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发掘自己良善的品性
发布时间:2024-11-26 02:13:20作者:大悲咒全文网五十一心所,分成六位。第一是遍行心所,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它描述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开始的
。比如说,我看到这个杯子,首先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得到这个杯子?能不能直接认识它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我们只能间接地认识到它,今天的生理学也是这样讲的:这个杯子的影子通过眼球(眼球是个透镜),然后在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留下影像。
遍行心所讲的就是这样认识的过程:首先是认识的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佛法上把它叫作意,然后我们的认识功能就通过认识的载体接触认识的境,比如刚才提到的那个杯子,就是我们的眼识通过眼眶里的眼珠而形成的眼光,最终落在杯子上。佛法上讲识与根接触到境的过程叫触。
既然眼睛接触了杯子,就会立刻升起觉知反应感受,这就是受。通过受采集来的简单信息再做综合判断,这就是想。在了知是杯子之后再去进一步做对杯子的取舍的判断,这种行为趣向的思考,就是思。
我们再整理一下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和思构成了我们整个认识的过程。之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讲这几个心所,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意识到认识的复杂性,从而了解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某人看到有个和尚戴眼镜,或者是看到人家坐车打的,就盲目地作些草率的判断,甚至还升起谤佛的念头,这就不应该了。我们现在了解了遍行心所,知道认识的最后一个过程是思,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审定事物的时候谨慎的对待这个思了。如果大家真的能够谨慎而思,对于人性的判断就会简单多了。当然,我这个简单是建立在能够谨慎而思的基础之上的哈!它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由单一的某个器官对事物的单一的认识。
第二是别境心所,有五个,因为跟今天讲座的内容没多大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百法明门论》,里面有详尽的解释。
第三是善心所,有十一个,分别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些心所,是让我们升起信心、升起正念、抵制诱惑、刻苦学习的良善心所,是值得提倡的,这也是前面讲的需要、也应该认真有效地开发的。
而我们的人性为什么不能什么都开发,什么都张扬,什么都解放出来的原因,就在于下面要说的这几十个坏的、不良性的心所。也就是排在第四的六个根本烦恼心所和第五的二十个随烦恼心所,其中随烦恼心所大多由根本烦恼衍生而成。
第六是说不清好坏、善恶的不定心所,又叫无记心所。
学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个根本烦恼。其中贪是对欲望的不满足,嗔是对不顺心的过激的发泄。
说到贪,诸位,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就没有欲望吗?说到嗔,我们不妨再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真的很平静吗?
以前看到一则新闻,说在国外某学校发生了枪击事件,造成几个学生无辜丧命。像这样的事件,在西方国家来说简直是不稀奇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张扬个性啊!他们不提倡谦逊,提倡强势,你看西方的文化艺术都在宣扬表现强势才能够彰显个性,甚至认为谦逊是懦弱的表现。
各位,这就是让人痛心的地方啊,如今优良的传统变成了缺点,而强力反而变成了彰显个性的优点!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术语暴力美学!虽然这个暴力美学说的好像是拍电影的美学,但是诸位,想想看,电影作为传播的媒介,对当今一代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在座的诸位,是有巨大的影响力的,道理很简单,近墨者黑嘛!天天都接触这些信息,还不保存在你的硬盘阿赖耶识里吗?
诸位你们看,这暴力都上升到美学了。如果真的要拯救目前这种心性的状态,应该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做什么呢?努力断掉上面所说的这些邪恶的心所啊!而不是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样,开放人性,张扬个性。
跟大家讲这些心所的目的,是要大家认识到:其实我们人的内心世界里,恶的、不良性的心性远远多于良性的心性。明白之后,我们才能够有效的发掘自己的良善的品性,抵制、束缚自己邪恶的、不良善的习性。
了解了内心世界,了解了人性的构成,才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人的自由和权利。在中正平和的心态下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