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探究(五十一)
发布时间:2022-07-19 10:12:5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5)什么是定根?
甲、四禅与四果不同
从学习观照甚深因缘法的生起与灭除,到进入深入的禅观之中,这个中间必须经过四禅定的修学阶位。五根中的定根,便是指色界的四种禅定,或称为四神足。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定根者,当知即是四禅。’
一个修行者,当信根、精进根、念根等的解脱知见准备齐全,具备了脱生死的利根器,便能安稳的进入悟道、修定的阶段。四禅定的扼要内容,曾在第十一愿中有过说明。色界天的四禅定,本是通于外道所修;但佛弟子与外道修禅的方法与基础观念,有看根本的不同,虽然同入色界四禅定,但所入的禅定境界,亦因个人的根器、思想、生理、心理、智慧、福德……等多种因缘不同,而证人的禅定现量,各有深、浅、粗、细的明显差别。佛为了要区分佛弟子的根本修因与外道所入四禅定证境不同,而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做区分。佛弟子因个人多劫以来修禅根器不同,获证初果后不一定要经过四禅,四空定的顺序过程,才能证果解脱。这在阿含经及俱舍论等经论中,有详细说明。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于禅定发相的次第与邪正有明确详细的辨正,今以其所示配合阿含经,做为定根的略解。
乙、初禅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尘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杂阿含卷三十一说:‘若比丘苦行、若形、苦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欲界大天虽然尚有淫欲行为,但是比较微薄,与人间的行淫方式不同。如正脉以一偈说明:‘四王仞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淫欲行。’
人间的众生,因为一直以贪淫等为重,所以形成浊气业网,共同居住在五欲境界里,跳不出去。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种种禅修的磨炼方法,跳出这个五欲六尘所形成的浊气业网境界,进入另一层次的精神升华的修养领域。唯有当内在精神生命经过洗炼、提升,才能在明亮的心镜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恍然大悟世间的五欲境界,如梦中里,镜中像,正是自己五欲行为所勾划、禁锢的范畴。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进入对内在生命的觉照中
出家修行者,觉悟了五欲境界的短暂不实,转眼成空,而首先在‘财、色、名、食、睡’五种贪欲中下手远离。离欲的饮,正是指的‘五欲’的饮。唯有淡薄了五欲,才能在禅修中有根本的成就。而当一个修行者,在行、住、坐、卧间,逐渐远离了五欲外尘浊恶之法,少动多静,便能渐渐由散动之心转为定静之心,进入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中。‘有觉有观’,正是说的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观察。
通常人的感觉与观察,都是向外尘境界驰流。唯有当内心经过禅定的锻炼后,才能背尘合觉,由外转内,首先于欲界的定境中看到自己身内的五脏六腑,体内诸虫,脏秽不净。至此程度,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身不净,才能彻底‘觉’、‘观’成就。
(丙)依个人根器不同修禅方式及所现禅境也不同
佛弟子因个人入禅的基础不同,因此在初步的定境中所显发的境界也不相同。如有人从观息法门入门修禅,有人从不净观入门修禅,有人以慈心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因缘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念佛观入门修禅……。凡此种种,皆因下手入门处不同,再加上个人宿世及今生所修智慧、福德、善根、习气、观念、见解、生理、心理……种种状况不同,而产生千差万别的禅定发相。
经中说:‘觉观多者(杂思乱想多者),教修数习观。贪欲多者,教修不净观。嗔恚多者,教修慈心观,以治嗔病。愚痴多者(世智辩聪,分别筹量世出世法,不得正慧,邪心取理之人),教观因缘。障道多者,教令念佛……。’此乃依个人根器、心病不同,而所教对治调心、入禅的方式,也不相同。今仅以四禅证境的表相次第,来做四禅的说明。
(丁)初禅发相
论上说,‘离生喜乐’的‘喜乐’,乃是从制伏了‘五欲’的贪执后,经过‘欲界定’,在色界初禅的定境中所产生的法喜禅乐之心。‘有觉有观’,即是指禅行者在欲界定未到初禅定的中间,会在身心上显发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沈、坚、软十六触,对此十六种触动等善法而转现的定、空、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异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觉观而言。(此十六触通外道,又因个人的知见、习气、善根、生理、心理、潜意识状态……及所修法门种种不同,显发的情况也不相同。此处只是依论上所述,照本宣说而已。)
如论中说:‘第一、初禅发相者:行者从未到初禅地中间,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若行者于未到初禅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二一、明净,四、喜乐,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法,与动俱生,名动眷属胜妙功德庄严动法……。’
‘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故名初禅。余触发者,即前所谓十六触。……,此十六种触显发时,悉有善法功德眷属,如前动触中说。行者因未到初禅地,发如是等种种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触发。也就是说,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
(戊)释初禅‘有觉’、‘有观’、‘喜’、‘乐’、‘一心’之意
‘因此十六触法于身根而产生,由心识而察觉,所以称为“有觉”。行者得初禅,未曾所得善法诸功德故,心大惊悟(觉名惊悟)……:但此觉生时,与欲界身根所产生的知觉有异,何以故?因与定等善法一时俱发……。后细心分别十六触等所转现的善法功德,如粗则离,如善则修,所以名为“有观”。……因细心分别思量,觉知十六触等微妙珍宝,昔所未逢,所以心喜庆悦……,由于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为“喜”。行者于欢喜已后,其心恬然,受于触中之乐,乐法娱心,安稳恬愉,故名为“乐”。(此即经上所说离生“喜乐”二字的解释)……。经久,受乐心息,虽有觉触等事,而心不缘,既无分散,定住寂静故,故名为“一心”’。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初禅证境顿了生死
这即是初禅发相的略解。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初禅时,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无常、苦、空、非我思惟……,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也就是论上所说的‘有人得初禅时,即于此定中所呈现的空、明净、喜悦、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心调柔软的境界现前中,顿断见、思二惑,显发见、思无漏法,达到涅槃境界。达亦有二种:一者任运自达,二者修观乃达。’
由此可知,利根器的佛弟子(如净土天人),在悟道、证初禅时,(悟道者不一定证初禅,证初禅者也不一定是悟道者),可因其慧根的觉照功深,不著初禅证境,直观色界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皆空,顿断无始烦恼,证得涅槃解脱,不一定要经过二禅、三禅……的过程,方可证果(此乃前生已修,乃能顿超)。
(庚)利根佛弟子证初禅后或以五种方式进修证入涅槃
杂阿含又说:‘有的佛弟子,在证初禅发相时,因智慧观照力不够,不得顿超解脱。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观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槃(在今生禅修生命终了的中阴身中,慧根观照得力,顿超生死)。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在上升色界天上现生中,用功不久,即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天上,经久用功,才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乐(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乐(生到色界天上后,再转生其他天界进修,获证涅槃。)
(辛)钝根佛弟子证初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经上又说:‘佛弟子证入初禅后,若不能以前述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入涅槃。只能以此欲法、念法、乐法的功德力量,上升色界初禅大梵天中,或上升初禅梵辅天中,或上升初禅其他梵身天中……。’
由此可知,若是佛弟子在悟道、获证初禅时,不能以慧根观照力,直取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观照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证入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夫深浅,依次上升初禅天的三层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循次渐进的长期进修……。
丙、二禅略解
(甲)二禅发相
因初禅觉观二法,障碍二禅内净之心生起,所以修道者欲入二禅,必须加功用行,深心厌离初禅觉观动心(息有觉有观)。在修行者超离初禅,二禅末生之时,于其中间,也有定法生起,倘若行者心不忧悔、退缩,一心加功用行,使定法经久不失不退,专心不止。于后,其心便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于二禅中,也有内净十种功德眷属俱发之义,即: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开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具如初禅发相。但因初禅从觉观生喜乐,与身识相应:二禅所生喜乐,乃是灭初禅有觉有观,从内心寂净定中而生。故杂阿含经上说:‘二禅证境,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二禅证境顿了生死
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二禅时,彼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忆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痞、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必生厌离,怖畏防护……,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一类佛弟子虽然在初禅证境,未能顿证涅槃,但是在进入二禅修持中,仍可运用其慧根的觉照功力,不著二禅:定、空、明净、喜乐……等十种功德发相,直观二禅的色受想行识之法空无自性,顿断烦恼,得证阿罗汉果位。
(丙)钝根佛弟子证二禅后继续生到其他天上进修
卷三十一又说:‘若证二禅发相,又因智慧观照力不足,不得了脱生死,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觉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乐(如前说)。若不尔者,取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取有行般涅乐。若不尔者,取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尔者,彼以欲法、念法、乐法之力,生自性光音天。若不尔者,生无量光天。若不尔者,生少光天。’
也就是说,如果佛弟子在证入二禅时,不能即时以慧根观照力,直证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等持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人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力深浅,依次上升二禅三层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受其禅定果报,继续进修。
丁、三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贪喜舍住,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乐住,第三禅具足住。’
二禅定境,虽从内心寂净而显发,但是大喜之心勇猛启动,定不牢固,只会诳诱行者的心念,贪看其勇动之喜,误认为二禅即是安稳涅槃之处。行者若是以智慧观心,便知有喜动之心,则尚在生死动转之中,故应不受二禅勇动之喜,继续加功用行(离贪喜、舍住)。如能一心修习,用功不止,则其心湛然安静。当舍离二禅定境,三禅乐定末发的中间,虽不加功用行,其心自然澄静,此即获得三禅未到地的定法。而后,其心泯然寂静,不依内外,证入三禅定境。当契入三禅时,无二禅动勇之喜心,但有绵绵之禅乐,从内心而发。于乐发时,亦有功德眷属:胜定、空寂、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十法,具如初禅、二禅发相。
在三禅乐定初生时,尚未周遍全身,于此中间,如果贪看刚刚生起的禅乐,乐定便不会增长起来,通至全身。佛弟子因为有性空智慧做基础,所以不会贪染此绵绵美妙的乐定。如果外道行者证入三禅,则大多以身见为重,贪著三禅绵绵之乐,其心迷醉于此,不能进步,误以为得道。所以阿含经上说,佛弟子至此三禅乐定初生之时,应当川三种法,促使正念、正智生起来,以此念、慧因缘觉照、调适乐定,如此乐法必定增长遍身。(即经上所说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舍、念、乐住。)
当乐定遍满全身时,身上的所有毛孔,都感到欣悦快乐……。在这个时候,心识不对外尘五境,唯有乐法从意识而生,内外充满,恬愉快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三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如果是利根比丘,得证三禅时,便能以念慧观照力,思惟三禅乐法,无常、苦、空、无我,则可当下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如果智慧观照力不足,也可以如前述初禅、二禅修行者一样的以念法、乐法的因缘辗转进修,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进入中阴身期间,即运用慧根观照力,顿断三界烦恼,直取涅槃。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的当生中,用功不久,顿证涅槃。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经久用功后,才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后,再辗转生到其他天界进修,证入涅槃……。’
(丙)钝根佛弟子证三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倘若佛弟子在证三禅时,贪看三禅乐定,又不能以智慧观照力用前述五种方式证得涅槃,就只有依其所修定慧功力的深浅,依次上升三禅天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等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