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净界法师: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

发布时间:2024-07-07 02:10:2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净界法师: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

丁三、结示消除次第(分三:戊一、诣何为界。戊二、并销次第

。戊三、结劝传示。)

当菩萨掌握了一个修行的真因,慢慢的走上菩提的真性,消灭五阴虚妄的执取,到底它的消除的次第是什么呢?

戊一、诣何为界

首先,我们看五阴到底是以什么当界限呢?

一个菩萨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知道他真的已经远离五阴的执取,真实的不住在五阴呢?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佛陀告诉我们:要远离五阴假相的执取。

什么叫远离五阴呢?它的标准在哪里呢?

佛陀说:你现在想要知道因界。这个因就是五阴。五阴是一切法之因,一切的根、尘、识都是由五阴所变现出来的;浅深就是边际。

一、什么是色阴的边际呢?

唯色与空。色就是有相,空是无相,从有相到无相都是色阴的边际。

我们前面讲耳根圆通有提到,耳根所面对的是声尘,声尘它的一个色阴有两个相状,第一个动相:就是有声音,第二个: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个声尘;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远离动相的执取、远离静相的执取,这时候才超越了色阴,色跟空都是属于色阴。

二、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我们想要脱离感受的系缚,不再跟感觉走了,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是远离感受呢?

唯触及离。触就是心中的爱着,离就是心中的厌恶。当你很讨厌一个人时,你还是活在一种感受状态中;喜欢一个东西跟讨厌一个东西,心态是一样的,都是生灭心、都是轮回心。

所以真实的、远离感受的人,他心中是无喜亦无忧,他没有所谓的讨厌,他也没有什么喜欢这件事情,所以远离感受是要远离触跟离。

三、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怎样知道我已经脱离妄想的执取呢?“

记是有念,忘是无念。

所以你经常什么都不想,无想也是一种妄想,远离想、远离无想,保持中道,这就是想的边际。

四、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灭是心中的寂静相,生是心中的活动,心中有很多的分别、活动叫做生;远离生跟灭两种相状,才能够超越行阴的边际。

五、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识阴的边际是湛,湛是有为的生灭之法,合湛是无为的寂灭之法。

所以阿罗汉他在识阴当中,他住在这个无为寂灭之法,从大乘佛法来看阿罗汉圣者,他还是活在生灭法中,因为他住在空性,他不能产生随缘的作用。

这一段文,提出大乘佛法一个修学的目标──当我们开始走上路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才能调整自己。

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远离两边,顺入中道。

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开示菩萨,他很少讲偏执一方的话,除非他要一时的对治你,那是对治悉檀;佛陀所发明的真实义,从第一义谛悉檀来说,佛陀所讲的都是中道之义;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说亦如日月不住空。

所以佛陀引导大乘菩萨,他的思想永远是一种平衡式的思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