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古今谈——慈惠法师
发布时间:2024-02-06 02:10:0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一、宗教音乐概述
一九五三年星云大师从台湾宜兰开始为了弘扬佛法,组织了“佛教青年歌咏队”,并创作佛教音乐到各地传播佛教教义。因为他深知音乐不但具有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功能,并且不会受到地域的区分、种族的隔阂、年龄的限制,且具有普遍性,可谓是弘法的利器
。音乐有相当多的领域,都与宗教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任何的宗教都需要借著音乐,使整场的仪式更庄严、摄受、感人,并用歌咏的方式来宣传教义,以净化人心。故在宗教领域里,一首神圣的歌曲,或虔诚的佛赞,往往把人的心灵升华到圣洁的境界,而音乐文化也因为加入宗教的元素,变得更多元、丰富,所以音乐与宗教可谓是相辅相成。就西方宗教而言,从中古时期、文艺复兴到巴罗克时期,教会的主教们都是具有高音乐素养的音乐家,他们制定了曲调的格式与演唱的方式。因此教会也间接主导西方音乐的发展。到马丁路德的时代,在赞歌中采用世俗曲调是将世俗音乐神圣化,使西方宗教音乐的风格趋于多样化而流传至今,现在还传唱的教会音乐,如:奇异恩典,平安夜与圣诞歌声等即是如此,特别是“奇异恩典”,不仅在教会中是重要曲目,甚至成为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
从东方宗教而言,佛教的音乐不仅仅是作为感谢佛恩、赞颂佛德,亦是供养佛陀的一种方式。如:《法华经·法师品》中,有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十种供养;《瑜伽焰口》也记载有花、香、灯、涂、果、乐等六供养;即是将音乐作为一种供养。又《阿弥陀经》云:“彼佛国土常作天乐……,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描写极乐国土中充满各种音乐,让此国土众生因此更精进佛道,由此可证,佛教的弘扬与音乐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显示音乐在佛教中广泛的应用。
马鸣菩萨与密勒日巴尊者也是佛教历史中极为重要的音乐家。前者制作了有名的音乐剧“赖吒和罗”剧曲,此剧是以歌唱及戏剧方式来传达人生苦空、无常的道理。马鸣菩萨并亲自弹琴演唱,其结果感动华氏城五百位王子发心出家修道,成为佛教史上以戏曲音律度众的美谈1。密勒日巴尊者惯于以歌颂方式来开示或度众,后人更将其内容结集成《十万歌颂》供后世传颂。
音乐在佛门唱诵称为梵呗,梁·慧皎撰写《高僧传》中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为梵呗。”2 传至今日,佛门每天的朝暮课诵,念佛礼拜仪式,道场忏法等梵呗唱诵,不但只是表达对佛陀的崇敬,另一方面也显示佛门子弟在音乐与修行的关系。
二、中国佛教音乐
佛教初传至三国时代,流行于中国的佛教音乐,多系印度乃至西域音乐。然因梵音与汉音的不同,为了便于弘法,佛教徒乃改创中国化的佛曲。中国传统的梵呗音乐,根据史料记载一共有五种:鱼山梵呗、连句梵呗、泥洹梵呗、高声梵呗、六言梵呗。鱼山梵呗是中国第一个出现的梵呗,由三国时代曹植所编,因其听到岩洞里有梵呗歌唱,遂记录下来,并以其音调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填入唱词,流传于各地。后人因其曲调产生于鱼山,故称鱼山梵呗3,即为佛曲之先驱。
提到中国梵呗,梁武帝萧衍与其次子萧子良是非常重要的人。梁武帝为带动佛教音乐的普遍性,融合传统的中国宫廷音乐与佛教梵呗,形成了特殊的宫廷雅乐,并创立了梁皇宝忏、无遮大会、盂兰盆会等重要佛教梵呗唱仪,为佛曲增新曲调以及演唱的场合。而萧子良发起了整理传统梵呗,召请当时建康各寺庙擅于梵呗的名僧集结一起,做了唱诵曲调的比较,勘误与校正。不但恢复传统梵呗也同时培养了更多梵呗高僧来传播4。
佛教音乐的高峰期是在唐朝,从韩愈的诗句“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中,可看出佛教在当时的兴盛与影响。相传贞观年间,长安庄严寺艺僧段本善,竟使有“宫中第一手”琵琶大师康昆伦拜而称弟。此时佛曲大盛、俗讲风行。庙会成为艺术表演的场所,寺院则为保存传习佛教音乐的中心。
宋元时期的佛教音乐,更是影响了中国说唱音乐及音乐演奏的发展。元朝时,曾一度失传的《瑜伽焰口施食要集》随著密宗的复兴而再度流传。明清时期的佛曲日益通俗化,明成祖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并通令全国佛教徒习唱。5大约在清代,中国佛教音乐盛行于现在的全国著名道场,从总体来看,声乐在江南,器乐在北方。江南主要有江苏常州天宁寺的唱腔音乐,特别是赞、偈、祝延等曲调;及宁波天童寺的“水陆腔”。清代以后,天宁寺、天童寺与北京智化寺、扬州大明寺及山西五台山诸寺,一直是传统佛教音乐之重要保存、发扬处所。
如果世俗音乐是审美、娱人,宗教音乐除审美外,又有“通神”、“娱神”、“赞圣”的特点。尤其佛教的梵呗力求舒缓、收敛、凝摄和深沉,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等五种性质,用来弘阳佛法、歌颂佛德,能产生摄受人心、净化社会的功效。
1、菩萨行证,《佛光教科书》,第三册。2、《大正藏》五十册。页4153、胡耀 《佛教与音乐艺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页6~10。4、同注35、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页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