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有什么典故
发布时间:2024-08-14 02:10:41作者:大悲咒全文网哈达有什么典故(发帖人:康康)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
根据有些学者分析,哈达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伟人。他于1244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洲,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他于1265年第一次返藏时,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据笔者所知,史书中关于哈达的正式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之所以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因而哈达便早已成为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据分析研究,白色崇拜或尚白是藏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近来考古工作证实,自古以来藏族先民就非常崇尚白颜色。早在佛教入西藏之前,藏族先民就崇仰白事、白道,回避、忌讳黑事、黑道。《格萨尔王传》及其它许多民间故事中,以白人、白马、白云、白鹤等白色来象征和代表正义、善良、高尚的人、军队或事情,而黑人、黑马、乌云等黑色则是象征和代表邪魔、罪恶和不幸的。白色象征纯洁、无瑕、忠诚、喜庆、祥和、善业和正义,而黑色则相反,大凡都是邪祟、罪恶和不祥之兆,这已成为鲜明的藏族文化观念。在藏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这种文化观念、文化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够感觉到。房屋墙壁刷白灰,过新年时门窗和木制家俱上用白面点白点或画白线,给酒壶、酒皿系上哈达或羊毛,为壶嘴、碗口贴酥油,在要道山口的石堆顶端放上白石等等,只要留意就会发现无处不见白色崇拜的印记。
这样看来,藏族尚白文化理念的产生和形成大大早于哈达的产生,而哈达只是较晚期出现的尚白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一种载体,并不是唯一的反映、唯一的载体。早在丝织品没有出现之时,藏族先民就是以羊毛、糌粑或白石、白灰等白色物品来表达和象征纯正、洁白的善心诚意。随著藏民族同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促进了文化的相互辐射。当时蒙族使用“哈达卡”的习俗和汉族地区发达的丝织业,使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进一步找到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载体。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崇尚颜色,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因民族的不同而各异。那么,藏民族为什么崇尚白色呢牵有人认为这是因地处雪域所致,或把它归结为羊毛功用的效应。这点笔者认为可以继续考证、商榷。但目前根据不很充分,因为雪只是在青藏高原多一些,但并不是唯独这里才有,而羊毛更是遍及全球。牦牛最具这个高原的特征,而且与藏族人民生活最密切。但是它的毛色却并没有成为具有崇尚象征意义的颜色。当然,日、月、火、光更不可能是产生藏族尚白文化心态的根因,因为世界各民族的幼年都曾共享日、月、火、光的恩泽。笔者认为这些自然和生活环境对文化心态的形成无疑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只是外因,是一种条件,不是根本原因,不是决定因素。确切地说,藏族先民对纯净皎洁无瑕的本能崇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逐渐形成了尚白文化心态。所谓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还得多费一点笔墨。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的尚白传统,随著佛教传入西藏而影响了藏族文化思想,强化了藏民族尚白文化心态的理念。同时如上所述,蒙族的“哈达卡”和汉族地区发达的丝织业又给这一文化心态进一步提供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的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一种反映。
哈达大体上有三种:特等内库哈达、头等阿喜哈达和二等素喜哈达。阿喜和素喜哈达又各分上中下三等。有人把阿喜哈达的仿制品阿扎哈达单独作为一种,也有人把素喜哈达中的下等品索朗哈达(索达)单独作为一种。所谓内库哈达就是从皇家内库拿出来的特等哈达。这种哈达宽又长,而且质地优良
。这种哈达边沿织纹为长城图案,面上织纹为八大祥徽和祝福词。哈达尼玛德勒即“化日呈祥”隐花哈达便是一种。过去,市面上是买不到内库哈达的。与内库哈达相对应的是外库哈达,但是后来把外库哈达称作素喜哈达。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使用哈达的场合相当多。红白喜事、迎来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达的用场。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叠法和敬献式折叠法。
当今,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哈达的使用比过去更广泛、更普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滥用现象,致使一个好端端的社交礼仪形式,搞得有些庸俗化。
诚然,过去在使用哈达的规矩和方式之中固然存在封建等级的文化观念,但应切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特别是作为人们社会交往中的礼节,正是以一定的规矩和形式为主要标志的。因此,笔者认为过去使用哈达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繁文缛节应予摒弃,但是一定的规矩和必要的形式还是必需的。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