以通过把管理者的角色和私人角色区分开,来体现你的慈悲。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是一个公众角色,整个集体面临着无常的挑战,大家该怎么办就得怎么办,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但是作为一个私人角色,那就是另外一个角度了,你可以给他建议、给他实际帮助,那是你自由的空间。这是在做事的时候,如何智慧地处理慈悲心的问题。
三、批评下属的技巧
我刚当住持的时候,有时候早上吃饭表堂[讲话],这是住持的特权,话语权独揽。大概先后有两个师父直接跟我说:你讲话跟老和尚不一样,老和尚讲话,让我们听了觉得知道错,同时也很有信心;你讲话让我们觉得很冷,很没有自尊。他们说得很对呀!我原来是有一个毛病,批评人的时候喜欢一针见血,我称之为针刺,总是从一种文学的角度、用形象的语言让对方印象深刻,痛,可是还喊不出痛来,这叫针刺。这种说话方式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觉得与鲁迅有点儿关系,因为我们中学学了很多鲁迅针砭时事的杂文,对吧?他是阴冷的,他也有比喻——匕首,匕首也是冷的呀?还不如斧头。说到这里希望鲁迅先生不要见怪我,把自己的错推到他身上了。不过我们受的教育对性格的养成有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人对这种说话方式很抵触,可是他又叫不出来,以后就不跟你合作了。那两位师父直接点醒我,我非常感恩。现在每每要讲话的时候,我都要想到他们给我的批评,受用很多年。以后我就比较注意讲话的方式。禅宗讲“棒喝”,就是正面说,你直接就骂他,有的人他喜欢骂,这是真的,有时候骂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骂他、责备他都没事,就是不要讽刺他。我原来针刺这个毛病现在基本上改掉了,不用了。现在我基本上是从侧面说话,侧面说话也是棒,但是棒呢,侧面敲一敲[用木板敲示意],我习惯于这样——当头棒好像也不是我的风格,还没有学来。现在我只能用棒点一点。这个点有很多方法,有时候从正面点,他有很多缺点,你鼓励他,或者你赞叹别的有优点的人,让他相形之下自己能明白;有时候你从理上讲,不讲事,讲理嘛,每个人都要比照着这个理看:“哦,对了,我有问题”,所以你讲一个一般性的道理,给别人以启发,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棒喝我们可以称之为阳刚的,针刺呢就是阴冷、阴柔的喽。侧面启发也属于阴柔的方法,但是别人能接受。以现代人的根性来说,他更适合于从侧面用棒点点,不适应棒喝,更不适应针刺,针刺他恨你一辈子。以上是我在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说话的心得和技巧。
四、慎言他人的过错
在菩萨戒里面,有一条戒律——“不说四众过”。这条戒对于我们受了戒的人来说,是很重的,犯了戒以后,其过错的严重程度和杀人差不多。有好几年的时间我都不理解,因为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必定会涉及人的长长短短嘛,为什么会有这条戒律?而且你怎样才能做到呢?现在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没有了。我是这样想的,就是你受的戒、你发的愿,它是一个绝对,因为这条戒是佛陀这位一切智者出于慈悲而为我们凡夫所制定的,所以它肯定是对的,你不理解,一定是你没有智慧,你还没到理解的时候。
前面我讲过,管理的最终宗旨是为了人,一切为了人。在寺院里为人,就是为了人的转化,为了人的进步和觉悟,管理到最后,目的是在这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去看你所管理的人,虽然每个人都有很多个性、习性,优缺点互现,但总的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特别是没有坏人,所以你没有必要去强调别人的过错和缺点。
另外现在的管理很重视沟通,沟通的媒介是语言概念。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语言和概念,一旦从嘴里出来,就像有了生命一样,像一颗种子落到了地里,它会一直在这个概念的方向上相续,形成强大的力量,乃至于被概念所框定的那个人都接受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就是个坏人,或者我是一个懒惰的人,等等。你看,人都被这个概念统治了。但是别忘了,我们的宗旨是要转化人,即便有一个人他劣根性不改,有很多缺点,从根本上来讲,你的目的是要教育他、影响他,所以在管理中,涉及与这个人相关的沟通,就要特别慎重,切记不要乱扣帽子,以免把这个人框死了。有时候你草率地给人框一些概念、戴一些帽子,这些东西就被身边其他的人所接受,被你管理体制里面的人所接受,接受了以后那个被框的人就被定性了,几乎没有什么希望再改变了,这是与我们的初衷相悖的。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语默之间要特别慎重。你留心自己说出去的话,就相当于一种沟通信息的管理。你要看到所有的人,他有他的劣根性、自尊心、自我保护意识和各种各样的习性,这些东西在你出言之先都要考虑到。
在寺院的管理中,有时会涉及外面的一些部门。在我们跟各种复杂的关系打交道的过程中,要跟下面的执事说明情况,但又不愿意说,为什么呢?情况是可以说,但是会涉及一些人,以及那些人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特别不愿意说。一旦我说出去了,就会发生上面我说过的那种情形。刚才我讲了,我们的宗旨是要把所有的人变成朋友,做一个没有敌人的人,这是另外一个绝对命令。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语默之间要有点技巧了,有的要说,有的可能是明白就行了,不要说出来,不要去表达它,更不要去传播它,然后通过积极的工作去转化他、统战他,把敌人转化成朋友。这可能是寺院跟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寺院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教化人、转变人。
前天我收到一封信,是我们这儿东门村的一个村民写的。他说他是这里的一个普通讲解员,他反省了他们这些人过去的错误,认为自己素质太差,给寺院造成了很多问题,责任在他们,等等;他也对寺院为他们提供的种种条件表示了感谢。这封信写得很好,我还是蛮受教育的。它证明了,只要我们的言行立足于教化人、为别人好,最终我们所交往的对象就真的能被感化,我们就没有对立面了,会处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中,生活在和谐的世界里。
五、接受无常
有句俗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说的就是世事之无常。无常实际上是这个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机遇在无常这儿,挑战也在无常这儿;世界的可爱在这儿,世界的缺陷也在这儿。我们要训练自己接受无常,以及无常带给我们的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负面的影响,我们知道这一两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公司感受到了无常的厉害,其实无常平时就在,只是你没有注意它而已。无常体现在一个公司里面太多啦,现在管理学里面叫风险或者危机,平时你没有发现,在经济有大的波折的时候,你才发现了它。这个时候,我们要正视无常的负面影响,直面困难,直面变化和挑战,才能把事情继续做下去。无常也有正面的作用,正是因为无常,我们才有机遇、出路,才有生机和希望。所以接受它的负面影响,把握它给予我们的正面的机会,这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做的。如果你不接受无常,想追求一个你心目中的完美境界,那是追求不到的,这个追求本身就是最大的痛苦。我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朝那个方向慢慢地努力,但是你想短时间内非常功利性地实现它,那你就会很烦恼。因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可接受的。什么是最好的?你能接受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就在你心中。它有时候是你的妄想,你放下了这个关于最好的妄想,就是最好的。
[据2009年3月22日于柏林禅寺指月楼对生活禅高级研修班学员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