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四、一心三观

发布时间:2024-08-03 02:14:2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四、一心三观

《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四、一心三观

吴汝钧

智顗的心灵哲学,有两个重要的主题,其一是止观,另一则是一心三观。当然两者有著密切的叛乱关联,一心三观其实可包含在止观中的观中,即使是这样,重点还是不同。止观的重点在修心,一心三观的重点在见谛或见理。大抵智顗在早期与三大部时期重在止观,在《维摩经》疏时期,则很积极发挥一心三观。他的两部讨论止观的重要著作:《小止观》(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与《摩诃止观》,都分别成立于早期与三大部时期。
笔者在〈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一文中指出,智顗的一心三观说有两种,其一是以心为被观,另一则是以心为能观,或以心来观法。智顗在三大部时期所说的一心三观,这两种意思都是有的

。至于在《维摩经》疏时期,智顗说起一心三观,虽间中有以心为被观之意,但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心来观真理或谛之意,这样,心便成为能观,而发展出三种智慧,所谓一心三智也。(31)
关于一心三观,特别是关联到以三种智慧来观照真理方面,可以分两种意味,其一是认识论的意味,另一则纯是救赎的意味,认识论的意味是很微弱的。这里我们先讨论意味的一心三观。这种观法,智顗在三大部时期已有提到。它基本上是以一心化为三智,所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或空智、假智、中道之智,以同时观照对象的不同的真理层面;空无自性的层面、施设假名的层面与非空非假(双边否定)而又亦空亦假(双边肯定)的中道的层面。大抵来说,这三种观分别为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与中道第一义观,而分别以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来相应。《维摩经玄疏》便说:
若观慧分明,即发真见第一义,是名用四悉檀,起从假入空观,成一切智,慧眼也。从空入假观,巧用悉檀,即得道种智,法眼也。中道第一义观,巧用四悉檀,即得一切种智,佛眼也。(32)
这样,在观中,智是能观。所观之境,即是十二因缘二谛之理也。能观之智,即三观也。(33)
具体来说,这一心三观是如何进行的呢?它的作用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引述《三观义》的一段详尽的话语:
三观之名,出璎珞经。一者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入假观,三者中道第一义观。所言从假入空观者,无而虚设,目之为假。观假知无,名之入空。若观诸法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真谛也。而说为二谛观者,或就情智二谛,或约随智二谛观耳。次释从空入假观者,若不住空,还入幻化假名世谛,分别无滞也。而言平等者,若破一用一,不名平等。前观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次观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互破互用,名为平等也。次释中道观观者,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目,照一实谛,虚通无滞,是中道以也。故云: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34)
通常是以三观为空观、假观与中观,智顗则确定这三者为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与中道第一义观。这种说法比较完整,表示三观是互相关联的,即空观中有假意,假观中有空意,中观中有空、假意,并不是空观、假观、中观各自独立的。从假入空观的重点在空,即观取诸法的缘起无自性因而是空的性格,但这是有假有的诸法为基础的,故不会为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无而虚设,目之为假。观假知无,名之入空”表示诸法本来是无自性的,它只是缘起,只是一种虚假的施设,并非实有自性、实体可得,而是空的。能这样理解,便是入空。这空即是真谛,是观取诸法如幻如化,只有名字的施设,而没有实体的真理状态。依智顗。这种观法又称二谛观,这是由于这种观法涉及空与假两方面,而这两方面对于中道的究极真理来说,都有所偏,都有随顺众生所偏尚的智慧的意味,因而为二谛观。(35)
其次是从空入假观。从假入空观偏重在诸法的无自性空一面,从空入假观则偏重在诸法的假名有、施设有一面,但因这种观法有空作为基础,故不会执着于诸法,而滞留于有的世界中,而发展成常住论。这假即是世谛,或俗谛。依智顗,这从空入假观又称为平等观,为什么呢?这是相对于前此的从假入空观的不平等性而言的。从假入空观是以空破假,以空破斥假名的实有性,这种破斥是单线的,没有回头。从空入假观则复以假破空,以假破空的虚无性。这样,空与假各自用了一次以破斥对方的弊病,所谓“空假互破互用”,因而名为平等。
至于中道观或中道第一义观,那是以绝对不二的中道之理作为观境。这中道之理是虚通无滞碍的一实谛,它不偏向于空与假,却又同时综合空与假,这便是双遮二谛(空与假),同时也是双照二谛。就究极的角度言,智顗以为,空与假二谛还有方便的意味,它们是为引入最后的中道之理而施设的。到了这中道的境界,一切都趋于冥寂,而消融于一切智的智慧大海之中。萨婆若即是一切智(sava-jna)的音译。
以上是智顗在《维摩经》疏时期的表面的一心三观说。单就至此为止的所述言,这一心三观说与三大部时期所说的没有明显的差异,两方面都是就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来说三观,都强调观的认识论涵义。但智顗在《维摩经》疏时期说一心三观,另一则进一步以纯粹是实践的、救赎的眼光看一心三观,不再强调它的认识论的涵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