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精舍是讲经说法的地方,是利益众生的所在
发布时间:2024-08-28 02:12:3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寺院如果用来只是摆佛像、点香点蜡烛、搞形式,那就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
佛陀告诉我们,在同等的发心下,于世间用钱财所做的功德,以建造精舍为最。精舍,是大众欢喜之地。来到这里,可以分享世上所有美好的正能量;能够闻思修妙法,能够共修积德行善、忏悔罪业;能够让今生过得充实快乐,也能为来世累积数不尽的福慧资粮。精舍,是讲经说法的地方,不是讨论如何升官发财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在此思维、实践如何清净自己的身口意。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精舍,今人习惯叫寺庙,就是一所综合学校。以我们四川阿坝州为例,马尔康是州府,经阿坝州、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共有253处。马尔康县人口才五万多,就有61座藏传佛教寺庙;信仰已经根植在区域历史发展的各个维度与层面。这里的寺庙,并非只摆着几尊佛菩萨像,里面都有出家人,甚至有些寺庙有几百名清净的出家僧宝。
要这么多寺庙干什么?这就要知道精舍的历史背景。佛陀时代的精舍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比如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祗园精舍等。精舍,是讲经说法的地方,是利益众生的所在。藏族人最早盖庙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足的寺院,我们昌列寺也有近九百年的历史。藏地这么多古老寺庙的存在与发展,皆因与百姓的结合。
精舍,就是学
校。解放前,寺庙就是百姓心目中的最好学校。寺庙的教育重点是教授佛法,这远高于世俗的道德教育。除此之外,在寺庙可以学到美术,许多僧人都是画家;可以学到医学,我的师父尊贵的土登曲吉扎巴尊者,就是有名的佛学、医学大师;可以学到建筑学,如何设计、建设寺庙。还可以学到天文、诗词、音律、舞蹈、戏剧等等。寺庙不仅是学校、医院,还是最大的公益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只要社会有需要,“出家人义工”马上会行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像汶川、玉树、雅安等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昌列寺都会在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送到灾区;喇嘛们有的献血,有的送饭,尽心尽力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社会义工,没几天就要回家;“出家人义工”没有红尘的挂碍——不用担心父母、妻儿不同意,他的工作就是服务社会大众,所以能够长久地践行慈悲。
在社会上,如果有老人没人养、孩子被丢弃,寺庙都会照顾与安置。现在有了完善的学校教育,但是那些上不起学的家庭,还是会到寺庙求助,寺庙也一样会帮助他们。我们昌列寺“一家人”长期助学计划,每年都会帮助3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很多受助的孩子已经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并能以义工的身份继续帮助别人,这就是寺庙慈善教育中爱的传递。
在藏区,老人们会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地送孩子出家,不会像内地,孩子要出家,老人却要死要活的。在藏区,儿子出家是好事,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他了,也不用担心孙子,儿媳这些。藏地不会因为生个儿子高兴,生个女儿就不高兴,说绝后、断香火等等。藏地寺庙的很多大师都是独子,他们出家了,父母很高兴——觉得孩子有佛菩萨庇佑,不会死得早;还可以把他们照顾到老,也不用担心他娶了媳妇家庭产生分歧,各种麻烦。藏地老人不会有那么多私心,觉得儿子出家了就无法尽孝,反倒会认为孩子将受到最完善的教育,这是红尘俗世所无法给予的。
内地出家,往往离家很远;我们这儿出家,一般就在家的旁边。每个家庭有个大佛堂,我们回家的时候可以住;有什么婚丧嫁娶,百姓都会请出家人帮忙。所以,在藏族人心中,出家修行本身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送儿子去当兵,或者送到外地工作是一个意思;而且出家后也很自由,有事情可以随时唤孩子回家看看。如果家里有人往生,出家僧可以回家,陪着家人最少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为他们讲经说法,安慰他们的身心,送去佛法最殊胜的体贴与慰藉。
多几座寺庙,少一点监狱。寺庙的定义,可以很广泛,从弘法利生到道德教育,再到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方方面面;僧人,也不能只在寺庙埋头念经、不问世事,按现代人的说法,寺庙和僧人应该是非常“接地气儿”的,因为他们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义工团队。寺院如果用来只是摆佛像、点香点蜡烛、搞形式,那就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