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静波法师:佛教的悟

发布时间:2023-01-29 17:40:10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静波法师:佛教的悟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

  能够再一次和大家结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所讲的佛教中的“悟”,只能是一种知见上的东西,至于怎么样去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佛陀是什么?“佛”字,就字义而言,翻译为“觉者”。“觉者”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说得通俗一些,佛陀就是智者,是有智慧的人。说得更明白一点儿,就是明白人。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很诧异哪个不明白呢?我们在座的诸位也都是明白人。但是,真正明白的人是没有多少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爱憎都比较分明,都愿意创根问底: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有时到死都不太清楚,而且还在追求,总觉得人生终究得有一个说法。正因为如此,这种人确实很聪明,和别人比起来,他的生活当然有积极的意义,但我个人觉得,他活得太累。因为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确确实实是你赋予的。有人说佛教是思辩的,就是说,仅仅从表面上说,自己有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佛教在思辩过程中讲“不授人以柄”,但在实证过程中,正是靠这种“不授人以柄”才能达到一种境界。因为你没有挂碍,才会不授人以柄。你要是有了一点点挂碍,就走不远。正是因为这种“不授人以柄”,所以才会真正地走入一种自在的境界,这可以说是佛陀所独具的、究竟的自在。对我们在座的人来说,学佛得到一点受用,得到一点自在,这是可能的,是完全可以的。

  我们现代的人,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认为自己学了很多,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所知障。知识分子比较突出,因为他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东西,觉得这是自己骄傲的资本,所以一般人无法说服他。正是由于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们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烦恼,所以不能算是聪明人,因为他有挂碍。你问任何一个聪明人:“你活得愉快吗?”他说:“我愉快。”但他仅仅是跟人家比,自己仔细回味一下,这种愉快是苍白的,没有什么裨意的,这是由诸行无常的法则导致的。因为不管你怎么愉快,你没办法躲避八苦和八万四千苦,至少你没有办法避免生和死的苦,这是无可奈何的。大家能够学佛,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吧?如果一个人说他学佛什么也不因为,那也是因为宿世因缘,你也不要说什么都没有,没有因缘的事是没有的。虽然一切存在的是合理的,但最终一定要灭亡,这是必然的。正是因为这样,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并不消极,他让我们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明白以后,活得更有理性,而不像有些人盲目地东抓西抓,抓来抓去,最后很烦恼,然后就抱怨,有的人甚至绝望,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他只是在现象界里转,走不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圈子,很可悲。

  大家关心和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到一个“把柄”,我不可能给你。你们不想要的,我可能一定要讲,这没有办法。因为佛教就是这样,它必须告诉你究竟真理。如果它只告诉你一些枝末的东西,说我能给你带来快乐,带来幸福,或者带来神通之类的东西,那就不是佛教了。佛教讲,你有了智慧,才可能拥有神通,但佛教并不主张为了神通而学佛,因为神通只是副产品。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你就会自在,当你自在的时候,你就会任运自如。

  现在我们讲佛所悟的境界,佛到底悟了些什么?这是你我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社会上有些人把佛所悟的境界歪曲了,扭曲了,甚至丑化了,把它和迷信、狐狸大仙扯在一起,或者说佛教就是气功。这些人不知道佛教,所以就胡言乱语。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因为我们要来了解它,不一定说信佛,但一定要明白佛到底悟到的是一种什么境界。佛陀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这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佛陀的明白之处,是对诸法实相的通达与体证。诸法真实的相状是什么?它的究竟、真谛在哪里?这很重要,我们就是要通达这个。《般若经》说:“诸法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这就是说,诸法根本就没有一个相,这个就是实相。有人说,你一定要说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我不可能告诉你。《般若经》告诉我们的道理值得深思的。《大智度论》也说:除实相一法以外,一切皆为魔。所以,如果你能认识到了诸法实相,就可以避免那五十种阴魔了。这个实相是什么?是“空性”。《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只有佛陀才能通达、证得诸法实相,这是很难的。有人一讲到实相和空就害怕了,这是很合乎情理的。如果你真正一下子就产生欢喜心了,就悟入了,那恐怕你就成佛了。但是你没有,你对它很陌生,甚至很恐惧。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不是!这个“空”,这个实相是在诸法上通达的,所以并不可怕,它并不是顽空,也不是断灭空,是一种“有”上通达的空。所谓“空有不二”,原因就在这里。可见,诸法实相,对一个佛教徒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一个佛教徒不能通达诸法实相,那是可悲的,你还是在那个圈子里轮转,不见得你死后才“轮转”,因为你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导致你仍然像常人那样思维,那么你就永远都是常人,这就是一种“轮转”。佛教徒要想成就佛道,必须体证诸法实相,只是认识还不行。诸法实相,或说“空”,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它依然在,这就是“三般若”中的实相般若。要想让人们认识这个诸法实相,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或者一种方便说法,这便是方便般若,或者文字般若。最重要的是观照般若,就是说你通过文字般若认识到了实相般若,认识一分就证得了一分,认识两分,就有两分观照般若,如果你不认识,就没有办法证得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实践的范畴。没有观照般若而想成佛,就如同用沙子来煮饭一样,无有是处。

  诸法实相有很多名称,它可以称作佛性、涅槃、如来藏、法性、真如法性、真谛、第一义谛、三昧、法界、实际等等。因为众生根器不一样,因缘也不同,所用的名词也不同。尽管名词不一样,它们的内涵则没有太大的出入。所以不能把它们分家,它们都是一样的,是因为你分别,才不一样了。就像有人说,八宗当中哪一宗最好呢?适合你的是最好的,不适合你的就不是最好的。不一而异,虽异而一。只因为众生因缘有别,所用的名词也就会不尽相同。虽然有名词上的不同,但要通达的内涵却是无二无别,还是一个。正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原无二路”。佛教讲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的目的是“归原”,没有两条路。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总结:上山千条路,同仰一岳高。

  在实相的广阔天地里,没有一法能够得以安立。如果你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你就无法解脱,至少你学佛没有突破。大家说学佛要发心,就是要发成佛的心,你发别的心没有用。你说我学佛之后是要发财,那不是佛教徒,因为你只是懂得了因果律而已。《大智度论》说:“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诸观、诸见、诸法,你说这些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有,都可以说是罪。也就是说,你自己徒增罪过,无有解脱。

  我们试着就缘起性空来探讨诸法实相,佛法真正的意思可以归结为“诸法实相”这四个字。诸法实相要用缘起性空来通达,离开缘起性空,没有办法认识诸法实相。现实中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主宰,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在迁流不息、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中。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这样表现的,无不是因缘所生,即要靠众多的条件组成。例如,房子和人无不是各种因缘的组合体,否则,就不能成立。不要认为我这个人是实实在在的。你要是实实在在的,你会老吗?你会离开这个世界吗?你会病吗?你都不会。重要的问题是你不实在。就人而言,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只眼睛、一个耳朵、或者一条腿,那这个“人”就不算是“人”,至少不是正常人。如果是正常人,他的腿耳眼等会很对称地长着,他必须具备正常人的四肢、百骸、五官,如此和合之相,即是完整的人形。我们不能说四肢中哪一肢是人,也不能说百骸中哪一骸是人,也不能说五官中哪一官是人,只有合在一起才成其为人,才称其为正常的人。即如龙树菩萨所造的《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比如,众缘成就的人不能不变,没有一个主宰。如果没有主宰,怎么能说这个人是有的呢?在佛教看来,没有实在的、不变的“有”。一种幻有当然是有的,所以说“空不碍有,有不碍空”。所以,不二法门是建立在空有统一基础上的,达到了对立的统一。由此看来,怎么能说有一个实的人呢?大家正是在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实在”的时候,才能在生活当中的遭际、坎坷、磨难面前遇难不惊。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紧紧地抓住这个根身,说这个就是我,我不容侵犯,这就制造了许多烦恼。佛教中常讲,因四大五阴和合而有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而这个身体正是由众缘所生。可见,我们这个身体没有主宰,不是不变,而是时时刻刻在变,而且变得使你惊讶。有人说,自己怕死。实际上,现在你正在死着,只是你感觉到你自己在活着。如果你相信真理你就得承认这一点。你只有超越了生与死,才可以解脱。否则,生对你是一种障碍,死同样对你是一种障碍。如果没有主宰的话,也只是一个刹那不住的幻相。真实只是人们赋予它的真实,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和反射。正如《肇论》中所说:“所谓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实也。”也就是说,你我他都是幻化人。这个幻化人不是没有,但不实在。你必须清醒,你一旦清醒了,你的烦恼绝对不会少,如果你不清醒,要想解脱,无有是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不变的人。因为遵循着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谁能够永葆青春呢?你只能延缓这种过程。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话,绝对是一种慰藉之言。你不清楚这一点,就会永远被这些慰藉之言所包围,出不来,你哪有自在可言呢?

  现在我继续就“生”的四种形式来探讨“生”是不是真实的。《中论》中有一个偈子:“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无生者。”没有生!无生!一旦把无生探讨成功了,那就无灭,无灭一理探讨成功了,那就不断,一旦通达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说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一切两边的东西都泯除掉了,二元的东西都打碎了。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认为不生不灭是真实的,因为你还有一个把柄可攥。所以,学佛的人到最后,就像禅宗中有人说:“去年贫未是贫,尚有立锥之地,今年贫始是贫,连锥也无。”那时你肯定自在了。但我们每个人不愿意自在,总想抓点儿什么,总想弄一个拐杖,想有个依靠,这样就没有希望。

  诸法如果有实在的生,不外乎有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形式。就自生而言,自生就是从自己生,自己生自己,也就是依自体而生出。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点,只要是生,就一定有能生和所生,而诸法如果有生,应是被生,也就是所生。即有一个能生所生,那这个所生必然是由能生来的,那怎么可能是自生呢?自己生自己,怎么能变成一个二元的东西呢?可见,诸法自生是不成立的,所以自己生不出自己。如果有人一定这么认为,我们就会推出这么一个结论:牛能生牛,马能生马。事实上,牛绝对不能生牛,马绝对不能生马。没有别的因缘,牛和马都不可能生出牛和马。所以,自生是不成立的。第二点,诸法如果有生,就表明诸法在未生之前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不存在才能生啊!如果说诸法不存在,又哪里有一个自体来生呢?不存在的诸法怎么能生法呢?所以诸法还是不能自生。第三点,如果说诸法是自生,则诸法必须先有一个自体,因为先有一个自体它才能生,没有自体是不可能生的。但是如果先有一个自体,那就不用再生了。因为它已经生过了,还生它干什么呢?生就没有意义了。第四点,诸法如果是自生的,那就不需要任何其他条件,只是自己生自己。如是,诸法就可生而再生,生而无穷,这就犯了无穷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不能生人,牛不能生牛,马不能生马。诸法不能自生,自生之说不能成立。

  诸法如果不是自生,那么是他生的吗?他生之说也不成立。因为,相对于你来说,我是“自”。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站在你的角度上,你是“自”,我成了“他”。自他本来是一种相待,刚才我们已经破了“自生”之说,那么他生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相待的角度来破斥他生之说,还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佛教中批判的大自在天能生万物的说法,和上帝造人造万物的说法差不多。佛教中,大自在天一直是一个批判的对象,因为很多外道的知见是从大自在天生万物开始的。他们说宇宙万物都是大自在天生的,大自在天一高兴,众生就快乐,大自在天一烦恼,众生就要倒霉了,这种观念必须批驳掉。在这里,大自在天就是“他”。佛教认为大自在天生万物之说不能成立,如果说我们都是大自在天的儿女,那么大自在天对他的儿女应该是很慈悲的,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遭遇不一样?它应该把幸福、快乐、美满给我们,但是我们的“父亲”没给我们。进一步说,大自在天能生万物,那么大自在天又是谁造的呢?而且,大自在天是在哪儿造的我们?所以,世界没有第一因。如果谁想探究我们世界的终极、第一因在哪里,最终是会失败的。你无法找到!所以大自在天造人之说是不成立的。如果说大自在天能够创造万物,那么因果的规律就被打乱了。那将变成牛能生马,马能生牛,这是很荒唐的。

  诸法如果不是自生、他生,那么是不是和合而生,即共生呢?也不对!也不能成立!可见,随着自生与他生的否定,共生也随之否定了。

  这样,只剩最后一种可能了:无因生。没有任何原因,诸法就是这个样子的。也不对!这样是不可能的。因为凡事有因才有果,无因不可能有果。因果律所说的“如是因,如是果”,不能没有因而有如是果,这违背因果律,没有任何意义。有一种外道说,棘藜的尖天生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么回事;有的人来到这个世上,天生就是受苦的命,好像是没有任何原因。因为他没有办法解释,只好说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无因生是不成立的。如果说无因能生诸法,就如同说石女能生孩子一样。

  由此可见,四种生都不成立。有人说,佛法讲诸法因缘生,那么因缘生总是真的吧?诸法因缘生,也不是一个真实的生。有人认为,佛教虽然不认为诸法有实在的生,却说诸法从因缘所生。如此说来,不是也承认诸法有生吗?而且这种生是由自他和合而生,是一种共生。但是,这种生是假生。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因缘生法,并不是一种实在的法。因为因缘本身没有自性,因缘是幻化生。此无自性的因缘所生的诸法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是假生,是空,因此还是没生。所以,通过对四种生的分析可以知道,一切法无自性没有真实性。如果宇宙万有是一种性空的假相,这种性空的假相也没有生。也就是说,它就象幻化的云一样,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问题在我们身上,我们看它来了,就欢欣雀跃,一看它去了,就很悲哀,所以就自己给自己制造烦恼。我们一旦知道了这五种生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就会活得自在。

  从以上的探讨中,我们知道了诸法不可能从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乃至因缘生。因缘生法是假说,不是实在的。于是得出结论:诸法无生。你认为生了,错了!是假生。既然是假的,你为什么把它当真的?所以,我们都是认假为真,用假的来折磨自己,觉得自己很悲壮:我要不生气,不行!不生气就对不起谁!其实,对不起的是你自己!诸法无生,自然无灭。如是,则没有了常断、一异、来出,乃至所有二元对立的东西。如是,即能通达由对立而统一的不二法门,此即佛陀所悟的实相范畴,所谓的无生法忍,也就是实相。有人觉得,空有二法门就是统一了,也就是好坏都一样了,学佛要学得好坏都一样了,这不麻烦了吗?实际上,在现象界,你可以随顺众生,你该做一个好人就做一个好人。但在理体界你要通达它们之间没有界限,有界限就产生了烦恼。所以,你要学佛必须找到根,否则你解决的只是一些枝末问题。一旦通达了无生法忍,你就会感觉到,是你自己给自己制造了烦恼。并不是说,佛教徒从来都是自己安慰自己,盲目地把自己愚弄住了,就一象阿Q一样,而是在通达了事物实相之后能够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向佛学习。佛在世时印度有很多外道,有的持牛戒,吃草;有的持狗戒,吃粪便;有的苦行,像鸡一样一条腿独立;有的卧在竹林中、水中,有的把自己的头发一根一根地拔掉,认为今生受苦,来生就享福了。当时有人向佛:这些外道究竟能不能解脱呢?佛回答说,你要学牛,来生就成牛,你要学狗,来生就是狗,你要学佛,将来必定成佛。所以,我想我们大家还是学佛吧。而且,既然是学佛,就不能向人学。人是有很多缺陷和毛病的,有的人跟一个人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总去挑那个人的毛病。有一次在法源寺,有两个人议论说,有一个人受了菩萨戒,还喝酒、吃肉、干坏事。他们非常愤怒地指责、声讨,试图引起我的注意。最后,他们终于忍不住地让我给评评理。我说:“你是学佛的,他是个人,你学佛就得了,你为什么要学这个人呢?”他们想来想去,觉得也是。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老是学人,所以,自己的道心、道业最终也没有增长,这是很可悲的。正因为如此,佛法中讲四依:依法不依人,要看一个人说的法对不对;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的是解脱的,不了义的就是人天福报,甚至是邪魔外道;依智不依识,要依靠智慧的通达,而不是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依义不依语,要依靠佛法的真实义、真谛,语言文字不过是工具而已。真正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是非常自在,非常欢喜的。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我劝你就别学了,学了有什么意义呢?人学佛就是为解脱,不但来世解脱,而且现世马上就得解脱,不然学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既然要向佛学习,就不应该学那些非佛的东西。有人说他弄不清楚其中的区别,我觉得刚才说的“四依”就是标准。一个人说的法符合这个标准,而且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或者符合空性,那么你可以跟他学,但你学的是佛,不是人。

  我在法源寺时,有一年从大庆来了7个人,其中一个人偷偷地对我说,他们当有一个“佛”,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胸前有一个卍字。我说:“《金刚经》上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你怎么能拿一相来证明她是佛呢?”据说,那个人在大庆,每年初一、十五都有两、三百人到她家去过,把她当成佛供养。她还封了“阿难”和“迦叶”,这就是外道!有一天你见了这样的人,赶紧跑远一点。

  还有一次,一个学麒麟功的人跑到我那里,说他师父发了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笑了说:“你师父他不说也会入地狱的。”佛教和气功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个气功大师,或者是我,现在象一只麻雀那样飞起来,你们一定会惊讶不已,但佛教认为它不过是个畜生,是业力所致。你不要认为麻雀很快乐,其实麻雀很苦恼,但人总是一厢情愿。你要是不学佛,也要好好做人,老老实实做人就是学佛的基础。在这个时代里,需要我们把眼睛擦亮,能够判断出什么是外道,而且不要听信一些人的话,学什么“佛家功”。有人说,我学学佛再练练气功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因为你要是真的学佛的话,你就不会整天执着你的身体是否健康。还有,佛的十大名号这一是“无上师”,而 清 海 无 上师也自称“无上师”,还说佛不是最究竟的,言外之意是她是最究竟的,这是外道,很可怕。曾经有一个人自称“佛子”,据说现在呆在监狱里。据说有许多佛教徒不供佛像,只供“张大师”,他在哈尔滨做“带功报告”时,很多出家人跑去听,我感到非常悲哀。学佛是自愿的事,要学佛就要立场坚定。我劝所有学佛的人要跟佛学,别跟人学,更别跟外道学;跟随秉承了佛法的善知识学是可以的。

  1、无明使人们不能面对现实

  应当说,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因为无明而有欺骗。我们尽管不能永远活着,但人们彼此间总说:祝你健康长寿,祝你青春永驻,等等。因为有人愿意听,就有人说。鲁迅先生在《立论》中感慨做人是很难的,他说:比如,有一家生了一个孩子,大家都去祝贺。有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是要升官的,大家举杯相庆。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大家也举杯相贺。但有一个不识时务的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大家把他痛打一顿。他说死,这是真谛,是真实,可你为什么不愿接受呢?可见人天生拥有受欺骗的本能。如果你不骗他,他会觉得你没有本事。其实,人家说你有没有本事又怎么样?你在意了就烦恼,你不在意不就自在了吗?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的心。

  人们沉湎在谎言之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往往因为听到好听的不不好听的话而上当受骗,这是可悲的。尽管上当受骗,还以为充满了人情味。学佛的人应该有人情味,但这是说要珍惜因缘、缘份,而不执着于因缘。这种人情味是人间的大爱,不是个人之间那点非常狭隘的爱。人们都希图长寿,秦始皇正是为了想长寿,才四次到秦皇岛巡视大海,以为大海那面有神仙,还派了五百童男童女去找药。其实,一个人永远活着带来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人要解脱,必须从谎言中走出来。

  古人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也许我说的话不太好听,但对我们学佛有好处,对我们做人也有好处,你少一点儿挂碍不好吗?绝对好!学佛必须从这里开始。现实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周旋于人际关系中,患得患失,不能自拔。要知道,人生的轮回从此产生。轮回不是死后才有的,现实中就有。原因是,作为人的认识规律和价值观念,人自己很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这个圈子。有人说:“事业的山峰”是自己设置的,它对别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或者,别人看你真的了不起,那都是你在相对比较后的一种自我满足。当然,就人自己而言,他从来不觉得是这样的,不觉得这是一种轮回,有什么不对,相反还会理直气壮,认为人就应该如此,吃喝玩乐,潇洒走一回,没有什么错。正因为这样,你才没有解脱的可能。所以,我们每个人必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甚至非常可怜,比所有的人都差,你才有希望。如果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强那你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多。你说自己就是很差,自己找准了最差的那个位置,你会很高兴。王阳明说过,满街上都是圣人,唯独我是凡夫。现在我们这些人怎么认为:满街都是凡夫,只有我是圣人。太孤独了!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设计烦恼和陷井。于是,人们被自己所导演的剧目陶醉着,“自歌自舞自开怀”,只是不能无挂无碍,只是在某一时刻觉得自己很快乐。没事了,跑到歌舞厅去唱一曲卡位OK,他在那一刹那之间确实很快乐,但一出来眉头就皱起来了。他不能永远快乐,因为他还得为生计和各种各样的事情去应酬,即使总让他去唱卡拉OK,他也受不了。有些人就连悲剧也是那么投入,甚至一点都不留有余地,演得淋漓尽致。因为他在意了,所以把人际关系制造得非常紧张。人家骂我一句,我骂他两句,人家打我一拳,我一定要踢他一脚,不报复心里不平衡,报复了就觉得心里坦然了。其实,你要知道,你打人家一拳,人家踢你一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拿了自己经打的部位打了人家不经打的部位,你自己欺骗自己说满足,所以你才感觉到平衡。事实上,你还是失落,因为这种报复是没有穷尽的。人家打你一拳,你踢了人家一脚,将来人家还是要报复,这就是轮回。你要是走得出来,你就不会报复了。

  不过,如果一个人面对人生和悲喜剧不能表现出很强烈的反应,他就很难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这个人不正常了。有人说佛教徒都是一些莫明其妙的人,他会问你为什么不喝酒啊?为什么不成家啊?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啊?你究竟是怎么想的?他们满脑袋都是问号,希望你有一个真实的回答。所以有时我就“欺骗”他们说,我是家里吃不上饭跑出来的。这样一说,他就相信了:哎呀,你最诚实了!人对人的评价确实莫明其妙,不能真实,没办法真实,因为价值观念不一样。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些人不尽人情,或者精神有问题。事实上,我们活得最快乐,精神最富有。“道不同不相与谋”,没有必要让人家理解,你要让人家理解了,你这一生大概也就完结了。而且,人家无法理解你,有一部分人理解你已经够了,让所有的人理解你,那可能吗?没有尽善尽美的东西,当然,完美的佛教徒应当和其光而同其尘,应该融入现实生活中去,迎宾待客,无拘无碍,自由自在,我想生活禅的宗旨就在这里。

  我们学佛的人不能自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弄得快要发霉,但也不能因为要和人来往而走另一个极端。将来有一天,你具备了正知见,对别人说法是有意义的,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你如何能告诉别人怎么学佛呢?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总是说,道理我很清楚,但就是做不好。要么是端着架子,让人产生距离感,佛教徒都给人这种印象。我希望每个人都来弘扬佛法,因为人们在悄悄地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果你给人正常的诱导,人家就跟你学佛了。如果你不正常,谁还跟你学佛呢?如果学佛的都是这样的人,那我也跑掉了。所以要显得非常正常,这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佛教徒不能大喜大悲,所以就板着面孔,非常尴尬。人家无法理解你,而且指责你,在你还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就很悲哀,就承受不了。人家说你,你就在乎。就这点而言,我希望大家尽量正常,正常是最重要的。这是现实中的一种考验和磨炼。不要说我正常是做给别人看的,首先是做给你自己看的。人类走不出作为人的圈子,这就是轮回。因为你的价值观念属于人的观念,你自然走不出来。如果你改变一个角度,把佛陀的智慧和思维加在你的人的思维之中,你绝对会活得自在,你就不会太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我们人总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活得很累,这自然导致了人类命运的恶性循环。正是因为你在意了,你累,你烦恼了,你的命运常常是一个恶性循环。你嗔恨的时候,你就是地狱,你就是饿鬼,你就是阿修罗。你布施的时候,你就是菩萨。你烦恼的时候,你就是畜生。轮回在现实之中,绝不仅是死后的事。学佛获得自在解脱了,你生前就活得快乐,你还担心死后不快乐吗?我相信这种相续的过程是一个很正常的衔接过程,一个生前不快乐的人,死后没有快乐可言。

  所以佛法不是学“死”,而学“生”的,恶性循环就是六道轮回,有时有一点快乐,但马上就过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这一百年是微不足道的。不管我们把它看得多么重要,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赋予”。在中国,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没什么了不起,但是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所以,别人死了,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一旦轮到自己,就觉星这是最悲哀的现实了。一般人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运转着。我们还可以说,轮回的距离会更近更细微到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甚至每一刹那。所以耕云先生的“安祥禅”讲秒秒安详,也就是说要注重你的当下,这是非常重要的。轮回是当下的,解脱轮回也就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中。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总是不珍惜当下,总是到处乱跑:这有佛吗?那儿有佛吗?哪儿有啊?是你心里有!你心里没有,哪儿也没有!我见过的一个学生,他在宿舍里的人际关系搞不好,老是烦恼,老是怀疑别人说他什么。他办好了退学手续之后来找我说:“法师,我要走了,我老是琢磨别人对不起我。”我说:“乌鸦到哪里,人家都讨厌它,因为它的叫声太难听 了。它如果想让大家欢迎它,首先要改变它的叫声,或者不叫。”因为不通达这一点,所以才有众生畏果的现实烦恼。往往都是果报现前了,我们才开始害怕了:我是冤枉的,我怎么能承受这个呢?这是你自做自受!如果你耕耘好的,你就会收获好的,你耕耘坏的,你就会收获坏的。你不接受谁接受呢?它是属于你的。有一个人跑到我房间里指责别人,说别人错了,还一直说:“我没错,我没错。”我说:“难道是我错了吗?”他说:“你也没错。”我说:“我要是没错,那就是你错了。”最后他想想,说确实是他错了。人是需要理智的,人要是理智想来,是会很自在的。

  2、无明导致染污流转

  心是染净之源,有心才会有无明。一般人的价值取向标准,固然是愚痴所致,但究其表现,却是来自我们那颗染污的心。我们的心染污了,所以才会很狭隘,很自私,所以才有轮回。“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是很敏感的,心制造了我们的一切。好、坏、善、恶、高、低、贵、贱、美、丑,都是我们心的投影与反射而加以分别的结果。你如果无心,再漂亮的人在你面前,你都会像一根木头或呆傻人,因而无动于衷。正是因为你看他(她)漂亮,你马上心有所动。二元的东西,对立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分别制造出来的,而此种分别的概念本来是有伸缩性的。美到什么程度,丑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里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伸缩性非常大。也就是说,它们是不固定的概念。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同而有差别,价值取向自然也不尽相同。太阳底下的人们的位置不同,是因为接受阳光的角度有异所致。一个人无论多么漂亮,麻雀总不敢接近。我们每个人的位置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不能取代另一个人。我觉得,不要强加给别人一种价值观念,你活着,也让别人活着,这就是佛教徒应有的态度。不要去约束别人该如何如何,说别人讨厌,是因为别人不符合你的价值观念,你就看着别人讨厌。别人要造业,就由他造吧,因为你已经跟他讲了,造恶业要有恶果,但人家不信。不信就不信吧,你不能强求人家信。因为佛法广大,不度无缘之人。众生的价值观念不一样,往往是因为人的一厢情愿而导致了人生的悲剧,我们应该深思这一点,应该走出我们自己的误区。有人说,做天人太好了。其实,天人的福报也不一样,也分三六九等,他们吃的饭色香味都不一样。众生的问题多,是因为业力不同,因缘不同。唯识宗讲“一心应四境”的问题:天人看水是珠宝琉璃,欢喜无限;人看水就是水,是赖以维持生命的泉源,非常珍惜;鱼珍惜水,看水是自己的家,离开水就无法生存;饿鬼看水是浓血,胆战心惊,远远离开。所以,你的位置,别人无法取代,别人的位置,你也没有办法强加给他。不承认这一点,你总是愿意别人和你一样,老是去指责别人,是不对的。你如果是个佛教徒,首先要原谅他人,原谅你认为是烦恼的事情,因为你的境界应该比那些人高。如果你总是去和众生计较,你能成佛吗?可见,众生心性不同,所变现的业境也各不相同。如此看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业境,即我们人生的命运,应当从我们的心上下手。所以,你不能跑到心外去求法,求法应该是求真理,求到法之后,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性,否则你学佛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不过是在做游戏,或是跟着起哄而已。佛教的因果律是:“如是因,如是果”,也就是说,你想怎样收获,你就必须怎样去耕耘。不相信因果的人很麻烦,但是,因果不是不可以突破。因果首先是因缘,而因缘可以重新打乱、组合。我觉得因果是活的,不是死的。我们耕耘的所在,应是我们的心田。我们应该在我们的心田上播种,而不要跑到别人身上去播种,或是去指责别人如何。别人如何,别人要承担业果。我们不要造口业,否则别人的业果没成熟,你自己就先要承担因果了。你一指责别人,你的烦恼就来了,这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应该避免。

  3、转染心为净心

  就世俗谛而言,可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中观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是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是一种存在着的假象,所以说是“三界唯空,万法如化”。即使是超凡入圣,也是系念于一心之间,也是在心上入手的。《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如是,我们应当从我们方寸之间的心入手,因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切不可以心外求法,心外求法耽误事。你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下一期生命从何处来,谁知道呢?很多人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学了若干年佛后,依然心随境转,烦恼无限。那边来了一个什么景象,什么人,什么东西,我们的眼睛马上就随着过去了,这就是心随境转。你不能感觉到它是一种如幻的假相。你真正感觉到了,你就有希望了。正是因为你计较了,你就随境而转了,一直被烦恼所缠绕。当然,佛教徒不是要走极端,让你什么都不要动,而是要使你的心定下来,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不要住在上面,来了让它来,去了由它去。但问题在于,来了的我们不让它来,去了的我们不让它去,所以我们才有烦恼。

  因为心的妄想、分别已使我们烦恼无尽,疲惫不堪,所以《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若被物转,即是凡夫。凡圣只在心念之间,所以我们应在这一念之间下功夫。此中转处,应是我们的心,必须强调心的作用。禅宗有一个偈子:“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也就是说,你心外求法,找来找去,找了半天还是回来了,春原来就在这里。在哪里?在你的心里。这分明是警示他人不要心外求法。如果你真的定下来,你可以跑,因为你跑和不跑都是一样的,是不二的,但你的心定不下来,跑就是跑,不跑就是不跑。

  古德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妙德是在心里播种的,修学法门也是在心里下手的。所以,你学什么宗派,学哪个法门,走哪条路,怎样做功德,这个“心”是最重要的。佛教徒不从心上入手,那很麻烦,没有用,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佛教徒。佛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只要把这个心制住,就什么事都能够办。佛教讲,若有所得,则有所不得,若无所得,则无所不得,我觉得这就是佛教的辩证法。我们要有的放矢,一般人的心犹疑不定,总是被现象界所左右,象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高的低的、贵的贱的,都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佛让我们不着相,是让我们不要被概念所左右。但我们确实做着一种努力,试图想抓住一点什么,总想去追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佛陀在《箭喻经》中说过这样一种比喻: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受了致命的箭伤,但不让郎中把箭拔下来,而是问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产自哪个国家,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探讨来探讨去,最后箭没取出来,他已经死去了。所以人不应该在一些枝末问题上去探讨,而是应该把“箭”取下来,这样才能保住你的生命,你才能有希望,否则研究来研究去,你这一生就完了。很多人就是走这样的路,这是很可悲的。

  在执着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又常常变换着某种方式,因为我们常常都失败了。自然,我们会陷入一种烦恼与痛苦之中。有时候,我们也成功过,只是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一刹那就过去了,很快就消失了,一种新的不平衡又出现了。人生的遗憾与缺陷,使我们的心中常常处于一种倾斜的状态,我们老是要去填补,老是在天平的这一头加一个磕码,在另一头加一个磕码,这样天平老总不平衡。问题在于,我们应把天平上所有的砝码都捡下去,我们本身就是平衡的,为了校正天平的倾斜,我们费尽了心机,不断地在这架倾斜的天平上增加法码,试图使之平衡。比如寻找朋友,挣钱,吃喝玩乐,寻求某种刺激等等。但我们最终都失望了,这些办法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是在增加着什么,而不是在减少着什么。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应该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应该一天比一天减少。你的负担越来越轻,你就离解脱越来越近,你活着就会自在、轻松。但我们学道象做学问一样,往往是学了很多很多,最后不知道要学哪个法门,还抱怨佛法太多。其实,你要学的东西很简单,足下那片土地属于你,就从足下开始。我们总是想抓住一个可以依赖的东西。有人说,皈依三宝是我们最好的依靠,我不否认这一点,只是我们依靠的应当是佛陀的大智、法的真谛和僧的清净。如果说,我们皈依是想依靠佛陀这个人,希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那你最终肯定是要失望的。好比我们有了一张非常清晰明了的地图,要想达到目的,还需要我们去走,即实践。正如《坛经》所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我们在佛法中获得了正知见,就如同得到了一张非常清晰明了的地图,如果我们不走,就永远没有希望达到目的地,如果我们走,就有希望了。佛陀只不过告诉我们一张地图而已,你千千万万不要把这张地图当作目的地,而且陶醉说你到目的地了。这错了!很多学佛的人都犯狂禅和口头禅的毛病,还是烦恼。有鉴于此,我们切不可以把指向月亮的手指当成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这既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每一部佛经,每一部论典都是一条最好的路,多难得啊!你失去了,当面错过了,失之交臂!因为你的根器因缘不好,所以你失去了机会,这是非常遗憾的!人实在不应该虚度时光,因为人生太短暂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有限的年华中珍惜自己,否则人身很快就失去了。

  1、净心的障碍

  我们被现象左右着,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副隐形的有色眼镜。正因为这样,大家的价值观念不同。希特勒看到这个世界,就觉得他应该主宰这个世界。他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所以就大批屠杀犹太人。他的眼镜告诉他就应该这样做,把一种虚妄的东西看做真实的。农民和工人都有自己的隐形的有色眼镜。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眼镜使我们不能看透人生究竟是些什么。比如,我们看远山上的积雪,如果你的眼镜是绿色的,你看到的雪就是绿色的,如果你的眼镜是红色的,你看到的雪就是红色的,雪是红的吗?不是。雪是绿的吗?也不是。重要的问题是,你所戴的眼镜决定了雪是红的还是绿的。我们要明白这一点,就得把这些眼镜摘下来,但我们谁都舍不得摘。就像有的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因而感到害怕。正因为害怕,他就烦恼,这就是轮回。根本原因是有“我”。再比如说,我们看到六道轮回之后,就认为它是真实不虚的,感到害怕。现在我们可以用金子把六道轮回的几种表相制造出来,比如用金子制造出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轮回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六道轮回是我们捏造出来的。真正的空性——金子——是永恒不变的,所谓的“常”可能就是这个金子,但只有在你把所有的障碍去除之后,这个“常”才能显现出来。这个“常”是超越断、常之上的常,即是“中道”、“空性”,但我们还想把这个“常”抓住。

  我只是做一个比喻,你不要把这个比喻当成真的,把它拿来,拿不来的。拿不来,你就自在,拿来了,你就麻烦恼了,你还照样轮转。我们被现象所左右,心中的分别使我们烦恼。我们要把这种分别去除掉,要先从简单的做起。当现象界现前时,我们应当明白,此现象无非是众缘所生的假相、幻相,不是真相,所以,不要被这种假相、幻想所左右,何必执着于此处的空花水月!你执着它,就有烦恼,你明白它是因缘所生法,不执着它,你就避免了很多烦恼,你就自在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本来是没有的事,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尽管我们在应付,在负责,上班的还要上班,上学的还要上学,但分明是幻人做幻事而已。佛教中说:“兴如幻佛事,建水月道场。”但你在证得空性之前,还得老老实实、本本份份、脚踏实地地去做,你不做是不行的。当顺境现前之时,我们应当明白,所有成就之事均是无常变幻的,不可能拥有永恒的一瞬间。所以你得意的时候,不要忘形。就像我们昨天曾经见过的那条河,今天再去时,那条河已经没有了,我们再也无法见到昨天的那条河流了。我们现在应该大度地向昨天那条河挥手告别,但我们没有这个勇气,不愿向它告别,总是认为就是昨天那条河流,烦恼的根源就在于此。事实上,那条河在你看的当下已经在变换着,实际上已不是刚才的河流了,只是我们无法通达这一点,依然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条河没有动,而所有的事物都如同这条河一般,所以我们没必要执着它们。你没有跟上这个“变”,所以就有烦恼了。

  我们就某事物的当下去体会那份无常不住的真相,即是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是在诸法上体现出来的。它们的关系是:诸法是实相的诸法,实相是诸法的实相。也可以说,虽宛然有而毕竟空,虽毕竟空而又宛然有。所以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有本是一体,不能偏有偏空。你一把它们分家,你就有烦恼,你把它们合在一起,你就没有任何烦恼。即如“空是一边,有是一边,离是一边,是谓般若波罗蜜”。你认为空,就把有去除了,你认为有,又把空舍掉了,这都不是中道。佛经中常用“劫初之谷”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劫初之谷已经不存在了,这是“不常”,但现在的稻谷又是从劫初之谷演变来的,所以,它又“不断”,佛教中讲不常也不断。因为诸法是一场幻化,所以不常也不断。你认为常、断,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离开空有、常断二边,就是真正的净心,但我们很少能够真正净心,都是染心。面对净心,我们应该深思。当然这只是净心的见解而已,真正的净心要到生活中去进行,比如生活禅。

  2、净即是平常心

  关于平常心,《维摩经》中说:“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我们常常认为,庸庸碌碌,平平常常,随随便便,也不努力就是平常心。错了!此种平常心是愚昧的表现,是愚昧的平常心,不是佛心平常心,不是道。佛的平常心是对诸法实相的体悟,而诸法实相是一种不二平等的境界。《维摩经》中说:众人说不二,不知不二;文殊菩萨知不二不可说,姑且假以语言文字表达;只有净名一默如雷,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此则真不二法门也。”包括我在内,我们都在说不二,但我们实在不知道不二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因为我们没有体证,我们只是在说一种见解。你真正体悟到诸法实相了,你没有任何语言可说,你说出来的,也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如果有一天你真正认识到了不二法门,你会感觉到,佛教所提倡的“无情有佛性”也是有意义的。

  人们常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在道生心里,他与顽石已经达到了平等的境界,顽石就是在向他点头。一般人不能理解“无情有佛性”:无情可以成佛吗?成佛不可能。因为它不迷,所以也不觉。众生迷,所以有一个觉的过程。无情是有佛性的,因为它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可以通达第一义谛,你说它没有佛性吗?生活禅也是这个意思,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通达了第一义谛,生活就是禅。但如果你对佛法一无所知,生活就是生活,禅就是禅。你把它们看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二元的东西,没办法活得快乐。诸法实相,不二法门,原来如此!无有立锥之地,却又无处不可能安身立命。即如永嘉禅师《证道歌》中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的当下即是诸法实相,也就是真如法性,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如幻如化,我们就证得了佛陀的法身,我们是有希望的。说到这里,有人就害怕了:无明是可怕的,怎么无明实性即佛性呢?我觉得不可怕。

  《文殊般若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佛境界向何处求?文殊菩萨答道:向贪嗔痴中求。有人说:贪嗔痴我躲都来不及,为什么向贪嗔痴中求?贪嗔痴即是佛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贪嗔痴是人的本性,我们第一要解决它,第二要认识它,你想躲避它是躲不掉的。你要认识它是什么,它是空,是诸法实相,了不可得。就其现象来说,它是贪嗔痴,就其本质来说,它哪里抓得住、摸得着呢?所以,贪嗔痴就是道,就是佛性,就是诸法实相,这就是不二。所以,你不要怕烦恼,也不要怕坎坷,不应该躲避。如是,逆境与顺境,希望与恐惧,一切二元的对立,顷刻间泯灭消除,了不可得,即是打成一片,此时此刻,真正理会得太虚老法师所说的:“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妆,千年大计,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不要跑到外面去找,不要离开你的现实生活。有棱角就不对了,不用把它装饰得这样那样漂亮。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人问:师父,这倒底是什么呀?倒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真的如此,这不是狂禅。

  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情欣赏我们拥有的人生,因为我们拥有这个人生很不容易。无论是逆境与顺境,我们都微笑着面对它。不要躲避,躲是躲不掉的。但愿一切随缘,该承受的躲避不掉,该放弃的只有放弃。不愿放弃,不想随缘,就是烦恼。所以,不要动心。切记:此中随缘不是随便,把随缘当成随便,那不是诸佛菩萨的本怀。

  3、进一步探讨平常心

  我们懂得了诸法实相,懂得了空性,要把它落到实处,那就是平常心,也可称无所得心。即如《般若经》中所说:“若有一法胜过涅槃者,我亦视之如幻如化。”这空得多么彻底!你的障碍来自你的自我,真的如此!《百论》中说:成佛只就世俗谛说,若就第一义谛言,成佛了不可得。就世俗谛而言,有佛可成,有烦恼可断,但就第一义谛而言,没有佛可成。你如果有一个成佛的概念,就是挂碍,就成不了佛了。如此,我们才会领略当年法性寺前的二僧争论风动幡动,六祖答曰仁者心动的这段公案。是你自己在妄想分别,你自己如果不妄想分别,风动幡动关你什么事!

  你一看就有分别了,分别就有烦恼了。如是,心不分别,一切平等。动静一如,本来是一样的。诸法实相告诉我们要把这种界限打碎,你就平等了。此时此境,我们会认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要在自己的心里耕耘,就在现实生活中耕耘。《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生活禅的意义就在这里。又有一首偈子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它什么都可以是,又什么都可以不是。你悟到平等了,什么都是佛法。《金刚经》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真正达到了自在、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否则一切法就是一切法,怎么能跟佛法沾上边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说,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这都是有外界的条件的,否则就本来而言,它就是平等。你不要为它增加什么,应该把它减下来。所以,学佛的人要吃泻药,不要吃补药。如果吃补药,越补越烦恼。

  平常的道理看起来荒谬无比,如果把这个茶杯和我平等起来,这不麻烦了吗?有人要是说你和狗是平等的,你肯定会急了。但从理地上来讲,你们恰恰是平等的。所以,看起来荒谬无比,事实上非常合理。

  禅宗里面,往往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扯在一起,比如说佛是麻三斤,佛是干矢橛,还有呵佛骂祖之类,这些无不是在表达一种平等的境界。因为无法说,只好用一种别的东西来替代它。如果你通达了平等,你说它当下不是吗?是的,当下就是的。这是佛教的真功夫所在,不要随便效法,也不要随便指责说他错了,其实是你错了!有人说,净空法师错了,他总是说净土法门如何如何好。净空法师没错,他要是不说净土法门好,谁还去学净土法门呀?是你错了。其实净空法师讲了很多别的经典,你只是不知道而已。佛教的真功夫,也可以说是“观照般若”的成就,是一种实见。你没有这种实见,哪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在这种般若的观照下,总有一天我们会通达“黄花翠竹西来意,绿水青山古佛心”。那绝对是自在,你不用怀疑。你不能自在,是因为你不平等了,学佛,简而言之用两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学平等。可见,平常心中,寻常与荒谬都蕴含着很深的佛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不能随意效法,以免铸成大错。你本来没有亲证,也说佛是干矢橛,就要遭到果报。有人也学南泉去斩猫,那就错了。

  悟和迷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法是圆融的,悟了,你怎么做怎么有理,没悟,它就不圆融了。虽然有人对禅宗的有些见解表示怀疑,但不适合自己的,未必不适合别人,不要指责。不要说你学这个法门,非得让所有的人都跟你学你认为对的那个法门。别人跟你的因缘不同,怎么能跟你学一样的法门呢!佛法是对机说法,因人而异,大家根器不同,为什么要盲目效法,或者盲目否定呢?盲目肯定与盲目否定都是不对的。相信时至今日,禅宗依旧有它的因缘与魅力,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这次生活禅夏令营。如果生活中没有禅,就不会有这次夏令营。生活中就是禅,因为生活和禅是平等的。所以生活禅夏令营是成功的,如果你学的不成功,那是你的问题。生活中的禅,而且有无限的天地。

  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社会中,会使我们遇乱不惊,从容镇定。当年僧肇大师临死之前写了一首诗说:“四大原无我,五蕴也是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我觉得,那就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如果用死来考验自己,确实是太残酷,太残忍了,但在生活中能借鉴一下,我们肯定会受益无穷。

  我们都是平常人,如果你是老百姓,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家庭和工作的问题,所谓的冲突与矛盾,都会迎刃而解,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平常可以包容这一切。如果政治家能有平常心所带来的智慧,则能高瞻远瞩,不拘泥,不狭隘,如是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但愿我们因为明白而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有一颗平常心而明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