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正觉山苦行洞:玄奘大师亲见佛陀苦行像
发布时间:2024-06-30 02:14:12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从苦行林山上眺望,远处就是尼连禅河。(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重影)
尼连禅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陀苦行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释迦太子出家后一直向南走,净饭王为儿担忧,特地派遣了五位侍者跟随太子一同出家。一行六人进入当时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和加雅地区)境内。
《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摩揭陀国方圆五千余里,城中居民不多,气候炎热,土地肥沃,适宜庄稼生长,其中有一种特异的稻谷,颗粒粗大,色香味俱佳,当地人称之为“供大人米”。当地民风朴实,重视学问,尊敬佛法。有五十多所寺院,一万多位僧徒,多数崇尚大乘教法。也有几十所外道庙宇,信徒很多。
玄奘大师曾在摩揭陀国巡礼了一连串佛陀苦修及成道的遗迹,包括苦行林、尼连禅河、前正觉山、菩提树和金刚座等。
当时恒河的南岸有一座旧城,方圆七十余里,虽然荒芜很久,但基址还在。此地因王宫中有很多香花,所以最早称为香花宫城,后来改名为波吒厘子城。从旧城向西南走四百余里,有一座大山,大山西北三十余里的山坡上有一所寺院。寺院背靠山岭,台基高大,楼阁峙立在悬崖边。寺内有五十多位僧人,都学习大乘佛法,这里是德慧菩萨降服外道的地方。从寺院向西南走四、五十里,渡过尼连禅河便抵达迦耶城(即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市,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即位于伽耶市郊)
。城西南五六里是迦耶山。从迦耶山向东南渡过大河便是前正觉山。从此向西南走十四五里,就到了菩提树。菩提树周围有砖砌成的围墙。这些遗迹相隔不远,可一路寻访到。
前正觉山由一群小山峦组成,是典型的火成岩地区,但形成年代较短,所呈现的是灰、黄色砂岩,表面风化严重。佛在世时期,此处大地曾震动摇晃,地壳运动频繁,这与现实地质状况相符。山上没有树木,甚至连草也极少,基本是凸显的石山。这一带属于平原区,即使小山丘也不易见到,所以从河边遥望此山,极为醒目。
前正觉山上的龙洞,相传为佛陀降伏毒龙并留影的“留影窟”(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当年释迦太子在到达金刚座前,路过前正觉山,仰观此山非常幽静,便欲在此证得正觉。但刚到山顶,便大地震动,山体倾摇。山神惶惧,告诉太子:“这里不是成等正觉之福地,如果滞留于此入金刚定,大地将会震陷,山也会倾覆。”于是,太子由西南下山。半山处背向山岩面对深涧的地方有一座石窟(即苦行洞),太子便在此结坐。这时大地再次震动,净居天在空中告诉太子:“这里不是如来成就正觉之处,距此十四五里,离苦行林不远的菩提伽耶有毕钵罗树,其下有金刚座,是过去未来诸佛成正等正觉之处。恳请菩萨前往。”太子刚起座,洞中的龙请求说:“此清净地是证明您成道的地方,请慈悲方便,不要忘怀。”太子已经知道这里不是成佛之地,为了使龙满愿,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后便前往菩提伽耶。
现在人们提起前正觉山的遗址,主要指半山腰的石洞和其旁的台地。这里生长着多种热带植物,包括菩提树、娑罗树、大小叶榕树、椰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尼泊尔和印度山林中到处可见的黑叶猴(长臂猿)和猕猴,在这儿也有一大群,约上百只,调皮可爱,每当有人上山时,它们便主动跑来讨东西吃。我们在台地上发现了一些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庙宇。当你到达时,那里的印度教或耆那教徒都会向你诚心介绍寺院里的佛教古文物,但更重要的是向你化缘。在寺院的左后山腰,便是佛教徒十分挂怀的苦行洞。
苦行洞洞口狭窄,只容一人进出,进入后方觉宽敞,能同时容纳七八人禅坐。洞后的中央位置有一尊苦行释迦太子像。原来洞中并没有塑像,只有当年佛陀留在石壁上的影像。早年人们不论贤愚,都能看到这个影像,但在玄奘大师的年代已非人人能见了。据说大师朝礼此洞时,由于不见佛陀圣像,悲从中来,恸哭不止。大师就地跏趺,其后洞内金光闪闪,明亮耀眼,佛陀的苦行像显现目前,玄奘大师感慨顶礼。
洞内佛像身高与真人相近,是仿照巴基斯坦拉赫尔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公元2世纪所造的佛陀苦行像塑造的。近看塑像,佛陀由于长期的苦行而身体羸瘦,肋骨突出,肌肤泛起了皱纹,手臂与下肢上看得出血管与肌腱,眼窝深陷,腹部凹陷。整座佛像栩栩如生,刻划出了六年中释迦太子为追求真理而苦行的形象,感人至深,激发起人们对佛陀的无限崇敬。
尼连禅河边(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陀在尼连禅河洗浴后,牧羊女苏嘉塔以乳糜供养了佛陀。这里就是苏嘉塔之丘,阿育王曾在此建塔纪念苏嘉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