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
发布时间:2022-09-26 10:57:2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2010年7月25日下午于普贤阁)
各位营员:
大家下午好!
每一次生活禅夏令营,我们都安排有一个下午讲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其实是最难讲的,因为我负责组织这个夏令营,所以我就把最难讲的安排给自己讲。我希望今天下午的课能变成一种交流、一种探讨,一种互相的学习。在前面一部分,我先给大家随便讲讲,之后呢,你们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再到后面,你们决定要皈依的人再留下来,其他人可以退出。
那天在斋堂我跟大家讲过成为一个智慧的佛教徒,要参加一个有师父主持的三皈依的仪式。你们诸位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你们做出这种选择都是很慎重的,经过了观察和思考,不是率尔为之的。这样的选择,实际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抉择,首先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呢,意味着你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变成了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从社会学的人群划分方式来看,从一边进入到另外一边了。在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我们,对于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力以及信仰对我们人生的意义,了解得并不深刻。其实宗教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类历史影响之大超出我们的想像。
我们东方文明从中古世纪以来,先后出现过很多宗教,包括佛教。那么西方呢?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基本上可以说西方世界就是神的世界和王的世界。王是政治,神是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很多国王,都要从梵蒂冈教皇那里得到他们王权的合法性。在那时候,如果得不到的话,他的政权还有问题。中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都知道整个西方的哲学、艺术、道德伦理都跟西方宗教分不开,都是从西方宗教发育出来的,乃至于近现代科学。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为人类贡献了两个东西,第一个东西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第二个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管理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民主啊,平等啊。这两个东西其实也离不开宗教。
宗教信仰在东方,像佛教、道教,儒家有的人也把它当成一种宗教来看。还有中亚西亚这一带,像摩尼教、印度教,公元六世纪、七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对于整个亚洲的国家形态,国家制度的形成,对亚洲人的精神生活所发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巨大的。进入近代以来,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有人预言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提高,有一个时间段人们充满了信心,好像有一天我们终于把大自然掌握了。所以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有人预言说,信仰宗教的人将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会逐渐地减少。也有人用了很长时间做跟踪了解,跟进的了解,到了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1996年的时候,英国有一个组织做了一个全球宗教信仰状态调查,因为半个世纪前,他们预言过信仰宗教的人会减少,所以到上个世纪末,他们要检查一下,看看这个预言是不是实现了。他们检查以后,结果得到结论是相反的。怎么相反呢?1996年他们调查的时候,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地球总人口的82.3%,信仰宗教的人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增加了。这里插一句,在这个数据里面,这么一算,好像不信仰宗教的人都在中国,中国信仰宗教的人又有多少,很少。中国不信仰宗教的人大概有十多亿,全世界不信仰宗教的人点出来大概都在这儿,这是个问题呀,这是个问题。那么不信仰宗教的人在中国这究竟是不是个问题呢?有讨论的余地。因为中国在历史上,也未必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数,为什么?如果你把儒家不当作宗教的话就可以这样讲。中国人有自己解决信仰问题的方法、途径。儒家就是一个典型,它是一个准宗教。
但是时光流转,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看到在中国信仰宗教的人越来越多,是呈增长的趋势。最近时间的观察和调查,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的人都在增加。增加的原因是在最近的十多年来,我相信以中国的情况来说,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不平衡有关。改革开放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很多人有失落感、有压力。生活的不确定性、工作的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生活的不确定性,比如说今天我还精力充沛,明天到医院一查,癌症,癌肿瘤——生活的不确定性;今天我还在一个外资企业打工,月薪好几万,到明天突然被炒了——不确定;今天夫妻两个在一起还挺开心的,明天突然离婚了。这些不确定性,同时进入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过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各种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也使很多的人产生一种末日情绪,这也会唤醒很多人的宗教信仰的这种需求。
从整个社会的人群来观察,通常我们可以这么来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准更高;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的生活一般相对的比较稳定,因为这与他们思想情绪的稳定有关;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会比较高。最近我看过一个报道,国外做过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发现在美国,很多佛教徒,他们发现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所以我们现在讨论这个宗教信仰的问题,因为在座的很多年轻的朋友,我想,你们哪,也许到了这个岁数了,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就是思考这个信仰问题。我个人认为,信仰的需求是人类普遍的需求,信仰的问题是人生普遍的问题。解决这种需求,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也许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也有的人以其他的方式解决,但是以人类文化中的主流宗教信仰解决自己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很明智的。
为什么说信仰是人生普遍的需求呢?这里就涉及到人生,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信仰的需求是人类的终极需求。我们人有什么需求,我们有生物的需求,我们要吃饭、要喝水、要睡觉,要繁衍后代,这是生物的需求;我们还有社会价值需求,我们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我们要安全,我们需要得到承认,得到尊重;人也有一个比这些更深刻的需求,他要找到生活的最终的意义。这个最终的意义是可以回过头来回答前面那些需求的意义,它可以为前面的那些需求提供意义,可以回答涉及到前面那些活动所发出的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喜欢问:你为什么到柏林禅寺来呀?你为什么在学校好好学习呀?因为想找到好工作。为什么想找好工作呀?因为想有很好的收入。为什么想有很好收入呀?因为有很好的收入,生活物质上有保证,而且能找一个跟我能匹配的人结婚成家。再问为什么,一直问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最后还缺一个东西,就是你做这一切事情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我给你讲的时候好像蛮抽象的,也许你以为这个师父以前是学哲学的,现在在这里卖。其实我告诉你们并不抽象。当你去注意那些自杀的人,你就会发现我讲的不抽象,因为有很多自杀的人就是他们找不到为什么,就是找不到意义了,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再有当你注意到我们的生活中现在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你就知道我说的不抽象。抑郁症患者他其实是生命动力系统出了问题了,不过抑郁症的这个动力系统它已经超出了精神范围了,它进入到神经范围了,神经就是生理的了,不光是心理的了,已经上升脑部或者是一种神经性的损伤、一种疾病了,这是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当然轻度应该只是在认知系统,他找不到意义,找不到意义导致他生命动力系统就没有了,他不想吃饭,甚至也不想睡觉,电话响了,也不想接,为什么要接呀?别人跟他说话,他也不想理,为什么要理呢?说你去上班吧,为什么?这挺可怕的。你不要以为这是个思想问题,这个思想问题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会变成生理问题,会变成神经系统——我们有些人生命活动离开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了。所以说虽然我没有什么调查数据,但是我相信有正确宗教信仰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是很小的。为什么?因为他生命动力系统,有一个——我们的身体有心脏,我们的精神系统也要有个心脏,有个泵,信仰就成了我们精神系统一个强大的心脏,像我们四肢输血,一个泵,动力泵。这里就是讲宗教信仰的力量。关于这一点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昨天我们在大佛寺,很多人围着我问,今天有问题你们也可以问,可以讨论。
营员:对刚刚您讲的我有几个问题。一个是您说,如果有信仰,他的思想、情绪和生活都会比较稳定,但是如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的话,社会上还有很多问题,如果社会上极大一部分人思想都满足于社会的现状态,对于这个社会的进步和一些改良措施和改革,还有国家的民主建设等等问题是不是会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大家都能感觉到大多数中国人对因果并不是否认的,都有所顾忌,但是又没有像一个宗教徒一样,把这个当作一种信仰,大多数都对这些在思想上有一些疑惑,对这样的大多数人大和尚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第三个问题是刚刚您也提到,就是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儒教是教与否,对这一点一直都有很大争议,刚才您说儒家是一个准宗教,我想问一下,在您看来或者在佛教看来,怎样可以算是一个宗教,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应该如何来定义。
谢谢大和尚!
明海大和尚:从第三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太多,因为这是有点学术性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宗教概念,实际上是西方人来划分的,儒家如果从宗教的功用的角度来说,它就是宗教,功用的意思就是它解决了一些问题,解决人生在世的终极价值,价值的实现,它就是宗教。但是从形态来说,我刚才说它是准宗教,就是从形态来讲的,这是有点西方思维的,就是按西方人宗教的那几个基本元素来看,从形态来说,它是不是十分具足的,这不要紧,说它是或者不是这不要紧。
第一个问题,我总觉得好像我得到的结论跟你是相反的,就是说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这种稳定性不仅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相反地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情绪暴躁,情绪失控,没有理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所以不要把这种稳定性理解为懒惰,什么都不干了,天天念阿弥陀佛,不上班。他以一种稳定的状态去生活工作,积极地作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社会进步不是靠掀起一些——造反,去闹事,能够进步的,它是要靠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而每一个个体的才智才能充分的发挥,社会才能进步。所以我总觉得你的那个因果关系好像正好可以相反的来看。
第二个问题我没听懂问题之所在,或者没觉得那是什么问题。
好了,我们现在进入到第二个题目,刚才是我们要讲佛教信仰。
佛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宗教,今天它已经是世界性的宗教了,世界五大洲都有佛教徒,世界上的各种人种都有信佛的人,所以它已经从亚洲走向了全世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它有它的一些特性。在上个世纪中叶,中国就发生过有关佛教是什么的讨论。有一些知识分子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学;有些人就说佛教不是哲学是宗教;有些人说佛教既是哲学也是宗教。像梁启超他们都参与过讨论。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帮助大家来认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宗教的佛教。
佛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了解它。这四个方面就是信、解、行、证。信是信仰,解是理解,行是行动的行,证是证明的证。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了解。
信的层面,就是佛教作为宗教的一般性的特征。这个一般性的特征的信,在佛教这里仍然有它的个性。这个个性是什么呢?这里的信在一开始的时候,首先是信任和信赖。我们知道佛教的历史是由释迦牟尼佛开创的,释迦牟尼佛是二千六百多年前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所讲的教导也是真实的记载,从佛陀时代到现在,追随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信徒两千多年来代代相延,代代相传没有间断,所以它有历史的真实性。在佛教这里,我们还能够看到作为宗教它有很多信仰的符号,就是信仰要表达,它要有载体,信仰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要借助于一些媒介。两千多年前,佛教在印度,两千多年后到了中国、到了日本、到了欧洲,时间上、空间上都有传播的问题。那么这个传播跨越时间和空间就需要载体。所以我们看到在佛教这里,信仰的符号、信仰的载体特别多。比如说我们在汉地看到的佛教,首先大家第一个反应——寺院,寺院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那种建筑。有人跟我提议,说我们现在修寺院干嘛非要建成古代那样子的不换一种建筑模式呢?他觉得不可思议。他讲得非常对,我也这样想,现在修寺院为什么像古代,不修成像二十一世纪的风格呢?但是在佛教这里,在宗教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它有一个历史的延续,历史相传的连续性。在这种延续性里面,你对一个符号做一种改变特别难。比如说在你家里面,家里有三个人,你们三个人之间见面问候举一下手,如果有一天你跟其他两个人说下次问候不举手,我们合掌,容易吗?很容易,因为只有三个人,如果你是一个大学几万人,大学里面流行一种见面方式,举一下手,然后有一天说,以后我们见面都合掌,那就难了,那比三个人要难很多。佛教的这种特别是宗教信仰载体的符号性的东西要改革它的话,往往难度要大。这是寺院建筑,然后佛像,佛像在寺院里面,等一下我要讲——他就是佛的符号化的表达,他是我们信仰的纽介,它是我们信仰的表达,当然还有佛教的很多壁画呀,雕塑呀,各种法器呀。佛教有另外一个词叫像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佛教很重视运用各种媒介、各种外在的形像、载体表达宗教的信仰内涵。它一定要运用这些符号,运用这些载体来表达。在西藏,我们发现藏传佛教的符号更多,像更多,它就是一种表达的系统,它的各种像都有内涵的。在信仰的这个领域,我们看到佛教有人在寺院里面烧香、礼拜、还有祷告、许愿,这都属于信。在信的这一点上,佛教和其他的宗教是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解,到了解的这一层面,佛教就开始跟其他的宗教不一样了,佛教不仅仅强调信,更强调解。而且佛教认为,信只是个门,进去的门,由这个门进去以后,我们必须要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改变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世界观,就是理解层面的、思维层面的。昨天晚上也讨论到,佛教的经典很多,乃是因为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佛教的终极核心是智慧,智慧首先是建立在我们普通凡夫的学习认知能力上,注意啊,智慧不神秘,你不要把智慧搞得很神秘,很玄妙。首先是“人民的人怎么写呀?”你说不知道,那说明你在这个问题上你就没有智慧;你知道,在“人民的人怎么写”这个问题上你就有明,不知道就是无明嘛。所以佛教讲的智慧是通过闻思修,闻就是听闻,学习、看书、听讲。思是思维、消化。修,只有到修这里才有点神秘性,那就是自己体验的了——解。所以对大量的佛经,昨天净因法师做了一个比喻:佛教像个药铺,里面有治感冒的药、治头痛的药、治胃病的药,什么药都有。所以佛教的经典很多,这些经典里面广泛地讨论了涉及宇宙人生、涉及我们人生的幸福、快乐和痛苦的种种的规律、修行的方法,这就是解。所以佛教是一个思想方法的宗教,经典有很多。佛教经典主要有三种文本,第一种是汉语的文本,叫汉语系的文本,第二种是藏语系的文本,第三种是巴利语系的文本。巴利语系主要是在东南亚,藏语系主要是在中国的藏区,现在也传播到西方。
解,在解的这个层面,我们会发现佛教经典中所讨论涉及的问题非常接近哲学,乃至于它所运用的一些语言名词很像哲学。所以为什么有的人把佛教当成哲学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佛教跟一般的哲学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佛教的兴趣不在理论也不在哲学的见地,佛教的兴趣在于生命的体验、在于智慧的开发。所以理论只是工具,经典里面所讲的种种道理都只是工具,关键是让我们明白,让我们在明白的前提下去行动、去做。所以在佛教中解的层面上它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就很大。佛教到了汉地以后,它在表述上能够吸收汉地本土文化的一些营养,像儒家的、道家的。
第三个是行,佛教里有一系列的修行方法,所有这些修行方法它的根本点在于要转化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素质,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现在有一位高僧净空法师说佛教是教育,这样说也很正确,佛教很多方法都是自我教育或者教育其他人的方法。我们在寺院里拜佛其实那是一种教育,是一种训练,经常拜佛的人,他的气质自然很柔和,他会有谦卑心,他彬彬有礼,他会守规矩,这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还有在寺院里,大家已经体验到的这种过堂吃饭的方式啊,早晚念经啊,其实都是一些教育方法。因此你不要把佛教的这种教育方法搞得很神秘,其实你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佛教还有更系统的、可操作的训练我们心智的方法,比如这几天学过的坐禅就是。这是行,佛教的行包括了宗教的行持,也包括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持。佛教很重视把解和行统一起来,如果你只停留在解,那你就是口头禅,是属于思想的,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身心的转化上。
第四个叫证,证明的证,证就是体验。体验有我们觉得很高深的,比如说开悟,高僧大德的高尚的境界。其实每一个人学佛,每走一步都是体验,你每一天都离不开体验啊。到一定时候,那种高深的体验让我们证实了佛所讲的话的真实性,所以叫证。
从信、解、行、证四方面,我们就能了解到佛教既重视信,也重视智慧,它是信和智统一的宗教;佛教既重视解,解就是理论,更重视行,行就是实践,它是解和行并重的宗教;佛教有解和行的历史传承,也有修正体验的历史传承。这就在僧团中,有出家人这个专业的团队,在理论上研究,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体证,这种体证的经验代代相传,所以有传承的连续性。
可能大家都同意,我们关于佛教还有其他的印象,佛教是一个绝对的非暴力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以佛教为主导的战争和流血事件。佛教宗派之间兴许也有矛盾,也有变动,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宗派的见解不同而大动干戈,没有过,佛教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这来自什么呢?这来自于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无我。这个无我甚至也会落实到佛教作为一个社会团队自己身上,佛教自己也是“无我”的,也应该完全是以众生为本位的。昨天有营员跟我讨论,说你当和尚,是不是希望世界上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呀?我倒是也没有这样想,那样想我多累啊,当然我不是怕累啊,如果我也有希望的话,我是希望这个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如果有智慧的人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他是不是佛教徒这倒也不是第一重要的。我们是不是想象一个理想的世界啊,没有佛,也没有佛教。一个理想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觉悟了,但是各行其道。也没有苦难,也不要有人做慈善家,也不要出现那种很伟大的英雄,魅力四射,然后我们都匍匐在他的脚下,各个人都是魅力四射的。我觉得在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就是这样,因为经上讲的那里的人各个都是魅力四射的。他们想到别的世界去,只要一动念就过去了。谁比谁高啊,谁也没有必要谁给谁磕头啊,这多好呢!所以理想的世界是不是这样?我这么瞎想啊。假如我跟你讲希望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势力越来越大,然后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强大,那就不是佛教了。所以佛教是无我,佛教的无我就落实到这一点上了。他以众生为本位,这是佛经里所讲的,我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以众生为根本,众生的需要是什么,佛教就应该随他的需要去帮助他们。所以在文革的时候,中国的众生们认为佛教是迷信,佛教没有必要存在,庙垮掉,佛像毁掉,出家人全部赶走,也没什么。这相当于众生对佛教说我们讨厌你,滚吧,然后我们就滚了。但是有一天众生又说,哎呀,不行不行,还得请你来,所以文革以后,寺院又恢复了,出家人又回来了,又讲经了。你看它是无我的。上午净因法师讲的“上善若水”,它就是水,它很柔软的。相当于众生说讨厌,你去死吧。好,我去死。过了一会儿,众生又后悔了,说你别死啊,好,又来了。他也不应该把信仰强加给别人。所以我们有些信佛的人喜欢勉强向别人传教,佛教徒要主动地帮助人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特别生硬的去拉别人信教,好像我觉得不太符合佛教的意思。你可以先帮助人,根据对方的机缘,慢慢地引导。真理强加给别人的时候就变成了谬误,这是佛教给我的一些印象。
佛教也是非常民主,非常平等的宗教。佛教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注意是一切众生,它是包括人,也包括所有其他有生命的动物啊。一切众生,当然也包括男性和女性了,在释迦牟尼佛所创建的六和僧团中,充满了民主的精神,研究了僧团的戒律就懂得。像我们出家,有机会去研究出家人的戒律,我们真正的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多么的慈悲和平等。他给我们制定的戒律都不是强加给我们的,都是出家人在修行的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最后佛陀召集民主会议,说:“你们看大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你说:“不行,不能这样做。”戒律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佛教的戒律都不是训诫,不是从上面来的诫,而是在僧团的民主会议的基础上大家共同的约定。这就是我们介绍佛教的这种面貌,这种印象。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营员:大和尚您好,我接触佛学很短的时间,但这是第三次来到柏林寺了,我有个疑惑,没有不敬的意思。就是看到信众对出家人的态度以及行为我觉得特别恭敬,好像远远地超过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礼貌啊、恭敬的层面。我想请问一下大和尚这是佛教的要求,还是信众自己发心的一种反应?另外我想知道师父和法师们对信众的这种表现是怎样的看法和反应?
明海大和尚:她其实是想说,她看到信众对师父特恭敬而师父好像无所谓。是这样吗?你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转换一下,你在这里不仅看到信众对出家人很恭敬,而且你还看到信众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也很恭敬。那么好了,你会说一个是泥塑木雕的,一个是肉的不一样啊。这个泥塑木雕的佛像,刚才我讲了,它是代表的佛,是一个信仰的符号。那么肉身的出家僧人呢?你们注意到,出家的僧人在衣服上跟大家都不一样,包括他要剃光头也跟大家不一样,因此出家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信仰的符号。为什么要有这个符号啊?它有一个信仰的价值,它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我后面要讲的,它是象征着佛、法、僧在世间存在,我们叫“住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去世了,像阿难、迦叶这些罗汉也已经不在世了。那么现在在世间,让我们知道三宝还存在的就是佛像、经书,还有这些出家的师父,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我们知道这是佛教。当然出家人是有他的内涵的,他出家,他要持戒,他有一系列的要求,他的外在表现就是他的着装等等,他就象征着佛、法、僧在世间的住世。作为僧人来说,他们是信仰的符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佛、法、僧三宝,我们叫住持三宝,在住持三宝里面有两样是没生命的,如佛像、经书,有一样是血肉的,像我们。住持三宝里面,有生命的这部分,像我们这些人因此就有了社会价值,他也为社会做贡献的。怎么贡献呢?我们佛教在世间存在,这些信徒们他们对师父这么恭敬,有他信仰里的一个内涵,简单地讲,他通过这种恭敬,培养他的谦卑,他是有修行的。在这个时候,出家人成了信徒修行的一个对象。比如有一个信徒对我很恭敬给我磕头,假如我认为这个信徒是给我明海某人磕头那就坏了,那我就错了,我不会这么认为的。事实上,当我出家时间长了,慢慢地我们应该有除了我比丘明海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格的明海。这里面很微妙,它涉及到一种出家人的心理学。就是说我是一个符号,但是我也是个人,当那个人(信众)给我磕头的时候,我不会认为他是给我这个人磕头,我认为我在干活,我在上班呢,我是他们修养的一个工具,一个符号,其实蛮累的,不信你们可以来试试。假如我认为他是冲着我张三或者李四某某,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会堕落,不断地有人给我磕头,我就不断地傲慢,他的谦卑在增长,我的傲慢在增长,最后我就坏掉了、就腐化掉了,你担心这一点——我估计。但是你们放心,出家人他不会这么认为的。他是认为不是对我某某,起码他是对我这个袈裟,而袈裟是象征着佛的戒律,象征着佛的法,他是冲着我的这个衣服,其实我把这个衣服脱下来,没有人给我磕头,对不对?我很清楚。因此出家人有一个社会责任,我平时也经常要求我们的师父,当信徒给你磕头的时候,不要让开,站在那里,让他给你磕。有的师父说,我不行我没有德行,我说谁让你没有德行的!这就是你的活儿,因为我们要干活。你们看看那观音殿里的观世音菩萨,菩萨像坐在那,天天多少人在那里烧香熏她,然后说各种愿:“哎呀,菩萨呀,我们家里人生病了……”,那个“要找工作啊”,这个“让我生个儿子呀”……菩萨不能烦,他就得坐那,那就是他的活儿。我们就是做这个的,如果我们可以不做这个,那工人也可以不上班,你们也可以不上学了,就乱套了。
还有什么问题?
营员:大和尚好!我想问的是您刚才说佛学的语言和哲学的语言有些是相似的,我听百家讲坛的老师讲过,唐玄奘法师从那烂陀寺把经书取回来以后,开了大道场,请我国各地高僧一块儿翻译。我想问的是在他们翻译的时候,会不会没把它们译过来,然后用咱们中国的哲学的词汇翻译呀?
明海大和尚:经书翻译是一个很严肃的事。在中国佛教史上翻译经书的都是高僧大德。不仅有语文素养精通语言,而且自己有体验,有真修实证。而且翻译的程序非常之严谨,而且不是单个人,它是一个团队,反复校对,我不敢说它百分之百的一点不会流失,但是在这种转述中这种流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二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像明契坐在这儿,你冲她笑一下,你现在想跟她说:“我想喝杯水。”你需要翻译,可是你冲她笑一下,还需要人翻译吗?你想想这是个什么问题呀?因为你们在学校把这个语言太当事了,人和人之间最重要是心哪,要心的契合。你们有没有发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个奇迹,就是说美国人和中国人见面,不会因为美国人笑我们把他认为是哭;或者这个中国人很发愁,给美国人看,他们说这中国人真高兴。需要翻译一下:“他很发愁,不是高兴。”需要吗?很奇怪呀,不需要。不管你是哪国人,当你很高兴的时候,总有其他民族的人知道你是在高兴,不会把你当成你是在伤心。
现在我们就讲到我们的正题了——三皈五戒。要成为一个佛教徒,要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一个师父的主持下,经过一个三皈依仪式以后,你就是最规范的佛教徒。我们也知道有不规范的,但是最规范的就是在一个师父的主持下,皈依三宝的佛教徒。实际上,三皈依是我们在内心深处所发生的。因此,内心深处要发生三皈依,很显然,在一个仪式中并不能完成,但是这个仪式是个启动,是个启动仪式。三皈依是要把我们的心完全跟佛法僧发生连接,也可以说是把我们融入到佛法僧中,因此那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行的历程。
佛教的三大要素就是佛法僧三宝,三皈依是皈依了三宝。从内心深处把我们交给它,让我们和它发生连接。皈依这个词,顾名思义,皈是回来,回归,依是依靠。回归的反面是流浪,所以皈依其实是找到精神家园,对吧?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人就是没有皈依处的人。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皈依处的,都有自己的家园。不过很多皈依处他并没有认真的思考,他所皈依的东西并不真实。
什么是我们的皈依处呢?你们诸位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求人不灵,可这个很可惜,可能你们很多人都没有体验过,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求人不灵了,那时候你心里想到的就是你的皈依处。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你本能的想起的是什么,其实那就是你的皈依处。也许有的人说,我不相信人生会有那种情况,那我们只能说你的经验太有限了,你的人生经验太局限了。在一个人的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体验到人的力量的有限,人的智能、智力的有限,你都会体验到山穷水尽的那种感觉。其实有这种体验,就提醒了我们,我们是需要一个更强大更超越的力量源泉,帮助我们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当然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其实人生在顺境中、在困境中都需要皈依处。在困境中我们需要向我们的皈依处呼救,从那里得到力量,在顺境中我们需要感恩我们的皈依处而消融我们的自我膨胀。一个人很顺利、很成功的时候,他有一个危险就是自我膨胀,而自我膨胀终会使他走向失败。有皈依处的人,他所有的成功都归于那皈依处的加持和力量,就不会自我膨胀,只会让你得到提升。这就是有信仰的人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所以皈依三宝,其实我们就能得到了一个人生的动力源泉。
第二个意义,皈依三宝我认为是我们人生最快捷的学习。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要学很多的东西,我们学习的方式通过上学、通过读书,其实通过信仰三宝是一个最快捷的。这种学习我比喻什么呢?我比喻就像一个人接收了父母的一笔遗产,剩下来只是怎么管理怎么使用好这笔遗产。这比你自己用一百元、一千元做本钱一点点去挣钱那不是要来得快捷吗?所以大家要注意到,整个佛教是一个智慧的载体,它传承了几千年以前人类最高深的智慧。我们知道书本是智慧的载体,学校是智慧的传播机构,我们可曾知道寺院、经书、佛教信仰这种智慧载体呢?通过这种智慧载体,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快速地和一个智慧的系统发生了连接——上网,或者说你把一套软件端过来。你说我不要装这个软件,我要自己编程,那你编吧,你可能还没有编完,就晕倒了,死掉了。现在就有现成的软件公司,你一装就可以用了。大家就可以想像到装这个软件直接就用,还有的人在这里摸索,一边在用,又搞错了,然后删掉,重新弄……很麻烦。比喻什么呢?比喻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变得单纯和清晰,避免很多弯路。因为这套信仰很明确的告诉了他人生的方向,生活的选择,行为的方式,如果他自己以自己的实践和经历去体验,去摸索,去失败,又去修改的话,那就很艰难,而且人生的很多资源是不可重复的。大家知道吧?很多资源不可重复啊!有时候你失去了,你没有办法回到原点。所以三皈依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清晰,变得单纯,节省了很多资源。前面讲了,有皈依处的人有力量,有皈依处的人有信心,有皈依处的人,他的人生清晰明确。
那么皈依也相当于一棵树回到森林,单独的一棵树暴风雨来的时候,有时候会折断,只有在森林中你才有屏障。可能在我们社会的人群中,你们皈依也许你会担心我是少数,因为来皈依的不多啊,但是要在一个最广大的时间、空间,佛教所讲的法界中来看呢,皈依的人倒是多数。十方三世有无量无边的佛菩萨,你的身边看得见看不见有很多的修行人,很多佛教徒其实都是你的同行者。你不要认为你很孤独,回到学校班上的人都另眼相看,你不要害怕。其实皈依意味着你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超越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佛菩萨是我们的父母,佛法是我们的家产,无数的修行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它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家。所以这也比喻说,皈依是一滴水回到大海。一滴水很容易干涸,回到大海它就找到了永生。没有皈依处的人真的很可怜,因为你们现在诸位青春年少,你们体验不到,我们生命的真相有生、有老、有病还有死。你们现在看到很多都是正面的,其实有正面也有负面,有成功也有失败啊!有青春年少也有衰老多病啊!所以我曾经多次地去观察那些年老或者年少得绝症的人,在那时候我会体验到一个信仰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信仰具有多大的价值。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许多真相,这种真相往往都是我们的文化特别是现在的时尚文化要把我们的眼睛蒙住,不让我们看到。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全部是貌若天人的男男女女,你们在广告片上看到的全部是物质很繁荣、很丰盛、很方便快捷的生活,你在时尚的观念中所接触到的都是成功、是掌声、是鲜花、是财富的占有、是权力的获得。这恰恰是时尚文化的欺骗性,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我们没有看到的,有很多人生下来身体有残疾,被社会遗弃;有很多人有病在身无钱治疗;也有很多人从小孤苦伶仃;也有很多人身患绝症;也有很多人在失败和失意中;也有很多人思想苦闷,去自杀。我这里并不是在渲染人生的灰色面,而是希望你们诸位能够明白,因为我们接受生命的时候,生命就有这一部分。我们不愿意看,我们说我们不看,就跟有的人从厕所过,把鼻子捂住,但是这些东西就是我们人生应该有的,我们早晚都得面对它。
三皈依给我们提供力量,给我们信心,也提供方法。三皈依的三个对象内涵很丰富。第一是佛,佛是觉悟的人,佛的觉悟是普遍、圆满、平等。有的同学问我,佛是真实存在的吗?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跟我们普通的人一样,有出生,也有老,然后有死。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生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这个智慧生命,佛教通常称它叫法身,就是宇宙的法则,不增不减;法呢,是释迦牟尼佛讲出来的宇宙人生的规律、修行的方法和道路;僧是个团队,僧也是个外来语,叫和合众,是出家、持戒、修行的和合众,注意,我们所皈依的僧,这里主要指圣贤僧。因此刚才我解释说我们穿着袈裟受戒,我们就是象征着这个僧团,它是个团队,僧不是某一个人,因此信众给我磕头,我不会认为他是磕头给我一个人,我起码给你讲,他是磕头给我所代表的这个团队,可以这么去想。
佛法僧三宝大概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外在的事相层面,释迦牟尼佛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座下的阿罗汉弟子是僧宝。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后的今天,佛像代表了佛宝,注意,佛像是个符号,但是它代表了佛宝;佛经代表了法宝;出家持戒的僧团代表了僧宝,这叫住持三宝。这都属于外在的事相。
现在的人通常会怀疑,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外在的东西呀?注意,在佛教这里讲的很清楚,皈依外在三宝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真正地导入到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法僧三宝,自心本具的——我们心性中本有的佛性是佛宝;宇宙万法的规律本来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生命具足这一切,这是法宝;僧是什么呢?僧象征我们生命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也是我们本具的。所以皈依外在三宝的目的,是在于让我们回归到本自具足的自性三宝。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佛讲过,“要以自为洲渚”,这是比喻在海上的岛——洲渚,“要以自为洲渚,莫以他为洲渚”。我们最终要回归到自己,但是当你回归到自己这个“自己”,一定是智慧开发出来了,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人格,而不是充满苦恼的这么一个人格。这是三宝的含义。
皈依以后,要注意下面我讲的几点:
第一,皈依三宝以后,不要再皈依其他的神明,这个意思是说在信仰的路上要专一。你不可能一个时间走两条路,你在一条路要坚持走,这里并没有要否定其他宗教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对其他的宗教不要说它好,也不要说它坏。因为说它坏是不好的,说它好,没有说到点上,他也会不高兴。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平等。这是佛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在宗教的修持上,你要在这条路上坚持地走,当你走到某一境界,你自然知道路和路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条路好,哪一条路差些,这个自己会知道,这不是个理论问题,是个实践问题。
第二,皈依以后,要懂得保护自己内心三皈依的神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不要用语言和行为亵渎伤害佛法僧,不要有。周围的人如果有,你有能力有影响力,能制止你去制止,没有影响力制止,你可以保持沉默、保持中立,不要随声附和。比如在文革中,有人拆佛像,你没有能力制止,你可以在旁边站着,消极地不合作。或者人家让你写篇文章批判佛经,你可以不写。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个意思是你要保护你心中有一个神圣的角落。其实佛法僧他不在乎,你骂他,你伤害他,他也不会生气,他是不会受伤害的。但是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伤害了我们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被伤害的时候,我们以后的路就很难走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皈依以后,我们要按佛的教导去做人做事,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佛所倡导的智慧。然后以佛的方式,为世界为社会增加一种祥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你皈依以后,不要停留在信上,还要学习,要解,要学习佛经,不断地以佛的理念,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学会用佛法的智慧去理解自己生活的遭遇,去指导自己人生的道路。这是皈依以后要注意的。
关于三皈依,通常会有下面几种误解,我一一做解释。第一种是说我信就好,学就好,干嘛非要参加仪式皈依呢?当然你信和学比不信不学要好,但是如果你能找到出家人,在一个出家人主持下通过一个仪式,把你的信,你的心,表达出来是需要的。这种表达,刚才讲了实际上是一个启动,一个启动仪式,它也是一种承诺。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是一个事件,它也是有力量的。它使你未来在这条路上走更加有信心,更加坚定。当然也有的法师这样来打比喻,说你如果没有参加三皈依,就有点像大学的旁听生,你虽然是学,但是最后拿不到毕业证。你介绍说我是北大毕业的,不大对,你只能说我是北大的旁听生,就有这么点的差别。我觉得这个比喻也还可以,既然你有机会,何不登记注册,领到学生证,最后拿毕业证呢?知识分子往往会有这种想法“干嘛非要……”“我自己……”,甚至还有人说,我要把好几个宗教的优点我把它搞到一起,我不是更厉害了!这好像是看金庸的小说看多了,里面有练武功的人,这个派、那个派……最后,哇!第一!其实你皈依的是你自己,这就意味着你皈依的是你自己,“我把这个派、那个派,那个派……”是谁呀,是你嘛!这不是皈依你自己呀!这恰恰不是皈依,这个也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妄想。他说我是把好多的长处搞到一起呀,你认为那是长处,只能说那是你皈依你自己,这是一个误区啊。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有的人把皈依当成是出家。我想你们不会有这种误解,有的说是遁入空门啊。皈依也不是加入一个组织,注意啊,没有任何组织上的约束,没有任何人身上的约束,说“你每天必须要到柏林禅寺来一次”,“你每天必须到我门前来报个到”。不是的,皈依是心灵上的,通过仪式表达出来而已。然后你们各奔东西,天涯海角。但是别忘记你的三皈依,让它真正成为你生命中的动力系统,成为你信心的源泉,慢慢地由它得到智慧,这才重要。
然后再有机会,人家让你填表,“信仰”这一栏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写:佛教。据说在西方,信仰——你填“没有”,你找工作都难。因为有信仰的人,他的道德有基础,头上总有一个东西管着他。因为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有死角,你到一个公司打工,你管财务,公司所有的财务制度其实都有死角的,一动脑筋,你总能钻它的空子。但是对于有信仰的人呢?他头上有佛,头上有上帝管着他,这样人家就放心。
那天上午李焯芬校长讲得很好,现在在欧洲,学佛是很酷的事。去年我到德国,我接触的都是德国人,跟他们一起打坐。那些学佛打坐的人都是艺术家、心理学家、医生、精神分析师,都是这些人,都是社会上很主流的,很时尚,他们觉得很有用。在跟他们打坐的时候也有小参,每天都有小参,小参就是他们单独来找我。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刚开始在我面前坐下来,我还把他当外国人,时间一长,我都忘记了他是什么人了,心心相印,无障碍,因为面临的问题都很接近。有一个学禅的神父,他小参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找我的人太多,特别忙,我没有时间自己打坐修行。我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然后我说,我的问题跟你一样,挺有意思的。然后我就劝他,“多多保重吧!”他很忙,很多人找他,恰恰跟我一样,被很多人找。有很多人跟他倒苦水,倒垃圾,他要消化,要处理。
这是信仰,刚才我打的比喻,我们在人生路上总会产生一些垃圾,这些垃圾有时候倒出去了会污染环境,污染别人,你要是能在自己的心里把它消化掉,转化掉该多好呢!所以信仰就相当于垃圾处理厂,当烦恼生起的时候,我们自己消化它,不把它传递给第二个人。未来某一天,你们做了某一个单位的领导,做了一个公司的老板,做了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的时候,所有那个单位的人的心理垃圾他们也会倒向你,然后你得有强大的垃圾处理厂,都把它变废为宝,这样多好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规律,就是我们终于找到倒垃圾的地方。我们的生活是这样,我们的心理上是不是这样呢?完全是这样的。真的,其实从一生下来就这样,你情绪和心理上都有垃圾你要往周围倒的,往往我们就把这些垃圾传播出去了。传播久了,就变成病毒了,然后给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三皈依是个垃圾处理厂,变废为宝,可以转化我们的心理垃圾,有利于我们的心理环保,有利于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清净。这是关于三皈依,非常罗嗦的讲了这么多。
关于五戒,是不是我也跟你们讲一讲,讲讲以后我们再说这个仪式。佛教,刚刚我说了它非常民主,我们读佛经,可以在那里还原释迦牟尼佛的人格。我是这么学佛的,我读佛经不光是看佛说了什么,我是努力的还原佛的人格特征,然后我就模仿。你看他对信徒讨论问题都是这样的呀,讨论问题,他有时候会说,你觉得这样对吗?你认为这样可以吗?佛的教育方式不是领导型的,是开放式的,商量的语气,所以在佛教这里,佛教育人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女人,她的儿子死了,很小,她舍不得埋掉他,精神快失常了,她又不能接受。后来她去找佛,让佛把她的儿子救活,你们说佛会怎么反应啊?佛并没有说把手放在小孩头上摸摸摸……后来活了,没有。佛说,你到村子里去挨家挨户去找一家他们家没有死过人的,到他那里去讨点芥末回来我就有办法。后来这个女人就抱着儿子的尸体挨家挨户去问,说你家死过人吗?人家说最近没有,但以前死过,再问下一户:“你家死过人吗?”说:“死过。”她问了一遍,这个村子里没有哪一家没有死过人。她就明白了死亡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有的人老年死,有的人从小死,有的人生病死,有的人寿终正寝。明白了她就回到佛那里,说我明白了。佛的教育就是这样,他没有说从上到下,简单地处理,没有。因此说三皈依是自觉自愿的,受五戒也是自觉自愿的,不勉强。而且五戒可以全部受,可以部分受,可以受一条、两条、三条、四条,你们看这是多么民主啊,非常民主!
五戒的内容,简单地讲,第一条不杀生,佛教的戒律非常严谨,就像行为科学,它可以分析,今天没有时间展开讲。比如不杀生,它会在行为环节上,做一种细的解剖,什么是不杀生啊?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杀生,第一所面对的是人;第二知道是人,因为有的时候面对的不知道是人,搞错了;第三就是有杀心,希望他死;第四用工具;第五,面前的人命断了。就是要这五个条件都具备,就是杀人,这是杀生的根本。
这五个条件有时候会有变化,比如面对的不是人是动物呢,那就轻了。在戒律里面叫做可悔,就轻。假如面对的是人,我以为是木头呢,用刀砍了一下,这叫误杀,这不构成杀生。我面对的是人,我没有杀心,比如医院的外科医生,知道这是人,然后还用了工具——(手术)刀啊,然后死了,他也知道是人,就是没有杀心。他是希望病人活,结果没办法,那也不构成。首要是不杀人,其次是不杀害动物,爱护生命,培养慈悲心。
第二不偷盗,首先偷盗面对的是财物,有主人的东西;第二个知道它有主人;第三个有盗心,这一点很重要;第四个让这个东西发生位移,位移是现在的词,在戒律里面是“离本处”,离开它原来的地方了。你说拿了别人的东西但没拿回家,在路上扔了,但是离开原位了,也算。还有人说我偷了,还到寺院里供养呢,千奇百怪,也是偷。你只要让它离开了原来的地方,你干什么不管,你说我是要做慈善,这个也不管,你还是偷。所以戒律非常严谨,非常有意思。可惜你们不能出家,你们要出家了,研究这个戒律非常有意思。现在说有主人的东西指什么?钱财啊,有价值的杯子,像衣服这些都是。当然现在社会上有新情况,当然电脑上的数据、密码,或者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冠名权,或者是一个产品的商标,都算。注意,在盗戒里面涉及到物的价值,物的价值依照出家人的戒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呢?当这个物的价值达到了国家的司法过问的价值就构成了严重的盗,比这个少的,那就是轻的。依照现在的法律规定,如果你偷东西达到了八百元,警察会来抓你。八百元以下,就是轻的,达到八百元,那就是重的,构成了根本的盗戒。不过盗的情况还有更复杂的,戒律里面也有讨论。有的人说我在美国不值八百元,拿到中国就值八百元了,就按美国的价值算,按照多的地方算。有的人说,我要把八百元分八次偷呢?全部是戒律里面讨论的问题,挺搞笑的吧。八百元八个人去偷呢?八个人都去偷,每个人都犯盗。不会把这个盗分成八分,最后平分了,就变轻了。
大家注意,在杀的戒律里面,自杀也属于犯杀戒,安乐死属于犯杀戒,所以要注意,特别是对父母,千万不要施行安乐死,这个是误区。盗里面,包括盗财物,还包括盗人,比如拐卖妇女儿童,比如盗牲口,也是。
盗的形态非常之多,比如说一块地,地我拿不走吧,但是我把地标移动了,这也是发生位移,也是盗;如果说我诈骗你,我跟你签协议,东西那没有移动啊,在签协议的那一刹那,签下来那就构成了盗;还有的时候,有一个人在水上放了个东西,你把它弄到水底下,就算盗;还有的是你们同屋有个人的衣服非常漂亮,你把它偷了,马上主人到了,又没敢偷,后来你把他衣服弄了个洞,或者弄了墨水,也算盗;但是你们在一个屋里面,关系很好,你把东西拿去用了没打招呼,算不算盗呢?也不算,作亲厚想。比如父母跟子女,师父跟徒弟,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觉得关系很好——亲厚想;还有的是关系很亲密,很厚道,还有的是他的东西我用一下,等一下我就还给他,暂用一下,这个也不算;还有的是我以为是别人丢的呢,我以为是被人不要的呢,作粪扫想,粪,垃圾就是粪,这都不算。这是第二条不偷盗。
第三个不邪淫。邪淫是指身体在性关系上的一种秩序。凡是和没有婚配关系的人发生两性关系就是邪淫。所以有的人说谈恋爱,亲吻这些算不算,不算。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现代社会中我发现没有结婚就住到一起,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是个不很健康的习惯。邪淫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你不犯这一条,遵守好这一条,会让你的家庭生活稳定、清净,会减少很多麻烦。这个性关系紊乱,从社会学来讲,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多青少年犯罪跟这个也有关系,跟家庭、父母这方面无序有关;对个人来说,它也会影响个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成就。人一生的个人成就打个比方讲有一种势能,一种动能,一种储蓄的能量,然后把它落实到事业上,社会地位啊,名誉啊等等。一个人如果在两性关系上混乱的话,就把那种人生的势能泻掉了,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一本书叫《寿康宝鉴》,你们可以去看看。这个往往是现代人不理解的。认为就是生理的一个活动怎么就那么严重啊?这里有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到京城去考官,他在路上的时候要住店,住上店之后就到街上去逛,街上有相面的,他过去一看,相面的说你能考上状元啊。后来回到酒店里,有一个女孩子,他就调戏那个女孩子,再后来上街,又碰见那个看相的,那人说:这回完了,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这下状元考不上了。这事很奇怪,就是这么一件事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当然也有许多有成就的人由于在这一点上非常有原则,而获得成就。因此现代的人要深深体会这一点,《寿康宝鉴》这本书好像流通处就有,希望你们买来看一下。
未来如果你们成家结婚,有了成就——注意啊,有一些人,有一些老板,他很有成就啊,他有钱之后心就花了,瞧不起原来的老婆了,然后就离婚了。很多人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他的事业突然就垮掉了,很奇怪。确实,其实一个人成就是多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有的人认识不到,忘乎所以。所以这第三条戒,我觉得很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想你未来的家庭生活稳定幸福,你认真地持这条戒。
第四条叫不妄语。不妄语这条戒最严重的是在修行上不诚实。比如说我没有神通说我有神通。我不是圣人说我是圣人,佛教很重视这个,这叫大妄语。其实这相当于什么呢?这相当于现在社会所讨论的在信仰上误导别人,这个罪很大,像李洪志这样的,他说他的能量比佛要高很多倍啊。就是这些,佛教很重视这些。我曾经也有疑问,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呀?你说为了钱财,为了名誉去骗别人比这个修行上的诚实还轻一点,我也不理解。后来我也体会,因为在修行上不诚实,对别人造成误导,它会葬送别人的慧命。那些信仰邪教的人很可怜,他们自焚,他们自杀,在社会上跟周围的人群不和谐,他们精神封闭,心的封闭。我们就懂了,哇,在信仰上误导别人多么严重。大妄语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就是小妄语了。
第五,不饮酒,包括不吸毒。因为酒精和毒品伤害我们的理智。在我们的理智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犯更大的错误,杀盗淫妄都可能做。
在这五条戒里面,不饮酒戒在佛教里叫遮戒,遮挡的遮,什么意思呢?饮酒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它伤害了我们的理智以后,会让其他的错误有条件表现出来,做出来,所以它叫遮。前面的四条戒叫性戒,意思是这四条戒,即使你不受戒,你做了本身也有错。因此,性戒要严重一点,这就是五戒的简单内容。
关于五戒,我们现在的人会有什么误解?
第一个误解,把戒律等同于宗教的禁忌。说我做了,做了就得受惩罚,那叫禁忌,不对,这不是禁忌。五戒简单地讲,它是五条行为规范。注意,是行为规范,只说行为,包括语言。第二个,有的人认为戒律让我们不自由。相反,戒律给我们自由。为什么给我们自由呢?所有道路它都有指引方向的,有分车道的指示线,路边还有栏杆。所以,有戒律的保护,我们在这个规范之内自由行驶。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规范,想干什么干什么,恰恰就不自由,因为你的行为失去自由。我曾经打过比方,我们像开车在乡间小路走,乡间小路规矩多吗?没什么规矩,没有说“限速”,也没有说“靠右行”,也没有说“不许掉头,单行道”,乡间小道没有那么多规矩。
但是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走,大家说规矩多吗?“快车道”“不许掉头”“这里是出口”不是出口不能出。但是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呢?肯定是高速公路快喽,你在乡间小路你走快试试看!所以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人生的路也是一样的,有道德规范,有戒律的帮助,我们也要走得更快,不是走得更慢哪!文殊阁那边有个互动专栏,那个专栏上有句话是我写的。因为有一个营员在上面写的:“怎样做一个好的俗人。”就是说,我也不想出家,但是想做个好的俗人,这问题问得很好。后来我就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我说:“在持好五戒的基础上,尽情享受人生吧!”就是说,在五戒的保护下,你就尽情的享受人生。他还是要做俗人嘛!我是按照他的目标来说的。你要唱歌就尽情地唱吧!只要不犯五戒。有人找你的麻烦,你可以理直气壮。有麻烦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不服气“凭什么!”假如说你犯了的话,你心就虚了,不怪别人怪你自己,所以五戒给我们自由。
戒律实际上,在佛教里讲,它叫“学处”,它是个训练方法,这就很微妙。就是戒,它是个行为训练、它是一种修行。持戒的人会经常观照自己的行为,观察环境,这种环境下我是不是很容易杀生啊,这个环境会不会让我说假话呀,会不会让我也偷东西啊,所以持戒的人呢,他的观照力会很强,他的定力会增加。在持戒的过程中,兴许他也会犯,有小小的违犯,然后他不断地纠正自己,所以戒律就像一个老师,让你不断地修正自己,调整自己。在调整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地反观,所以《论语》里面,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有自省的精神,这就是一种修为。我们说每天晚上我们要自省,在持戒的人那里,光晚上自省是不够的——白天已经把这个事办了,晚上还自省,那你就只有后悔的份了。而是在很多情境下,都得自省,都得观照自己。有的人也许说,哎呀,多累呀,你要知道,观照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在刚开始也许有点勉强,一旦把观照的能力开发出来,你就会自自然然的。你非常自由,但是不会犯规矩。所以这就恰恰如同一个舞剑的人,很锋利的剑在他手上,唰、唰、唰,让我们看了这真危险,没事,在他那里没有任何问题。
戒律呢,刚才讲,戒律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训练班,戒律还是我们的铠甲,铠甲呀,就是上阵打仗,古代打仗要穿铠甲保护自己。其实呢,各位,真的,在人生路上我们经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啊,很多的人群,很多的环境,很多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让我们不能把持,然后迷失在那里。戒律保护了我们,你们现在在学校,还是蛮安全的。当你们走向社会,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吸毒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喜欢偷东西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些有非常不良习惯的人呢?我们往往迷失自己总是从小事开始的。当你一向以来都按五戒去生活,那你就会远离,你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感觉,在事情萌动的时候,你的感觉就很不对,你就会远离他们,也就保护了你啊!其实,这个世界充满了陷阱,在那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陷阱,在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鬼呀。我们今天讲的鬼,你以为鬼是什么?鬼是青面獠牙的吗?鬼就在那赌场上,鬼就在有些娱乐场所里面,鬼就在很多人的阴谋的谋划之中。所以戒律会让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份安全,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清净的氛围,这种氛围自然就让我们总是跟清净的人往来,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清净的人,都是善人,我们就会感应。一旦你学佛,你就会感应学佛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皈依以后怎么到处都碰见学佛的人呢?都皈依了。其实你想想,都在,你没发现而已。这个是关于戒律的认识,那么等一下在授五戒的时候,五条戒。我说“能持否”,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一条,你就不说话。你愿意接受,你就说“能持”,不愿意接受,你不表态。很简单。注意,你不接受,不等于说你可以犯哦。不等于说,师父让我不接受,我可以去做。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接受了那一条,比如说不杀生,当你不杀生的时候,你就不仅仅简单是一个不杀生的正人君子,你还是一个遵守了释迦牟尼佛不杀生戒律的佛教徒。所以,你这个不杀生的这种状态,多了一层意义,如果你不受戒呢,你不杀生,你只是一个世间的一个不杀生的善人,还没有一个佛教修持上的意义。当然反过来也是啊,如果你受了不杀生的戒,你还去杀生呢,那就多了一层意义了,你违背了你的诺言了。因此呢,受了戒的人,你对自己要求要严一点。不过你也不要怕,你也不要认为说,等我都做到了我就受,都做到了你不需要受了。既然是受,一定是会有犯的,一定会有反反复复地矫正,不断地矫正,不断地观照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们介绍的三皈五戒。
下面就是皈依仪式了,再给几分钟提问题。
营员:感谢大和尚智慧幽默的讲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佛陀是生命的大觉悟者,已经成佛,又是大医王,那为什么佛陀只活了八十多年就也去了呢?他为什么不会一直活到现在?我们任何人想只要去找佛陀开示,搭一班航班就可以直接去印度找他了,那多好。谢谢大和尚开示。
明海大和尚:哎呀,我也是这么想的。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上来,他要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则、规律,所以他受胎来人间。所以受胎之身嘛,如同你我一样,所以我相信,佛现在要在我们身边,我们握他的手,也是跟我们的手一样是热的,不会奇奇怪怪的。假如是奇怪的话,我们就没信心了,我们觉得哎呀佛是天生的,看起来跟咱们不一样,本来就不一样,我们就没希望了。他跟我们完全一样,既然跟我们一样了,那么他在这个世界就有衰老啊,最后示现生病啊,最后离开我们啊。但是佛陀为什么离开我们,我们说佛陀有很大的智慧,他是不是可以多呆一点时间,哪怕再多呆个一两千年,起码呆到现在让我们大家看到。我相信这种疑问不光是你我有,过去的人也有。所以在《妙法莲华经》——佛早知道你会有这个疑问,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品叫《如来寿量品》,这一品经就回答这个问题。说佛陀为什么他要示现去世呢?在这个经里讲啊,佛陀告诉我们:其实啊,我的智慧生命是没有生没有灭的,一直都在那里。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来示现呢?它是对众生啊,打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他有很多子女。这些子女有一天都生病了。生病了以后呢,慈爱的父亲就做了一种药给子女吃。说:你们吃吧,吃了你们的病就好了。因为这个父亲太慈爱了,所以这些子女就不想吃,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们想:哎呀,反正我这个爸爸在嘛,不在乎,他不在乎。后来呢,这个慈爱的父亲就想了个办法,他就说:你们现在家呆着吧,我出去了。那么这个慈爱的父亲就出门了,出门以后呢,他就不回家了,不回家以后,就托人告诉这些子女,说你的父亲出门了,不会再回来了。这些子女一看,哎呀,爱我们的父亲不在了,这个药我们要赶紧吃啊。这比喻什么呢,比喻众生,如果佛陀继续在世界上住世的话,众生就会想,哎呀,反正有佛在嘛,他又不努力了,他就不会精进地修行学习。所以佛陀呢,他也遵循这个世间的法则,他也示现了无常,他没有违背这个法则。那么在我们面前演示了无常的法则,同时让众生都知道佛法的珍贵。佛,难遭难遇,对佛生起稀有难遇的心。在《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里面是这么讲的。当然佛陀去世,这是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呢,也与众生的福报有关。佛陀去世以前,他曾经讲过,他说:应该我度的人,我已经都度了,还没有得度的人,我已经让他们种下未来的时空中得度的因缘。我所做的一切,都做完了。那么在佛陀去世前的一个月,阿难尊者是经常跟着他的,佛陀暗示了一下,说:“阿难啊,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阿难尊者按照道理来讲,他应该恳切地代表我们众生,包括你我在内,说佛啊,您别啊,您不要,您在这个世间多住一段时间吧。但是在佛经里记载说,在那个时候,当阿难听到佛陀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像我们生活中讲的,他鬼迷了心窍,他啥也没说。佛陀又说了一句:“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那阿难又什么都没说,他其实应该说,哎呀您不要,您……哎,佛就不会这样了。说佛陀的一切作为啊,他要应众生的请求,结果阿难没有说,鬼迷心窍,就在那一刹那,因为阿难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后来佛陀第三遍又说,阿难还是发蒙。乃至于后来佛陀去世以后,僧团里有很多人批评阿难,说佛那么讲,你为什么不代表我们请他多住世啊?在批评阿难。这就是说佛陀去世是一种因缘,这是个事件,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是我们这个世界共同的福报。就说这么好的老师啊,咱们没有这个福分碰到,没有这个福分碰到这样好的老师了,跟这个有关系。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营员:我想问大和尚两个问题,关于宗教信仰的改变问题,以前我哥哥信仰基督教,像刚才您说的一样,走着走着就走到这儿来了。自己想的比较透彻了,希望得到大和尚的加持。
明海大和尚:以前参加基督教的。我们大家可以做这样的试想,中国两千多年来,中国有三个主要文化,儒释道,中国的佛教徒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好,很多高僧大德很了解道家的文化,很了解儒家的文化,有时候还用儒家的文化来解释佛教,用佛教来解释儒家。所以皈依,是以一个为主交给他,其他的你也没有必要否定啊,甚至可能还开阔你的眼界呢。所以,你有了主心骨以后,其他的倒是更容易了。你更容易用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不要把它对立。
这就有个问题,儒释道这三教的和谐相处,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那么现在我们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佛教怎样和西方世界和平共处。我相信,佛教徒在这方面需要学习,基督教徒更需要学习。实际上我有很多原来信基督后来信佛的朋友。
营员:如果图书馆借来一本书,然后影印来用,算不算偷盗?
明海大和尚:那没关系,影印书没事。软件,美国向中国抗议,知识产权,现在在信仰里不能说假话,怎么中国人集体偷盗,这没办法。但是现在在不断地改善,这里面有一个游戏规则,因为以前我们没有知识产权这件事,世界上没有这个游戏规则,所以我们大家也不懂得这个游戏规则。所以我们中国人说的话也对,比如说我们的四大发明你们都用,那知识产权你们得给我们多少钱哪,火药,得多少钱哪!这话也是对的,从这两者讲的话,我们用有点盗的嫌疑,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因为佛教有个原则,释迦牟尼佛讲,我的戒律,到一个地方,与国法、与习俗,跟它违背的时候,要取国法和习俗而不要取戒律,他是这个原则。
营员:阿弥陀佛,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家居士持戒的时候是不是必须按照刚才讲的那些戒律的基本规范来执行。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犯戒了需要怎么补救。第三个是,我记得您说过,有了人身能坚持持戒,对于我们刚刚皈依的居士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谢谢师父!
明海大和尚:持戒是共同的,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持戒是共同的必修课。就像大学的必修课,不是选修课,因为它是保障,是基础,就像房子的基础一样。
你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犯戒了可以发露忏悔,跟师父,或者跟身边的同修。不过我教你一个诀窍,这个饮酒的戒,假如你不能持,你就不要受,假如你受了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要犯,在那个时候,你在喝之前,随便对一个人,只要能听懂你话的人说一句:“我以前受过不饮酒戒,现在我不想受了。”这就把你的戒舍掉了,舍掉就没有那个问题,你还可以喝。这就是,戒律将给我们很多方便。
给你们推荐一位高僧大德,五台山有个寺院叫普寿寺,国内最大的女众道场普寿寺,普寿寺的住持叫如瑞法师,我跟她还蛮熟悉的,她对戒律非常精通,她的寺院有六七百人,井井有条,非常庄严清净。那么你说如瑞法师对戒律这么精通,她应该是很刻板的喽,不是,她非常的开明,而且她做很大的事情,她做了很多的事业,这恰恰是因为她懂戒律,她才能做很大的事业。她不是说,哎呀,这个规矩,那个规矩,最后束手束脚,什么也做不了了,恰恰相反,越有规矩越好放手做事,因为没有危险啦,有安全感了。而且戒律里面充满了智慧,教给我们做人做事怎样调和,怎么找近道,怎样绕道,很有意思。你学好了,将来做事你既能把事做成,同时又不犯规矩,大家都乐意接受。
营员:我想请问大和尚,这种情况算不算犯戒:如果有的公司用买的发票,开给客户,这样可以少缴好多税,然后用这些省下的钱做一些帮助小孩的事等等一些慈善事业……
明海大和尚:我刚才讲过不管你干什么,它要不影响你的不偷盗戒的性质。偷税漏税属于偷盗,不要偷税漏税,但是在中国的国情下,我希望你们做生意要好好研究税法,然后善巧的避税,因为你善巧的避税,需要用你的智慧,必须要研究税法,研究到比制定税法的人还要懂税法,那么你就知道怎样创造一些条件,合理合法的创造一些条件,让你避税,这个可以,但是不要去买假发票啊等等,这样不好。
好,现在我们就举行三皈五戒仪式,不参加的营员可以离开现场。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有些营员在别处参加过,再参加一次,也无妨的,你参加N次也无妨,当然想离开,也自愿。把后面门打开,请离开的营员离开。
(三皈五戒仪式略)
好,恭喜你们,正式成为佛教徒,要感到欢喜,要充满信心,受了戒不要怕,未来你们要多看佛教的书,去研究,去了解——当然在不影响工作学业的前提下。同时也尽可能的和一个学佛的圈子有点联系,就是说周边也要有些学佛的同修啊,经常到寺院来呀,一个人不能孤立,一个人单干不行的,普通的人单干是不行的。有问题可以讨论,可以请教,可以看看佛教网站,在百度上搜索“柏林禅寺”四个字,也可以进入柏林禅寺的网站,有问题你们也可以到柏林禅寺来,你们要相信你们不是孤独的,你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佛菩萨都在看着你走的。还有很多的佛教徒,这个地球上佛教徒起码有好几亿啊,有资料说是四个亿,当然不占多数,但是也不少,看得见看不见的很多的修行人都跟你们在一起,佛菩萨更是跟你们在一起,所以要有信心,要有一种坚持,遇到困难要往前走,往前走就有希望,越走路越宽,一个人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活出来的,有人说自己没有信心,最后自己会是什么样呢?这要靠你自己去活。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活出来的。给你们一个作业,就是回去每天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一千遍,一千遍要半个小时。念多久呢?念一个月,希望你们能完成,今天三皈五戒就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