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这三个行为劝你戒掉,否则拜再多的佛也无用,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2-07 02:12:1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佛教:这三个行为劝你戒掉,否则拜再多的佛也无用,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经常拜佛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在敷衍了事,不是在找一种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更不是在“贿赂”佛菩萨,在与佛菩萨进行做交易似的。而是要我们心中向佛,心中有佛,虔诚拜佛,用自己的去感动佛菩萨。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通过“临抱佛脚”、“登三宝殿”等等一些很功利的一些行为,那真是痴人说梦,在佛菩萨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离一切相,无一无二分别,如果你认为是你供养的太多而去保佑你,那岂不是混淆黑白,损坏人慧根的事吗?
在佛教里面有那么一句话:佛不渡己人自渡。佛菩萨以慈悲为怀,有情有义,广渡人世间一切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为什么还要说“佛不渡己”呢?佛菩萨是我们修行的一位导师。给予我们一些种种的修行方便的法门,指导然我们知道如何进行消业培福。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自己的修行还是靠我们大家自己,靠谁都不行的,只有自己顿悟了才可以。自己的因果要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福报要自己去直追求,想要不劳而获,那真是白日做梦,愚不可及。一个人有以下这三种行为,即使拜再多的佛也没有用!
第一种行为:不怕因果,作恶多端
因果这东西,是人世间最公平的裁判,因果报应,形影相随,真虚不谈。人间长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这辈子的果,全是上辈子的因,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佛家也有这么一句话:菩萨畏因,大家畏果。福德圆满,智慧过人的佛菩萨都敬畏因果,行善积德,何况我们平民老百姓?天下万事因果相随,前面种什么因,后面就会接什么果,得到什么果报。所以佛教为什么会总是劝导人们要广结善缘,不可作恶多端,因为善良比起聪明更为重要,人若有善之,天必将佑之。
就像《了凡四训》中记载的:人之为善,福虽现未至,祸其远离;人之为恶,祸虽未现至,福其已远离。如果一个人明白了什么是因果真相,就不会在有什么想不通顺的事情了,“前世播种的什么样因,今生就会得什么样果;今生播种的什么样因,来世就会得什么样果”,因果循环。凡是你对别人做的什么事情,就是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果。
当你以慈悲为怀善待他人的时候,你对别人的好,都最终都会以别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但是如果你对一味得造恶业,结恶缘,造业起祸,那最终会恶果自尝。最终也会回到自己身上,“广大神通不敌业力”尚且不说自己曾经犯下的恶业有多么得严重,即使佛菩萨再怎么慈悲渡你,也无法改变你的因果,因此说才说道:不敬畏因果,拜再多的佛也没有用!
第二种行为:恨心严重,爱抱怨,爱计较
在《六祖坛经》中记载中:一切的福田,皆都离不开心地。心若不清净,不平和,怎么会吸引福报和好运气来到自己的身边呢?我们到寺庙里面礼佛,不是在求佛,而是在学佛,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为怀、温和、清净、心安、智慧。我们虽然不及佛菩萨的功德和福报的一丝,但是我们一切皆在心地功夫,既然知道自己的缺点,我们就要努力去学习,去改变,才可以去改变命运。
比如在佛教里面总是随处可见以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欢喜形象展示的弥勒佛,让人感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忍辱负重是修行的大功德、大成就,是一门很有哲学的功课,看似简单但不是人世间人人都能够轻易做得到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是在顺境行走的的时候装做成修行人,一旦遇到那个境界就退回去做成了普通人?生活不要总是在抱怨阳光照不到你,光明看不见你,你连自己都不走向太阳,去追逐太阳,外人又有谁能够帮到你呢?自己都不动,人家即使抬着你走,你也不愿意,与其在这抱怨,不如开始行动起来。当一个人浑身充满怨气、嗔恚,这样的人心境将会与佛心渐行渐远,即使拜再多佛也无用!
第三种行为:爱说人是非,口业严重
人世间常说的一句话:别人背后不说别人,别人背后不被别人说。话虽如此,但是我们平常在说话这一方面还是要注意的,因为有这么一句话是这样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时候一句话可能就把你的命运改变,也可能改变他人的命运。一句不择言的话带来的伤害可能要远大于行为,我们称这种为“恶语伤人六月寒”。佛教里面说人主要有三业,其中有一业便是口业。真正的好德行,有涵养的人不会盯着别人的是是非非追着不放,而总是在反省自己,在反观自己,观照自己的因果和你念头,自己的种种行为。
佛教里面说一切的法,都是为了度一切的心;如果若没有一切的心,何必需要一切的法?佛法其实就是在过渡我们的心,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播种善的因果,来安抚我们的心。自己的心清净明了了,自己的心也就解脱了,无论何时在哪里,哪里都将会是极乐净土。自己的命运将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命运的谜底其实就是在谜面,想改变命运方式其实很简单,忏悔消恶业、行善积攒福
。但若不敬畏因果、造下口业、恶业,心中存有怨念,即使拜再多的佛菩萨也将都是劳而无功、徒劳往返,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