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玄法师:话不要乱说!佛陀教你正确的说话之道
发布时间:2024-09-04 02:10:5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文/圣玄法师
夜里的寺院静谧而安宁,与同参道友的晤谈亦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听他说起自己参访善知识的经历,心中不由得神往,原来我们生活的世间还有这么多住持正法的高僧大德,可谓幸甚至哉。
忽然,一同散步的法师说起一位大德时,提高的声调:“你知道他的修行有多好吗?他从来没有说过别人的过失!”
“哇,那真是厉害!”我也不由得赞叹。
但这句话刚一出口,我便愣住了!不说他人的过失——这很难做到吗?为什么我会如此惊叹呢?大概是自己平日里常常造口业,对最基础的“五戒十善”都疏忽了。
听人说,管好这张嘴,修行或能成功一半,大概也有些道理!
管好嘴
唐代时候有一位鸟窠道林禅师,住在一棵大松树上。
一天诗人白居易来参谒鸟窠禅师,请教他:“如何是佛法大意?”
鸟窠禅师说了那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简单而明了。
白居易心有不甘,却说到:“连三岁的孩儿也知道这么说。”
鸟窠禅师告诉他:“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管好自己这张嘴,恐怕是修行中最简单的一件事,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了。
三岁小孩都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是要做到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恐怕还真是不太容易。双手好不容易修来的功德,就让这一张嘴给漏了个精光。
《楞伽师资记》中说五祖弘忍大师:“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
大师的境界让人神往,且不论他安心的法门如何高超,若连“缄口于是非之场”都做不到,还想修个什么行,岂不是“鼠唧鸟空”的妄想!
说闲话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永安禅师,有一次在禅坐时,在禅定中见到两位僧人靠着走廊的栏杆在聊天,竟有许多天人在暗中来拥护倾听他们谈话,可是过了一会儿,天人全部离去,有恶鬼围绕在旁边唾骂不已,等他们走了,恶鬼气冲冲地将他们的足迹扫除还不解恨。
永安禅师很不解,便在禅定中与这些恶鬼沟通,原来这两位僧人一开始在探讨佛法,天人都赶来倾听学习;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叙旧闲谈;再到后来竟然谈起了名利之事,所以原本拥护他们的天神厌离而去,连恶鬼都不屑于他们的言行,扫去他们的足迹才解气。
永安禅师大为震撼,终生都没有与人谈论无意义闲话,更勿论名闻利养、生活享受之事。他圆寂后,舌头烧出舍利子,十分柔软,如同红莲花的叶子一般。
讲绮语
仔细地检点自心,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口业中,最容易原形毕露的,恐怕就是“绮语”
。生活中没有压力时,说一些绮语,还以为是幽默潇洒。但只要生活的环境稍有改变,这分“自在”的假象便不复存在,则常常说一些“苦所逼语”,乃至说离间语、粗恶语了!
这便是大家常说的“软暖习气”,贪图安逸,躲在温柔乡里,失去了精进的动力,最终将好不容易修来的暇满人生浪费在了恭维和闲谈之中。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说:“若佛法外能引无义所有书论,以爱乐心受持赞美,以大音声而为讽颂,广为他人开示分别,皆名绮语。”
只要是以贪染爱乐之心来说,导人安乐解脱的佛法以外,没有利益的文字语言,都是绮语。
弥勒菩萨还将绮语分成了七种:
斗讼诤竞语——挑起争斗的话。
诸婆罗门恶呪术语——外道以恶心诅咒别人的话。
苦所逼语——平常的抱怨、因为发泄恼怒而说的话。
戏笑游乐之语——一些嬉笑的语言,骄慢放逸、导欲增悲。
处众杂语——在大众中聊天、杂乱的话。
颠狂语——因为醉酒、神志不清而说的话。
邪命语——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而说的话。
我想起上学的时候,认识一位学长,他可谓是我的人格榜样,而他的说话方式,常常给我带来鼓励与启发。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的语言简洁有力,又总是让我接受,所以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总是很高大!
有一次,我看到书上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但是自己并没有消化,就给学长打电话,和他分享这精彩的观点,也想着在与他的交流中,去重新审视这段话的道理。
我说到激动处,学长却严肃地对我说:“我怎么觉得你变了,你怎么可以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强词夺理,不顾逻辑呢?”
我一时语塞,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真理最重要”,而不是以立场和胜负为先。尽管学长并不是佛弟子,但我们之间互相尊重,切磋琢磨的交流却常常让我对佛法更加笃信,这是真实语的带给我的信心。
还有一次,我刚参加了一次禅七,回到学校以后便与他结伴出游,在路上他对我说,“发现你这次变化很大,以前你经常拧着眉头,现在从吃饭到说话,一直都在笑,看来禅修挺有用的!”
他的话不仅是对我的肯定,给我带来欢喜,也让我发现自己的改变,鼓励我在修行的路上继续下去。
但语言仅仅是“可乐”还不够,言语之中能“有所利益”才好。
有一次我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周围的人也都非常高兴,在言谈之中流露出些许骄傲。他低下头,思索了一会儿,却对我说:“你记得吗,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捧杀’。”
“哦!记得!”鲁迅先生说,“现在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却多。”当周围的人都在称赞、鼓励、安慰自己的时候,总是谈起自己的优点,这会让人忘乎所以,看似这番称赞“皆大欢喜”甚至可能是“真实不虚”,但的的确确会让人自然而停滞不前。
所以蕅益大师说:“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以前总不能理解,为什么赞誉供养都是毒药呢?现在每每提防着“捧杀”这个词,提醒自己所谓的“皆大欢喜”不过是对自我的贪爱,没有什么利益,甚至是有损道业的。
而在《长阿含经卷十二》中,讲到有外道怀疑佛陀并非是正遍知,不然为什么有的事情,不愿意向大家说起呢。
佛陀却告诉弟子们:“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也就是说,佛陀并非不知道,而是不愿意说。
过去、现在、未来的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者“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又或者“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佛才会去与人谈起呢?
“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
只有“是真实的事情”、“令人欢喜接受”、“令人获得利益”的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佛才会去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