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定力(清净心)决定去向

发布时间:2024-09-14 02:13:11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定力(清净心)决定去向

问:修行的时候会被果报所障碍,怎么才能知道这些果报的因是什么?有什么方式可以对治这些果报呢?

师:当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去追究它的因,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所以果报现前的时候,第一要忏悔,第二要转变心态,尽量用智慧去化解痛苦,转化业力。并不是像一般学佛的人所说的那样,要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忍耐,你会永远痛苦,所以要学会化解。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是因为心态转变不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能令我们满意,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不是外面的人与事让我们不满意,而是我们自己不会圆融,心态转变不了,心灵的空间没有打开,成见太深,太固执,太狭隘,凡夫评论事情的好坏,往往是看自己是不是喜欢,是否能接受。如果智慧打开了,任何道理、任何事,我们都能接受,都能看懂。

为什么佛什么都能包容,所有众生来到他面前,都能和他相应呢?因为他内在具有大智慧。而凡夫心胸狭隘,内在的智慧太少,所以无法和外界的万事万物相应。有时候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是为了打开我们心灵的另一道大门;有时候正面的教材对我们没有多大触动,往往需要用反面的教材,或者另外一种手法。就像过去的祖师教育众生一样,跟你讲道理讲不通,你接受不了,就不跟你讲道理,而是用香板打你,逼着你接受。当你接受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祖师说的是对的。为什么说学佛首先要除掉我执呢?因为学佛最忌讳的就是用个人的成见给眼前的一切下定义,做判断。佛曾经说过:众生之所以不了解佛菩萨,是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其结果就如同萤火虫照虚空。试问,以萤火虫的光怎么能照亮虚空呢?所以你想要了解什么,一定要让自己融入其中。

好多人认为佛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如果佛没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怎么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怎么能拔除众生的痛苦,我们整天向他祈求,他又怎么会有感应呢?之所以他有感应,是因为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个明师、一个佛菩萨不仅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且比众生的还要细腻、强烈,只是他把它转化了,升华了,变成了慈悲和博爱。因为他能付出,能奉献,所以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就成了悲心和博爱。而我们凡夫恰恰相反,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是给予,而是索取、占有。

当一个人越向外追逐,越索取,他就越痛苦,内在越空虚。

有好多人说学佛很难,实际上学佛比在社会上做事容易得多。因为学佛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学佛就会进步,就能上路。而在社会上做事,通常要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要做得很到位。所以在社会上工作是最好的训练。如果在社会上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事业不成功,你想学佛是很难的。你能在自己工作的领域里做得很成功,游刃有余,你入佛门学佛也会游刃有余。只是我们没有完全深入到学佛的领域,对它不了解,所以把它想象得很复杂。过去的祖师一辈子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你们在家菩萨如果几十年做一件事,同样也会很成功。

问:我的胆子小,走夜路的时候老是怀疑后面有什么东西。这种情况怎么才能改变呢?应该怎么做才能去掉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

师:古人讲胆由气生。阳气足,胆量就大。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怕什么呢?通常都是自己吓自己。

问:我也知道是自己吓自己,但就是改变不了。

师:心念改变不了,一直住在这上面,所以就痛苦。如果你的心念能转变,不住在上面,就不会有这钟痛苦了。所以对任何一件事情执着,不转移,就会痛苦;即便是一件好事,你住在上面,很快好事也会让你痛苦。人不能进步,也是因为对某些事情过于执着,一直住在上面。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如果人不能随着变化而变化,第一是不能进步,第二是会痛苦。

学佛有很多方法,一路走过来,并不是一个方法能解除所有的痛苦。所以我们早课有一句话叫“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老师。佛门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应八万四千种类型的众生。就如同在修行途中,身心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治的方法也很多,不是一个方法就能治百病。尤其在修行的基础阶段,选择的方法很重要。但是,当你超越了方法,进入心灵的核心以后,任何方法都是多余的,你只要每时每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可以了。所有的宗教修炼到一定深度,都会归到这上面——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很多人刚开始念佛,身体出现反应的时候,他会说:“念佛怎么不管用呢?”如果你真的不在意身体的反应,身心完全放在念佛上,把身体搁置在一边,身体的反应很快也能过去。问题是有几个人的心理能不受生理的牵引呢?如果这时候你懂得对治生理的方法,反应很快就会过去。凡夫的心理都是受生理的制约和牵引,对凡夫而言,要降伏心,首先要降伏身体。按佛教的说法,修完四禅八定以后,才能降伏自己的心理,才能达到“唯心所造”,在此之前全都是唯生理所造,受生理的主宰。修道无非是修生理和心理,道离开了生理和心理,还有什么可修呢?虽然我们信教的人知道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可是眼前的、当下的、我们的身体都超越不了,主宰不了,又谈什么修心性呢?就像刚才那个同修讲到晚上不敢走夜路。这样的人即便打坐,他的心也没办法安,他也主宰不了,因为身体上有问题。如果他的心力很足,就可以转变。问题是他的心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必须先从身体上下功夫,提升精气神来解决问题。

学佛的人往往喜欢好高骛远,基础的东西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做,总想当下马上就能成佛。虽然顿悟确实存在,但那是因为有一个长时间量的积累,才产生了质变。就如同开智慧一样,我们连最基础知识都没有,能开什么智慧呢?有相当一部分学佛的人认为文字般若会障碍修道。文字怎么会障碍修道呢?是因为不懂,一知半解,执着文字,才会被障碍。

是不是李白说过一句话,“不怕聪明能误人,就怕聪明未透顶”?过去的圣人有两种,一种是读了很多书,一种是没读多少书,但生活阅历很丰富。实际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比读书更容易获得智慧,更容易让人开智慧。古人讲读书是其次,我们更应该学会读社会,读自己。如果只会读书,不会读社会,读自己,这种人叫做书呆子,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他都很有主意,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

佛教称文字为“文字般若”,连文字般若都没有,想进入实相般若是很难的。的确,有一部分人书看多了以后,总在文字里面打转,跳不出来。这只能说明他的文字还没有通透,超越不了文字。佛教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让你多看多听多学,有个比较。

过去出家人到一个丛林参学三年,师父就会叫你离开这个丛林,到其他寺庙继续参学。如果你不去参学,就没有比较。而且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一样,所以过去修行,云游参学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虽然也有参学,但已经完全落入了形式,到一个庙呆一段时间,看不惯,不适应,不喜欢这个环境,就走了,根本不是为法而来。过去学佛的人真的是为法忘躯,只要这个地方、这个人有法,他马上就能把“我执”丢掉。而现在学佛的人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喜欢和人辩论,总认为自己有的会的,对方还没有还不会。这句话固然没错,人各有所长,但我们到一个地方参学,是去学人家的长处,如果你总看人家的短处,每个人都有短处,那你到哪里也找不到明师。学佛的人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他参学的途中,遇到很多在社会上身份很卑微低贱的人,但很有智慧,善财童子也向他们参学。这种行为在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是现在也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人讲“下下人也会有上上智”,就是说一个不起眼的老百姓,一个贫贱的人,他的口里也会有真理。所以不应该以身份、外表形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去参学也学不到东西;如果你有智慧,你处处都会发现真理,处处都能遇到有智慧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身边的人当佛看,我们学佛修行进步就会很快。问题是我们恰恰相反,把身边的人都当凡夫看,以这种心态,即便明师来到眼前,我们也会否定他。为什么佛教讲虔诚心、恭敬心是入门的钥匙呢?如果这两点你不具备,即便你很有智慧,佛门里也把它叫做“狂慧”、“邪慧”。即便你入了道,这条道上会有很多岔道,由于你的狂慧,你就会脱离主道,走进旁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一种人很聪明,做事转向很快。而另一种人,你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我们说这种人一条道走到黑,不会拐弯。实际上这种人做事往往更容易成功。真正大智慧的人跟前面这两种人都不同,他不会被任何方式方法所限制。只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大智慧也是通过累生累世慢慢积累而来的。如果我们能把真正的虔诚心、恭敬心培养起来,龙天护法就会把明师带到我们身边。龙天护法是干什么的?就是护持真正的修行人,渴望真理的人。你们学佛是否有感受到龙天护法的存在?很多人相信他们存在,但是感觉不到。为什么感觉不到呢?相信和感觉的区别是很大的。如果你仅仅是相信,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关键的时候,你还是会动摇。必须亲身经历过,发生在自己身上,明白了,这样的信才是正信,你的信心才会坚定。正信包含了正知正见。迷信往往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

世间上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往往看得见的是受看不见的影响,甚至主宰。中医有这样一句话:阳性的力量受阴性力量的主宰,补阳就要先补阴。实际上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都是如此,有形有相、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受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主宰。我们修行就是要捕捉到无形无相的力量,和它融为一体。只有无形无相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

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对道深信不疑,当遇到逆境的时候,可以找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把身心调到最放松的状态,在饮食上不要吃太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通过祈祷的力量来转变眼前的逆境,或者观想眼前的逆境消失了。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观想的力量,世间上任何事情是否能达成,都是由背后那股力量决定的。如果你先和背后这股力量沟通了,日常生活中有形有相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可是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追求方法,忽略了在祈祷上下功夫。当一个人在虔诚地祈祷时,他的我执是最轻的,很容易和灵性的力量沟通。当你入道了,虔诚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这时候再开始使用方法。所以在修行途中,不同阶段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千万不要迷信一个方法能治百病。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方法,过去的明师就不需要不停地学习,到处去参学了。

问:祈祷是不是祈求?

师:也算是祈求,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祈求没有把自己完全融进去。而祈祷是让自己消失,完全融进去了。一个有我执,一个没有我执。当一个人用我执祈求的时候,也可以说是祈祷,但这种祈祷往往不会有感应。当一个人祈祷时,是带着一颗单纯的心,所以才会有感应。

问:忏悔和祈祷有区别吗?

师:有区别。忏悔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果报已经现前了,通过忏悔将自己跟所做的业分开,有接受果报,永不再犯的意思。祈祷是某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是一种想达成的愿望。当然,果报现前以后也可以祈祷佛菩萨加持,使自己的承受力增强,来转变眼前的因果,让不好的果报早日消失。

一般人学佛会有三个阶段,刚学佛的时候,觉得学佛特别好,非常有价值,“这么好的东西我学到了,我要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能得到”,于是逢人就谈佛法,逢人都像拉客似的想把人拉来学佛。他认为自己得到了,掌握了真理。第二个阶段是越学越没有底气,越学越觉得自己离道很远,甚至因为没有信心而放弃了。如果能熬过这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就是总想出去和人较量、过招、交手,喜欢和人家斗法、辩论,认为自己辩才无碍,天下无敌。这时候你确实上了道,开了一点小智慧,对学佛修道有了个人的知见。但是往往就是这个阶段你很难再进步,会一直沉迷下去,因为你认为天下已经没有明师了。如果你有福报,可能会碰到和你有缘的明师,只有他说的话你才会相信,只有他才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拉出来,否则到临死前,你都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

过去丛林里那些开悟的祖师是怎么对待这种人的呢?你一开口,他就打。因为这时候你确实很会辩论,无论人家怎么说,你都能对答如流。实际上无论你怎么说,都远离了核心。但外行人以为你已经证得了究竟。所以祖师不会跟你讲话,辩论,辩论只会让你更狂、更邪。

在学佛的第一阶段,如果你很虔诚,在没有开小智慧之前去参学,可能还学得进去,还会受益。如果你到了第三阶段,即便佛再来,你也不会相信,去参学根本不会受益。我们往往在最初刚闻到佛法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愿意多闻多学。学佛修道,包括做世间上的任何事情,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打好了,路子就正,格局就大,以后修行做事就会顺利。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没打好,这辈子想再改变,所谓的“回小向大”,是很难的。

一个人一辈子是否能遇到明师和善知识,可以说是注定的。这个“注定”也是由你累世对真理是否渴望和尊重来决定的。一个对善知识,对真理不尊重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难碰到有智慧的人。你渴望什么,尊重什么,在你的人生中才会遇到什么。你不渴望,不尊重,是遇不到的。为什么有“心想事成”和“感应”一说呢?如果你对道,对真理真的很渴望,佛菩萨和龙天护法就会让明师出现在你的眼前,怕就怕我们对真理不是真正的渴望。很多人学佛修道只是在嘴巴上喊一喊,实际上可有可无。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型,你是很难遇到善知识的。

问:学佛修道为什么要专一、专注,把思想集中在一个点上?

师:因为我们的头脑太活跃了,一分钟,甚至一秒钟都停不下来。《弥陀经》上讲一个人念佛能念到七天一心不乱,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对凡夫来讲,不要说七天了,能做到七分钟一心不乱,都要恭喜你了!既然头脑不能停止,不能专注,我们干脆不用它,想办法放弃它。

我们头脑储存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活到一百岁,里面也只储存了一百年的信息。可是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度已经轮回了很多世,这些生生世世的信息都储存在我们的自性里,也就是我们的自性里面什么样的信息都有。如果我们能通过一种方法进入到自性里面,就能把里面的信息调出来,输送给头脑。但是对于凡夫来讲,要进入自性是很难的。

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晚上做梦,梦中发生和经历的事情非常清晰,醒来后常常却忘得一干二净。什么时候你能学会把梦境的信息传输给头脑,头脑就会有所记忆,就可以把梦境回忆出来。我们之所以梦醒后就忘了,是因为自性的信息没有传输给头脑。

我们学佛,一是把自性的力量和信息输送给头脑,二是不用头脑,随时把自性的信息调出来使用。可是有一种修行人,当他进入某个阶段,处在自性里面,也就是处在功态里面,出不了这种功态,我们就说这个人说话神神叨叨的,听不懂,说他着魔了。如果你处在功态里面,用这种状态是无法和一个没有练功、不信教的人交流的。我们身上有三种力量——身、心、灵。正因为要和不同层次的众生沟通,所以才具备了身心灵这三种力量。不同层次的人,就用不同的力量和他交往。所以修行如果有功夫的话,可以随时出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不会变化,就不能起用。真正的大智慧都在自性里面,头脑储存的只是这一世的信息,只在这个空间里面才有用。为什么佛教说要“无我”呢?无我就包含了要能变化,不能始终保持一种状态,只有变,才能生妙用。

问:是不是找到了自性,修行就成就了?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并不是找到了自性,就大功告成,或是成佛了。我们通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世间考大学,你拿到了入取通知书,算不算是一个大学生?明心见性,找到自性,跟这个道理一样,你拿到入取通知书,的确是通过考试,可以读大学了,也算是个大学生了,但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学生。即便成佛了,还需要学习,还需要继续修行。很多人会说:“已经成佛了,证到三身四智了,圆满了,还学什么?还修什么?”因为众生的业力是无穷尽的,佛的智慧当然也是无穷尽的。佛是不停地修智慧,众生是不停地造新殃。

有很多人说既然成佛了,佛应该是万能的,我们就不用修了,佛把我们全部度走就好了。如果佛真的能把众生度完,就没有今天这么多的凡夫俗子了。为什么现在的众生越来越多,成就的明师、善知识越来越少呢?现在学佛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修行成就的这么少;过去物质那么匮乏,没有保障,修行成就的却那么多呢?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物质丰富不仅不能助道,反而会障道。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都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很少是为心灵而设的文化。古人的文化,古人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心灵,而不是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满足和享受。所以这个时代的文化都把人往外引导,而不是把人往内,往心灵上引导。一个人越向外追逐,内在越空虚,越摇摆不定。只有找到内在的自性,才会有真正的定力,才是真正的富有。

明心是看到了方向。见性是看到了道,但还没有完全得到它,和它融为一体。我们现在所知道、所掌握的道理,只是一些知见而已。但是,如果你的知见通透,也不失为一个修行方法。问题是我们的知见都没有串联起来,都不圆满,达不到圆融无碍。过去的修行人,一旦认定了一个明师,确定了一个方法,出去参学之后,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十年二十年。过去的出家人是十年住一个庙。现在的出家人是一年住十个庙,似乎对真理更渴望,亟不可待地寻找善知识,到处参学。可是以这种浮躁的心,怎么可能修道呢?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去找善知识都是瞎碰。什么都不明白,怎么会碰到善知识呢?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听别人说,自己不愿意去阅读经典、祖师语录。

成佛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把基本功练好,基础打牢后,才有可能顿悟,才有可能十地顿超,否则,一迈步就偏离了道。

过去佛教很少在民间传播,普通老百姓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怎么可能真正用心去修道呢?真正修道的人在物质上是已经彻底满足了,超越了,不会在修道的时候还留恋、贪恋世间的物质享受。所以只有士大夫、贵族以上的阶层才会真正渴望开发内在的精神领域。但是,未必所有的士大夫、贵族阶层都渴望开发自己内在的精神领域,还有一部分仍然会沉迷于物质领域的享受。也有极小一部分挑担卖菜、砍柴的老百姓会进入精神领域。所以过去传教,善知识通常会先问你一句话。你答得出来,他就跟你谈道;答不出来,他说一通你听不明白的话就走了。

佛法进入中国,说中国有大乘气象。因为中国人特别喜欢谈玄说妙,所以大乘思想确实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传播。中国自古以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任何外来文化到了中国都消失了,融化了,被吸收了,最后体现出来的还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这个熔炉太大了。今天中国的佛教看起来似乎很兴旺,但真正真修的、有成就的、证果远远赶不上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南传佛教。

问:是不是只要别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他,就是慈悲?

师:什么叫慈悲?佛教对慈悲的定义是怎么下的?我们只会背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慈”是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概念上这样讲没有错,但是一个真正慈悲,真正做慈善的人,首先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也就是他能分辨是非,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你分不清是非,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以为你在做好事,做慈善,实际上很可能你在造恶。

判断一件事、一个人的好坏,首先要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想做一个好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有些人干脆说:只要别人需要,只要众生痛苦,我们就去帮助他。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若说需要,在座的恐怕没几个人说我不需要。你不需要这个,可能需要那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所以不是一个人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帮助他,满足他。有时候他需要,我们去不满足他,是对他最大的帮助,最大的慈悲。我经常说对弟子有求必应的明师不是一个好明师,对子女有求必应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但是有些信徒认为有求必应的明师就是好明师,有求必应的父母就是好父母,实际上大错特错。教育的方法很多,有求必应固然是其中一种,但有求不应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更适合有求不应。在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乞丐,有时候我们的悲心生起来,就会投给他们一些钱,投了以后,我们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骗子?的确路边上有些是职业乞丐,他们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可是,谁不想活得风光体面,谁不想做个人上人,谁愿意以这种方式生存呢?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事,做善事,不带任何目的,只是单纯地想帮助这个人,不管他是真穷,真需要,还是不穷,不需要,是装的,只要你是带着一颗清净心(无所求、无所住的心)做了这件事,对你来讲,它就是善事。至于受者是真需要还是假需要,佛教讲因果要辩证地看。相反,如果你带着一颗有目的、有所图的心来做善事,虽善也不善。所以善与不善自己最清楚。为什么佛教讲要无相布施?它指的是用一颗清净的心无相地布施,才会获得真正的功德、福报和善缘,否则连善缘都得不到。所以做善事,心态非常重要。

问:现在天灾人祸越来越多,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呢?是不是成了佛,有神通了,就能避免?

师:世间各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天灾人祸,电视、报纸每天都在报道这些新闻。如果某一天所谓的“世界末日”真的来了,大家都死了,就你我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我们修得好,得道了,成仙了,但众生都死了,我们几个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为众生都是凡夫,佛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众生都成佛了,也就没有佛了。所以众生都成佛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并不想成佛,只想做一个人,相信持这种想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你能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你就是一个快乐、自在、解脱的人。既然你已经快乐、自在了,你就是佛了。我们通常说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固然有一种佛是这样。但是,还有一种自在、快乐、无所求的佛,这种佛,当下我们就可以做到。佛就是一个解脱自在的人。

很多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也有神通,但最后往往生病,得不治之症死了。即便没死,神通越大,活得越痛苦。因为他对众生表演得多了,众生的胃口越来越大,每个众生都想看到。只有自己的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才会相信;只要一个没看到,都说是假的。众生恰恰就愚昧在这里。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你的耳朵能听多远?难道你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就不存在了吗?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听不到的。

一个人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如放在当下。正因为我们当下不能解脱,才寄希望于未来。可是你当下都不能解脱,未来又如何能解脱呢?你今天担忧,明天还会担忧,后天更会担忧。如果你今天不担忧,今天解脱了,明天、后天怎么还会担忧呢?

天灾是免不了的,人祸也免不了。实际上天灾是地球,是大自然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凡是有温泉的地方,就很少,甚至不会发生地震。因为地热已经得到了释放。人祸也是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没有人祸,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就不会制定和健全。很多事情人想不到,只有当事情发生以后才会想到,才会制定出一系列对治的措施和方法。有的人身上长疮、长脓包,那也是身体在自我调整,经过了这个过程,身体会变得更健康。地球自我调整之后也会更长久,并不是发生了各种自然灾害,就意味着地球要毁灭。用佛教的观点来讲,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任何事物从形成的那一天开始,就意味着有空亡的一刻。但是,即便空亡也是一种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地成住,今天的空亡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成住。所以天灾人祸不需要去担忧,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住在当下,就是对社会,对人类最好的回报和保护。为什么佛教强调修行就是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每个人都管住了自己的身口意,这个社会不就安定、和谐了吗?可是每个人都不想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只想管住别人的身口意,所以社会就不安定。

问:走路入定是怎么达到的?

师:刚开始还是先学会一心一意地工作,在你的工作中入定。工作一心一意和念佛、打坐一心一意有什么区别呢?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实质上都达到了。我是通过盘腿打坐达到一心不乱,你是通过走钢丝达到一心不乱,彼此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你会说:“你这种一心不乱能了生死,到西方净土。我这种走钢丝的一心不乱不能了生死,到不了西方净土。”如果你走钢丝真的达到了一心不乱,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并不是信教的人都能到天堂,都能往生西方净土,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是往生不了西方净土的。但是只要你达到了一心不乱,无论你通过什么方式,临终的时候,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所以临终往生的去向,取决于生前是否达到了一心不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定力。你有了定力,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有的人修定,结合他的职业和工作,非常容易达到一心不乱。如果你硬让他放下他的工作,跟你一样吃斋念佛打坐,训练一心不乱,往往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比如一个舞蹈家,一个音乐家,在歌唱舞蹈的时候,他已经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了,忘我了,你再让他学盘腿打坐,对他来讲是非常难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他就通过他的工作来训练禅定呢?佛教讲凡是用心达到一心不乱都是禅。所以带着觉知,认真投入地把你的工作做好,就是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