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道文化,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演变到后世子孙基本孝的思想
发布时间:2024-04-13 02:12:23作者:大悲咒全文网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要团体,中国人由此逐渐养成了一种行为与心理倾向,将家族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与运作原则推广到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在强烈宗族主义的影响下,为了维护阶层式的父权家族的团结、壮大、和谐与延续,子女必须传宗接代、奉养父母、依顺父母、随侍父母而不远游。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让后世子孙养成这些观念、意愿并将之付诸实践,就必须提倡与强调一套兼含有这些心理与行为要素的观念,这便是孝道。经由自然演化与儒家影响,孝道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孝道,自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似乎是古已有之,《孝绛圣治》章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康熙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
一个“孝”字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关系与社会秩序。孝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的社会态度,常怀孝心,包括孝敬之心与顺从之心。另一方面,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行为,孝行,包括奉养父母、不做危及父母的事情、生儿育女、建功立业、珍惜生命、追思仙逝的长辈。此外,宗族祭祀、宗族思想、等级观念等宗族核心内容与“尊尊”“亲亲”等儒家伦理关系密切。“尊尊”,就是在宗族成员之间以血缘为基础确定的一种自然的长幼秩序与尊卑关系。“尊尊”所衍生的最主要的伦理规范就是忠义,而“亲亲”所行生的则是“孝悌”。通过忠、义、孝、悌伦理规范的要求,使宗族的人自觉地忠君爱国,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家族和睦。这正是封建王朝对自己的臣民的要求。
封建社会时期的统治者利用宗法伦理、宗法专制,使得封建专制制度变得尤为严酷。儒家伦理道德是封建家法族规的基础理论,它已经滲透进了各项宗族祠规的条文和说教之中,使儒家的道德教化限制了社会各层面芸芸众生的思想言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起着“润物无声”的基层社会调控作用。儒家思想将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人们将先祖的智慧深深地刻在了祠堂、牌坊或宗谱里,先祖相信他们的子孙一代会胜过一代。因而,祠堂寄托了先祖们的美好期望,夯筑了文化的基础。对于国人而言,这也许就是已逝去的时代的归属需求、身份标榜与修身、齐家的明灯。如今的一些宗祠遇到重大的节日之时也会从事开台唱戏、聚餐等活动,非常惬意。一些新修的宗祠会被命名为书院、书含、书屋、书塾等一来显示移风易俗、职用转变;二来避讳封建迷信与宗族复辟的恶名。
还有一些地方会修建宗亲会馆,大规模地翻建先贤祠庙,吸引商业投资,营造独特的旅游品牌,给无烟工业注入传统文化的清流,也是乡土建筑现代化的一种勇敢尝试。儒家思想强调的核心德行是“仁”与“孝”,而“孝”却是“仁”的基础、根源与基础条件。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尽管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孝”的观念就担负起了将“仁”贯彻到具体行为中的责任。《孝经开宗明义》章主张“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切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派生出来的。并将行孝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要侍奉好自己的双亲,这是行孝的起始阶段;二要效忠自己的君王,这是行孝的中间阶段;三要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让父母荣耀显赫,这是行孝的最终阶段。《孝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备受尊崇。
孝道的思想深入到了中国人的心灵,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理学家张载《正蒙乾称篇》中要求人们必须忠君事长,加强封建道德修养,恪守封建义务;这种“孝”的观念在宋明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为程朱理学提供了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基础。由“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孝道”的重视。宋代以后,将“孝”与“忠”合为一体,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体系及相应的特殊宗法社会结构下,宗法社会家本位,一家人皆要听命于家长。
封建宗法社会尊重家长,教人孝道;宗法社会的国家组织、政治生活,如同一个大家族,尊皇帝为天子,教人为忠。忠孝成为了封建社会、宗法社会的主要道德规范。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以单系亲族组织为原则的社会结构,这种亲族组织通常是以父子关系为主线的。其他伦常关系如夫妇、长幼、君臣、朋友等,均以父子关系为准则,因此,提倡孝道就成了稳定这社会结构的最有效力量。人类学家林顿曾认为,人有三种最基本需求,即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智性的需求。中国的家庭,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安全需求与情感需求。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深入国人的心灵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善孝为先”“积家而成国”“国之本在家”等也成了人人所熟知的话语
。按照至今仍在施行的中国式的籍贯制度,一个人的籍贯一般是由其父亲的籍贯所决定,而并不取决于其本人的出生地。这种籍贯制度,使得中国人往往有着浓厚的家乡观念,从制度上保证了“身”不在故土的子孙后代能够牢记自己的故土。人们从血缘的“亲亲”之情发展为孝敬祖宗神灵,祈求祖宗神灵对自己的保佑。而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对体现氏族血缘关系的“亲亲的人类情感的“孝”持赞许的态度。儒学又称“仁学”,儒家伦理观最强调的核心德行是“仁”与“孝”,但“孝”却是“仁”的基础根源与先决条件。在儒家思想中,“孝”凌驾于诸德诸善之上,是贯穿始终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